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中的场所精神营造研究
——以光之教堂为例
2023-07-24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朱凯凯张海英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朱凯凯 张海英
一、建筑空间中场所精神的营造解读
(一)建筑空间中的场所精神营造内涵
“场所”的定义涵盖了建筑空间的外在形式语言和建筑场域中的文化心理及行为的集合,集合中的情感因素赋予空间超越形式的特殊意义,空间由此转化为“场所”,而与目的性的情感体验让个体对空间产生了特殊认同性,进而形成强烈归属感及认同感。这就是“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营造是建立在地域性和文脉的基础之上的①,由于场所精神与人文气息和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因此场所精神在不同的人文及时代背景下存在不同的解读方式。
当设计的开展建立在宗教文化的特定背景之下时,场所精神意蕴的凸显变得尤为重要。宗教空间往往承载着对历史的记忆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传承使得宗教空间中的场所精神接续不断,将场所精神的最终价值体现为信徒心理层面的深刻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修建于法国巴黎的圣礼拜堂,仰望圆形穹顶的观者轻易就能被其壮丽宏伟的视觉效果所征服;而位于伊朗设拉子的莫克清真寺用一排装有彩色玻璃的窗面营造了似梦似幻的华丽光影效果,引人入胜。与以上装饰繁冗的宗教建筑不同,安藤忠雄设计建造的光之教堂用极简的态度进行修建:用透明玻璃代替光影缭绕的彩色玻璃,用素面混凝土代替精美绝伦的雕饰壁画,简洁的几何建筑形式,朴实的设计手法,却仍然营造出了相当丰富的场所精神内容,用其巨大宗教精神力量征服了一众信徒。
(二)建筑空间中的场所精神营造媒介
光影:光和影在矛盾中共生,光与影的相互映衬造就了彼此。光影是大自然的设计品,光影无形,又千变万化。它超脱了人为的力量,用其特有的形式感为空间注入灵魂,真实、纯粹、神圣。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光影的协调烘托场所精神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在一个由非自然力量建造的空间场所中,来自自然界的光充满了生命力,在人工痕迹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纯粹。
材质:材质是建筑的语言,向观者诉说着自己的情感。木头柔软、细腻,木质空间让人愿意卸下盔甲,无限亲近;钢铁坚硬,用钢铁材料围合的空间传达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玻璃纯粹,透明的玻璃空间让人感觉身心都能得到净化。
布局:布局空间就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过程,能够满足观者情感需求的空间布局更能增强观者的空间认同感。设计师能够将场所精神通过建筑的形式传递给观者,使其心理感受沿着建筑师的意愿随着建筑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色彩:适宜的空间色彩能够增强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场所精神。设计师在空间中对色彩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包括通过色彩来划分功能区、对个体行为进行心理干预、营造特定需求的空间氛围等。
二、光之教堂中的场所精神营造研究
(一)光之教堂简介
光之教堂的作者是日本鬼才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他在1941 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他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场丰富的冒险,在时长2年的日本传统建筑考察和时长7 年的美国、欧洲等异国游学经历中,他对东西方美学理念产生了自己的见解,这也为他产生东西方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奠定了基石。1989年,他孕育出了设计师们心中的设计启蒙案例——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坐落在日本的大阪茨木市,由一个现有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空间基于日本基督教教团的文化背景进行定性,教堂整体的占地面积很小,只有113 m2,但足以容纳百余信徒进行礼教活动。教堂的外在建筑形式则结合了现代主义建筑材料学与东方传统美学进行探索,其出色的光影运用手法将人与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契合,构建出建筑与自然空间(图1)超强烈的和谐美感,堪称教科书级别。
图1 安藤忠雄在光之教堂中静坐(来源于网络)
(二)光之教堂中的场所精神传递
在光之教堂的设计中,安藤忠雄立足于对建筑形式(建筑内的光影、材料、空间布局、色彩等)的冷静思考,力求协调建筑形式的个性化表达与宗教空间的普遍统一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开发出最贴合光之教堂建造条件的建筑语言,并最终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图2)传递了属于光之教堂的场所精神。
图2 光之十字(来源于网络)
1.借光影之形,传递场所之“象”
教堂中的“光之十字”是其辉煌的一笔,强烈的自然光穿过充满工业痕迹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从缝隙中泄入建筑空间内部,被阳光神化的建筑内部空间神圣而又纯粹。可见,光之教堂中的光影形象深刻印证了其场所精神的表达。
这里的“形象”我们从文学角度拆分看待。“形”即指空间外在的形式,“象”则是空间内部反映的事件本质②。无论教堂的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十字架永远是教堂的聚焦点,传承着基督信徒最忠诚的信仰。在光之教堂中,无论是十字架得到的外在关注,还是空间内在的场所精神方面,“光之十字”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安藤放弃了常规形式的装饰性十字架,而是选择在这个混凝土围合的场所的墙面上切出一个十字型的镂空,混凝土方盒子中的黑暗随着日出被打破,一个光明的十字架逐渐凸显,空间内部的黑暗将这束光反衬得格外光明。当信徒步入教堂,由于生理的趋光性,信徒的视线会不自觉被光亮吸引,这束光神秘、清澈、不可侵犯。在光的序列中,人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罪过,向天主赎罪,感悟内心。当阳光穿过墙面的镂空十字架,充满生机的自然力量诠释着“生”的活力。这恰恰是基督教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肉身的死亡与精神的新生,“束缚与解放”③。安藤忠雄借光影的“形”,传递着基督教所信仰的“象”,形与象的相互配合恰似光与影的彼此成就,共同筑造了专属于光之教堂的场所精神。
可以说,“光之十字”是安藤忠雄为光之教堂注入的灵魂,是光之教堂场所精神的能量源发点。光影与建筑的奇妙结合赋予了这个教堂生命力,这束光由天堂洒向世间,成为了信徒们心中对话天主的纽带。
2.材料传递的宗教氛围
教堂中进行的是人和神的对话,与神交谈,信徒被要求做到真实、虔诚。在神面前,毫无隐瞒才能得到宽恕与庇护。因此,在光之教堂的材质选择中,安藤选择了自然朴实的清水混凝土。他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简单形态,不加修饰地展现给观者,和教堂对信徒的要求达成共识。
如果要把安藤忠雄称为混凝土诗人,那么光之教堂就是他混凝土诗篇中的代表作。光之教堂是一座由清水混凝土围合的建筑空间,显而易见,混凝土是安藤心中最自然且“可靠的材料”。光之教堂中的清水混凝土不加任何修饰,用纯粹的几何形态营造安藤理解的东方意蕴。安藤忠雄在混凝土灌注方法上开辟了一种新的模式,安氏混凝土美学。他通过对混凝土的配比实验挖掘混凝土的潜在价值,他不打算隐藏混凝土模板留下的接缝以及固定模板时留下的螺栓孔,而是就以浇筑后的真实形态进行排列组合。最终,他所塑造的单元式混凝土建造方式使裸露的混凝土不再“粗犷”,反而展现出一种细腻雅致的东方情怀,这一点与日本人对细节的态度相吻合④。就此,清水混凝土和安藤忠雄在光之教堂的设计中(图3、4)达成了一次相互成就。
图3 光之教堂的混凝土外立面(来源于网络)
图4 排列组合的螺栓孔(来源于网络)
“安氏混凝土美学”为建筑中的混凝土塑造了“诗意”的姿态,混凝土则帮助安藤激活了光与空间的对话,强化了空间中的宗教内涵。身处空间之中的基督教信徒受场所氛围的浸淫,卸下伪装,产生交付真实自我的内心向往,更虔诚地进行忏悔与祷告。
3.由布局强化空间认同感,消除不平等心理
教堂是宗教属性的空间,教堂设计需要对信徒的特殊情感需求观察入微,才能获得信徒心理上的认同。当信徒充分信任空间场所时,空间才能发挥其功能,将形式中蕴含的特殊意味上升为情感内容传递给信徒。
光之教堂选址在茨木街道的岔路口,但安藤忠雄没有在沿街处设置入口,而是仅在隐秘的内部里面设立了一个低调的入口门牌,且仅在建筑内部西侧立面做了开窗处理,沿街无窗。这是光之教堂私密性的一道保障,隔绝了道路上的绝大部分噪音和灰尘,让信徒更加平静,带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建筑主体的方形平面与“L”型的墙面相交,“L”的较长边与方形的建筑方形平面的西侧边相交,切割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区域,借此划分出入户门廊和主教堂。信徒进入主礼拜堂之前,必须穿过这段狭小的长廊,作为进入主礼拜堂之前的过渡区域,长廊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仪式感与神圣感。与此同时,此部分空间并未封顶,让阳光可以直接反射到建筑主体内部,神化内部空间。如此强度的私密性和神圣感足以让信徒对空间产生足够的信任,在天主的注视下进行对自我的忏悔与反思。
基督教认为:神父也是人,代表不了神。所以信徒们称其为牧师,做主持教会事务,布道,施洗等工作,牧师的地位和普通信徒是相等的。但在光之教堂以前,常见的大多数教堂将圣坛位置高高升起,让牧师庄严而冷酷地俯视着信徒。在光之教堂中,安藤将信徒的座位按照阶梯式分布,圣坛上牧师的视线不再凌驾于信徒之上,借此表达“人人平等”的心理映射。安藤忠雄曾说,“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冈,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师站得比观众高,而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牧师与观众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台阶是往下走的,这样牧师站的与坐着的观众一样高,这样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华。”⑤
4.“场所”的色彩心理
在光之教堂中仅存的色彩就是裸露的灰色混凝土以及古老细腻的木材。充满现代感的灰色混凝土和纹理细密木材都以其原本的色彩形式展现,不加修饰和遮盖。光,是木材和混凝土的聚光灯,时间的流逝改变着光影的视觉效果,光影的变化为观者提供不同的色彩体验。神化的光影赋予空间迷幻的色彩感受,让材质的色彩以简洁的外在形式传达丰富的内容,奇妙碰撞出东方宇宙观的境界。与此同时,充斥着人工痕迹的“自然”与真正意义上宇宙的自然与光进行着一场对峙。“建筑的目的永远是创造一种能让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在矛盾中共生的环境。”⑥这是安藤忠雄信奉的设计理念,光之教堂中映射的人与自然关系调和的设计内涵也印证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安藤忠雄在1988 年为星野梦缘品牌设计的水之教堂与光之教堂之间的故事性发展:在水之教堂的观景庭院中,另一个十字架静静地矗立在水面上,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实体部分恰好与光之教堂的镂空部分一虚一实,相互契合。两座个十字架用各自的姿态存在着,更像两个教堂的隔空对话,深化了教堂之间的宗教联系,场所精神在这里得到地域文脉上的升华。
三、在建筑中营造场所精神的价值意义
图5 光之教堂“L”型切割手法
场所精神的营造决定了人与建筑之间能否建立关系,而建筑的成功则恰恰取决于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因此,为了能孕育出成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师们往往需要通过人文气息、地域脉络、本土情怀等来建立特定的空间归属感,引起空间使用者的共鸣。光之教堂建成之时,信徒们为着感受教堂的绝妙光影和宗教氛围蜂拥而至,虔诚祷告。到如今,光之教堂已经成为大阪的地标,成为各地游客认识大阪的第一印象,成为大阪居民心中的本土情怀,成为了大阪的一部分。光之教堂的成功就在于,它从人文气息中走来,又最终成为了人文气息的一部分。
从客体角度来看,一个能俘获大众的成功建筑,随着历史的打磨和情感的堆积,其内在场所精神于人之间逐渐形成了一面新的情感纽带,这一纽带为原本的地域脉络增添了新的记忆点,让本土的人文气息沉淀地更加浓郁。
四、结语
在光之教堂的设计中践行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西方的功能主义和受东方美学影响的场所精神相互契合,使行走其中的观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人—环境—文化之间产生的精神联系,与光之教堂产生内心共鸣。当信徒在空间中形成的情感意识丰富程度远大于建筑的外在形式时,随之产生对光之教堂的深层次的心理认同感与归属感。至此,信徒的情感需求通过场所精神得到了满足,建筑的生命通过内在的场所意念的传递得以延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场所精神的传递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当审视的目光透过建筑、光影、材质,可以看到——人,才是光之教堂的焦点。
注释:
①孔子然.浅析场所精神在建筑中的意义与表达——以阿尔瓦罗·西扎与他的建筑作品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10):58-60.
②林倩馨.探析空间设计意念的传递[J].美与时代(上),2021(5):9-12.③刘建军.基督宗教十字架的象征[J].圣经文学研究,2008:248-258.
④范文昀.混凝土的“显现”及其“诗意”设计初探——建构文化视野的材料本质探索[J].华中建筑,2009(01):89-92.
⑤张建涛,刘文佳.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日本关西地区安藤忠雄建筑作品解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⑥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