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3-07-26穆雳华
穆雳华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能力标准提出了全新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出现了全方位转变,力求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中,“问题导学”是以教学问题为支架的一种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关联性,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根据问题引导来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本文立足“问题导学”视角,对其教学开展原则与课堂实施价值展开了深入讨论,列举了“问题导学”的不同类型以及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措施,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中化学;运用策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当前高中化学课堂中提出“问题导学”这一新型课堂教学理念,目的是以“问题”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掌握模型与解释、分类与概括、符号与表征、证据与推理等关键学科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迎合学科发展需求,促进高中化学课程的全面升级转型。
一、高中化学课程中实施“问题导学”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课标》提出了“积极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转变”的课程实施要求,强调教师将课堂打造为学生自我构建、不断提升的过程,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搜集资料、小组合作、辩证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水平上的快速增长,同时还能够有效收获大量的学习经验,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在“问题导学”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把握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的学习需求,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课堂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来有序开展课堂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习得各类化学知识技能,同时避免一味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而限制学生的发展高度。
(二)教学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激发高中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能够保证学生在积极心理的作用下培养发散思维,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创意灵感。不仅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更加丰富的知识技能[2]。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设计时需要主动在教学问题中融入丰富的趣味元素,以确保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例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味围绕教材知识本身进行构建,需要充分整合学科历史、名人典故、社会现实当中的化学元素,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问题情境。同时,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创新课堂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趣味实验或信息化学习等多种途径来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充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三)知识生活化原则
《课标》强调化学知识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息息相关,也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与每一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现实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在问题导学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窗口来对现实中的事物现象展开积极探索,并积极运用化学思想、技能,以及规律来解释事物的关键原理。从而有效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整体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认知程度,促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与能力获得全方位提升,以此打造新时期背景下的良好教学格局。
二、“问题导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现实应用价值
(一)打造理想的教学氛围
化学知识中包含有极为庞大的理论体系,各类公式概念的抽象较强,需要学生从宏微结合的角度去探索其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师惯常采用知识记忆、习题测试等“灌输式”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希望通过大量的重复性学习任务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复杂的化学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低效,同时还极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化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枯燥沉闷,对学生的自主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3]。
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强调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下共同参与到课堂知识构建当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信息,而是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大胆表达自身看法,从而有效营造了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另外,在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来打造新颖的化学学习任务,如项目探究、任务驱动、小组讨论以及社会实践等,学生不仅能够从更多角度来探索化学知识,也能够逐渐掌握更多的化学技能,并有效感受到学科魅力所在,从而打造高中化学课程的全新形态。
(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课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凸显对学生的认知培养、语言培养和思维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强调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化学基本原理来探索未知事物,并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此才能够展现出化学学科的完整价值,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而问题导学往往是以真实任务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展开系统探索。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并帮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4]。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速率》一课中,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通过实验展示来向学生呈现压强、催化剂、浓度、温度等不同因素对于化学反应速率产生的影响,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来记忆相关的公式概念。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来进一步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关注到实验中的更多变量因素,并能够根据问题指引来归纳总结相关的知识经验。如在0.1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里分别加入0.1mol/L和0.2mol/L的H2C2O4溶液的實验中,教师要求学生预测哪个实验样本的反应速度更快?如果将实验中的样品转化为固体或纯液体物质,那么改变实验物质的量是否会影响反应速率?以此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化学知识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度参与到化学知识的构建当中,促进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三)丰富课堂的内容配置
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围绕教材知识本身来构建课堂活动内容,还需要深入思考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治理、加工生产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创设多样化的课堂问题资源,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的运用原理。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当中,使学生能够借助化学窗口来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文化,从而有效丰富课堂资源配置,呈现化学课程的完整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高三化学选择性必修3《糖类》这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引入有关“糖尿病”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糖尿病人的发病原理。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来思考糖尿病人可以摄入哪种糖类?在现实中进入超市选购食品的过程中,该如何确定食物是否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地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能够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来进一步梳理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问题导学”模式的具体类型
(一)支架型问题
“支架型问题”设置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线索来系统了解教材知识信息,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前展开有效的预习或准备性工作,并为课堂教学的正式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设置支架型问题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首先需要深入梳理知识框架,并准确把握不同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导学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建构起初步学习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关键的化学学习方法[5]。
以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原电池》一课为例,教师在正式展开教学之前,可以首先采用支架型问题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导学线索,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有序探索教材,并逐渐对知识概念进行整理。如:
1.原电池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设置原电池的电极?
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可以系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概念内涵、形成条件等相关知识,一方面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学习支架,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对课堂知识内容展开构建。
(二)情境化问题
“情境化问题”强调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将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现实场景、案例以及现象引入课堂之中,以此作为引导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学到知识,还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的更多用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在进行问题导学设计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主动发掘现实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情境化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线索。
例如,在学习分子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由此帮助学生意识到分子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当中;再比如学习“金属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金属物质的化学特性来提出有关“金属腐蚀防护”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教材知识内容来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而在学习“化学平衡”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将教学内容完整置于“车辆尾气净化”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具体项目入手来探索相关的知识规律,以此来吸引学生关注,并使得抽象化的知识内容能够依托在具体事物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参照。
(三)递进式问题
高中化学知识难度较高,涉及的反应原理和物质变化极为复杂。教师单纯通过知识灌输或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深刻掌握化学原理,还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混淆,使其难以正确把握知识中的思想内容。因此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采用递进式问题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关键提示,使其能够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方式,探索化学知识中蕴含的关键思想。从而能够正确理解知识内容,促进自身学习水平获得全方位提高[6]。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原电池》过程中,教材中给出了有关“稀硫酸分别与纯锌片和粗锌片发生反应”的实验内容,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化学反应中哪一个制取“H2”的速度更快。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分别为学生设置以下问题:
1.Zn与H2SO4发生反应之后会产生哪些物质?
2.粗锌片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有哪些?
3.粗锌片杂质在与H2SO4发生反应后能形成
什么?
由此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来逐渐把握实验内容與“原电池”反应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原电池知识概念来对化学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与分析能力。
(四)拓展类问题
拓展类问题通常是教师设置在课程结尾处的延伸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展开再认识与再构建,并借助丰富的生活资源来对化学知识形成新的理解。通过这一形式,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能够确保学生及时从教材范围中抽离出来,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来掌握化学知识的更多运用技巧,有效拓展学生的化学能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为此,教师需要深入整合与知识相关的各类资源,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项目。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平衡》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通过一氧化氮能够有效消除车辆尾气中的CO,其反应原理为2NO(g)+
2CO(g)2CO2(g)+N2(g)。如果想要提高这一方案对车辆尾气的净化效率,那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完成?”在这一问题中,学生除了需要利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判断出“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的具体措施,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采用自主查询资料的方式,了解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反应压强,以及可以选择哪些催化剂材料来增强一氧化氮的转化率。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在高中化学课程中采用“问题导学”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划分小组,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开展问题导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中的学习问题、活动项目、教学目标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来进行创建,引导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发挥出问题导学的完整价值。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有效依托小组力量深入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互助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以此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7]。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成绩基础、情感态度、学习能力三个范围来分别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然后根据评分结果将学生整体划分为A、B、C三个类别,并按照1:2:1的比例将学生划分为四人小组,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提出的各项课堂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彼此之间能够发挥出优势互补的学习效果,还可以确保小组成员能够深度参与到学习任务当中,并根据教师的问题线索来有效提高自身学习水平。
(二)加强教学引导,发展学生学习品质
问题导学的本质在于将教材知识内容完整地嵌入到教学问题当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来深入发掘相关的知识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其通过在学习中主动思考、相互合作、不断钻研来形成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思想观念,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氧化还原反应》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堂问题的巧妙设置,培养学生辩证质疑、大胆推理的良好学习品质,从而确保能够通过化学教学来进一步奠定学生的发展基础。为此,教师可以布置以下教学问题:
1.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了解到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讨论“在现实中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以这四种形式来展开的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顺利引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话题。
2.教材中提醒学生根据“得氧”和“失氧”来辨别氧化还原反应,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得氧”和“失氧”的本质是什么?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进行表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并使其能够从更多角度去看待物质变化。
3.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电子得失规律来深入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正确定义,由此培养学生的钻研推理精神。
(三)开发教学工具,创新问题呈现形式
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对课堂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思考问题中所含有的关键信息。如此才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之间产生理想的互动效果。为此,可要求高中化学教师主动引入各类新型教学工具,将教学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以此奠定良好的教学开展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高三化学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一课中,本单元知识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微观意识,如此才能够有效理解教材中的各类知识概念,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为此教师不妨采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利用Chem 3D软件来为学生建立有机物分子的三维动态结构图。随后以直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结构特点,并围绕图像分别向学生提出“有机物分子的分类”“结构名称”“同分异构现象”等有关的化学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优化反馈环节,实现学习经验汇总
问题导学并不以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最终目标,而是强调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并同步收获关键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如此才能够有效体现出新时期教学工作特点,促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获得有效提高。为此教师不仅需要保证课堂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环节,以确保能够体现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的高效运用。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平衡》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火电厂烟尘净化”为例,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制订有效烟尘净化方案。随后在课堂中将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方案的可行性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方法。以此实现班级学习经验的有效汇总,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
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问题导学法的有效措施,强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現实需求来灵活设置不同的问题类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来收获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以便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凤娇,王娅,姜红波,等.融入课程思政及基于任务驱动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J].云南化工,2022,49(7):129-132.
[2]李中尧.高中化学“微课+导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4):98-99.
[3]唐荣.“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20,17(28):207.
[4]黄清辉,张贤金,吴新建.基于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1,31(6):10-12.
[5]王秋,赵书晨,刘国强.基于模型认知的板块—任务式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1):65-71.
[6]林雪芳.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69-70.
[7]严志烨,黄华文.大概念统摄下的高中化学微型实验主题式教学: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23(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