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3-07-26刘春秀伊全胜刘芳

理论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列宁

刘春秀 伊全胜 刘芳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多次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是继承并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本文深入剖析了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历程;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内容。新时代,研究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对于加快推动我国建设农业强国,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列宁;农业合作社;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058 — 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合作社在我国的推广实施,促进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首次系统论述是在《论合作社》一文中,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基于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及我国对农业合作社的探索,重温经典作家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挖掘其内涵,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一、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历程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虽然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合作社的思想,但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却是在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列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为我国改造我国小农经济,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复杂多变的。19世纪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残余思想仍然存在,封建农奴制下的土地剥削形式尚未完全消除,以贵族、大地主为代表的土地私有制仍然存在,加上在政治上实行的沙皇专制制度,国内矛盾冲突不断,经济发展落后。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列宁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合作社思想是在19世纪初期传入俄国,随着60年代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促进了俄国工业革命和社会的发展,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伴随着社会运动,逐渐发展成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是在19世纪下半叶在俄国出现的,是合作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合作社思想,形成了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在促进俄国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者农业合作社思想

首先,以欧文为代表提出建立“合作公社”。合作公社是一个包含农工商学的大单位,在制度上实行财产共有,管理上坚持平等与民主化原则,分配上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其次,以傅立叶为代表提出的要构建“和谐社会”,即人们在“和谐社会中”是共同协作且各种需求都能满足的社会。以及他提出的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将农业劳动进行合理的分工,按家庭分配制度的“农业协会”思想。最后,以圣西门为代表的“实业制度”思想,认为在实业制度社会中,社会生产是按计划进行,人人都要劳动,没有任何特权,劳动者的收入取决于劳动付出和劳动者所占有的资本份额。但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再加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尖锐化,使这些想法无法实现,但仍为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思想是在吸收和借鉴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合作化运动进行深入研究,将空想变为现实,并创立了农业合作理论。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及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都对农业合作社思想作了详细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合作社思想观点主要有:合作社是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形式、建立农业工人合作社,從事联合劳动、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尊重农民权利及发挥示范和国家帮助等观点。不仅为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早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三)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形成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

十月革命时期是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萌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前,19世纪60年代,随着俄国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合作社运动,在1863年出现了农业劳动合作,是农民想要摆脱贫困、摆脱地主剥削的一种尝试,到十月革命前夕,已有5500个农业合作社。但当时列宁认为这种合作社更多地具有商业性,更多是为富裕农民服务。

十月革命爆发后,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列宁对合作社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并开始推行合作社。此时,列宁认为合作社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在革命当中要积极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列宁对待合作社态度的转变,为列宁农业合作社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2.初步形成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紧接着1918年俄国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为应对国外武装干涉、国内敌对势力和在战争中损耗的经济,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认为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农业合作社在协调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战争与农村建设之间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列宁认为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且易于被农民所接受的一种方式。认为“共耕制”是改变俄国小农经济最有效的策略,指出,“公社、劳动组合耕种制、农民协作社,———这是摆脱小经济的弊病的出路。”[1]1918年工人合作社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合作社开始由小资产阶级合作社向社会主义合作社转变。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对农业合作社的认识也逐渐更加深入,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初步形成。

3.形成时期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有了一个重要转变。列宁认为合作社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重要形式,关于合作社的思想从之前以“共耕制”为主的生产形式转向合作制发展。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刚解决了国外干涉和国内战争,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列宁认识到必须改造小农,使其尽早适应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在无产阶级取得了革命胜利后,列宁对农业合作社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具有社会主义特征、为农民服务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1923年列宁出版的《论合作社》一文中,阐明了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属性以及所具备的共产主义特征,标志着其农业合作社思想已逐渐优化。

二、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合作社

合作社是指劳动人民为了满足共同目的,由一个或多个成员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合作社是生产者联合起来进行劳动的制度。

2.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自己生产和生活需要,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而成立的互助组织。

(二)列宁发展合作社遵循的基本原则

1.自愿互利原则

自愿互利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农业合作社思想时就已经提及。列宁也非常重视这一原则,认为农民是从小农经济过渡到集体主义经济的依靠力量,农民加入合作社不应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执行的,而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合理方式正确引导小农加入合作社。列宁指出任何法令都不能使农民从小生产转化为大生产,认为“只有那些由农民自己自由发起的、其好处经他们在实践中检验过的联合才是有价值的”。[2]在引导農民加入合作社时,应充分向农民普及合作社的益处,加入合作社可以有效保障小农个人利益,进而改变农民传统思想。同时,列宁也指出,要使农民更积极的加入合作社,还要让农民看到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热情,通过合作社成员的互帮互助,实现集体共同利益。

2.典型示范及国家帮助原则

树立典型示范对于农民更自觉加入合作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列宁指出,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人民带来重创,人民对于合作社有一定抵触,加之农民长时间受传统单一式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一些固有的保守耕作观念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思维判断,因而对于合作社这样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如果缺乏典型案例示范和正确引导,农民更多会处于一种观望状态而不会轻易去尝试。

列宁在对待农民加入合作社时,认为合作社在国家的帮助下才能更长远发展。指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目前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支持的一种社会制度就是合作社制度,这一点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而且必须付诸行动”[3]。列宁认为小农加入合作社还应获得国家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小农更多优惠,为合作社的推广扩大提供便利条件,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水平,发展生产力。以及列宁提出的在国家帮助原则基础上制定相应奖励制度,更有力的推动了农民加入合作社。

3.依靠农民原则

列宁最初在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时,就始终秉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在农民入社后更是贯穿尊重和依靠农民的原则。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过渡到合作化大生产的步伐,促进了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同时强调加强农民教育,认为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更好的发展农业合作社,使农业合作社成为文明的合作社,并且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后,一方面可以使社会主义的各种政策、方针向农民更好的传达,促进政策方针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列宁强调在吸引农民加入合作社之后,通过专业培训使农民掌握技术,培育具有专业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更好的依靠农民推动农业合作社的普及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三)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特点

1.革命性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是在与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与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相一致的鲜明的革命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革命斗争是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的根本前提,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进而实现生产关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但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小农经济国家向社会主义跨入,这种跨越式发展虽然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不同,但却是列宁与俄国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探索的道路,是符合当时俄国社会发展状况。列宁所建立的农业合作社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与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所建立为他们自己能获得更多利益服务的合作组织是不同的。因而列宁的农业合作社必定会遭到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阻挠,而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由农民联合起来共同劳动的合作社。因此农业合作社的形成发展也就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2.人民性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无产阶级发挥了巨大作用,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蕴含着浓厚的人民性,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摆脱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此时,列宁指出“既然国家政权操在工人阶级手中,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属于这个国家政权,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实现居民合作化了”[3]。列宁这里提到的“居民合作化”,表明了国家发展的重心开始向提高社会生产率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方面转移。在开展合作化过程中,列宁强调应加大国家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向农业合作社的投资比例,在资金上给予农业合作社大力支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列宁领导苏共党人在实践上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体现了农业合作社的人民性。

3.实事求是性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就始终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俄国现实条件出发,走适合国家生产力和发展方向的道路。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是在与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当中形成发展的。如: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为应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列宁提出实行“共耕制”,虽然“共耕制”的思想后期在实施过程中是超越了当时俄国社会实际的发展情况,但仍然不可否认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战争给国内经济带来的损害。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由“共耕制”转向合作制,列宁指出要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以自愿互利、民主平等原则推动农民发展经济,提高生产率,消灭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发展的农业合作社道路,表明了列宁发展合作社的实事求是性。

三、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当代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承载中华民族乡愁的精神家园,农民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4]同时,“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进入了至关重要的时期。”[5]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代,聚焦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结合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颁布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一步发挥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人民富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理论启示

1.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理论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继承性体现在,一是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到农民问题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农民阶级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立农业合作社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论述到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进行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列宁在发展俄国农业合作社时,对这些思想进行了继承性发展。

列宁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理论继承同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列宁在改造小农经济时允许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注重合作社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过渡,肯定了农业合作社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形式,促进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要加强农民教育,通过电影、报刊、杂志等途径切实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

2.加快我国多种形式合作社的建设

十九大以来,黨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都需要发展质量高、带动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农业合作社。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合作社的发展呈多形式的联合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综合性合作社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向,是促进合作社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有效途径,同时推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加快合作社之间的要素整合,促进小规模农户向联合规模的扩大,也使得社员获得更多收益,进一步增强合作社服务“三农”的基础作用。

3.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虽然是20世纪俄国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形成的思想,但仍然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是经过十月革命前的萌芽时期,到战时共产主义及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不断完善,最终为促进俄国农业进步,人民收入提高的理论。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实践启示

1.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指南

我国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加快实现新时代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了战略支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乡村五大振兴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在论述农业合作社原则时提及的尊重农民意愿和依靠农民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注重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以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使命。”[6]为我国乡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在经济建设上,由农民自己选择是否加入合作社,且合作社会充分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在政治建设上,合作社以服务农民、管理民主等为要求将农民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农民的政治权力。在文化建设上,农业合作社通过进行理论宣传,技术指导等途径促进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以及列宁提出的国家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等,都为我国在立足国情、区情、乡情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合作社,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2.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提供实践经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未间断,尤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对全国人民摆脱贫困达到小康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家庭承包经营本身属于小农经济,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在适应大市场的过程中容易受挫,小农式经营在生产规模、营销路径、资金筹措、信息服务等方面都受限。现有的分散经营模式对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实现有一定阻碍性。因此,通过重组分散的生产经营个体,着力建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市场竞争力。

3.为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法论指导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与列宁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很大的区别,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敢于突破和创新,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提高农业合作社的竞争力,为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立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我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在世界化大发展中农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建设薄弱环节的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全球化生产中,以往在单独一个国家的生产、销售已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市场的需求,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要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与沿线国家建立农业合作,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推动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法论指导。

〔参 考 文 献〕

[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本刊编辑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上海乡村振兴[J].上海農村经济,2022(11).

[5]李笑宇.当代中国党政体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2):34-40.

[6]李笑宇.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维度:关系结构、实现机制与发展逻辑[J].学习与探索,2022(05):56-63.

[7]张梦瑾.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的当代价值及意义[J].老区建设,2018(08).

[8]石霞.论恩格斯、列宁晚年农业合作社思想及时代价值[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03).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23 — 04 — 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发展我省对俄特色产业助力兴边富民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2363);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项目编号(YJSCX2022043)。

作者简介:刘春秀(1996—),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伊全胜(196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研究;刘芳(197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俄语语言文学及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