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大豆2∶3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固定大豆行距大豆与玉米不同间距种植试验
2023-07-25戚艳琴刘德安
戚艳琴,刘德安
(岑巩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岑巩 557801)
文章进行了紧凑型玉米大豆2∶3带状复合种植在相同生长环境下,大豆固定行距,玉米与大豆6个不同间距(45~70 cm)的试验,试验结果得出玉米与大豆2∶3 带状复合种植间距在45 cm时产量最高,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岑巩县天马镇白岩坪村白岩坪坝区。年均温16.4℃,无霜期282 d左右,年均降水量1 136.9 mm左右。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如下:①带状复合模式。玉米和大豆确定为2∶3(2 行玉米、3 行大豆);②试验品种。玉米品种为真玉8 号;大豆品种为齐黄34;③试验固定因素。玉米株距为1 cm;大豆株距为8 cm;玉米行距为40 cm;大豆行距为35 cm;每窝留苗1 株。④试验变量因素。玉米与大豆间距共设置6 个水平:45 cm、50 cm、55 cm、60 cm、65 cm、70 cm。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共18 个小区,小区行长4.8 m,宽度为4 m、4.2 m、4.4 m、4.6 m、4.8 m、5 m(种植2个完整带,即2行玉米+3 行大豆+2 行玉米+3 行大豆),面积为19.2 m2、20.16 m2、22.08 m2、23.04 m2、24 m2。
1.3 试验方法
前茬作物的包菜,4 月19 日,底施西洋复合肥(15∶15∶15)20 kg/0.067 hm2。与1.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安徽远景作物产)1 kg/0.067 hm2混匀后施用。6月1日用3.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剂(河北威远公司产)10 g/0.067 hm2防治玉米地老虎。6月9日除草。6月20日玉米追施尿素15 kg/0.067 hm2。其他管理水平同当地大田管理水平[1]。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 中看出,各处理统一于4 月9 日播种,大豆于4 月19 日出苗,6 月25 日开花,8 月28 日成熟。玉米于4 月21 日出苗,玉米抽雄期期在7 月5 日,吐丝期在7 月9 日,成熟期9月1日。成熟后于9月2日统一收获。
表1 各处理的生育期Tab.1 The growth period of each treatment
2.2 各处理产量结果
从表2 中看出,玉米各处理之间随着玉米与大豆间距增加而产量减少。处理1(玉米与大豆间距45 cm)834.53 kg/0.067 hm2最高。处理6(玉米与大豆间距70 cm)752.26 kg/0.067 hm2最低。
表2 玉米各处理的产量结果Tab.2 Yield results of maize under each treatment
从表3 中看出,大豆各处理之间随着玉米与大豆间距增加而产量增加。处理6(玉米与大豆间距70 cm)96.67 kg/0.067 hm2最高。处理1(玉米与大豆间距45 cm)66.21 kg/0.067 hm2最低。
表3 大豆各处理的产量结果Tab.3 Yield results of soybean under each treatment
从表4中看出,玉米各处理产量之间差异显著。处理1显著优于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2显著优于处理6。
表4 玉米处理间方差分析Tab.4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maize treatments
从表4中看出,大豆各处理之间产量未显著。
2.3 经济性状分析
从表5 中看出,玉米株高各处理间随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增加而增加,处理1 株高为272.3 cm,处理6 株高为305.3 cm。穗高各处理间随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增加而增加,处理1 穗位高为115.5 cm,处理6穗位高为141.8 cm。秃尖长各处理间随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增加而增加,处理1 秃尖长为0.73 cm,处理6 秃尖长为1.93 cm。处理3 的穗行数17.55 行为最高值。处理1行粒数为49.9粒为最高值。千粒质量各处理间随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增加而增加,处理1 千粒质量为31.25 g。处理6 千粒质量为32.57 g 为最高值。处理1 理论产量最高,为870.26 kg/0.067 hm2。处理5 出籽率为54.58%,为最高值。双穗率各处理间随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增加而增加,处理6 双穗率为45%,为最高值[2]。
表5 大豆处理间方差分析Tab.5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soybean treatments
表6 玉米各处理经济性状Tab.6 The economic character of maize treatment
表7 大豆各处理经济性状Tab.7 Economic characters of soybean treatment
从表6 中看出,大豆株高各处理间随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增加而增加,处理1 株高为63.6 cm,处理6 株高为66.2 cm。处理1 有效分枝数值最高,为5.05 个。处理6 有效荚数最高,为66.42 荚。处理6 百粒质量为22.53 g 最高。处理6 理论产量为122.6 kg/0.067 hm2为最高。各处理的大豆植株与地面倾斜在15°~45°,为2 级。大豆叶片有轻微明显斑驳,褐斑率在1%~5%为1级,从而得出大豆与玉米在同环境不同间距种植模式下,抗倒伏程度和抗病程度相同[3]。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丰产性及综合性状分析,处理1(玉米与大豆间距45 cm)玉米产量为834.53 kg/0.067 hm2,居第一位,达显著水平;大豆产量66.21 kg/0.067 hm2为最低,不显著。处理6(玉米与大豆间距70 cm)大豆产量最高为96.67 kg/0.067 hm2,不显著;玉米产量为752.26 kg/0.067 hm2居未位,达显著水平。玉米与大豆间距45~65 cm,玉米产量770.49 kg/0.067 hm2以上可以收获较高的玉米产量。大豆产量随大豆与玉米间距增加而增加,从66.21 kg/0.067 hm2增加到96.21 kg/0.067 hm2,但产量之间不显著,可选择玉米与大豆间距50~70 cm,建议继续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