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团扇审美价值转变研究
2023-07-24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张悦悦陈原川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张悦悦 陈原川
一、明初期——团扇审美世俗化
明代在我国工艺造物活动中曾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器以载道”思想在明代被“器体道用”所取代。“器以载道”中“道”的寓意包含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和社会伦理道德。“器体道用”对造物观念的影响远超于“器以载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的繁荣使人们能够更多地去研究和关注器物本体内在的实用功能性特点和文化艺术性。明代最大的时代特点就是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其影响力也是空前的,因此整个明代初期市民文艺的繁盛,导致出了对雅俗文艺传统的混融和新的文艺形式审美观的诞生,于是高雅艺术的审美趣味开始让人向往世俗生活的真实;其次,以人为本思想的觉醒让社会大众对“道”重新诠释。明代社会中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在明代初期政治清朗,是因为政治集权对其官僚阶层的高度控制以及当时相对穷苦落后的农业生产经济。按照程朱理学,人们对于物质精神享乐的追求,总是在不断拓展。当整个社会财富资源日益变得集中了以后,以道、德信条思想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开始显现出它自身固有的一种内在脆弱性。
此外,王艮的哲学思想中“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是重建道德规范理念做出的另一番努力,这亦是对“道”的重新定义;明代思想家李贽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这一思想的否定在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对传统器物自身的功能实用性和艺术社会性的强调以及对“道”的影响力的否定,也就逐渐形成对传统造物工艺的审美趣味。这一思想体现在团扇艺术中也是一样的,在审美情趣方面,团扇艺术逐渐适应商人和市民阶层所青睐的世俗意味,团扇的审美逐渐走向世俗化。
二、明中末期——团扇审美价值取向个性化
明代江南地区发达的城市经济,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阶层的变化,改变了当时社会风气对新鲜文化活动的需求,这种崇尚自由解放的人格精神和社会人文精神,逐渐形成了自由独立生活艺术和情趣。在当时城市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其市民阶层逐渐扩大的背景下,文人雅士的仕女画中团扇元素的结合发展到明代呈现出与之前朝代不一样的面貌。团扇在画中除了有装饰绘画的作用外,亦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寄托。在明代,社会大众审美标准从对雍容华贵的追求转向雅致文静的神韵,团扇审美价值取向个性化。
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图1)画中的女子手执团扇,眼眸里带着一丝忧伤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纤弱身形与坚硬的湖石。对于此番背景的描绘更增添了女子的孤独,淡淡的凄凉之感。唐寅在画中塑造的女子形象可以说是明代社会对女子审美标准的缩影。在画中女子手中的团扇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彼时画家的感情寄托。唐伯虎的一生波折坎坷,画中纨扇的女子就是他自己失意孤独的生活,表达感伤之情,忧郁孤独的精神世界尽显画中。
图1 明 唐寅《秋风纨扇图》
纵览明代仕女画,显而易见的是其中纨扇仕女风格形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这些不同审美风格都是在众多男性艺术家的审美视角下被塑造出来,而他们其实是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女性观者。唐代女性崇尚以胖为美,在唐代仕女画中可以看到仕女形象都是体态丰盈的,而明朝女性呈现出来的端庄阴柔娴雅,是女子生活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也是符合异性的社会审美价值要求。男性文士用笔墨借用仕女画中刻画的女性形象阐述个人情怀。“秋风纨扇”所绘的内容是不受宠爱的女性,但实际上是艺术家悲凉凄惨生活的写照。他们借用女性的柔弱来表达失意和不畅,在那个时期,命运就如同女子手中的纨扇,在萧瑟秋风中被舍弃,他们希望借此题材来感叹命运坎坷与不公。
三、清早中期——团扇蕴意转变,审美风格由俭入奢
明清的易代时期可谓是“天崩地裂”,明末生活方式的安逸雅致不复存在,社会文化也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摧残。明初由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民众消费在明初法律中有严格的规定,高级丝织品仅宫廷和朝廷官员有资格享用。明后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的物质财富甚是丰裕,到了清初大多文人以华为美,崇尚奢侈之气席卷整个社会,各阶层无不追求物质享乐和奢侈消费。清代中期乾隆年间,由于宫廷帝王的喜爱,团扇又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玩和女子闺房之乐,这一时期亦是团扇设计使用高峰,其设计精美和用料讲究是最鼎盛的,在这期间,团扇蕴意相较于明代的个性化也在转变。
改琦的《秋风纨扇图》(图2)用笔细腻,画中的女子面容姣好、清秀美丽,长脸细眉红唇、修长的颈与削瘦的肩,她侧坐在那里,手持纨扇沉思着。画中人在晚风中似轻声叹息,既孤独又悲伤。黯然神伤、悲凉惆怅的意境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自由。画面上题“秋风纨扇。秋风纨扇镇相怜,斜倚珠栊一晌眠。好梦乍醒新月上,最难消受晚凉天。”这个“怜”是“爱怜”之意。作者描绘的人物倚靠窗户深思营造出一种淡雅沉静的氛围。从唐寅到改琦,都是在表达画家仕途不顺坎坷,文人画家们被社会遗弃后产生的自我价值的怀疑,但是在悲伤哀怨的情感背后又有着挣脱礼教束缚后的自由快乐,幽怨神思之外的个性自由解放也是值得人深思的。
图2 清 改琦《秋风纨扇图》局部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过清初比较混乱的时刻,处于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盛,人民安居乐业。在这种背景之下民众物质需求满足后有机会追求更好的精神和情感需求。百姓也开始享受更高追求的用具,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讲求前所未有的品质,繁琐的技艺,华美的图案纹饰,当然在皇宫中更为明显。清宫团扇是纨扇工艺极致的体现,乾隆统治时期的皇宫用扇制作精巧、选用材料的考究、做工精细程度等都能达到鼎盛。在团扇发展积累之下,清代工艺造物技术也相应发展,而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审美观念不外乎依托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受“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造物活动受自然生态美学的启迪得以丰富,人类的生活在大自然的馈赠之下各方面得以满足。造物造型艺术的装饰从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材料形式中汲取和借鉴,自然界持续存在的纯天然的材料完全满足了造物工艺的多元化遴选。世人在衷心感谢自然界赠与的同时,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愫意蕴和精神寄托,经过设计行为融合并呈现在平日生活的纨扇造物行径之中。团扇艺术的发展,是对自然材料提高利用的一个无疑结果。清代与造物文化相关的技术工艺高度发展,制作出扇子装饰艺术材料也比较丰富,制扇技术的工艺材料造型选择也都较为成熟,比如扇面用绢、缂丝、纱贴绫、纱绣、镶贴等工艺;扇柄装饰工艺选用象、牙、玉等珍贵材料,结合镂雕、镶嵌、髹漆等工艺,使其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也有扇柄有不做丝毫粉饰,直接选用素骨,像玳瑁、黄杨木、湘妃、棕竹等竹木的天然肌理也是精美绝伦的,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价值。因此造就了各式精美的团扇。
扇子是一种精致的装饰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将团扇与服饰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清代团扇的扇面以丝织品为主,所以团扇的扇子形制和纹饰也会受到服饰图案的影响。乾隆时期的黄色缂丝凤梧牡丹图紫檀木刻寿字柄团扇(图3)不仅是曲面团扇,制扇工艺也是独特的。该团扇采用的制扇工艺是清代新创的方法,对于缂丝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将缂丝、刺绣、彩绘三者结合,增强装饰,提升视觉效果。此时的团扇扇面大多是平面的,但也有一些呈现立体形状造型特别的团扇。此类团扇将立体与平面结合,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受到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在制造过程中,这种团扇扇柄被制成弯曲的上端,扇面也被制成与扇柄相匹配的曲面。扇柄上端呈弧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吸引风,但其制造工艺较为复杂。
图3 清乾隆 黄色缂丝凤梧牡丹图紫檀木刻寿字柄团扇
四、清晚期——团扇设计逐渐落寞
团扇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重新流行,尤其受到慈禧的喜爱,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彼时团扇艺术的审美价值不论是制作水平、工艺水平还是审美性都比不上清代中期的宫廷团扇。清晚期所制的团扇,形制以圆形为主,扇柄分为两种,一种通柄扇柄,即扇柄一直穿过其中一面的扇面,将画面平分为二的(另一面则无骨),(图4)的浅蓝色暗花纱水仙福寿图斑竹柄团扇;另一种为两面无骨的纨扇,(图5)的慈禧皇太后绘花卉图紫漆柄团扇。折扇在明清时期被广泛使用,渐渐的团扇仿佛变成了女性的专属,所见古代男性日常生活中使用团扇频率较低,通常在正规场合使用较多。如晚清新式军队甘肃省城巡警教练所第四届毕业照中前排正中官员是男性使用团扇的照片记录。团扇的发展在历史上几经周折,其中清朝末年的历史灾难给团扇的发展带来了了巨大的挑战,此时的团扇原有古朴典雅的中国艺术气息已经不复存在,多因陋就简,因而团扇的生产和销售也日就衰败。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政治经济的萧条,直接致使了团扇的败落。
图4 浅蓝色暗花纱水仙福寿图斑竹柄团扇
图5 慈禧皇太后绘花卉图紫漆柄团扇
五、结语
通过探究明清团扇的审美价值演变,我们能一窥明清时期团扇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明清团扇所体现的内在文化精神、细腻的情感以及精湛的工艺,呈现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效果,不仅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到位,还能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朴素的造物观。试着探寻明清团扇审美价值的嬗变,在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品牌设计中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