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新时代的热血长歌

2023-07-25王玉金

百家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焦裕禄

王玉金

内容提要:《大河初心》是以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皈依黄河为意象,着眼书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独具魅力的焦裕禄精神的成长史,在七十多年的历史纵深和广阔时代舞台上,展现一个民族与一条大河的生死相依,一个政党与一条大河的砥砺奋进。作品以扎实新颖的史实、精巧绵密的构思、充满思辨和文采斐然的书写,赋予主题创作沛然莫之能御的神奇力量。在“大河初心”的精湛立意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画面、历史文化一线贯穿,纵横捭阖,于时空交叉中碰撞交融又相互辉映,读来使人犹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从而愈益强烈地领悟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为民初心与传统文化美德融为一体,在奋斗进取中培育永远植根人民心田的时代英雄,汇聚百川形成蔚为壮观精神大河的奥妙所在。

关键词:《大河初心》 热血长歌 焦裕禄 高建国 精神丰碑

五千多年的农耕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秉承“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基因的中国文坛书界业者,年复一年春播秋种,日复一日劳作在回溯历史、揭示当下、展望未来的天地间,耕种山的巍峨、海的辽阔,收获唱不休的家国情怀、道不尽的油盐酱醋、书不尽的社会百态。洋溢在文山书海的中国故事,与俗世喜怒哀乐和百姓生存状态生息相通,当然会引来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的这番认知,缘于作家高建国2020年9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

回眸2020年以来的中国文坛,如同波澜壮阔的一江春水。其中,有一道涌浪特别引人瞩目,这就是高建国积3年之功重走黄河,深探河南兰考东坝头,打捞焦裕禄留在黄河故道中的历史沉宝,探源挖掘出的一条共产党人的精神大河——《大河初心》。此书甫一问世,即在业界引起轰动,也引来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在这部长达58万字的鸿篇巨制中,作者以焦裕禄精神的成长为贯穿线,把中国共产党人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伟大铸造和历史的风云变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有关一条大河与一个政党的崭新思考。

一、“为当代人重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2022年8月22日,在三百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参评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大河初心》荣膺提名奖;此前,2020年10月,在中国文学好书榜评选中,由40余家专业文学出版机构联合推荐,经各社社长、总编辑投票精选出的当月21本好书,《大河初心》赢得一席;2021年1月12日,作家出版社2020年度好书终评在京揭晓,入选的20种(部)好书中,《大河初心》依然在列。该书出版后,先后被译成阿拉伯文、波兰文、俄文向全球发行,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在异域唱响的气势恢宏的黄河颂。

在这本书的序章里,作者反复用了大河这个意象,这个意象我觉得是对的。我之所以感觉《大河初心》对焦裕禄精神有很强大的新的理解,主要还是站位高。这本书把焦裕禄精神放到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形成的精神谱系里面去写。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自觉,这部作品总的视点不仅仅是写焦裕禄,更重要的是探求和解读这种精神何以成为一种精神,何以让一个人的信念和实践成为引领、激励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和力量。从20世纪60年代那个非常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始,焦裕禄及其精神一直保持着充沛的活力,一直到新时代,依然是一个光芒如新的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这样一个站位,是保证这本书能够有大气象,乃至于说保证其能够在那么多关于焦裕禄的书写中,有非常独特的角度的一个前提。

作者不仅写了焦裕禄非凡的人生和事迹,而且浓墨重彩地写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焦裕禄作为共产党人楷模被发现、被书写、被传承的整个过程,写了包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内的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大力倡导和自觉践行焦裕禄精神这样一个过程。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关于史诗的书写,实际上是在解读精神成因的密碼,是诠释焦裕禄何以成为一种精神,何以进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何以蔚成精神大河波澜壮阔景观这么一个过程。

焦裕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典型,也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里特别独特的一个角色,但是焦裕禄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他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那么多的英雄模范,焦裕禄在党和国家的英雄画廊里,站的是非常独特的这么一个位置。对于这样一个处在党中央与基层群众之间特定位置,既是政治的,又是社会的,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桥梁纽带这样复杂的一个角色,对其认知、考察和书写是需要资质的。就是说,作者最好具备与被书写者某些相近的经历,才能有效进行生者与死者的精神交流与对话。

书中呈现的焦裕禄的形象是丰富的,对焦裕禄周围那些人的刻画是令人信服的,作者表现精神形成的角度是好的,感觉把握得很准确。其实说到底,重大题材考验的是作者的素质和准备。建国同志本身就有这样一个充分的准备。这需要一个作家进行丰富的经验准备,需要一个作家对人生、对世界,当然也是对党的工作尤其是相当层级的党的领导工作有着切实的深刻理解,才能奏效,创作中才能把这个焦裕禄精神的精髓保住。这个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二、“吹尽黄沙始到金”

《大河初心》之所以一书激起千重浪,引起多方关注和强烈反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被书中那些直击人心、翻江倒海的命运跌宕和历史细节所震撼。为了真实完整地呈现那些湮没已久的历史遗珍,作者进行了深入采访挖掘工作。

高建国曾经在河南驻军工作了十多年,带部队到兰考抗洪抢险和上党课,使他有机会经常亲近这片浸透着焦裕禄精神的热土,从而勾起少年时代焦裕禄光辉事迹沛然入心潸然泪下的温馨回忆。他说:“也不知为什么,在河南军营,我见到有关焦裕禄和黄河的书籍、材料,都无一例外地收藏起来,这次创作,全都用上了。”

他先后16次专程到河南采访和查阅文献资料,时间最长的一次超过了一个月。他还到兰考以外的洛阳、尉氏、通许和大连、哈尔滨、山东博山等地勘察与寻访,焦裕禄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基本都去过了。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开封市档案馆、兰考县档案馆、民权县档案馆,河南、山东、辽宁等地的焦裕禄纪念馆,还有当年倾注着焦裕禄希冀和热望的河南日报社,都留下了他辛勤奔波和不懈探求的身影。

收获总是格外青睐追求卓越的精耕细作者。经辛勤开掘和精细爬梳,1966年2月焦裕禄通讯发表引起巨大反响后,人民日报社编委会、新华社编委会关于进一步搞好焦裕禄宣传给中央的请示报告及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批示,穆青在焦裕禄通讯见报前写给《人民日报》副总编兼总编室主任李庄的协调发稿时间的亲笔信,真实记录围绕焦裕禄宣传在河南发生的争辩及为顺应人民呼唤坚定推出楷模而斗争的会议记录、简报、通报,这些从未面世,甚至连焦裕禄通讯3作者中唯一存世的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也未听说过的珍贵文献资料,时隔半个多世纪终于抖落历史风尘,通过《大河初心》的书写,成为脍炙人口的新视听。

随着时光流逝,英雄事迹也难免会蒙上“历史的迷雾”。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县委有小汽车,可他下乡从来不坐,留给老干部坐。然而,曾见证过兰考那段历史的老同志却说,兰考县委当时并无小汽车。高建国经深入调查和反复求证,弄清当时河南省规定县一级不得配备小汽车。焦裕禄虽与小汽车无缘,但他前任却用县交通局一辆嘎斯51型卡车,换了一辆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张军长坐的那种美式吉普,他坐车走到哪里,老百姓都喊:“张军长来了!”不到3个月,这辆吉普车就被开封地委发现收走了。高建国在兰考县档案馆查到当年县交通局写给县委、县人委的一份报告,反映局里的车辆账物不符,少了一辆卡车。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众人皆知焦裕禄到兰考后是任县委书记,少数有心人知道他任过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但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焦裕禄在兰考的上任之路,竟然长达一年零两个月,他就任兰考县委书记仅仅3个月零17天就去世了。而厘清这一历史事实的,并非术有专攻的党务和组织工作专家,也不是治学有方的历史学家,而是作为作家的高建国。他深入河南省、开封市和兰考县档案馆和博山焦裕禄纪念馆,对找得到的焦裕禄干部任免卡片原件和复印件进行综合研究,终于弄清了焦裕禄兰考上任一波三折的曲折过程。

1962年10月末,开封地委打报告给河南省委组织部,报请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审查档案时发现,焦裕禄到工业战线工作9年,回到农业战线才几个月,且从未主持过一个县的全面工作,遂对这一任职建议提出了异议。

当年11月29日,开封地委组织部干部科受命给省委组织部干部处打电话,反映地委坚持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的意见。然而,这一意见未能得到省委组织部认同。当年12月,鉴于灾情日甚的兰考县委亟待换将,而焦裕禄任县委第一书记短期又难获准,开封地委经请示后明确焦裕禄代理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主持县委全面工作。

1962年12月30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办公会确定,“焦裕禄任职,迟一迟再批。”1963年2月14日,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向部里建议,“可调张汉儒任兰考第一书记,焦裕禄任第二书记。”张汉儒的出现,使焦裕禄精神铸造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阴差阳错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遍访兰考、开封无果后,高建国终于在省军区帮助下从省委有关部门查清,张汉儒比焦裕禄小3岁,早参加革命7年,当过两个县的县委书记,在省委机关3个部门工作过,是一位阅历和经验都堪称丰富的优秀干部。所幸省委组织部研究这一方案时慎重有加,决定“部办公研究暂不批。”张汉儒后来也另有任用。

1963年4月25日,省委组织部批准焦裕禄由“代”转“任”,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1963年冬,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认为兰考的工作开始走上轨道,地委多次对兰考县委的工作提出表扬,认为已经摆脱靠讨荒要饭过日子的“兰考道路”,开辟了抗灾夺丰收的“兰考新道路”。1964年1月27日,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

弄清焦裕禄4次报任县委书记始获批准的细枝末节,高建国不禁感慨万端。他在书中写道:“焦裕禄不是命运的宠儿,前行的路也并非坦荡如砥、鲜花盈野。但无论顺与逆、畅与蹇、快与慢,他都处之泰然,心无旁骛。焦裕禄通讯通过罕见的自然灾害、干部队伍中消极错误思想和自身严重疾病3种考验,层层递进,相互交织,成功塑造了焦裕禄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当我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中爬罗剔抉时,又清晰感受到焦裕禄经受的第四种考验——岗位与职级的考验……这些考验与烽火岁月出生入死迥然不同,但却更为深刻。为期一年的考察式使用及衍生的插曲,同焦裕祿通讯中的3种考验一道,化为凤凰涅槃中的特殊淬炼与洗礼;而他面向特殊考场所展现的风范与情怀,则成为永远的焦裕禄最能打动人心的背影。雪落无声,风过无痕,是坚强的党性、醇厚的美德,使他具备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这一考验的,包括某些战场上堪称英雄的人。焦裕禄做到了。他以杜鹃啼血的殉道精神恪尽职守,把负重前行的兰考岁月,演绎成一曲砥节奉公、舍生济民的大义之歌。”

在采访1966年2月焦裕禄从郑州迁葬兰考经过时,高建国听到一种说法,在郑州革命公墓起灵时,因棺材已经破损,故在原棺外套了新棺。这种说法,与听过迁葬经手人讲述的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李国庆的回忆是相左的。究竟哪一种说法是准确的?高建国采访了迁葬见证人、焦裕禄长子焦跃进。据他回忆,父亲的棺材从墓穴移出后,他看到已经破损,后在棺材中间和两头加了三道铁箍,重新油漆后才运回兰考。高建国看到一张照片,焦裕禄灵柩运抵兰考放入墓穴后,露出的一角铁箍清晰可见。经查阅馆存资料,迁葬后的墓穴长2.7米,宽1.1米,不可能容得下“套棺”。于是,书中排除了“套棺”的说法,按焦裕禄长子和李国庆的回忆进行了记述。

三、“独到的考察和呈现”

先进典型难写,写多年来早已家喻户晓、足以唤起共和国群体记忆的老典型,更是难上加难。从1966年2月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震撼问世以来,50多年间,焦裕禄宣传波动中总体热度不减,报告文学、传记、小说、故事、戏曲、歌曲、绘画、影视剧等接续不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为深广的重大典型。

出新,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价值和存在意义的重要体现。时隔55年重写焦裕禄,怎么把老典型写陌生,写出新意?高建国遵从先贤“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的创作理念,首先从立意上解决问题,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空间中,选择最能回应时代呼唤和关切的新角度,努力于虬枝繁叶中追寻“斜竹一枝更新奇”的意境。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经历和经常去兰考寻访及与焦裕禄子女接触等优势,独具只眼发现了焦裕禄精神成长史这一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后发优势赋予的独特视角和崭新立意,令我激动不已,久蓄心中的火种呼啦一下燃烧起来。我意识到,从这样的视角回望焦裕禄的兰考岁月和一生,可以变焦裕禄一人的奋斗进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体铸造,变一星闪耀为群星璀璨。”“立意新则全盘新。写精神成长史的立意一出,眼前便豁然开朗,纵横翻飞于历史长河的各种素材也整合有序,一线贯穿,新意凸显。这部作品能开老题材之新生面,关键的一招儿是在这里。”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为创作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窗口,使对的题材找到了对的角度和切入点。“大河初心”的精湛立意,把深邃历史与当下现实、地理空间与文化内涵、抽象写意与具象工笔统一和交融起来,使全书始终笼罩在磅礴气象和深厚文化氛围之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从创立新中国到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奋斗进取,都是在黄河这个广阔历史文化舞台上实现的。作者抓住焦裕禄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于一身的鲜明特点,以黄河和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东坝头为意象,把焦裕禄从黄河入海处溯流而上投身革命和在战斗中成长的历程,与黄河多舛而厚重的历史联系起来,把焦裕禄在兰考带领人民治理黄河次生灾害——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斗争,与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锲而不舍探索黄河泥沙治理之道进而实现岁岁安澜的壮举联系起来,把焦裕禄精神诞生在“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的兰考东坝头,与延安精神诞生的黄河第一道弯乾坤弯联系起来,使作品有了超越一地一域和一人一事的大格局、大气象。作品中关于一个民族与一条大河、一个政党与一条大河的书写,令人浮想联翩 ,意蕴无穷,大大提升了阅读的历史纵深感和思想文化品位。

作品跳出一些纪传性作品通常采用的横向扁平化结构方式,以时代发展变化为经、以感人的故事和富有张力的细节为纬,直抵历史深处纵向织网,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画面、历史文化为构造单元,合理进行编排铺展,使整个作品在回望畴昔、俯瞰来路的宏阔视野和架构中,打造出一座唤起初心、凝聚民魂的精神丰碑。全书在长达六七十年的广阔历史时空纵横捭阖,篇章结构大开大合,史料和细节调度组合常有溢价和聚变效应。作品序章长达两万多字,在全书中有高开大起、用黄河历史文化和毛泽东、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黄河情怀笼罩全篇之效。这一反弹琵琶的开篇,肇端于毛泽东1952年首次外出视察即考察黄河直抵兰考东坝头,嗣后再次光顾黄河上这一著名险工的史实。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之际,人民领袖两度造访兰考筹划治河大计,这样珍罕的材料可遇不可求。但这一不寻常的史实放在精神成长史中则很难?划。这是有恢宏之气序章产生的最初原因。现在看,这个序章有意想不到的多重效果,与尾声前呼后应, 是一阙美轮美奂的民族精神壮歌,也是党领导人民创立治黄不世之功和铸造精神瑰宝的双重历史写照。

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写人的,能不能把人物塑造好,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大河初心》成功塑造了焦裕禄血肉丰满的感人形象,同时,饱蘸激情为发现并奋力推出焦裕禄的众多新闻工作者传神写照,生动描摹了对焦裕禄一生影响深远且对他有烘云托月之效的母亲李星英、妻子徐俊雅等亲属的形象,勾画了培养焦裕禄的领导者和他身边工作人员个性各异的群像,还十分传神地展现了对于成就和宣传焦裕禄不可或缺的“有缺点的战士”张钦礼的形象,从而为这部有史传价值的作品平添了“全方位映照和投射焦裕禄精神光辉的那枚月亮。”这些人物出场有先后,着墨有多少,但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人读之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作品中有两个细节:1964年5月焦裕禄在郑州逝世和下葬时,母亲李星英没有哭。兰考县委领导来看望她,相约谁都不许哭。谁知见面后大家刚问一声“老母亲好”,泪水就憋不住了,一个个竟然呜呜地哭出了声。老人劝几个县领导:“同志们,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过了几天,老人问县领导:“裕禄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了吗?”县领导说“完成了,完成得很好,很出色。”老人又问:“裕禄对得起毛主席了吗?”县领导说:“对得起了,很对得起毛主席啦!”老人点点头,眼圈红了。过了一段时间,待老人心情稍稍平复后,有人问她为啥不哭?老人说:“俊雅还年轻,又带着6个孩子,将来所有的事都要靠她一个人。我在那里哭,俊雅怎么活呀!”可陪伴老人的儿孙知道,儿子病逝后,老人从郑州回山东,在博山八陡火车站一下车就瘫倒在地,手抠着黄土哀号:“我的儿呀,我的儿呀……”令人心悸的痛哭,让天地动容、山河失色。而当1966年2月焦裕禄迁葬兰考时,当迁葬现场人山人海的场面消散之后,已经回家的李星英又让孙儿们用一辆架子车拉着她重返墓地,抱着儿子冰冷的墓碑,像是抱住了儿子瘦骨嶙峋的身躯,嘶哑而无力地喊着:“禄子,这是咱娘俩最后一次在一起说话啦!娘老啦,走不动了,以后再也不能来看你啦……”这次迁葬结束后,她直哭得昏天黑地,暮霭四合。

这两个细节,将焦母的形象感人至深地矗立在人们面前,也令人信服地揭示出焦裕禄优秀品德得以形成的家世渊源。

《大河初心》遵循疾风劲草、雨涤松青的艺术辩证法,勇于正视并客观书写焦裕禄在全国宣传前发生在河南的激烈矛盾冲突,展现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栉风沐雨的成长之路,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突破。历史经验證明,对重大典型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焦裕禄作为非经各级党委推荐而由记者偶然发现的典型,从籍籍无名的兰考走向全国,难免会经历一波三折。作品围绕要不要发表焦裕禄事迹通讯、要不要树立焦裕禄重大典型在开封地委和兰考县委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细腻感人地描述了兰考广大干部群众对焦裕禄发自内心的尊崇和爱戴,秉笔直书再现了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主要领导同志面对错误思想砥柱中流的鲜明态度和政治担当,满怀激情书写了铁肩担道义的记者顺应人民意愿,排除干扰将焦裕禄推向全国的艰难过程,使人真切感受到焦裕禄精神来之不易的历史质感和世道人心。尤为可贵的是,作品不仅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当初不赞成宣传焦裕禄的人后来思想和行动的转变,而且还设身处地地揭示了他们当初所持态度的主客观原因,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充沛的感情润泽和充满张力的诗化书写,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色。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大河初心》以与题材和内容相协相生的语言叙事状物,或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或深情绵邈如泣如诉,或隽永优美典丽精工……披阅全书,时时有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之感。在若干章节,作者采用政论、哲理、文学“三金铸一”的语言,把复杂、沉郁、激越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力透纸背的效果。

(作者单位:济南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猜你喜欢

焦裕禄
躲暗杀、斗匪首,揭秘不为人知的“强悍焦裕禄”
焦裕禄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
人民呼唤焦裕禄
学习焦裕禄 争做好干部
传承焦裕禄精神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