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原点思维教读《紫藤萝瀑布》
2023-07-25赵文政陈少燕
赵文政 陈少燕
【关键词】原点思维;写作背景;写作技巧;助学系统
所谓原点思维,就是回归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对所写之物的态度观点等根源性问题,追溯情感、哲思产生的背后原因。《紫藤萝瀑布》是作家宗璞写的抒情散文,她驻足欣赏紫藤萝开花时的繁盛景象,那“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使她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花是平凡的,但在宗璞笔下,它却化身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人与花交相辉映的背后是作者由现实而生发的无限感怀。赏读这篇散文要拥有原点思维,即找到宗璞情感的触发点,学习其写作的思维点,透过花的生命历程看到人的生命历程,在“花”与“人”之间建立起命运的联系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品味花样人生。
一、立足写作背景,体悟物我交融中的情思变化
阅读教学要想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只见问题不见思考、只见主旨不见作者的现状,需要让学生走近作者,在知人论世、品味文字的过程中分享感悟,从而体会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无限情怀。
1. 巧设任务,探寻文思路径
散文抒写讲究“我之心”的坦露。在教学中运用原点思维,旨在让学生先看到“我”之经历,明白情感从哪里开始,是如何推进的,又停在哪里;明确了层层递进的情感轨迹后,进而叩问作者灵魂,走进作者心灵。因此,课堂教学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
文章写了哪几个不同时期的“我”?因紫藤萝而触发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大多数学生从时间维度出发分成回忆中的“我”和当下的“我”。也有部分学生从情感变化的维度入手,认为当下的“我”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沉浸在弟弟患病情绪中的“我”,一个是被紫藤萝瀑布震撼后回顾过往,从感性回归理性,从更高视野看待生命,领悟生之幸与不幸的“我”。在肯定学生的见解后,笔者与他们一同再次走进文本,分析出文章的写作脉络。
2. 提供背景,体验情思变化
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冯友兰是中国20 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她自小在和谐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但从小就体弱多病,曾写过一首自叙生平的散曲自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虽是游戏之作,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她创作的艰辛与执着。宗璞经历了太多人生坎坷,十年动乱中父亲冯友兰受到各种不公正对待,后又经历慈母撒手人寰、小弟英年早逝、丈夫溘然辞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她的视网膜多次脱落,无法阅读和写作。所有这些都让宗璞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这些遭遇也在淬炼着她,使她从悲观伤痛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生命营养,历练出从容豁达的心胸。
写作《紫藤萝瀑布》是在1982 年,听闻唯一的亲人——弟弟——身患绝症时,作者的内心悲痛难耐(1982 年10 月小弟病逝),生命的脆弱与无力感侵袭着她,也就是此刻,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片辉煌的“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瀑布,那涌动着蓬勃生命力的紫藤萝花盛景震撼着她,让她惊讶地驻足赞叹。于是,她的笔下有了花儿们与阳光互相挑逗时的风姿,花朵彼此推着挤着时欢笑、嚷嚷的活泼热闹。生命的伟大、生的肆意使她停止了悲伤,压在心上的关于生死的困惑、疾病的痛楚在繁密的花朵光辉中消失了。彼时花之凋零萧索,与眼前“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的生逢其時的紫藤萝形成鲜明对比,不同环境下的情感与思考也如花般绽放。作者由观“花”到自我“内观”,呈现了“物我合一”的本真状态,对生命和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最终达到了“向死而生”的乐观与豁达。
在一系列背景资料的助读下,学生揣摩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正是归因于学生回归到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感同身受后对这篇抒情散文有了深度理解。
二、分析写作技巧,领会形神兼备的高超技法
作为一篇可资借鉴的写作范例,《紫藤萝瀑布》中对那一挂紫色飞瀑的形象描写、张弛有度的结构安排、透彻达观的生命哲思,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习得写作技能,提高写作水平。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
走进公园,那假山池沼,于静默中记录着春华秋思;徜徉花间草地,那浓烈的色彩,张扬着生命的旺盛与欢欣……如果要写一片花海,一丛连翘,一处溪流,你会从《紫藤萝瀑布》中学到哪些写作技法?
1. 精妙比喻,构建起诗化的意象群
在思想经由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修辞起着重要作用。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选择了一个核心喻体“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繁花如瀑,写尽花朵之多、之密、之盛,大气磅礴,凸显其形似;风过花动,涌动的是风姿,更是如潮的生命力和情思,完美地契合了花开时的场景,暗合了作者情思的起伏,使文章形象鲜明、语态独特。最重要的是,作者不断强化“瀑布”这一意象,并在全文构建了与水相关的喻体系统,形成了诗般优美的意象群。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一句,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瀑布在忽明忽暗的阳光下随风摇曳的情态。“银光”巧妙地点出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因迎接着光照而显得浅淡柔和;“迸溅”一词极富动态美,既呼应了贯穿全文的“如瀑”这一比喻,照应下文的“水花”,又写出紫藤萝以“开花”的方式来表达生的旺盛,生的热烈,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浑然一体的喻体系统把文章点亮了,由此生发意象群——帆、水花、迸溅、流动等,这些意象幻化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提高了文章的美感与记忆度。在伫立凝望中,作者因生命脆弱、时光易逝而产生的内心郁结、焦虑与悲痛,在紫藤萝瀑布静静地流淌中得到缓解,进而趋于宁静,景物、心情和思考融为一体,唤起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感受。
2. 细节描写,架构起清晰的结构脉络
文章借用“停住脚步”“伫立凝望”“加快脚步”的外在行为,诠释了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认知过程,更对应了情感变化的历程、理性升华的进程,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使全文意脉相连,意趣盎然。
从内容上看,“停住脚步”凸显了作者看到紫藤萝瀑布时内心的惊叹和震撼,用静态的欣赏方式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伫立凝望”彰显了作者对情感的关注。由眼前景反观内在情,精神得以舒畅,生命得以愉悦,并由此巧妙开启了“忆花、悟花”环节。“加快脚步”表现了作者的思考和行动,透过加快的步伐,生动地展现了受到美景启发后情绪的变化,以及对生命认知的升华。从审美上来看,这三组动作描写借助了美术手法中的“近景法”“远景法”和“中景法”,通过张力的转化有节奏地描绘自然景观,展现深厚的审美情趣。“停住脚步”的描写中,宗璞着重于细节描写,捕捉局部光照、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尽显“瀑布”的气势与魅力。“伫立凝望”中,作者采取全景描绘的手法,将人物和自然景观联系起来,突出景物的差异、变化,传达出此刻的平静和十多年前的遗憾,情感的氛围感拉满。结尾处对“步伐加快”的有力描述,使整篇文章意犹未尽,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感。
文章的结构既巧妙有序又非常紧凑。宗璞运用一系列娴熟的描写,通过对内容、细节、节奏的掌控,将意境与内涵巧妙融合,实现了情感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3. 感悟主旨,引发对生命價值的追寻
当花的繁盛抚平作者内心的焦灼与悲痛后,文章并未在情景交融中戛然而止,而是有感而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针对这句充满哲理和启示的话语,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文中对花的描写“著”了哪些情感色彩?这些情感背后揭示了花和人都经历了什么样的不幸?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长河呢?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寻找相似点,把握花与人命运的相似性,引发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寻。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稀落、伶仃,被连根砍伐。花如此,人亦如此。彼时的宗璞及家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特殊年代里“花和生活腐化”又产生了必然的联系,所以作者的情感投诸花,那花便“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花与人之间的类比关系,说明了生命的共性和普适性,作者遗憾的不仅仅是花的消逝,更是美好的逝去、生命的凋零。既然无法完全预测和掌控命运,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委婉地告诉我们,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不幸是常态。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花还是人,在经历繁华之后的落寞、生长的高峰与低谷时,都要保持一种从容与敬畏,学会与苦难握手言和,在平静的释怀中,欣赏生命的美好瞬间,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
三、围绕助学支架,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
统编教材在选编时以学生为中心,开发了一套帮助学生学习的助学支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而教材助学支架关注的就是学科素养的落实。循着《紫藤萝瀑布》的助学支架,就会发现教材给出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学习路径,教学时可以循着这一路径落实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美,领悟情感的丰富细腻,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1. 匠心安排,渗透学科素养
《紫藤萝瀑布》预习提示要求学生“先不读课文,尽量去想象,试着把自己脑子里形成的画面,用三五句话‘定格下来”;再阅读课文,关注引发共鸣的描写,比较自己想象的画面与文本描写的异同,感受“美的发现”。这个设计旨在落实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联想想象力、分析比较力、判断鉴赏力的培养,触发学生与赏花相关的生活经验、感官体验,并在梳理整合中形成个体经验,在归纳判断中形成丰富的审美经验,在个性化理解基础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此外,单元导语和课后的“思考探究”都提示学生要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不仅要抒情,更要表现对生命、生活、人生的感悟,要把握所写之物的勃勃生机与乐观自信,感受所绘之境的静谧唯美,感悟积极乐观、平静淡然的心态,引导学生去关注“言”与“情”的相互交融,“物”与“志”的相互融合。在前后呼应的助学支架中,学生将文字作为审美对象,经过品析鉴赏,审美品位得到提升,文化积淀得以丰厚,学科素养得以发展。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2. 巧设活动,落实素养要求
《紫藤萝瀑布》“单元导语”中写道:“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在写景状物中寄寓情思、抒发感悟,学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可以据此设计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活动任务:
根据《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描写拍摄微视频,并为其配音配乐。
学生要想完成这项活动任务,必须细致阅读文本,抓住写景状物的语句反复品味,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如此,还要选择合适的音乐,准确地将文章主题和寓意展现出来,让观者透过画面感受生命的磅礴与宏大,怀揣一份精神的安宁与愉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托之物的特点、情感的变化、生命的体悟等种种阅读感受,会在思辨的基础上呈现出个性化的视觉表达。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托物言志”这一写法的概念,而且将关注点放在“物”的多角度展现和“志”的隐而不露的表达上,将“托物言志”的手法内化为自身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这样的活动设计既指向“单元导语”要求,又让学生自主表达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良好语感和审美经验的形成。使用教材助学支架,设计指向素养提升的活动任务,会让学生对文本语言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悟,实现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综合提升。
总之,散文阅读要读出“情”之依托,须回归作者彼时彼境下特殊的人生经历;要读出写作的精巧之处,须回归写作本身,去感悟“花样”艺术手法;要读出编者的匠心,须回归教材助学支架,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原点思维,就是在教会学生解读文本时看到作者的经历,跟着名家学习写作,在助学支架引领下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