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研究

2023-07-25曹熠张志巍

今传媒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曹熠 张志巍

摘 要:高等教育的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画面编辑》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融入思政元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掌握课程中的专业技能,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在教育部大力倡导五大金课建设的重要时期,本文从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一流专业建设的背景出发,对《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的现状与模式进行探讨,并展开了分析和思考,旨在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电视画面编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063-04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cdjgb2022276)。

一、研究背景

2018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正式提到“金课”一词,同时还指出了未来课程改革的目标:“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由此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中内涵建设的重要性,这也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数字时代,金课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下课堂,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成为亟待面对的问题。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不仅能扩大教学课堂的外延,更有利于知识群、课程库的建设。围绕教育主体,从知识接受者的立场出发,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也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觉悟,这也是推动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内部也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尽管多数学者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进行了相关探索,教学场景也因线上教学平台的研发而有了新可能,打破了物理空间教学场景的限制,并扩大至灵活的线上教学场景之中,但是,从教学期待来看,一味地进行线上教学模式并不会提升教学效果,这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判断,更是对教育关系、教育行为的反思。基于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方式是在兼顾学生学历水平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一种尝试,也是更容易推广和追踪反馈的一种教学方式。

近两年来,尽管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画面编辑》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实践,但是从教学模式上来看,该课程还有进步的空间。因此,本文对成都大学《电视画面编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探索“一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概述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基于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围绕学校“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以专业建设“五向融合”为指南,结合传媒转型和“00后”“网络新生代”学情,以传统电视媒体“四会”能力为基础,以媒介融合和教学改革为抓手,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广播影视传媒行业需求的“视频+”制作人才。该课程形成了以“视频剪辑”为核心,“前接传媒,后通网络,左揽文学,右承戏剧”的教学思路。

三、《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目标

(一)《电视画面编辑》课程建设目标

1.融入学校特色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他强调,“高等教育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着眼于成都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融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和成都城市能级提升的重大战略机遇,《电视画面编辑》课程建设目标以匹配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办学定位为方向,积极融入“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區域应用”人才培养特色,即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发展为目标,这既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入对接成都文化艺术行业,见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校城、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有力举措。

2.融入专业建设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不仅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方向,还嵌入了广播电视编导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五向融合”,实现了媒介融合、技艺融合、文化融合、院媒融合、产教融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整合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形成一个“媒介+社会”的一体化新生态。在此理念下,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技术、人和社会融为一体,对传媒行业的思维进行了解构,探索出了新的理念、方法、模式、范式。

3.融入课程建设

《电视画面编辑》基于校级一流课程,孵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同时,依托政府部门的产学合作计划和协同育人项目,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项目导向、实战训练、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等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融入社会需求

智媒时代,为适应新时代广播影视传媒行业的需求,高校要培养具备“视频+”制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这样才能为广播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瞄准产业趋势,深度融合资源,分类探索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突出实践效果,并与业界平台紧密合作,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创新。

(二)《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教学目标

1.建立课程内部链条

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要不断结合市场技术迭代,丰富专业技能的板块教学,将基础的“编”+“导”完善为“编”+“导”+“剪”的复合教学模式,形成专题化、类型化、模块化教学。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操作———评估———操作”的循环模式,让学生掌握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各种类型蒙太奇等基本知识;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该课程还提供了微电影、纪录片、Vlog等不同类型影片的创作练习,并与其他制作类课程相结合,建立了完整的“策划———拍摄———制作”链条,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剪辑对“影视本体”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也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品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教学模式链条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讲授———实践———评价———实践”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先,该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课堂的专业课程和实训内容,从综合化系列理论教学讲授、实训教学两个模块出发,创造了“学、做、用”三合一的教学和制作环境,形成了理论知识教学到专业技能实践,从学生作品的点评反馈到理论知识的再运用,提高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其次,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作品是决定课程目标是否达标的关键因素。该课程以“作业即作品”为中心,通过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既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分段训练,培养他们在职业领域中所需的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电视画面编辑》课程培养目标

1.“美育”育才

“美育”即审美教育。艺术是现实美的反应,也是创造美的方式。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作品,通过教学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敬畏,从而内化文化品格。在以视觉影像为主体的融媒体时代,电影艺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的重叠给报纸等传统纸质媒体带来了较大冲击,同时也以非显性的途径形成或重塑了人的读书方式、语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除了传统的文字之外,图片、视频也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和审美表达方式。因此,在各种教育形式中,电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学校德育和美育的构成要素,是德智体美培养计划和目标的重要环节。

2.“专业”育才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影视语言,特别是蒙太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使他们理解剪辑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重要意义,并通过重复练习具备独立完成有思想、有内涵的影视作品的能力;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学生的艺术概念和视听语言常识,这也是建构“四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的创作类课程奠定了基础,并与同期开设的拍摄与制作课程群形成了“摄———制”完整的制作教学链条。此外,该课程还在前期剪辑软件的初步训练、镜头的常规运用、剪辑的基本原则、类型化蒙太奇语言的运用等教学和练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剪辑语言对时空、场景、动作的处理,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不同场面的剪辑手法和蒙太奇语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影视蒙太奇思维。

3.“思政”育才

找准教育立足点,立足于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挖掘经典文化作品等学科专业中与之相呼应的爱国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元素,通过作品创作方式的解读、再创作等途径,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及价值,激发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破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割裂问题。同时,以就业为靶点,结合未来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联系国内外时事,以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五个方面为抓手,将“思政”育才全方位地融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理念

《电视画面编辑》围绕“一点、两线、三维度”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点,将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相融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思政与互动教学两条主线,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合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用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根植于教学课堂,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通过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影视编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在影视行业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蒙太奇等影视剪辑技巧。此外,该课程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社会制度的历史变革和我国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创作中。

五、《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1.线下课堂理论学习。选取当下符合学生兴趣取向并符合主流文化的影视作品作为理论知识案例,通过引导式教学和作品重现的方法,教授、回顾理论知识点。

2.线上自主学习。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云解答”,并建立专业的“错题集”“问题库”,延展教学辐射范围;同时,通过专题学习,引导学生完成拟定的必备知识技能,让学生自主选择编导工作中自己感兴趣的职位,掌握主动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3.作品创作交互学习。利用“错题集”“问题库”的资源建设,做好作品创作说明教学。除了“错题教学”之外,还结合线上微课程、学生作品交互点评、学生优秀作品的展映以及學生作业的修改等,将学生的实践作品以多维的视角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达到交互学习的目的。

4.采用以“思政教育”推动“课程建设”,以“模块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教学。该课程分为基础和提升两大模块,基础模块为理论基础———实践创作,提升模块为理论拔高———实践完善。同时,将思政元素和模块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命题创作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实践教学上进行两次学情考查:一次为注重考查学生的动作剪辑点和画面想象力,通过选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作品来植入思政元素;一次为微电影创作,通过完整的作品来考查学生综合创作能力,并结合“以赛代练”的方式训练,寻找符合教学设计要求的学科竞赛,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融合到学科竞赛之中,分阶段地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以“资源库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资源库包括:一本必修教材、延伸教材、拓展教材、问题集锦、错题集。思政教师可以选择即将编著完成的立体化教材《微电影创作指南》,该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即一本必修教材,将学生喜欢的、具有思政意义的电影作为案例进行理论讲解;第二部分为线上实践课程讲授,即拓展教材。与传统实践课程不同的是,每个线上教程视频时长仅为1—3分钟,内容就是学生在创作短片时遇到的一些曝光设定、稳定器用法、摄像机调试、白平衡等专业问题,当学生在拍摄作品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从而快速地解决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此外,线上教材还要根据业内的最新发展情况不断更新教材,做到不只适用于学生上学阶段,更是贯穿于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份宝典。在立体化教材两个部分之间,融入拓展教材,根据学生所在创作团队中的不同职位,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以及网络视频教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敬畏精神,实现“专人教育”到“人人教育”[1]。

(三)以“多个任务”,培养“复合型”人才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采用“大课+小组团队”的方式,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完成MV拍摄以及微电影创作。除了期中、期末作品之外,课程还设置了随堂作业进行任务驱动,将小专题、任务链作为载体融入知识技能学习中,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比如,第2讲课堂作业:一分钟追逐戏;第3讲课堂作业:一分钟打斗戏,以此类推。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得以不断提升,从而在小专题混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一部部作品。由于一个剧组中有摄影、灯光、美术、编剧、录音、导演、执行等多个职位,因此,在每一部小专题作业中,思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担任不同的职务,帮助他们掌握多项实用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六、《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总评成绩(100%)=线上成绩(40%)+线下成绩(60%)。线上成绩=在线视频学习情况+在线作业完成情况+在线讨论、互动情况+在线单元测试情况。线下成绩=平时成绩(40%)+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40%)。重视平时作业:课程平时成绩=6次作业/学期80%+考勤20%。建立“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作业(作品)参赛、获奖情况,设置不同档次的“奖励”机制,给予他们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一定的加分奖励。探索特色考评体系:期末考核以“半命题”的形式进行考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选题、打磨、制作視频,并引入小组自评、观众评价、教师评分等多元化评价手段。

七、一流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总结

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破常规的教学观念,将“教学行为”升华为“教育行为”,将“传道授业解惑”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宗旨的变革,因此,教育者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单一知识传授的桎梏,因材施教,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水平,并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和严谨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难度、教学的深度、教学的广度、教学的高度、教学的强度、教学的精度以及教学的温度”七个维度[2]是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而线上与线下的教学中心点是一致的,因此,教学内容要跳出以往知识的“安全圈”,应立足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点,根据学情,将行业内前沿的技术适时融合到课程,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受教育传播特点的影响,受教育者往往集中于记忆具体的阅读事实和细节,无法区分主题和信息,难以进行内向思考,而模块化训练、交互式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推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思政教师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八、结 语

打造金课以及进行一流课程建设,既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育成效的一次有力尝试。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下,水课的存在既破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破坏了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为产出的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环境。一流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丰富课程的专业性、学术性,利用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破除教学改革的藩篱,真正意义上将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在课程建设上。本文通过对成都大学《电视画面编辑》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建设的探讨分析发现,建设“一流课程”的有效途径不仅仅是转变教学理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也是建设“一流课程”新的重要方面[3]。

参考文献:

[1] 张志巍,朱荣清.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合路径探究[J].今传媒,2021,29(5):148-150.

[2] 李芒,李子运,刘洁滢.“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8.

[3] 霍海波,徐胜,孙晓明,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究———以“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7):38-40.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