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学诗,无以言”

2023-07-26齐宏伟

小读者·阅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温柔敦厚诗教意味

齐宏伟

英国女作家埃莉诺·法杰恩写过一首《什么是诗》,用诗意的方式谈诗,特别有趣。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流萤不是诗,流萤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看见听到感知

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什么是诗?谁知道?

照此定义,诗就是“使我看到、听到、感知到散文无法表达的那种意味的语言”。散文无法表达的那种意味是什么?诗人树才在《写诗真好玩》中认为是活泼生命的意味。

一个静止的名字不是诗,但是它动起来、活泼起来的时候,仿佛在同你说话的时候,就是诗了。比如说,一棵树不是诗,但它在风中抖动树叶瑟瑟作响的时候,或者秋风一吹黄叶纷纷飘落的时候,这就是诗。诗就是灵动的东西、鲜活的东西,是你能感觉到它的生命存在的东西。

所以,诗有两个基本要素。

首先,诗是心灵深处感悟到的灵性的感性显现。C. S.刘易斯说:“林中任何一小片阳光都会向我们展示太阳的一些方面。那些单纯、自然迸发的欢快,就是在我们经验树林中的‘片片神光。”诗人感受并捕捉到了,就写成了诗。捷克诗人詹·斯卡塞尔干脆这样说:

诗人们并不发明诗

诗在那后面某个地方

它在那里已经很久很久

诗人们只是将它发现

其次,诗必须使用比散文更凝练、更好听、更讲究的语言。刘再复的《文学常识二十二讲》把文学定义为“自由心灵的审美存在形式”,把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定为“音乐感”。

钟敬文在《兰窗诗论集》中说:“由于心脏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一方面强调诗是主观心性与客观真理的交融;另一方面强调诗的语言必须追求极致美感,最好适合吟唱。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绮靡,念qǐ mǐ,意思是“美好,艳丽”。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歌一方面必须扎根于诗人的主观情性;另一方面必须有语言上的绮靡之美,要华美和艳丽,像林黛玉读《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可见,如果从孩提时代就学诗多重要!一方面可以体验和把捉运行在世界的灵性和真理,“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与大诗人的心志会通,对此世态度从“我与它”到“我与你”升华;另一方面学会准确、优美地使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用树才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孩子从小“通过诗的方式说话”。

通过诗的方式说话,就是把话说得特别有趣、特别有滋味。就像你吃到好吃的东西时,你的舌尖、你的味蕾会觉得非常美味,回味无穷。在诗里,这个回味就叫“意味深长”。学诗,就是学着品味我们自己的母语。

说到这里,必须得佩服孔子说的话。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遗憾的是,孔子的话今天已经没人重视了。我认为这是今天的一大损失。几年前,我听了孔子的话,用诗教的方式教孩子,受益多多。

诗教,念shī jiào,意思是用诗歌进行教学活动。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有好几个方面的意思。简单来说,第一层意思是学了《诗经》,一个人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情绪等,也能培养自己的性情和节操;第二层意思是学了《诗经》,你就知道了在家里和在社会上怎么行事为人和说话了,所谓“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第三层意思是学了《诗经》,就学会了观察和描述大自然与人世百态等。黄克剑《孔子“诗教”论略》总结得非常好,把诗教和“温柔敦厚”联系起来。

诗可陶染人的性情,孔子借重《诗》把诗对人的性情的陶染引向“温柔敦厚”。“温柔”,温和、濡忍之意;“敦厚”,笃实、宽厚之谓。“温柔敦厚”当是指发之于人的真性情的一种操存和气质,这操存和气质用孔子的另一句话说即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文雅)与“质”(质朴)配称相得。其实,说穿了,“温柔敦厚”或“文质彬彬”的底蕴只在于人的修养着的“仁”的德性:“仁”的端倪养润于人的自然或质朴的性情,而“仁”终究成其为“仁”却不能没有人凭着对这“仁”的端倪的觉悟而对其提升与扩充。然而,觉悟、提升、扩充“仁”的端倪以成就“仁”本身已经构成一种人为之“文”。因此,所谓“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道或“温柔敦厚”的性情养润,说到底乃是被“仁”或“为仁”之“道”所导引,这是孔子“温柔敦厚,《诗》教也”之说的奥赜所在。

这当然得益于《诗经》包罗万象的伟大和对中国人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别的不说,单是《左传》就有至少83处编年引用过《诗经》。在古代,一個人不懂《诗经》,会被嘲笑。

不过,我想把孔子的诗教内容扩大一点。完全可以用古往今来所有伟大诗歌来教孩子,这样就可以达到上述三层的目的。

猜你喜欢

温柔敦厚诗教意味
我与诗教
陈子龙论“温柔敦厚”——兼论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成立仪式暨“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会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沈德潜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