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藜品种冀藜5号选育技术研究
2023-07-25向永刚王雪飞石碧红黄朝辉张新军
向永刚,白 静,王雪飞,石碧红,吕 玮,黄朝辉,张新军
(1.沽源县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河北 沽源 076550;2.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4.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藜麦是藜科双子叶植物,别称有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灰米、金谷子、藜谷等,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 000~7 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1-3]。古印加人称其为“粮食之母”[4,5],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已将其列为唯一一种单一植物可以满足人体的完美全营养需求的食物[6],在动植物界正式推荐藜麦为全营养食品,美国航天局也将其定为美国宇航员的首选理想太空食物。
我国20 世纪末在西藏试种藜麦,但是气候不适宜,未能规模化种植,后来在山西试种成功,在大同恒山和忻州五台山、吕梁山建立了首批种植基地,目前青海和甘肃也有规模化种植。2010年后藜麦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藜麦产品从单一的藜麦米发展到藜麦茶、藜麦营养片、藜麦粉等十几种产品,从最初的仅有山西和西藏种植,发展到河北、内蒙、甘肃、青海等18 个省份均有种植[7,8]。我国多家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开展了育种、栽培技术、藜麦加工、藜麦品质与营养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育成了陇藜、蒙藜等系列品种,河北省也育成了适宜坝上地区种植的冀藜系列品种。为了丰富河北坝上藜麦种植种类,采取了剪穗套袋人工辅助杂交的方法,开展了藜麦米加工专用黑藜麦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秘鲁“安第斯奎宁藜麦”和“秘鲁黑藜”。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剪穗套袋人工辅助杂交法”,杂交材料为秘鲁安第斯奎宁藜麦与秘鲁黑藜,经穗系选择、品种比较、区域适应性试验、多年多点生产鉴定及大面积示范选育而成,选用冀藜1号做对照。杂交时间为2013年冬季;F1代种植时间为2014 年,地点在喜顺沟基地;选育植株时间为2015 年,地点在张北喜顺沟基地,数量为102 个;继续选育时间为2015年冬季,地点在海南基地;株系鉴定和提纯时间为2016年,地点在喜顺沟基地;品种比较时间为2017 年—2018,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区域适应性试验时间为2018 年—2019 年,地点在坝上各县,同时2019年进行生产鉴定和大面积示范。
2 试验结果
2.1 品比试验
冀藜5 号2018 年—2019 年2 年品种比较试验产量汇总见表1。由表1 可知,2017 年、2018 年冀藜5 号品种比较试验产量分别为2 660.01 kg/hm2和2 725.01 kg/hm2,分别比对照“冀藜1 号”增产籽实35.00 kg/hm2和260.00 kg/hm2,增产率1.33%和10.55%。2 年平均产量2 692.51 kg/hm2,比对照“冀藜1号”增产籽实147.50 kg/hm2,增幅5.94%。
表1 冀藜5号2018年—2019年2年品种比较试验产量汇总Tab.1 Summary of yield of Jili No.5 from 2018 to 2019
2.2 区试试验
冀藜5号2018年、2019年2年区试籽实产量见表2。
表2 冀藜5号2018年、2019年2年区试籽实产量Tab.2 The seed yield of Jili No.5 was tested in 2018 and 2019
由表2可知,2018年4个区试点全部比对照增产,分别增产530.03 kg/hm2、940.05 kg/hm2、1 090.05 kg/hm2、715.04 kg/hm2,增产幅度24.54%~48.83%;2019 年同样所有区试点全部比对照增产,分别增产150.01 kg/hm2,80 kg/hm2,210.01 kg/hm2,270.01 kg/hm2,增产幅度3.10%~11.09%;2 年平均增产量498.15 kg/hm2,平均增幅为22.08%。
2019年在崇礼狮子沟、康保原种场和张北喜顺沟进行生产试验。由表3 可知,参加试验的9 个点全部增产,3 个点平均产量2 340.0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48.67 kg/hm2,增幅6.78%。
表3 冀藜5号参加2019年藜麦生产试验籽实产量表Tab.3 Jili No.5 participated in the 2019 quinoa production test seed yield table
3 讨论与结论
该品种从2019年已在河北坝上进行大面积示范,3年累计示范种植超过2 000 hm2,平均产量达到2 426.6 kg/hm2。该品种生育期115 d 左右,生育期中等,株高160 cm,小穗数48个,穗粒质量45 g,千粒质量3.65 g,粗蛋白含量15.20%,粗脂肪含量4.50%,粗淀粉65.70%。该品种籽实产量高,一般旱滩地种植平均产量为2 914.65 kg/hm2,比对照品种“冀藜1号”增产553.38 kg/hm2,增幅23.44%。籽粒大,出米率高,千粒质量高,一般千粒质量在3.95 g左右,最高可达4.25 g,比目前主栽品种高0.85~1.20 g。该品种遗传基础好,这是国内首个利用杂交法育成的藜麦品种,结合了秘鲁的“安递斯奎宁藜麦”与“QA13-6”优点,其生育期短、籽粒白色、适应性强的特性来自于“QA13-6”藜麦;籽粒大、穗型紧凑的特点来源于秘鲁的安递斯奎宁藜麦。该品种大粒、成熟整齐、易机收于一体的适宜华北种植的黑藜麦品种,打破了华北地区不能生产黑藜的历史,为提高华北区藜麦质量奠定了基础,适宜作为藜麦米加工专用品种种植推广。冀藜5号是使“安第斯奎宁藜麦”与“秘鲁黑藜”杂交,经穗系选择、品种比较、区域适应性试验、多年多点生产鉴定及大面积示范选育而成的适宜冀北坝上地区种植的第一个黑藜麦品种。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广的适应性,同时其也具有良好的抗逆性,该品种出米率、粗脂肪、粗蛋白指标都较高,是藜麦米加工专用品种的优良选择。该品种的育成是对国内市场黑藜新品种生产需求的填补,适宜在河北坝上及山西、内蒙等周边相同生态类型区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但“冀藜5号”因育成的时间短,应用示范面积小,鉴定后应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使新品种尽快在生产上推广普及,发挥其增产增收的潜力,同时“冀藜5 号”品种株高较高,收获期注意倒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