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林莽先生的早期副刊实践

2023-07-25臧杰

百家评论 2023年3期

臧杰

内容提要: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先生在文学编辑与创作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本文清晰梳理了他纵贯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副刊生涯,还原了他青年时期的工作状态,以及与地缘文学队伍的往来互动,勾勒了这一时期青岛文学阵营的一个侧面,为理解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历史佐证。

关键词:耿林莽 报纸副刊 工农兵文艺 青岛文学

耿林莽先生少年时代就与报刊结缘,上海的《文潮》和《如皋日报》等报刊,是他最早发表作品的阵地。转至徐州谋生后,他又在《徐报》写过文章。徐州解放后,他到《新徐日报》去求职,因为从文的经历与能力,很快被录取。

他更深层的文学工作发动则是从编辑报纸副刊开始的。而这份副刊工作,又和他后来编《海鸥》文学月刊一脉相承,他自1985年第八期起开辟、主持的“散文诗开拓区”,可以说,其组织形式有类于体裁明确的副刊。边编辑边创作的他,伴随着这块阵地的开拓,逐渐形成了更辽阔、深远的局面,也带动了青岛本土散文诗创作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那么,他早期的副刊实践是怎样开展的?与文学群体又有着怎样的互动呢?

一、从徐州到青岛

耿林莽入职的《新徐日报》是1948年12月10日创刊的。这一天,是解放军徐州军事管制委员会进驻徐州的第九天。报纸创办的基础力量,一部分来自旧《徐报》,另一部分则来自《群力报》。核心领导则出自解放区的大众日报社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在山东解放区的新闻机构设置中,报社多与新华社分社或支社合署办公,常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运行。《新徐日报》的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为沙洪,同时也担任新华社徐州分社的社长,他因1940年在沂蒙山区写下歌曲《你是灯塔》而闻名。

耿林莽在沙洪辞世后曾撰有《怀念沙洪》一文,文中说,在徐州失业在家的他,1949年2月投书《新徐日报》要求参加革命工作,在一间简陋的小平房里,接待他的正是沙洪。不久便通知他到报社上班。

未及一年,沙洪调任青岛日报社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新徐日报》也在增产节约运动的形势下于1950年4月21日停刊了。耿林莽等部分采编人员被分流到济南等待重新安排工作。个中因由是,徐州作为特别市当时归山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耿林莽抵达济南后,组织原本拟分配他到《大众日报》编辑电讯稿。因耿林莽在徐州时曾大病过一场,他担心无法胜任夜班工作,就给已到《青岛日报》工作的老同事刘星华写信,刘星华遂请示沙洪,沙洪立即同意让耿林莽来青岛。一个多月后,耿林莽与苗启正、徐北桥来青岛日报社报到,次日晚即到浙江路沙洪的宿舍拜访,正在和一位同志谈话的沙洪说:“我的意见,林莽同志还是去副刊工作”。耿林莽说:“其实我在徐州并未编副刊,他可能看了我发表在报上的诗文,印象中觉得我适合在副刊工作吧。”

故而,耿林莽于1950年6月在《青岛日报》开启了他的副刊之路。时任副刊组组长的,是广东中山人马路,笔名何鸣,曾供职于威海《大威周刊》、新华社东海支社和胶东日报社,比耿林莽年长四岁,是1943年的老党员。

当时的《青岛日报》编辑部分设工业、财经、军政、文教、副刊、资料六组。报纸对开四版,一版主要是本市的重要新闻,国际国内的要闻至少占版面的1/3左右;二版主要刊登本市一般性的工业、财经、农业报道;三版主要是《文化与生活》副刊和各种专刊;四版主要刊登新华社发的电稿。最早在副刊组工作的只有马路和范真。耿林莽到岗后,范真就调到了军政组。副刊组的执行编辑实际还是耿林莽一人,采编任务并不轻松,重点是组稿编辑第三版。

伴随副刊业务向读者来信、专刊的拓展,副刊组后来又增加了来自华东大学的“新山大”毕业生张见(笔名地平线)和山东大学毕业生曲凤官(曲烽)。

在副刊组,耿林莽承担的重头工作是杂文和文艺评论,其次还编诗歌、散文和读者来信。1952年,耿林莽一度开过一个“思想问题”的杂文专栏,诸如《不是挥泪斩马谡》讲的是反贪污;《请收起“免战牌”》讲的是逃避运动;《艰苦作风“过时”了吗》讲的是干部要防止腐化堕落;《从“不求有功”说起》讲的是增产节约运动;《不能收兵》写的是反贪污斗争必将持续……

文艺评论则包含电影、戏剧和副刊作品評论。

1950年代初期,苏联电影流传甚广,耿林莽写了不少关于苏联电影的评论,他写评论时还极其注意将电影评介与现实相结合,比如《向波波夫学习——推荐〈天才发明家〉》(载1952年4月10日《青岛日报》)一文,即在评述俄国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的“爱国主义”时,兼及了正在进行的高校思想改造运动,对当时标准下的“资产阶级科学理论”提出了批评。

耿林莽还采访过来自天津的红风京剧团,写有《“红风京剧团”怎样走向进步道路的?》一文(载1952年12月24日《青岛日报》),这篇访问记,写到了按照集体主义、阶级立场等时代标准改造剧团的过程,此间也暴露了剧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地方剧团的改造,耿林莽也曾受命带工作小组做过调查,涉及了一些不团结的事例。这件事引发了一些矛盾,在向沙洪汇报时,沙洪正在俱乐部下象棋,他对耿林莽这次并不太成功的调查没有给予多少批评,这也使得耿林莽觉得沙洪从来都不疾言厉色,而是有自己的从容与大方。

对于新编地方戏——茂腔剧目《罗衫记》,耿林莽则肯定有加,认为“许多优秀的剧本正是由于尖锐地反映了生活当中的矛盾,由于它的丰富的戏剧性而获得了长久的舞台生命,使人们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不厌倦。茂腔剧本《罗衫记》就是这样的优秀剧目之一。”这个剧目由青岛市文联筹委会戏剧干事曹述之根据老艺人的口述整理改编,经金光茂腔剧团新排后上演。耿林莽认为,新编本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人物和情节,使得剧目精练紧凑了很多。他同时也提到,如果剧作对女主角郑月素的内心有更多发掘 ,也许会更具感染力。

其时的耿林莽并不会想到,他对戏剧评论的多番介入,竟为他在无奈离开《青岛日报》后,得以调进青岛市戏曲研究室奠下了前缘。

有关副刊文章的评论,他对姜浪萍《翻身颂》的评论(载1951年1月18日《青岛日报》)可见一斑,文中赞美了工人阶级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生产上,也表现在文艺创作中。认为“工人诗歌从一开始就以来自现实生活的丰富题材、果断坚决的声音和伟大的气魄区别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内容空虚、思想贫弱的诗篇。”文中同时倡议文艺刊物应该很好地帮助工人创作,激发工人的创作热情,使伟大的政治主题可以通过诗篇给人以教育。

二、联系与培养作者

耿林莽的这份倡议不仅存于评论文章中,也有着极为深入与广泛的个体实践。毕竟,比及自主采写文章和案头编辑,联系作者和培养作者是副刊编辑很重要的工作。他在《文学生涯六十年》一文中有回忆说:“案头工作占去了我主要时间,只能偶尔抽空到工厂走走,常去的如:青纺机械厂找任春忠、单裕民、马子助、杨名立,四方机车厂找孙震、张天相,铸造机械厂找王永乐、刘文泉,印染厂找任新田、张培义,华新纱厂找王信敏、曹庆春、宋成圃,此外还有李火、歌星、徐喆喜、仇非、王胜德和稍后些的王良德、宫宸、王正等,足以显示工人老大哥在文苑上的地位了。也有发稿甚多却从未谋面的,刘辉考便是,信件往返不少,见面却在1970年代末我调文联之后,他已先我而在,当上诗歌组长了。农民作者少,只见过张崇纲。‘兵则主要在海军,也许海上多诗情,出的诗人多:符加雷、夏冰、刘敬堂、曾昭泓、阎豫昌、王寅明、杜梨等。”

除了工人作者外,山东大学的学者也为《青岛日报》副刊提供了一些颇见分量的文章,“像校长华岗、陆侃如、童第周知名度很高,文史方面造诣很深的名家,有冯沅君、萧涤非、高亨、童书业、赵俪生、杨向奎、郑鹤生、高兰、吕荧、殷焕先诸先生”。耿林莽记得:“当时报社总编顾膺非常敬重华校长,常亲往拜访求教,在他的授意下,副刊的历任领导都颇注重于这份文化资源的运用。上举这些教授,几乎都为副刊写过文章。我约稿较多的是赵俪生、孙昌熙两位。赵先生不仅善写,且健谈,文章洋洋洒洒,谈锋滔滔不绝。孙先生平易近人,很是好求,常是电话约过,两三天内便有稿见报。外文系的黄嘉德、徐维垣二位,都是对西方文学很有研究的,每遇介绍西方文化名人,或评价名著,我就搬请他们。徐先生介绍契诃夫的文章,就很是精湛。高兰是朗诵诗专家,曾多次听过他语调铿锵,激情洋溢的朗诵。他为人豪爽热情,很受学生爱戴,曾任中文系主任,‘反右时不幸落难。他前任的中文系主任吕荧,也是学生十分敬重的学者、教授。有一个他很器重的高足王真,曾在副刊工作过,小说、诗歌、散文都写,有才气,但也有乃师的书生气,因不惯严格的制度制约,终拂袖而去。吕荧先生美学造诣很深,所著《人的花朵》及翻译的普希金长诗《奥涅金》和莎翁名剧《仲夏夜之梦》,颇负盛誉。在青任教时,才三十多岁,正当英年,由于长期失眠多病,面容憔悴,一副疲惫神态,却难掩其学者风度和诗人气质。”

如果说山东大学的教授学者们支持提升了副刊的文化层次,那么,中文系同学们的青年才俊更是副刊作者中的实力派中坚——“有的写诗歌散文,有的写学术性文章,文学评论之类。袁世硕写古典文学方面的稿子,有求必应,他是冯沅君先生的高足;周来祥也是来稿很多的,他现已是美学界的知名学者。写诗最多的任思绍,忠厚朴实,我的印象很深,毕业后却不知去向了;陶阳后去北京任《民间文学评论》主编,致力于神话和民间文学的研究;雷霆则是《诗刊》的资深编辑;为副刊写过文学评论、杂文的庞朴,则转向了哲学研究,曾任《历史研究》主编。此外还有狄其骢、张伯海、樊庆荣等……”

三、结籽的“葵花”

在以编辑作为主要角色的早期副刊实践中,参与“葵花诗社”则可以说是耿林莽诗情高涨的一段难得经历。葵花诗社成立于1956年秋,源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氛围下的一次地方文学发动,同时也是报纸副刊力量的集结。

这时的副刊已围拢了一批骨干作者,在诗歌领域,像山东大学教授、朗诵诗人高兰,山东大学工农速中教师刘饶民,海军北海舰队的符加雷、阎豫昌、王寅明,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的周先佩、戴传林,四方机厂的李茂庆(李火),青岛税务局的陆鸿业(歌星),青岛图书馆的李华亭(李程碑)等等都很活跃,加上青岛日报社的耿林莽、张见,以及青岛文联筹委会的孔林,就有了诗社的基本班底。

后与耿林莽有多年深厚友谊的孔林也曾在《青岛日报》工作过。来青岛前,孔林在胶东解放区的《群力报》和新华社胶东分社做过记者,后参加了解放青岛的前线采访团,由此进入了1949年12月10日创刊的《青岛日报》,又经由青岛市委宣传部文艺科调至青岛市文联筹委会。

葵花诗社的成立,是因文联筹委会发起的一次座谈会而形成的。在会上总结青岛诗歌创作状况的同时有了创建诗歌组织的提议,立即就得到了与会诗人的响应。经议定,这个诗歌组织就叫“葵花诗社”,以葵花向太阳、向着旭日东升的新中国为寓意。用耿林莽的话说:“命名为葵花,自然是寓意于向阳的一派朝气与热情和质朴粗壮的性格。”

后经确定,由高兰出任葵花诗社的社长,又选出孔林和符加雷为副社长,与会诗人则是葵花诗社的成员。诗社成立后,最核心的活动是朗诵会与座谈会。一次活动中,高兰特别谈了朗诵诗的创作问题,并朗诵了他的代表作《哭亡女苏菲》片段。

耿林莽则记得,有一次活動是在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活动室举行的,不仅座无虚席,连窗台上也坐满了热心的听众。而文联驻地一楼的那间大屋则是社友交流的场所。“许多朋友都拿出自己的新作朗诵,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看法,表扬与批评都有,气氛热烈、和谐,充满友情的温暖,对诗歌创作的推动也很大。我在会上朗诵了两首诗,其中一首题目是《雪从远方来》,记得加雷和一些朋友都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在举办活动的同时,诗社成员也想着结集出版自己的诗作,于是就有了由耿林莽和张见担纲汇编的《葵花集》,这本诗集最终署名为“青岛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编”,1957年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印行,印量为三千三百册;计收录有十九位作者的44首诗作,分“劳动短笛”“水兵的抒情”“海滨的歌唱”“田园小曲”四个部分。如“内容提要”所言:“劳动短笛”以悠扬的笛声赞颂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水兵的抒情”中的许多诗都是海军战士写的,可以看到人民海军的英雄气魄;“海滨的歌唱”献给海滨的仙子,祖国美丽的城市——青岛;“田园小曲”显示了富饶而美丽的合作化农村的新景象。

曾参加座谈会的成员除高兰外均有诗作刊发,符加雷写的《向日葵》放在了首篇:“……太阳天天访问我们/她无比的光明磊落/带着巨大的热情/因此,我们也派了/另一种仪仗队/对她表示一万倍的欢迎……”

刘一、张英民、李腾鳌、赵景燕、房祜、曾昭泓、陈十算是“新晋”作者,所收录作品虽大多比较浅白,但也有一股生活的素朴和时代的素朴荡漾其间。耿林莽的《还乡抒情》(组诗)则作为压轴之作。

对耿林莽而言,诗社的成立与活动开展也让他写诗热情更为高涨,他说:“这期间,我在上海的《文艺月报》(《上海文艺》前身)、东北的《长春》等刊物都有诗作发表,这应视为诗社交流活动的积极成果。”

1961年7月他被安排到崂山县文化馆工作。而后,经他自己联系请调才转至青岛市戏曲研究室工作。他寻求给予帮助的是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的吴杰,吴杰正是推动《罗衫记》排演的主要领导。离开《青岛日报》,及至耿林莽重返文学编辑工作岗位,就已经是十八年之后的事了。

(作者单位:青岛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