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雕塑鉴赏大单元教学研究

2023-07-26高守宁徐宁钟贺

高考·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美术鉴赏画像石

高守宁 徐宁 钟贺

摘 要:新课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课程的改革始于高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新时代的美育教师需积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勇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前期团队相关研究经验,在充分调研、讨论、探索及实践基础上,探索基于临沂地方文化资源的美术鉴赏课程实施路径研究方向,本文重点探究了高中雕塑鉴赏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雕塑;吴白庄汉墓;画像石;大单元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课程的内在体系。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模块是必修内容,如何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达到以美育人,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促進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标准中关于美术鉴赏模块课程内容:“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外传统美术在材料技法、语言风格和创作观念等方面的不同[1]。”学生需要理解古今中外作品的多元性,培养开阔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文明,概括与升华课堂的比较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比较时,要注意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品独有的风格特点。在美术鉴赏课程的实际授课中,部分师生侧重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体验与知识建构的内在规律,学生易产生排斥心理,降低学习效果。根据修订的高中课标对课程目标的界定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学科概念理解和主题引领的基础上,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各个关键要素及教学环节,将有效保障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大单元教学

(一)“大单元”强调知识综合性、广度和深度

“大单元教学”这一说法体现在对教学单元内容进行重组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线索,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大问题、大概念、基本问题)目标、教学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等要素组合形成一个结构化的单元课程;大单元课程经过科学的设计,统筹规划了多种授课模式组合。课题研究内容以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前提,以单元教学为单位,解构重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具体实践研究是教师在课堂上落地实施与呈现的相应过程,最终使学生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二)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充分做好以下前期工作

1.充分了解学段学情,坚定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思想,详细调查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兴趣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等。

2.吃透教材,凸显高中美术鉴赏的学科属性。强调直观的视觉审美,感受艺术创作的动机,发掘艺术文化的价值,达成美育功能。

3.注重大单元教学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现实意义。立足于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设计要具体,方法可行,内容设计指向明确,评价方向多元,层次多样统一,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效果可测、可评。

(三)单元问题链层级

1.针对单元核心内容,筛选教学内容,提取单元大概念

2.根据大概念,针对预设课堂任务的过程性目标和重难点,分解为关键问题

3.针对具体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互动反馈、探究过程中的思考讨论,以及学生发散思维生成的新问题等授课环节中具体操作的情况,将关键问题拆解为小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年龄阶段分析

高中生的知识面相对较广泛,有些艺术文化内容在初中小学已有所了解;具备较成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对未知领域充满广泛的好奇心;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本教学设计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首先,高中生对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认识,对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有所把握。其次,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很多雕塑作品,结合具体情境讲授新知识,有助于教学。

三、教材内容分析

在一些美术著作中,作者往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雕塑与绘画、建筑、传统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一起按时期罗列出不同风格,读者会看到一条演变路径隐藏在浩瀚的作品中: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文化思想、宗教哲学、艺术思潮、科技进步等密不可分;与其他艺术门类步调一致。所以美术鉴赏教材中雕塑鉴赏的教学线索经常同步于艺术史的发展线索。学生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学习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难免老调常弹没有突破。新版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给出了新的思路,将对雕塑的鉴赏设为3课时,以初识雕塑—探究其审美—探索其与环境、与人的关系为线索进行编排。课题小组对教材深入发掘,联系当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学段学生特点和教学需求,结合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准确定位该单元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位置;重新梳理教学目标、具体任务;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从高中美术鉴赏的整体教学出发,使学生理解学科观念,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感悟生活中的雕塑与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应用雕塑艺术装点生活?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雕塑艺术等。我们将格兰特·威金斯教学理论中学生“应知·应会”的部分加以重合提炼出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提取大概念[2]。

四、“立足于生活,发现身边的美”——结合当地雕塑艺术

临沂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传承及创新性发展路径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可以更好地运用。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临沂地区历史人文厚重,汉墓资源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封建社会生产上升期的秦汉时期,临沂地区经济兴盛、交通便利、文化繁荣,为画像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提供了可能。两汉“察举孝廉”和厚葬文化的盛行,保存了大量汉代墓葬,较著名的文物有西汉刘疵墓的金缕玉套、金雀山西汉墓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等。临沂画像石分布广泛,早至西汉初期文、景时期,至东汉末年衰亡;资源丰富,“全市画像石近百处,近千块”。综合分析学校生源所在地,结合画像石的保存情况,我们重点考究分析了吴白庄汉墓画像石。

吴白庄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城南,罗庄区盛庄镇吴白庄村北。有26块画像石、39幅画像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3]。经过考察、资料筛选、综合分析,选取减地平雕代表作《仓颉造字》《乐舞、车骑出行》《庖厨》;高浮雕《胡人》《羽人》;透雕《对鸟》等作品,将其融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鉴赏”——“匠心之用/雕塑艺术”单元,在讲解雕塑的相关知识、进行雕塑鉴赏的同时,使学生了解临沂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4]。从内容上看,吴白庄画像石内容丰富,可选余地较大。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女娲与伏羲、仓颉造字等内容,反映古代神话、谶纬学说等人类历史文化传说;乐舞、车骑出行、庖厨、战争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胡人、羽人、方相、铺首衔环等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汉代对外交流、宗教对社会思想的影响。从艺术表现和技法角度,汉画像石同时兼具雕塑与绘画的特征,这与中国古代雕塑重视彩绘、注重线条形式的表现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秦朝时期臨沂分属琅琊郡和郯郡;两汉归东海郡和琅琊国。通过对古代历史的梳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传承地域文化。

五、高中雕塑鉴赏大单元教学设计内容

(一)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雕塑单元的内容,用时三课时。以具体作品分析,立足于教材内容,提炼出大概念:1.雕塑是实体艺术的典型样式,其在三维空间中通过材料、体量或形态等展现其独特的美,传递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2.一件雕塑作品往往会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现状,蕴含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从而提出大任务:凝视雕塑作为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探索雕塑的美感,发掘公共空间里的雕塑作品,传承地方文化遗产和沂蒙精神。

从完成大任务的角度出发,结合课时教学内容,提出关键性问题:1.雕塑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征?2.雕塑具有哪些美感?3.雕塑与公共空间是怎样的关系以及新城市需要什么样的雕塑作品?

(二)梳理教材内容不难发现,通过这三个课时结合吴白庄汉墓画像石,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学生的五大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在第一课时《空间中的实体艺术》中,引导学生探究雕塑与绘画的不同,进而发现雕塑在材料工具上、在表现手法上、在应用价值上的独特性。为了理顺这一课时的内容,使其条理清晰、面面俱到而又重点突出,理出一条主线索,合理排布内容尤为重要。过程性活动采用纵向线索按照历史时代的进程分布:师生共同研读吴白庄汉墓画像石,即“我们身边的文物”,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好奇,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到唐代的昭陵六骏,对比雕塑与绘画,得到雕塑的特点;到革命烈士纪念碑体验民族性和革命精神。学生收获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得到对雕塑技法的认识和理解;获得了缅怀先烈、珍惜现在生活的启迪,更是燃起了对建设美好生活的憧憬。最后一个活动采用横向拓展:学生拓展学习其他雕塑形式,获得其材料工具上的拓展、开阔表现意义上的眼界等。线索整体形成“⊥”结构。这个过程是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学生审美的迁移,更是对文化历史的重新认知,充分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以课堂问题引领学习活动,学生探索得到答案,最终获得素养的提升。活动一:你了解吴白庄汉墓画像石哪些相关知识?(从主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思考)活动二:(1)昭陵六骏与汉墓画像石对比,你认为它有哪些发展和进步?(从表达主题、雕塑手法技巧、艺术风格、社会背景等方面讨论)(2)唐代雕塑昭陵六骏与金代艺术家赵霖的绘画相比,它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活动三:(1)革命烈士纪念碑从哪些方面感染震撼你的内心?(尝试运用你所掌握的雕塑知识来表述)(2)你认为它有什么样的独特价值?活动四:(1)运用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判断,你认为雕塑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形式?(2)雕塑的存在价值都相同吗?有哪些功能意义?(3)雕塑发展到今天,材料工具有哪些?(4)尝试给雕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三)第二课时《雕塑的美感》。这一课时的内容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雕塑的形态美、体量美和力量美。横向线索上三个知识点采用平行罗列、突出重点的呈现方式;纵向线索上通过对比汉代说唱俑、汉代墓葬浮雕、唐代卢舍那大佛、拉奥孔和韦陀像,形成“+”型结构。过程性活动及问题设计:

活动一:探究东汉击鼓说唱俑,感受雕塑的形态美(引导学生从面部表情、动作、装饰、身材感受雕塑的形态美)。(1)你看到他的面部表情如何,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2)你能概括他的动作吗?通过表演来感受。(3)他有哪些道具装饰?思考有什么作用?(4)他的身材如何?(5)以上综合体现他怎样的职业特征?

活动二:探究吴白庄汉墓胡人、羽人,对比卢舍那大佛,感受雕塑的体量美。(1)这两件作品分别有哪些美感?(从位置、材质、布局、比例、人物形象、空间感受雕塑的美。)(2)什么是体量?(雕塑作品的体积与形体给人内心产生的一种量态审美感受。)(3)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图片,思考雕塑的美感与体量的大小有关系吗?

活动三:如何感受雕塑的力量美?(1)了解力量的含义。(2)欣赏《拉奥孔》和《韦驮像》,请小组讨论,对比两件作品,思考东西方雕塑在力量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并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出示图片《拉奥孔》引导学生从构图、肌肉、面部表情、动作感受雕塑的力量美。教师出示《韦驮像》图片,引导学生从表情、姿态、服饰方面感受雕塑的力量美。

活动四:中西方雕塑在力量美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中国雕塑表现的力量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注重内在精神气质的永恒;西方雕塑表现的力量以写实为主,注重比例结构的真实,造型严谨,关注外在世界的永恒。

(四)第三课时《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活动一:(1)你知道哪些公共空间里的雕塑?(2)什么是公共空间?

活动二:(1)思考公共空间为什么要放置雕塑?完成任务单(树、椅子、空旷广场)(2)雕塑在公共空间里的作用?

活动三:对比分析典型作品开荒牛和校园浮雕作品。(1)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2)造型有何特点?(从技法表现、艺术风格、材质工具等角度分析作品)

活动四:(1)新城市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雕塑?(2)为我们的校园读书角设计一件雕塑。(表达方法材料工具不限,可以叙述、草图、模型或综合表现)

(五)每课时采用自我估分形式,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获得及时反馈。学生单元自我评价量表以满足下列条件为最高标准。(共分为4个等次,依次递减,区间5分)

(1)我了解雕塑艺术的门类特点,了解雕塑的制作工具材料、不同表现类型、功能。

(2)能区分中西雕塑的不同特点;了解现代生活中雕塑与环境、与人的关系;了解应用不同材料和表现手法会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

(3)对如何设计雕塑有一定见解,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我对生活中雕塑设计的想法。

结束语

目前,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国内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科研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该理念落地,大单元教学的探讨无疑指出了新的方向。能够为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提供案例指导,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探索以实践促进鉴赏教学的新模式。促进学生对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达到深度学习,经历“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进而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地域文化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丰厚教学内容,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形成富有情境化的大单元教学资料,在临沂地区获得推广与应用,提供可值得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格兰特·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冯沂.临沂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4]黄宗贤.美术·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美术鉴赏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