高中政治课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策略探究
2023-07-26王丽真
王丽真
摘 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不仅是激发潜能、健全人格、提升核心素养的需要,还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一思维的发展对中学生来说离不开课堂的学习过程。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构建解题思维模型、情境探究和多元评价等方式,发挥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阶思维;影响因素;策略
一、高阶思维的含义及特点
什么是高阶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学会知道、学习去做和学会发展。具体来说有六种,分别是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其中知识、理解、应用是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是基本的学习要求,其他则为高层次的思考能力。高阶思维是相对于低阶思维而言的,低阶思维侧重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高阶思维以低阶思维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如综合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古语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批判思维意味着对问题产生疑惑、提出疑问,意味着独立思考并独立判断,是一种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维度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教师、同学的看法与态度,或者是对已有知识产生反思。在信息化时代,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观点进行论证,养成质疑的精神和能力。尊重知识但“不唯书”,在批判论证过程中激发新的见解,尝试创新与创造。高阶思维的养成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学会用批判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服务当下,还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新高考评价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更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潜能、健全人格,有利于更好地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是现实需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让生生之间的思维互相碰撞,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素养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会引起教育手段的重大变革。我国当代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说,学校的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1]。
发展高阶思维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不断积累,掌握的科学知识增多,思维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以低阶思维为主。第一,学生对高阶思维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认同感。第二,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学生能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例偏低,可见学习习惯有待强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第三,在政治学习中是否敢于对教材或教师、同学的观点质疑并提出自己建设性意见,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固化,不敢、不会质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力不够。第四,能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同学仍较少,因此要增强学生分析能力,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辩证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三、发展高阶思维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影响高阶思维发展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比如学生方面,学习习惯和态度、已有的知识储备、内在的学习动机等;在教师方面如情境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高阶思维的养成还受到评价的影响。评价通常有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等。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深度。这为寻找更多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的路径提供了探究方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结合课例实践总结如下:
(一)构建思维导图,在知识梳理中推动思维有序延伸
思维是不可见的,潜藏在大脑深处,通过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直观性,甚至能够更准确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链,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让思维结构化、有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促进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
在导入部分,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构建该课的思维导图,梳理考点。首先,构建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厘清脉络,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创意,整理思绪,将知识链更加准确、系统地勾勒出来,让知识内容直观化、可视化。其次,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或者标识凸显出来,让知识层次更清晰,学习重难点更突出。由中心主题向四周发散,知识间的关联越发清晰,越有利于对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记忆、归纳和梳理,发挥演绎功能,促进联想思维提高,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思维的可视化,既能反映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形成过程,也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从被动地接受答案到主动演绎答案的生成过程,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学思路,更好地组织学生的学习,进而提升教学效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道:“无意注意应与有意注意相结合。只有当学生边听讲边思考时,才会出现这种结合。而能够实现这种结合的唯一条件是,学生心中有‘引起思维的导火线,也就是說,关于所讲的东西学生已略有所知。学生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思想活动越积极,学习就越容易[2]。”因此,学会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在对新问题的探讨中,精准选取所关联的知识进行思考,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通过知识要点的整合和思维导图的自我构建,可将内在的逻辑直观展现出来,让思维过程得以显现,助力传递蕴含在行动中的隐性知识。
(二)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在任务驱动中锻炼思维习惯
高中政治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法,发挥学生主体性,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围绕真问题、真情境,增强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丰富政治课程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品格的涵养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首先,小组合作探究,要发挥学生之间的实质性互动合作,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比如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善于倾听、学会表达等。
第一,根据班级学情,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组可以选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同学为小组长,也可以实行小组长轮流制,做好组内人员分工。第二,在合作探究全过程,小组长要明确讨论的主题、步骤和要求,指导小组成员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顺序有序表达,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从敢于表达、到希望表达、善于表达。第三,提醒小组成员相互尊重,提倡争鸣,不仅学会专注倾听,并懂得吸纳他人的合理之处。比如在两个人发表意见之后,其他同学要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第四,组长总结或者按顺序轮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两个左右—在小组内讨论赞同哪种,形成核心观点—全组成员聚焦该结论,完善该方案。第五,如果有小组展示,就需要讨论好小组展示的方式。比如小组代表或是全员共同展示,以及展演的方式,并快速在小组预演一遍。在讨论、碰撞、预演、表达过程中,通过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思路也会更加敏捷清晰,不仅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有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锻炼良好思维习惯。
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盲目的,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观察者、倾听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可以做好指导,提示时间、要求、目标、方法等,因势利导,不仅要做好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也可以适时对学生的思考角度进行补充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最后,小组合作探究也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重要策略之一,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虽然见解不一定全面,甚至可能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进而激发他们反思、整理、修正自己的信息,不断追求真理;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探索了知识,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构建思维模型,在解题中训练思维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疑问和惊奇对于思维的重要性,是其重要起点。如在复习课中,通过解题训练,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关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考点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分析传承与弘扬探月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解读,理解问题指向“运用文化生活—探月精神—时代价值”启发学生思考民族精神与探月精神的关系,并进行思路上的补充拓展。大前提:文化作用、民族精神的作用;小前提:探月精神,大小前提的衔接;话题:结合材料按层次分析。从而构建思维模型并进行强化。同样适用于同类题型,如,“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讲解过程中强调思维有序,但不形成思维定式。
此外,在题型训练过程中可以创设题目,进行变式训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的内容或者设问形式进行合理的转化,从而逐层增加难度,分解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和总结,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让思维愈加宽广,提升思维的高度,学会融会贯通。同时,对同类型题目运用对比观察法,对同一个知识点、考点的题型进行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差异、分析不同设问角度、方式,进行题型对比,寻找差异,总结经验和方法,由浅入深,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思维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可以应用到学习当中,也能与丰富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适应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创设真情境,在情境探究中发散思维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情境教学对高中政治课堂必不可少。通过情境,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进而培养其创造力,为其发展高阶思维奠定基础。
第一,何为真情境?情境创设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为原型,同时要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比如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积累、关注的兴趣点等,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对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的逐层剖析,引导学生勇敢尝试、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第二,情境如何创设?例如围绕项目式学习,设置驱动性任务,激发学生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4]。”项目式学习强调任务驱动,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恰当的方案解决问题,是一种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世界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探究的创新方法,有利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接纳、认同、尊重等,学生经历决策、创新、反思等高阶思维活动,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
第三,情境创设可以是灵活的、开放的,问题设计逐层深入。依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着眼其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难度与梯度,激发探究,发展潜能。既关注所运用案例、所设计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注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既能发挥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调动积极性,又能激发其创造精神,探索未知。
(五)运用多元评价,在师生、生生互评中激励主动思维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诊断、激励和改善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从评价内容看,它是多元的。例如从课堂发言表现来看,可以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维角度与深度、对知识把握程度等多维度予以赞赏和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内驱力。从学习过程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思维、成效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恰当运用评价机制,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也能以评促教、以评育人。
比如在复习导入的思维导图,展示几种学生的典型设计,再请同学们互相点评,教师可进行适当补充。这种生生互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反思己身,促进学生的知识训练,也可以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動思维,培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状态对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积极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宁,王新燕.未来学校变革,“达”文化走进新时代[J].基础教育论坛,2018(12):4.
[2]苏霍姆林斯基,赵聪.给教师的建议[J].新智慧,2022(34):3.
[3]卢艳修,彭朝阳.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EB/OL],2021:5/2021-12-11.
[4]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等译.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1):73.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政治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G145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