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广东省传统村落研究进展

2023-07-26谢晓亮谢涤湘

广东园林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谢晓亮?谢涤湘

摘要:以广东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ier分析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到的文献关键词频次与聚类,对近20年来广东传统村落研究的趋势、动态与热点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首先,“岭南水乡”“文化生态”“古劳”等作为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空间特征。其次,研究领域动态包括村落文化价值和历史演变,空间格局,乡村风貌和景观环境,以及遗产保护利用现状4个方面。最后,基于广东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加强乡村风貌管控,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和地方认同,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以及构建可持续保护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文献计量法;

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3-0002-07

收稿日期:2022-06-20

修回日期:2022-09-11

Abstract: Tak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iteSpace and VOSviewier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frequency and clustering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collected from the databas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trends and hot spots of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in the past 20 years. Firstly, "Lingnan water town", "cultural ecology" and "Gulao", as the research hot spo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 have obvious region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Secondly, the dynamics of the research field include four aspects: village cultural value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spatial pattern, rural style and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the status quo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rural landscape, improve villager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local identit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sustainable protection mode.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Bibliometric method; Guangdong Province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至今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与生态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2]。其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寄托着民族的乡土记忆和情感[3],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村落原称为“古村落”,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议更改。同年,住房建和城乡建设部等单位共同开展了我国第一次传统村落调查摸底工作,并公布了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4],这标志着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展了实质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的提出和保护,是文化遗产观或文化视野的拓展与深化[5]。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下,农村用地不断受到侵蚀挤压,村落的空间形态、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当前,我国传統村落人居环境面临着严重的人地关系危机[6],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两者的协调是传统村落面临的重要挑战[7]。

广东省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截至2017年3月已有160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8]。不少学者对广东的传统村落进行了个案研究,但仅停留在广州[9]、肇庆[10]等市域层面,缺乏从省域层面对传统村落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对广东省近20年来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与领域动态进行总结,以期为广东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实践建议和有益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2021年,以“广东 AND 古村落”“岭南 AND 古村落”“南粤 AND 古村落”“广东 AND 传统村落”“岭南 AND 传统村落”“南粤 AND 传统村落”为主题词分别检索,经过文献去重,最终收集得到328篇文献。采用科学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展开研究,可得到更为直观清晰的分析结果。CiteSpace已成为目前绘制知识图谱最具代表性的工具,可提取样本文献的关键词、来源期刊等信息,深度挖掘、探测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11~12]。VOSviewer可生成多种基于文献计量关系的图谱,具有提取文献关键词等强大功能。采用以上2款工具,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共引、耦合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有助于清晰展示近20年广东省传统村落研究的趋势、动向与热点。

2 研究热点与领域动态

2.1 关注热点

关键词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文章核心和关键内容。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ier工具对收集到的广东传统村落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2);对关键词进行快速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可以看出,剔除“古村落”“传统村落”等主题词后,“乡村振兴”“岭南水乡”“文化生态”“古劳①”等是该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空间特征,并贴合国家战略和发展方针。近年来,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积极探索新时代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利用形式,不断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管理体制。同时,传统村落作为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被社会认知与挖掘。部分广东传统村落地处边隅,面临人才流失、物质人文环境衰败的发展窘境,村落历史资源保护和文化价值延续备受研究者关注。如魏成等[13]以岭南水乡为例,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估传统村落的保护实施成效,为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利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也有学者对古劳水乡的空间生成过程与文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丰富了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研究[14]。

前9位聚类标签分别为“古村落”“传统村落”“展望”“岭南水乡”“岭南”“传承”“岭南地区”“保护”“岭南建筑”,结合高频关键词(表1)可看出,不少关键词反映了传统村落名称和地名,如古劳、广东省、小洲村、岭南、深圳、广州、塱头古村等。部分关键词突出传统村落的政策引导,如乡村振兴、南粤古驿道、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传承等。还有文化、生态、民居、公共空间等关键词,也反映了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2.2 研究领域动态

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将广东省传统村落研究领域动态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2.2.1 村落文化价值和历史演变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及建筑选址等因素,对村落塑造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郭焕宇[15]指出岭南传统村落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教化空间,具有社会教化、构建家国认同、美德育人和艺术审美等文化价值,对乡土意识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面临文化衰落和发展失力的双重危机,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6]。近年来伴随人们对传统村落文化认识的深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内涵逐渐丰富。农耕文明源于乡村,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从保护和传承两方面综合考虑[17]。叶建平等[18]以韶关古村石塘为例,探讨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为抓手,在保有历史人文景观的同时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傅娟等[19]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村落生活方式的演变,并把岭南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划分为百越氏族村落和汉族宗族村落2个阶段以及5个时期。政府在开展村落历史演变研究的工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对广东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进行长期普查,并召集专家编写《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20]。然而,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历史街区和建筑消失在乡土之中。

2.2.2 空间格局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原有田园、河道等自然形态被现代的高层建筑取代,传统村落格局在城市道路交通的分割下变得支离破碎,古老、传统的村落湮没在城市扩张和蔓延中。岭南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是自然景观环境(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21],学者们对此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周春山等[22]以肇庆为例,提出从纵向历史演进和横向联系2个层次,以及村落环境、村落社会、村落产业3个维度来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钟国庆[10]以肇庆蕉园村为例,探讨了古村落景观格局及城市化对其影响,并将以蕉园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划分成4层空间:内层居住空间、景观环境空间、生产景观空间和外围环境景观空间。适应自然环境、提高用地效率是影响乡村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魏成等[14]通过研究古劳水乡空间格局的生成,对水乡格局、聚落空间、墟市空间和信仰空间进行详实阐述,发现水乡的形成是人顺应乡土环境的文化生态过程,而水乡村落则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空间介质。黄雯雯[23]对惠州龙门县明清时期客家围村绳武围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和山水格局,并将其群落空间分为防御空间、祭祀空间和生活空间3类空间,印证了客家文化重视风水,村落空间形态和内部肌理追求自然生态及与环境的完美贴合,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在当前产业演替、交通区位变化以及现代技术进步的影响下,这些研究成果对广东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2.2.3 乡村风貌和景观环境

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所显现出来的乡村风貌和文化特色不尽相同。广东的乡村分布着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汇聚成广府、潮汕、客家、瑶族、侨乡、雷州文化六大文化地域,各地乡村风貌的保护和活化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何璘将乡村风貌要素构成的内容分为物质空间和社会人文两个层面,物质空间层面又分为点、线、面类型空间,社会人文层面分为社会文化要素、人文文化要素和邻里交往要素①。肖佑兴[24]分析了广州黄埔古村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乡村风貌,探讨了商埠文化国际性特色旅游经营方略和规划构想。亦有學者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对乡村文化景观展开研究,如刘书安等[25]基于文化生态学探讨佛山古村落的地域性,马航等[26]引入生态学共生理论对深圳凤凰古村风貌协调共生展开探讨。乡村空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地貌差异,是导致广东省乡村风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②。很多学者认为乡村风貌具有地域特色[27],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原汁原味的乡土乡风记忆,能够留存当地人文记忆和民族文化。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传统村落风貌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新村和旧村建筑在体量、颜色、材料上不协调,成为了广东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村落还存在民居建筑风格破坏和私自加(搭)建等问题,有学者指出建筑功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无序更新,破坏和削弱了岭南传统建筑的风貌和特色[16]。村民为了满足现代化的居住需求或增加使用面积,擅自对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的外墙、柱廊、阳台和天台进行不当更新,暴露出村民维护村落风貌原真性意识不强的问题。

2.2.4 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的源泉与根基,是文化遗产体系中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和利用展开了探讨。如庄伟光等[28]指出合理有效发展旅游,是传承弘扬、活化利用和保护古村落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同时认为传统村落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肖佑兴[29]以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为例,提出统筹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要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资源优势。部分传统村落为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将很多风貌建筑和集体用地转让给土地开发商管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文化遗产遭受巨大破坏。大多广东传统村落在生态环境、建筑遗产、文化习俗、街巷肌理等方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

近年来,广东日益认识到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和举措引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包括名镇名村建设、传统村落普查、开展村落和建筑保护名录评选认定工作等(表2),对岭南地区部分传统村落的格局延续和风貌保持起到了良好作用。然而,现有的保护工作基本为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村民乃至社会公众群体由于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在参与和协同中缺位。再者,由于历史变迁,很多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文物建筑产权不明确,涉及的主体利益过于复杂,这导致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意愿低下,很多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推进缓慢。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走在前列,如广州成立了第一个参与式“共同缔造”工作坊,居民通过工作坊表达其空间利用的诉求,而工作坊对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创造出既能满足居民需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环境。泮塘五约的微改造便是采用“共同缔造”方式,先征求村民意见,与村民逐渐建立起信任基础与协作桥梁,再进行微改造设计,在保存原有传统村落肌理的同时提升了社区的生活品质[30]。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广东传统村落研究的现状和动态,从总体研究进展来看,随着社会对传统村落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对广东传统聚落的村落文化价值和历史演变,空间格局,乡村风貌和景观环境,以及遗产保护利用现状4个领域给予了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态势,并愈益显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征,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与视野也在逐步拓宽。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及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了传统村落研究逐步从定性向量化转变。其次,广东传统村落分布地域辽阔、文化积淀深厚,汇聚了广府、客家、潮汕三大语言文化群体,乡村聚落、民居在自然地形条件、民族文化、社会治安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岭南文化地域性特征,体现了适应并有效利用自然条件的人地关系与营造智慧。当前,广东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正处于愿景、理念和利益博弈的关键階段,如何将其面临的问题转化为城市精明增长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协同政策和实践,成为当务之急。传统村落作为功能与尺度多样、兼具物质性与非物质的地域空间,其“地方记忆”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未来还将引起更全面、更综合的思考。

广东省传统村落研究亦存在不足。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统计来看,首先,研究青睐选取广府和客家地区作为案例地,在区域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其次,研究内容以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民居建筑特征居多,在防御、防灾方面的研究有待完善。再者,关于传统村落的抢救性保护以及文化传承研究提出的策略大多较为宏观和薄弱,缺乏操作性的保护标准、保护程序、技术规范与指标体系,使传统村落的保护难以落到实处。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通过地方志、族谱等一手史料和田野调查开展研究,偏颇于人文与社会科学范式,量化研究较为欠缺,有待未来结合数理统计、多维指标测算以及运用GIS等技术进行动态、可视化和综合的研究,深入挖掘广东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演变规律以及内生逻辑。

3.2 建议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新时期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乡村振兴背景下守住人们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基于上述研究,笔者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广东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广东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1)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地方认同。村民与社会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缺失,是保护工作的一大痛点。应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村落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新媒体、文艺节目和节庆活动等媒介,加强对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的宣传,让村民看到醒狮、粤剧、象牙雕刻、灯彩和客家山歌等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活化政策的成效,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同时,加强传统村落地方性的挖掘,摸清历史基础,厘清村落的文化基因,对历史沿革、山水环境、地理区位、乡村特色资源进行梳理,编撰地方史志、村史志。

2)加强乡村风貌管控,引导村庄土地集约利用。一方面,针对村民乱搭乱建的现象,完善乡村建设的管理机制和强化规划的管控作用,引导村民有序合规新建农房,集约紧凑利用农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和设施支撑。另一方面,对古村落的客家围屋、侨乡碉楼和潮汕从厝式民居等建筑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划分出一般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并按不同规范和要求进行修缮维护。如采取弹性和刚性相结合的做法,对岭南地区的梳式、三间两廊等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民居格局采用刚性政策,在分区和布局则可以采用弹性等政策来引导,将乡村建设对村落风貌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

3)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须遵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结合岭南地区宗祠、古道、镬耳墙、风水塘和大榕树Ficus spp.等特色风貌和文化遗存,打造空间节点,并活化为旅游、展览等用途,最大程度保留村落传统格局、人文与自然环境、历史风貌等要素的原始性和天然性。同时,依照乡村振兴、历史名村保护等国家战略和政策,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广东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之中。

4)构建可持续的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搭建专业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发展规划,促进政府、市场、公众等多方利益主体沟通,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肌理和空间格局,留住乡愁,构建可持续的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图4),通过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提高传统村落的活力。一方面,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幸福感。另一方面,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遗产的综合价值和效益,促进村落经济社会发展,让村民生活更美好。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① 古劳为广东省鹤山市下辖镇,该镇辖区范围内的古劳水乡为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原生态水乡,其所属的上升村为广东省古村落。

① 引自何璘在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学术活动之“全面小康与乡村规划——乡村风貌保护与环境品质提升”上的报告《区域乡村振兴规划中的乡村风貌管控引导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龙宫镇为例》

② 引自蔡穗虹在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学术活动之“全面小康与乡村规划——乡村振兴与实用性村庄规划”上的报告《上接天气 下接地气——广东省村庄规划优化提升工作探索》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林垚广,范建红,等.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105-113.

[2]胡燕,陈晟,曹玮,等.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3]贺海芳,郑侃,倪绍敏,等. 近20年来江西省古村落研究综述与展望[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4):26-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2-12-17)[2022-05-18].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212/t20121219_212340.html.

[5]冯骥才. 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N]. 中国艺术报,2012-10-17(T01).

[6]李伯华,杨馥端,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 地理研究,2022,41(5):1407-1421.

[7]王铭怡,付晖,许先升. 海口市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J]. 广东园林,2021,43(6):17-21,40.

[8]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现有160个“中国传统村落”[EB/OL].(2017-03-12)[2022-05-25]. http://www.gd.gov.cn/gdywdt/bmdt/content/post_76252.html.

[9]丁邦友,夏建国. 广州古村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7):89-93.

[10]钟国庆. 肇庆广府古村落景观格局特点及其保护研究——以蕉园村为例[J]. 城市规划,2009,33(4):92-96.

[11]苏志华. 国内工业遗产近十五年研究进展——基于定量与知识图谱的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20(6):87-94.

[12]谢谦,刘沛林,徐美. 中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经济地理,2022,42(4):202-208.

[13]魏成,成昱晓,钟卓乾,等.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与管理评估体系研究——以岭南水乡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 南方建筑,2022(4):46-53.

[14]魏成,钟卓乾,廖辉辉. 古劳水乡空间生成解析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征[J]. 南方建筑,2021(4):97-104.

[15]郭焕宇. 岭南传统村落教化空间的文化价值[J]. 中国名城,2021,35(6):80-84.

[16]廖开怀,刘利雄,朱雪梅,等. 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与活化利用的策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5):1-7.

[17]杨立国,刘沛林.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12):203-210.

[18]叶建平,朱雪梅,林垚广,等. 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J].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41-45,73,161.

[19]傅娟,冯志丰,蔡奕旸,等. 广州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J]. 南方建筑,2014(4):64-69.

[20]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成立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EB/OL]. (2016-01-13)[2022-05-28]. 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4/post_144617.html#7.

[21]廖新龍,孙永生. 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广州城市更新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281-292.

[22]周春山,张浩龙.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析初探——以肇庆为例[J]. 南方建筑,2015(4):67-71.

[23]黄雯雯. 惠州龙门县明清时期客家围村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以绳武围为例[D]. 广州:广州大学,2021.

[24]杨宏烈,肖佑兴. 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规划构想[J]. 热带地理,2010,30(4):445-451.

[25]刘书安,李凡,杨俭波,等.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佛山古村八景的“地域性”解读[J]. 中国园林,2020,36(2):91-95.

[26]马航,刘琳.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6(1):30-37.

[27]朱纯,张远环,洪淑媛. 弘扬古村落文化:彰显美丽乡村地域特色[J]. 广东园林,2015,37(2):4-7.

[28]庄伟光,林平凡. 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广东为例[J]. 企业经济,2014(7):119-123.

[29]肖佑兴. 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为例[J]. 城市观察,2010(2):174-182.

[30]芮光晔. 基于行动者的社区参与式规划“转译”模式探讨——以广州市泮塘五约微改造为例[J]. 城市规划,2019,43(12):88-96.

作者简介:

谢晓亮/1997年生/男/广东博罗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城乡规划

(*通信作者)谢涤湘/1974年生/男/湖南攸县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及规划/E-mail: xiedixiang@gdut.edu.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76)、广东省科技计划(2020A1010020037)、广东省社科规划(GD20SQ16)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