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与突破

2023-07-24刘营营向艳王红

中小学德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协同劳动评价

刘营营 向艳 王红

摘 要广东省367所中小学劳动教育情况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正在加快建立劳动教育体系且略有成效,但同时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素养监测不足、资源保障不充分、协同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困境。基于此从提升劳动认知、加快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培养劳动教师、加大劳动教育资源投入及创新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中小学校;劳动课程;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7-0010-04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小学劳动教育逐渐走向高度课程化和规范化,迈上了发展新台阶。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摸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找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调研组在广东省范围内开展了专门调研。

此次调研综合采用问卷调查、书面材料征集、集体座谈、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其中,问卷调查基于调研组编制的学校问卷和教师问卷,重点从总体规划、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条件保障、师资建设、宣传引导、督导评价、专业支持方面,调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辐射全省21个地市,主要由抽样学校劳动教育主要负责人和30位劳动教育相关教师填写,最终获得学校问卷367份,教师问卷3553份;书面材料征集作为问卷调查的重要补充,共回收135份。此外,重点选择了30位从事劳动教育教研或教学人员代表参与集体座谈会,并对20位学校劳动教育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同时实地考察了20所有代表性的学校。

一、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1.劳动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积极探索顶层设计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重视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调研学校中,88.28%制定了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89.38%制定了学年(期)劳动教育计划;98.37%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管领导,多由校长或副校长担任,且普遍配备了劳动教育科组人员,组织架构较为合理,基本形成了集中统筹、分工协作的高效运转格局。各学校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期)计划在内容上,基本呈现出“因校制宜、大胆创新”的特点,不少学校积极探索适切性强且富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发展机制。如将劳动教育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劳动教育贯通学生德智体美培养、融合STEM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等。

2.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初步实现,注重特色化营建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需要[1]。调研显示,九成以上中小学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八成以上中小学能够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具体而言,在课程规划上,58.86%的学校独立开设了专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普遍重视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87.19%的学校使用了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半数学校選择使用校本课程教材。劳动实践活动广泛涉及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活动内容丰富。其中,清洁与卫生相关的劳动参与率最高;51.08%的学生平均每周劳动时长超过2小时。此外,有83.38%的学校会在劳动周(月)开展校内外集体劳动。中小学尤为重视特色劳动课程开发或品牌营建,如在劳动课程中彰显地域文化,从课程内容上链接非遗传承等。

3.劳动教育必要条件基本满足,安全保障尤为突出

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场室建设、器具补充、课程开发,调研学校中,75.48%会将其用于场室建设。大部分学校开辟了校园小农田、小菜园等或充分利用综合室、实验室等满足学生劳动需要;不少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劳动场地,67.57%的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外学农实践基地、研学基地或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结合访谈发现,学校在寻求劳动资金支持和场室保障方面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在劳动安全保障方面,85.83%的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安全管理方案并已基本实施,有六成制定了劳动风险防控预案并完善了应急事故处理机制。此外,各中小学校注重采用购买保险、开展学习教育、配备急救设施等多种方式保障学生劳动安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安全学习已基本成为常态。

4.宣传引导方式多样,劳动文化氛围浓厚

调研中,九成以上学校已开展了劳动教育相关宣传引导活动,且不同学段和类型的学校在宣传方式上各有特色。小学主要采用比赛展示、榜样示范和主题教育等方式,中学更多采用专题讲座、事迹报告、职业体验等,而中职学校则以榜样示范、事迹报告、参访企业及联动中小学校为主。有九成左右的中小学校通过制定劳动公约、建设劳动长廊、创设学校劳动文化墙等方式,建设学校特色劳动文化。77.42%的中小学校表示学校劳动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学生和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

5.评价体系初步建立,素养导向的劳动评价逐步推进

当前,中小学普遍重视并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评价机制逐渐形成。在评价体系上,大多数学校以学生劳动素养为导向,重点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且开发了较为实用的评价工具。在评价机制上,各中小学普遍开展多主体评价并较为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和方法的使用。八成左右中小学已将劳动教育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多数学校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且广泛采用劳动照片或视频、劳动任务单、劳动知识竞赛等多种评价方法。

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1.劳动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对学校劳动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但调查发现,学校劳动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系统性和创新性不足。首先,部分学校在劳动课程目标设置上不够聚焦,制约着劳动课程的实施效率和育人效果。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学校更为重视日常生活劳动,对工农业劳动和新技术体验方面的劳动涉及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劳动内涵及其价值的全面认知。再次,从课程实施上,部分学校尚未制定劳动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和课程管理方案,也较少开展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或教研活动。此外,六成左右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对提高课程育人效果尤为重要,但仅有四成左右的学校表示已购置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如图1)。在课程衔接上,不少学校劳动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这将进一步影响课程效果和课程创新。

2.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是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性不强。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师基本由班主任、行政人员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约73%的学校明确表示需要增加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数量(如图2)。另一方面,七成左右学校认为劳动教育教师缺乏专业性,八成左右学校对招聘劳动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意愿,其部分原因在于劳动教育兼任教师工作量较大且工作投入相对分散,从而难以全身心投入劳动教育教学和研究。另外,当前劳动教育教师接受系统、专业、高层次培训的机会较少也是制约教师群体发展的重要原因。

3.劳动素养监测不足

监测的即时性和高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劳动教育评价的质量和效用,从而为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次调研显示,尽管学校普遍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并广泛采用劳动任务单、评价手册等多种评价方式,但很少能够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智慧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条件,对学生劳动开展过程监测和纪实评价。仅有46.32%的学校开展了劳动素养监测,这表明学校劳动教育监测意识不足、监测力度不够。

4.劳动教育资源保障不充分

尽管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已基本满足,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资源保障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教育长期缺位,大部分学校校内劳动空间十分有限,专门开辟的小菜园、小农田等劳动场地难以满足全校师生的劳动需求,而数量有限的校外劳动基地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器具器材、场室建设、课程开发、教材购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学校现有的劳动教育经费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六成左右教师表示当前劳动教育教学资源缺乏,认为其已成为主要问题(如图3)。

5.校家社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学校方面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意识和动力,但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协同意识不足、较为被动,难以与学校达成共识,建立统一的协同理念。在协同方式上,多数学校主要通过布置家庭劳动作业、邀请家长参与劳动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相对单一、有限的方式,而这将影响家庭劳动资源和社会劳动资源的充分开发与转化。协同理念和协同方式上的不完善进一步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程度,家长倾向于简单配合学校,部分社会单位也尚未与学校形成紧密联动。

三、推动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各主体认知

一方面,加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主体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属性、目标等方面的认识,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解,帮助各主体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位和地位。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各类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解读和指导,通过开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教师培养、资源开发、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同时,注重结合劳动教育的学段规律和具体实施要求,帮助各主体准确把握重心,促进学校劳动教育有序開展、良性发展。

2.持续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基于已有的实践基础,可以课程开设、劳动项目开发、课程研究三方面为突破口。首先,确保各学校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防止以各种理由和形式挤占课时或替换课程,持续将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作为各级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其次,注重加强对劳动课程标准的学习,组织开展专家解读、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为一线劳动教师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引导其充分领会课标精神;进一步强化教师对劳动项目载体作用的认识,通过开展项目设计大赛、优秀项目评选等,鼓励其积极参与劳动项目设计、开发创新等。再次,提高学校劳动教育课题研究中课程研究的比重,鼓励专家团队、学术团体、各级各类劳动教育教研机构和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共同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

3.加大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力度

劳动教育教师是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当前,迫切需要从教师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教师转化,将具有丰富劳动经验的优秀教师、班主任转化为劳动教育兼任教师,或聘任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模范、行业相关人士等为指导教师。此外,大力支持高校开设劳动教育专业,通过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劳动教育专业生源基础,完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并贯通人才培养链,以增加劳动专任教师储备。另一方面,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教龄、职称、身份、所教学段不同的劳动教师在劳动教育认知、课程实施、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依据教师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能有效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此外,要整体规划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并建立起专业的培训团队及有效的培训机制。

4.加快完善劳动教育监测

首先,加快建设数字化监测平台和监测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可视化、云平台、智慧校园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动态、开放的数字化劳动教育监测系统,支持学校对劳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数据化,以客观、高效、全面地记录学生的劳动活动表现和劳动素养发展程度;适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生劳动教育监测结果进行智能分析和精准画像,以帮助各主体掌握学生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其次,充分使用监测结果,制定劳动素养提升的个性化方案。注重对学生劳动教育监测报告进行二次分析,积极探寻影响学生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表现的关键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化解,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劳动素养提升方案。

5.切实增加劳动教育资源投入

一方面,加大劳动场地建设投入,继续支持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劳动场地或创造性使用多功能课室;同时加快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综合基地的建设与使用,鼓励各普通中小学校积极与中职学校、职业院校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联动,以充分利用中职学校、职业院校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劳动空间和场所。另一方面,落实劳动教育经费保障,加快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并不断加大投入,引导中小学高效使用和管理经费;积极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同时强化校际联动意识,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共享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等,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互惠。

6.创新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

首先,强化各主体的协同意识,建立起统一的协同理念。注重提升家长和部分社会人士关于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理性认知,并进一步帮助其形成协同意识和协同动力,从而在参与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步与学校建立起统一的协同理念。其次,明确各主体地位,鼓励创新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方式和模式。学校是协同主体,具有主导三方协同的重要作用;家庭和社会则是重要的协同子系统,为实现三方协同提供了强力支撑。基于各主体地位,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方式,如通过资源联动、课程共建、项目研发、评价参与等促进三方有机协同。此外,鼓励各中小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模式相关的理论研究,同时注重积累协同实施的实践经验,以拓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实施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王笑地,殷世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及其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3):19-23.

[2]王红,向艳.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2):62-6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协同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