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巍巍太行 精神永恒

2023-07-24山西太行干部学院

支部建设 2023年16期
关键词: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

□ 山西太行干部学院

国家强盛离不开精神的强盛,民族复兴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太行儿女,用生命和鲜血凝聚成共同的信念,孕育出伟大的太行精神,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的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传承,更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太行人民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全面升华。它的孕育与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觉悟、坚强领导;离不开八路军将士的忠诚履职、英勇斗争;离不开老区人民的团结奋斗、无私奉献。

中流砥柱太行魂

绵延800 里巍巍太行山,不仅是一条地理山脉、文明山脉,更是一条精神山脉,是中华铁骨的脊梁。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所有战争中,抗日战争最惨烈,最悲壮。在国家、民族危在旦夕、间不容发之际,中国共产党挺身而起发出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最强音,将自己一步步锻铸成支撑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构筑起了太行精神的根基。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誓师出征,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奔赴抗日前线。

砥柱中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力量。在民族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历史担当摒弃前嫌。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到1935 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发表,再到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抵抗日寇的侵掠”。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誓师出征,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奔赴华北抗日的前线。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太行,进行根据地建设,组织根据地人民,领导抗日武装,抗击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与日伪军作战约10 万次,消灭日伪军125 万多人。在太行根据地出现了“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社会各界,协力救亡”的抗战热潮,给予正面战场以有力的支援和配合。

驻太行山的八路军为老百姓打扫卫生。

八路军破袭交通线。

砥柱中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团结进步,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战略进程与方向。面对“亡国论”的悲观和“速胜论”的虚骄,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做出正确判断,领导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1937 年11 月13 日,在太行山深处召开石拐会议,传达党中央“以太行山脉为依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在太行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独具我军特色的战术:破袭战断敌命脉、地道战出奇制胜、伏击战出敌不意、围困战瓮中捉鳖、麻雀战乘隙而入……在巍巍的太行山上点燃了军民抗日的烽火。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才留下了东渡黄河上太行时是3.7 万人,而经过不计其数的枪林弹雨、肉薄骨并的战斗后,出太行有102.8 万人的传奇与佳话。太行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凝结出伟大的太行精神,激荡起奋进的力量。

太行浩气传千古

八路军这支钢铁部队,从“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平型关大捷,到“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的百团大战;从支援友军到牵制日军;从局部反击到全面决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做出重大奉献与牺牲,筑成捍卫民族尊严与人民利益的血肉长城。

在太行根据地,八路军将士决胜长乐、游击长邯、收复娘子关、破袭交通线、激战狮垴山、血战关家垴、保卫黄崖洞、围困沁源、解放段村……席卷华北,威震倭寇,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一扫摇摆投降的重重阴霾。

左权,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是我军在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1942 年5 月下旬,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向辽县总部逼近,对太行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为掩护总部机关突围,左权不顾个人安危,站在高岗上指挥,催促大家翻越十字岭就是胜利。但在突破敌人最后一道防线时不幸牺牲,一代名将左权再也没能站起来。当哀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朱德以“殊深哀悼”复电,周恩来称“这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朱德作挽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为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八路军共伤亡34 万多人,其中叶成焕、董天知等团职以上干部牺牲880 余人。从上太行的那一刻起,八路军就以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最闪亮的标识,他们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在战火硝烟中锻造成令敌人胆寒的雄狮劲旅,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最辉煌的一章。

军民鱼水太行情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是当年传唱在太行山根据地的一首小调,唱出了根据地人民与八路军的血肉联系、鱼水情深。正是人民的倾情付出,成为八路军发展的根脉;正是人民的倾力支持,成为八路军力量的源泉。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党和人民军队永恒的追求。八路军初进太行山时,被国民党顽固派宣传误导,老百姓因害怕纷纷躲进山里。八路军看到一些乡亲来不及收粮食,就用石头制作了“粮食印”,盖在百姓家的粮食上,进村之后秋毫无犯。小小的“粮食印”,将“八路军”三个字深深烙在了太行人民的心中。

一切依靠人民,这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绵绵太行,并没有丰饶的土地。八路军初到太行山缺衣少粮,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根据地的粮食供应更加困难。尽管如此,太行区的老百姓还是积极筹粮,支持抗日。1941 年底,太行山785 个存粮点共藏军粮110 万石,统一归第129师供给部调运。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粮食供应,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太行人民千万条坚实的臂膀。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和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武乡王家峪总部旧址朱德总司令住过的那间屋子里,挂着一件军大衣,这件大衣的故事要回到1939 年。那一年的冬天,14 岁的放羊娃郝生尧瘦骨嶙峋又衣着单薄破旧,冻得青一块紫一块,朱总司令看到后非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郝生尧穿。郝生尧的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眼下十月寒冬,战士们的衣裳换不了季,仍穿着单衣单鞋,哪有老百姓穿军队衣裳的道理,要他务必把大衣还回去。但郝生尧告诉母亲:“老八路说住在咱们村”,他自己也要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朱总司令的这件大衣温暖了郝生尧的身,更温暖了他的心。

这样的故事在太行山区数不胜数,老一辈革命家们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人民,他们在群众中间和群众交心,群众也是掏出心窝子爱戴党、爱戴八路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12 个字是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最好概括。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就是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靠的就是把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红色江山,热血铸就;精神基因,代代相传。太行精神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孕育,更在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时期传承与发展。2017 年6 月,经中共山西省委批准,一座以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干部学院在太行腹地、红色武乡正式成立。这里,已成为干部教育的“主阵地”,锤炼党性的“大熔炉”,一批批党员干部接续传承,淬火成钢。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做太行精神的坚定继承者和传承者,让太行精神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猜你喜欢

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
《太行山写生》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忆当年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