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六美”底色上绘就幸福新画卷

2023-07-25金泗荣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门峡黄河工程

金泗荣

黄河,穿“三门”而过,在这片峡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底色。

66年前的4月13日,一座凝聚着全国人民热情期盼的大坝应运而生。经过艰难曲折的实践探索运用,黄河下游得以岁岁安澜,两岸人民安居乐业。

66年后的现在,这里美不胜收——黄河文化之美、红色基因之美、绿色生态之美、中流砥柱之美、水利建设者摇篮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三门峡水利枢纽逐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色彩与内涵。

黄河文化之美——根在孕育

因河而存,黄河孕育了三门峡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生机与灵气。

远古时代,先民逐水而居,黄河为三门峡带来了最早的文明曙光。从仰韶村、庙底沟、北阳平到黄帝铸鼎塬,三门峡先民们点燃了文明的篝火,开辟了神奇又梦幻的彩陶时代。

4000多年前,大禹奉命治水,路过此地,挥斧劈山,将阻挡洪水的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后人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峭壁雄流 鬼斧神工”8个大字就是为了表达对先人治水的崇敬之情。

西周时期,周公、召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陕”即陕塬,也就是今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塬。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周召分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画地为牢”等典故均由此而来。如今,召公分陕石、秦赵会盟台等遗迹仍在倾听着黄河咆哮数千年的浪涛声。老子文化、虢国文化、崤函文化、仰韶文化……灿若星河的历史与文明诉说着这里神秘的过往,“紫气东来”“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起死回生”“鸡鸣狗盗”“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等典故仍飘浮在历史的烟雨中。

时光的齿轮飞转不停。自秦汉时期黄河漕运业形成以来,作为从先秦到盛唐中国西出东进的重要航运要道,以及秦汉至唐宋时期经济生命线的咽喉之地,黄河三门天险便成为黄河漕运核心枢纽,维系着漕运的兴衰存亡。当年纤夫拉纤过三门的栈道和拴纤绳的“牛鼻孔”至今犹在,见证着王朝政权的更迭,续写着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

1957年,隨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这座实现了千年治河梦想、承载着厚重治黄文化的水利枢纽工程在保障了下游亿万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同时,也让历史的文明得以延续,时代的价值得以彰显。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动,一幅文化兴盛的大河画卷徐徐展开。依托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主体,经过认真梳理、总结,明珠集团探索形成“1+6”文化建设体系,即“一种精神,六大文化”。一种精神是指中流砥柱精神,六大文化是指以大禹为代表的古代先贤治水文化,以三门峡大坝为核心的工程建设文化,以三门峡枢纽改建和管理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文化,以历史古迹和神话传说为核心的人文自然景观文化,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文化,以及以安全、创新、廉政、科普、生态为代表的明珠集团企业文化。

蓝图变现,画卷铺展。明珠集团在黄河文化的探索和应用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文物保护、文化丛书出版、水利遗产申报、黄河文化融合带创建、大坝精神和中流砥柱精神塑造等工作中不断释放活力,企业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新高度,文化传承创新构筑新优势,文化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黄河文化之美在三门峡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红色基因之美——本在初心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千百年来,黄河因善淤、善决、善徙,泥沙含量高、治理难度大等特征闻名于世。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 年)河徙砱砾(今河南滑县)至1949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溢1590余次,大改道26次,平均每5年便有一次决溢或泛滥,成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害河”。黄河一旦决口,决溢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洪水过后,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满目疮痍,流域内一幅“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的悲惨景象。虽然有大禹治洪水、奠山川,斧劈三门导水东流,但“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的悲壮让黄河始终处于“修堤—淤积—决口—改道”的循环局面。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千百年的期盼和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历朝历代治河先贤们提出了多种治河方略,积累了丰富的治河经验,但因种种因素影响,都没有能根治黄河水患,未能实现“黄河宁,天下平”的期盼。从1946年花园口复堤起,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中。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出行便选择视察黄河,在河南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在充分借鉴水利专家李仪祉、荷兰水利专家尼佐夫、英国水利专家柯德、挪威籍专家安立森、美国黄河顾问团、中苏专家黄河治本团,以及张含英、冯景兰、曹世禄等专家几十年、无数次现场查勘资料的基础上,中苏专家一致认为:“从龙门到邙山,看到过的全部坝址中,必须承认三门峡坝址是最好的一个坝址。任何其他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的问题。”

“一五”计划实施之际,《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经过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艰苦细致的工作后逐渐形成,又先后经过了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现合并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央政治局研究审查同意,成为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1955年7月1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国务院作《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经过代表们认真审议,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的黄河综合规划从此诞生,这是唯一一个经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的流域规划,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彻底消除黄河水害而制订的伟大计划,开创了黄河治理开发新纪元。

1955年12月,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在北京成立。时任湖北省第二书记兼省长的刘子厚,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燃料工业部(现已撤销)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省工业部副部长齐文川等人组成领导班子,规格之高,重视之极,更加彰显了党中央和國务院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视和期望。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8年4月、1959年10月、1961年10月,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临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习仲勋、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到过三门峡工地视察,时刻关注着工程建设和发展。习仲勋副总理还亲自参与了三门峡工程建设问题的讨论会,并从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人民利益出发,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董必武在此视察后心潮澎湃地写下《观三门峡枢纽工程》诗四章,并题词“功迈大禹”送给三门峡大坝建设者。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建成投运后,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改建和水库运用方式的三次调整,如今已成为黄河防洪减淤体系、水沙调控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黄河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领导人民不断探索、认识、掌握、运用规律的治黄实践史,也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群众与洪水泥沙顽强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奋斗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实现了黄河防汛岁岁安澜。

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聚民心、凝民力实现的千年治河梦想。正如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上所言:“我们现在举办这样一个工程,把千百年来的水害变成水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办到。”

绿色生态之美——源于自然

水波潋滟、鸥鹭齐飞;绿树成荫,一碧万顷。山和水融合,动与静相宜,九曲黄河与大坝交相辉映,一幅幅生态美景不断呈现,美不胜收。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形成了东至大坝、西至陕西潼关、北至山西河岸、南至崤山脚下,东西长90千米,南北宽29千米的库区湿地。库区内拥有植物743种、动物867种;库区湿地有木本植物38种、草本植物560种、浮游植物12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和14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对于调节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三门峡市鸟类由过去的175种增加到315种,达到河南省鸟类总目的82.5%。

春季,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附近碧水荡漾,波光粼粼,一库清水似翡翠玉带绕行在中条山、崤山之间。夏季,三门峡大坝腾库迎汛,开闸放水,黄河水喷薄而出,似蛟龙出海,又似万马奔腾,峡谷内浪花叠卷,彩虹凌空。秋季,库区豆秧遍地似绿毯,绵绵铺满两岸几十千米;油葵花盛开,恰似“满城尽带黄金甲”,为黄河两岸披上了节日盛装。冬季,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形成了独特的湖泊湿地。已形成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及各种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此越冬栖息,为冬日寂寥的黄河增添了一道美丽动人的风景线——三门峡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

三门峡水利枢纽用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回应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用科技治河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三门峡水利枢纽自投入使用以来,在豫西半干旱区形成了独特的库区型气候。依托三门峡库区的水域和湿地,人与水找到了新的平衡。

中流砥柱之美——魂植内心

“中流砥柱”这一镇河石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下方的激流之中。相传是大禹斧开“三门”后,在鬼门与神门之间,又开出一座砥柱岛,用此石来定波镇澜。

相传一位黄河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随即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化成一座石岛,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砥柱的美好传说,传递出一种忠诚、担当与奉献的崇高精神。千百年来,无论面对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都傲视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又似利剑击流,浪花飞溅。

由于砥柱在黄河水流中的独特位置、在河运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人们赋予其的特殊精神禀赋,砥柱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围绕砥柱,以诗、词、歌、赋等各种文体,颂扬砥柱的精神内涵,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它也因此成为精神文化符号,带给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文化滋养和情感润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标识。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巡狩至于洛邑(今洛阳)后,“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来到三门峡谷,在“缅维列圣,降望大河”之际,见“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的场景,有感“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的敬仰之情,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以此来“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后命大臣魏征书写《砥柱铭卷》并刻于砥柱之阴。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也有诗云:“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赞叹中流砥柱的壮美。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赋予砥柱以民族脊梁的意涵,使中流砥柱一词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标识。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引用中流砥柱一词来比喻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赋予中流砥柱崭新意义。1941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党内指示《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第一次使用该词,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1945年4月24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会议讲话中也经常提到中流砥柱一词。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2020年2月10日,在疫情防控正处于紧张状态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沧海横流,方显勇毅。中流砥柱一词见证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改建、探索、运用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关乎黄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程中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大无畏精神,这一精神至今仍指引着三门峡水利枢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水利建设者摇篮之美——育在成长

1957年4月14日,一篇题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的人民日报社论吹响了全国人民支援三门峡建设的集结号。党中央、国务院从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现已撤销)两部委,河南、湖北、福建、山东4省的省政府,以及黄委、淮委等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中调来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三门峡施工现场为工程建设服务。数万名建设者奔赴三门峡谷,用坚定的信念、高涨的革命热情与忘我的奉献精神,让五星红旗在建设工地高高飘扬。

1958年11月17日至25日,参建人员连续奋战8个昼夜,在克服了河水流速高、合龙难度大、水流量比原设计多一倍的困难下,提前13天取得了在黄河干流上的第一次截流胜利。在场的苏联专家称赞道:“你们创造了世界江河截流史上的奇迹。”

1959年1月,三门峡正值数九寒冬。在基础开挖无法使用机械的情况下,全体干部职工齐动员,组织了1500余人的清淤大军,克服严寒,人抬肩挑,奋战51个昼夜,完成了基础清淤工作。

1959年3月,大坝浇筑进入与洪水赛跑的关键时期。在“大干一百天”的号召下,三门峡大坝建设者意气风发,团结奋战,工地上夜晚如白昼。当年全年完成混凝土浇筑103.8万立方米,创造了水电施工混凝土浇筑史上的新纪录。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利枢纽下闸蓄水,1961年4月,主体基本竣工。广大建设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质量,提前1年零10个月,建成了这座长713.2米、高106米的混凝土重力坝,创造了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泥沙河流上修筑大坝的历史,也创造了无数至今仍让人惊叹的工程奇迹和创新成果。

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团队,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第一支现代化水电施工队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两万多名工程建设者在一无充分经验、二无充足国力、三无充实技术借鉴等情况下,成功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服输的斗争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坚毅品格,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创新开拓,积极献计献策,苦干加巧干,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客观技术条件的不足,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高质量、高速度完成了施工任务,在施工方面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以举世瞩目的新中国建设成果,向祖国和人民奉献出一份骄人答卷,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多项纪录,培养了大批水利水电建设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江河治理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曾称赞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事实也的确如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孕育、锻炼、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敢挑重担、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队伍,其中有各工种的技术工人、各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总数近两万人。同时还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了技工和学徒工6957名。上述各类人员的足迹遍及青铜峡、三盛公、西津、丹江口、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陆浑、龚咀、南桠河、铜街子、故县、龙羊峡、葛洲坝、石漫滩、小浪底、三峡等水利水电工地,并已成长为新中国水电施工建设的骨干和主力,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万里黄河第一坝”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要在平衡

因坝而兴,因坝而美。

在黄河三门峡库区,“清水黄河”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与周边美景相映,呈现出高峡平湖、水面清澈的景象。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崛起,黄河在三门峡创造了“清水”奇迹。

黄河斗水七沙,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其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由于初期对泥沙治理缺乏经验,对来水来沙情况认识不足,对上游水土保持过于乐观,三门峡水利枢纽曾出现泥沙淤积问题。历经艰难曲折的增建和改建,最终成功解决问题。水库运用方式从“蓄水拦沙”到“滞洪排沙”再到“蓄清排浑”,走过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多年来,通过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正确运用,水库进出库泥沙基本保持平衡。可以说,没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践,就没有“蓄清排浑”这种调水调沙的水库运用方式,以及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水沙调节理论。

在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实践的同时,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用自己的实践成果,不仅回答了在多泥沙河流上能不能修建大坝的问题,而且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治理黄河的有效途径,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治理多泥沙河流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更使世界瞩目。1978年,美国河工代表团参观三门峡水利枢纽后说:“你们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沙黄河上取得的修建水库、综合利用的经验将载入史册。”1980年的国际泥沙会议、1983年的世界大坝会议、1985年的世界土壤侵蚀会议等多次国际会议高度评价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成就。美国的波多黎各水库、巴基斯坦的卡拉巴格工程为解决泥沙问题,都借鉴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成功经验。

中国水利专家张仁、钱宁和陈雅聪教授曾著文指出,长江三峡工程设计中要解决泥沙问题,就必须采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这是能够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而不会被淤废的正确办法。后来兴建的葛洲坝、小浪底和三峡工程更是吸收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经验教训,在治理泥沙方面没走弯路。可以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多泥沙河流治理的开拓者和探路先锋。

从40米深水下进行作业时“钢叠梁深水围堰”这一关键性技术难题的破解,到研发环氧砂浆抵抗高速含沙水流对泄流排沙钢管道的磨损并成功实现浑水发电,一个个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一项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的获得,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人在黄河治理中不懈探索黄河水沙运行规律、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落实到黄河治理事业中的生动实践。

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下,明珠集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论述,从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出发,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三门峡水库清淤试验和试点工程,探索出黄河泥沙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在推进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实现“一方安澜铁臂担,一库碧水润崤函”的庄严承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乘着“江河战略”的东风,以枢纽做底、“六美”为墨,明珠集团将始终坚定信念、勇毅前行,在建设幸福河的新征程中展现明珠儿女的新作为与新担当,为世界奉献一幅多彩明珠的时代画卷。

猜你喜欢

三门峡黄河工程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子午工程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