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朝钢琴曲《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分析

2023-07-24沈阳音乐学院王璐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滇南彝族钢琴

沈阳音乐学院/王璐

20 世纪90 年代是一个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型期,东西方文化都面临着重组和重新定位的问题,于是产生了两种文化潮流:“全球化潮流”使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各国各地的文化表象越来越趋同一致。“地方化潮流”是“文化相对主义”重新抬头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和“地方化”使包括钢琴音乐在内的文化领域显现出了多元化的局面,中国钢琴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林华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朱践耳的《南国印象》、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等等,这些作品在创作与演奏两方面都非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研究①。

一、张朝的钢琴作品和钢琴音乐创作

张朝,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其追求民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及本真自然的音乐风格,创作了大量钢琴曲、小提琴曲、歌曲及乐队作品等②。而张朝创作的《滇南山谣三首》更在于他的创作做到了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根即“中国民族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艺界兴起了“寻根”风潮,认为中国文艺应该“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和审美”,通过“寻根”来探索和开拓区别于西方、独属中国的文艺作品创作之路。

在张朝的众多创作成果中,如钢琴曲《皮黄》《滇南山谣三首》《中国之梦》、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等,这些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五声调式具有回名大小调特征的手法所引发的音高材料的极大丰富和宫调系统的相互渗透、综合,它虽然与西方大小调技法存在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相联系,尤其是在宫调游移的作用下形成的色彩与功能逻辑的结合,体现出中国风格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极为广阔的发展、表现空间。而在民族关系宫调综合手法下形成的多个宫调系统材料的融合、渗透现象,则又将音乐发展的前景拓展到一个新天地。

钢琴曲《滇南山谣三首》《皮黄》等具有以强调主题渐变式发展和“散慢中快敏”的速度布局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特征。在这种思路影响下所形成的对音响实际效果的偏重,也成为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因为速度、力度、音色等因素都存在演奏者可以干预的现象,即它们都表现出需要音乐实际发响之后才能定型的特征。而主题形态、和声布局、调性的对比等则更多的可以存在于理性的安排中,这些更依赖作曲家的创作因素限制了演奏家的表现空间,因此带有更多理性的色彩,这些特征也从一定的侧面反映出为什么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延续中如此重要,以及散板、摇板、跺板等特有的节拍在中国音乐中运用得如此普遍。在注重实际音响的传统习惯下,针对钢琴改编曲来说,通过模仿传统乐器的音响效果来习得中国风格的手法能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为演奏者提供了一条分析演绎的思路,那就是必须深入到改编曲的原型中去,到实际的音响中去寻求钢琴的表达方式才能获得中国风格的合理诠释。张朝钢琴音乐的逻辑显示出中国音乐不同于西方音乐的巨大生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藏。此外,临时中心音中所包含的功能逻辑也成为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与宫调游移、调式综合手法构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多层次推动力,同时也蕴含了中国音乐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五度关系功能逻辑③。《滇南山谣三首》这部作品还表现出在音调、和声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不同的织体形态来推动主题材料的发展的重要特色,显示出作曲家对钢琴化语言优秀的驾驭能力。

二、《滇南山谣三首》创作特色

张朝的家乡云南省居住着26 个民族,民族众多使云南的民族传统丰富多彩,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张朝选择云南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一是因为熟悉云南的民间音乐,二则是因为张朝的根在家乡,乡情浓厚。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创作于1992 年,包括《山娃》《山月》《山火》三首小曲。该组曲具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特性,但作曲技法较多地体现出对现代技法的运用。

(一)《山娃》采用了滇南文山彝族音乐独特的音调与调式。音乐表现了天真顽皮、无拘无束的山区儿童独特的气质形象。该小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带有7小节的引子。在调式运用上,该曲的音调采用四音列“la—do—re—mi”构成,主调写法、用音精致、简洁④。

《山娃》纷繁而多变的调式调性变化使短小的主题也可以具有展开的特征,使乐曲得以在不借助功能和声和旋律的过多展开前提下,也能构成规模比较规整的结构,并由此形成以主题的渐变取代西方所强调的对立统一,渐变式发展也因此成为中国风格特色的体现,塑造山里娃娃的活泼、自由、美好的童年时光的画面,也表达了张朝对幼年生活的怀念。

(二)《山火》采用云南滇南地区的彝族音乐风格写成,整首乐曲的风格有鲜明的彝族舞曲特征。音乐结构有7小节引子和一个节奏自由的尾声,主题音调是典型的彝族舞曲音调。乐曲用活泼的快板速度、热烈奔放的音乐语言表现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山火》中由于功能性终止式的弱化使段落间的对立削弱,转而突出了旋律渐变式发展的结构特征。调式游移的出现则进一步增强了渐变式发展的技术。短小的结构规模,鲜明的标题,渐变的发展手法,以及强化色彩效果的音响,使作曲家的中国钢琴作品在音乐形象塑造上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展示少数民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篝火场面,利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材料与音乐形象塑造间的联系来发掘音响的模仿作用,如舞蹈动作中的跳跃的语汇与音程大跳的联想、与节奏的复合形态、节日舞中打击乐的音响模仿等,这些生活场景和声音形象的联系表现出作曲家注重音乐形象写实性的创作构思⑤。

(三)《山月》的主题素材来自云南红河地区的童谣。乐曲的速度为优美的柔板,旋律简明、流畅。该小曲的曲式结构非常特殊,是一首不常见的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乐曲在调式的交替与和声运用方面独具特色。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主要采用同主音的调式交替来实现发展和对比,呈现同主音不同调式的纵向和横向的交替重叠。《山月》节奏单位不均等构成的复节奏和时值单位的递增、递减过程,包括利用和声进行力度的差别进行节奏和节拍的改变,都突出了节奏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取代功能和声推动音乐进行的另一重要手段,也成为段落结构的划分依据。从整个《山月》的创作来看,中西结合的思路一直贯穿在张朝先生的钢琴创作中,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到钢琴的创作中,描写碧波倒影的月色中迷蒙的景象,使用和声的功能与色彩兼顾的做法。从三度叠置结构和弦、三度关系调性的大量使用,到三度宫调综合手法的运用,具有西方多声典型特点的三度结构表象始终保持着与西方音乐的“貌似”。所形成的音色则保持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神合”,这样的结果是作曲家不固守传统,敢于创新的精神体现⑥。

总体来看,《滇南山谣三首》旋律主题本身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形态——叹息音型和迂回音型以及隐伏的旋律形态,构成了乐曲整体段落间的音乐形象对比,a 段的被压迫和b 段的对比,都是以旋律的发展变化为主导,乐曲总体上还是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注重旋律的发展思路,只是在和声和织体手法上体现了更多西方的影响痕迹,这些现象也证明了作曲家在这一时期所追求的中西合璧式的创作思路。中国传统音乐“慢中快”的结构特征,正是由于主题渐变式的发展手法造就了多声形式。曲式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使中国传统音乐将主题、和声等创作手法之外的其他因素,如速度、织体、音色等作为构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与强调主题、调性对立和统一原则为主的西方大小调体系形成反差。

三、《滇南山谣三首》演奏分析

《滇南山谣三首》的“山谣”“山娃”“山月”“山火”都离不开“山”,因为这就是云南地形的特点——山多,作曲家对家乡的怀念自然就包括山与山谣了。对《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来说,张朝就是以云南家乡生活为源,以中国当代审美为本,以云南的彝族民俗为根,从三首小曲中都能找到彝族生产生活以及彝族音乐文化的痕迹。而在演奏这部钢琴组曲时,演奏者对《滇南山谣三首》创作背景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就能更准确地演绎作品的意境。

(一)《山娃》

《山娃》借鉴了彝族儿歌,用散板式的装饰音模仿了彝族弦乐的独特音响,全篇大量使用了倚音,其奏法类似于传统的弹拨乐器。谱例前两小节位于强拍位置的装饰音(见谱例1)的第三个音“mi”“fa”就要控制手指在琴键上一“点”而过,将大指想象清风一样拂过,使音响效果潇洒、温婉。演奏重点是倚音的部分,要清晰。手指既要灵活、在演奏时又要有弹性,要表现出在月色幽静的深秋夜色中孩子们嬉戏玩耍的画面。小连线等断奏的触键有着严谨要求,弹奏跳音时手腕和手臂要放松,用手臂带动手腕,手指要找到“挑弹”的感觉,手指要保持灵活的动感。左手的跳音,是谱例1中的难点。在保持好手型的基础上紧中求松,产生透明清澈、短促活泼并带有些许共鸣的音响效果,使得旋律有趣可爱⑦。

谱例1

谱例2

(二)《山月》

《山月》的曲调借鉴了云南民歌元素,风格清新朴素。曲中的左手声部有大篇幅的连音进行,完全靠双手的演奏很难做到,运用踏板会达到不一样的演奏效果,加强了左手旋律的动感以及歌唱性。为保持作品中民族色彩的清晰度,踏板要运用的谨慎、细致,《山月》中踏板的运用要求要达到微风轻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要均匀的减弱音量,要达到朦胧的效果,需要运用踏板浅一些,使音保持的时间长一些。谱例2中的弱中的跳音弹奏是本乐曲的重点训练部分。在极弱的要求下将手指的重力传送到指尖上去,手指尖要有支撑,手腕要起到与第三小节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在弹奏第一小节的八度的时候,手腕的转移要带动手指的演奏,将一个一个音连贯的弹奏出来,细腻且灵动。

(三)《山火》

《山火》的创作源泉是彝族火把节,钢琴曲以舞蹈节奏性为基础,在四三拍的基础上,变化使用八三拍和四二拍,使同一节奏型在不同节拍的连续使用中,释放出更丰富的音响效果,由于音的时值、音型变化,音乐的层次感更加丰满,把节日氛围推向高潮⑧。《山火》这种节奏频繁变化的乐曲,演奏时候手腕的动作要有掌控,带小音符的和旋练习,重量一定要放下,要利用手腕颤动的力量进行转换。最后要把重心放在主要的音符上,切分要弹奏的轻盈、有弹性,见谱例3。

谱例3

四、结语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明成就之一,民族钢琴音乐也是张朝创作的《滇南山谣三首》其中的代表作,使全世界为之赞叹。张朝对云南家乡的炙热乡情以及对滇南民族文化的热爱,使这首钢琴组曲在创作和演奏上成功融合了西方钢琴创作技法、弹奏技巧、中国滇南乡音与乡情。可以看出,这部钢琴组曲的成功证明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外来音乐艺术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根基。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给中国钢琴曲的民族化、本土化创作和演奏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钢琴音乐的融合与传承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吴永强.“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纠缠:中国当代艺术十年动向[J].当代美术家,2020(3):6.

②聂莹.谱写中国“钢琴梦”,铸就东方文明的朝圣之路——访中国著名作曲家张朝[J].2021(2015-3):32-34.

③李凯迪.论中国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J].音乐时空,2020(2):3-7.

④张学玲.云南彝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完美融合——浅析张朝《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与演奏[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3):3.

⑤唐钧.《滇南山谣三首》对彝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9(6):6.

⑥段微.《滇南山谣三首》创作中的文化体现与创新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4.

⑦偶潇潇.我国钢琴音乐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以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5(4):82-84.

⑧王栋魁.张朝《滇南山谣三首》的分析与演奏[J].北方音乐,2017(1):95-96.

猜你喜欢

滇南彝族钢琴
彝族海菜腔
国家在场:从清代滇南盐官营看国家边疆治理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