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偏向理论视角下湖湘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2023-07-25刘雨薇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分支,其传播路径既有历史文物等时间偏向的媒介,又有大众媒体等空间偏向的媒介。因此,本文从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不同媒介的传播特征,探究融媒体时代湖湘文化如何合理利用时空偏向的媒介,从而更好地发挥相应的文化传播的功能。

关键词:湖湘文化;媒介偏向理论;融媒体传播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从晚清开始,在全国区域文化格局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居于文化核心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不仅培育了湖南人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性格特征,更对全国人民的精神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集中反映在湖湘文明的递延承传过程之中,也反映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在传统媒体时代,湖湘文化借由报纸、广播等媒介将其精神内核转变为知识体系,并生成了一种文化机制,其时湖湘文化影响的主体主要以湖南本地人为主。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及迅速发展,湖湘文化也顺应媒介发展的潮流,逐步以新媒体作为其传播工具,湖湘文化影响的主体也扩大至全国人民,甚至走向世界,积极融入了全球化浪潮。

每一种文明的传承都离不开媒介,媒介的偏向也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走向。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从文明进程考察媒介的文化功能和意义出发,他的研究以媒介对文化的作用为重点,对研究融媒体时代深受数字媒介影响的湖湘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播分析已有众多视角,本文将运用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分析这一现象。英尼斯认为,每一种媒介都具有时间和空间偏向的特点,对人类文明传承具有内在控制作用。英尼斯指出:“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他是从媒介功能的角度来切入媒介研究的。需要指出的是,英尼斯在媒介偏向论中所持的媒介概念与麦克卢汉认为的媒介包括一切人工制造物甚至大脑和意识的延伸不同,而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

人类的文明活动和传播行为因媒介的不同而出现“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时间偏向的媒介是如石碑、粘土等质量较重、不易更改、能长久保存的媒介,这类媒介能够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有利于代际传承和文明的持久稳定。而空间偏向的媒介则如莎草纸、书籍等质量较轻、容易更改的媒介,这类媒介偏向于书面和听觉的传统结合,在空间上便于转运和携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在他看来,媒介的时空偏向决定了媒介的不同功能。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在现有关于湖湘文化传播的论文中,学者们多以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为架构,探究湖湘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路径。但鉴于上述数据,我国网民规模虽在逐步扩大,却仍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尚未接入互联网,因此研究湖湘文化在传统媒体中的传播路径,仍然是有价值的。

如英尼斯所言,时间偏向的媒介不便随时携带和参考,若想实现有效传播,传受双方都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文化背景,才能对其信息进行解读。观照现实,时间偏向的媒介的产生源于自然——自然模拟或自然取材,目的在于传播主体自我解蔽,并由此而向外推演,构成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模式。因此,人们能够对于时间偏向的媒介所传递的讯息进行解读,仍然依赖于区域文化的高度普及,而这种传播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于区域文化的认同。

湖湘博物馆:文化诞生的展示逻辑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印记的可视化呈现,也是一个地区人民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博物馆中陈列的历史文物展品通常年代久远,且短时间内不会大面积更换,因此可以认为其是时间偏向的媒介代表。对于不常使用互联网的“数字难民”来说,博物馆环境开放,自由程度高,是体会与传播湖湘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在湖南省博物馆内,最具湖湘传统文化特征的当属“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厅。对于大多数博物馆来说,展品的陈列顺序多以时间轴为准,这样可以非常清楚地展现展品的年代和内涵。但在“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却并非如此。该厅展品按照“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鱼米乡”“生活的足迹”“湘魂”的特有逻辑来对展品进行陈列展示,可以看出,这五个部分并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安排,而是从“文明诞生”的角度来阐述三湘文化、文明的层次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

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一切媒介都有意识形态偏向。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而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陈列的历史文物及其文字解读具有严肃、理性、有意义、有逻辑性的话语结构和思维方式,湖湘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湖湘雕塑:文化精髓的创作力量

公共艺术的发展使得雕塑从架上走出画室,置身于公共空间之中,与环境融合,成为具有地域性的空间艺术。雕塑“解构”后介入公共藝术,肩负着提升大众审美素养、反映社会问题、创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环境空间的责任。在近代革命史上,湖湘大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湖湘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诸多革命先烈的贡献。

在长沙市博物馆,屹立着一座宏伟的雕塑,展现了“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长沙华兴会的历史人物。深浅不一的浮雕以半圆弧为背景,前面的五位人像分别是陈天华、宋教仁、黄兴、刘揆一和章士钊(从左至右)。华兴会的成立推动了两湖革命运动的兴起,并对中国同盟会的组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使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这座气势恢宏的雕塑诠释了湖湘人民敢为人先的精神,也鼓励着湖湘后代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

不同于历史文物反映的是一个时期内文明的演化,雕塑这一媒介聚焦的是“人”本身,目的在于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历史人物的形象,用具有民族情怀和传统内涵的雕塑造型语言来展示民族文化的精神。作为一种时间偏向媒介,展现湖湘文化的雕塑在历史人物的选取、文化内核的实现和雕塑肌理的塑造上,能够做到人物立魂、文化立意、塑痕立色。雕塑者对雕塑框架的选取往往也能体现其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湖湘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洗涤,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承载湖湘文化的媒介表现形式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空间偏向媒介承载的信息新奇有趣,受众解码的过程也并不复杂,湖湘文化以其为翼,极大地增强了传播的力度和广度。相较于静态的文物,鲜活动态的表演能够让受众更直观地了解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能充分学习和体会到五千年中华灿烂文明的根基。

湖湘电影:文化呈现的三重景观

红色电影因其独有的综合价值而备受各界关注。政策推动下的湖南红色电影更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重景观:革命伟人之像、历史事件之景和湖湘文化之貌。

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使得海量存储空间的建立成为可能,个人手握多个终端,电影的可重复播放和便于分享传播的特性为湖湘文化的破圈层传播提供了有力帮助,因此可以说电影是空间偏向的媒介。此外,电影艺术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对受众自身文化基础和年龄阶段限制不大,新时代以来,湖湘文化电影在历史事迹中又注入了更多时代精神。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湖南尤其注重对本土革命领袖事迹的讲述,年轻一代的个性化解读为湖湘电影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湖湘文化电影的精神内核是湖湘文化,这些影片不仅丰富了红色电影的创作内涵,也在挖掘湖湘文化内涵、展现湖湘儿女成就、凸显湖湘风土人情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湖湘晚会:文化传播的鲜热氛围

2005年,湖南卫视开创了我国电视荧屏跨年演唱会的先河,掀起了芒果“鲜”与长沙“热”的浪潮。近年来,电视湘军的迅速崛起使湖南卫视的跨年晚会成为了湖湘文化输出的主要阵地之一。芒果之“鲜”在于其鲜活的创业环境、鲜明的社会效应和鲜有的行业地位;长沙之“热”在于其热闹的烟火气、热门的媒体艺术和热衷的文化传播。实际上,晚会作为区域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阵地,可以借助沉浸化的文化盛宴、多元化的“媒介菜单”和年轻化的网络叙事实现。

首先,湖南卫视的跨年晚会从节目的编排逻辑到舞台的动画呈现,融入了大量的湖湘文化元素。在沉浸式观看的过程中,通过歌曲和舞台设计,“青春”“时尚”已成为了湖湘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的名片,彰显了新时代湖湘文化的新发展。其次,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节目多样、风格鲜明,几乎可以涵盖顶级的全明星阵容,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近年来,随着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兴起,湖南卫视积极入驻这些平台,使晚会在全平台同步播放,用户可以随时暂停或重复观看,这一特性使晚会的“二次传播”成为可能。以B站为例,当晚会节目中展现出了“湘江”“星城”等湖湘文化元素时,弹幕上便会有意见领袖积极发言进行科普。此外,很多KOL会重复观看节目,截取片段进行二次创作,这种话题科普、网络评论等参与式较强的互动方式,促使湖湘文化适应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融入了时代律动之中。最后,年轻化的网络叙事为湖湘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助力。湖湘文化长于“思变”,于是湖南卫视的晚会舞台编排之中,常见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铜官窑等历史遗迹的创新呈现。历史与现代的奇妙融合,在这片湖湘大地上焕发了新光彩。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空前丰富的当下,人们的精神文化更要跟上潮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湖湘文化的成功传播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很多启示。首先,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考虑时间偏向,还需考虑空间偏向。时间偏向的传承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在历史积淀中体会湖湘文化的诞生过程和精神内核,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空间偏向的传承则能够赋予湖湘文化多元化的解读方式,促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使用时间偏向的媒介进行湖湘文化传播时,要注意“立足当下,取材历史”,做到既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结合,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更要伫立倾听时代激荡回旋的声音,反映今时今日今事。在使用空间偏向的媒介进行湖湘文化传播时,要注意“语境创新,取之有道”,当代受众的选择逐渐多样,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新时代,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逐渐变成了文化的主要受众和主要消费力,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就成为重要的参考。时间偏向的媒介使用者更多置身于复杂语境之下,而空间偏向的媒介使用者则要开创新的语境,使用新的传播理念与方式。

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所搭载的媒介形式不断更新,但融媒体时代湖湘文化的传播仍然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的趋势下,只有传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作品,才能收获观众的喜爱,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文化地理格局中的湖湘文化近代化,船山学刊2014年第2期.

[2]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译者序言,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曹智频.媒介偏向与文化变迁:从伊尼斯到麦克卢汉[J].学术研究,2010(08):129-133.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4.

[5]于晓波.当代雕塑的解构与整合[J].美术大观,2018(12):42-43.

[6]刘义臣.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7]袁昊,张春.政策推动背景下湖南红色电影的三重景观[J].电影文学,2022(15):50-53.

[8]易柯明.“鲜”的芒果与“热”的长沙——媒体深度融合与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关联[J].传媒,2022(18):17-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融媒体环境下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思路探析”(202210542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刘雨薇,(2003—),女,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与艺术。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湖南文献发展特色
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