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行札记

2023-07-24梅洁

青海湖 2023年5期
关键词:梅氏梅尧臣干丝

梅洁

有一种行走叫“发现”

古老繁华的泰州老街,看不够的历史过往,品不够的美食乡愁。

泰州有一种小吃“泰州干丝”,也就是一种豆腐丝,与北方“高碑店豆腐丝”相差无几,只是做法有异。高碑店豆腐丝五香调料卤煮、晾水后可直接食用。早些年,火车慢车快到北京西站前一站高碑店时,就有不少人拎着竹篮子、端着瓷盆子,篮子、盆子里装着一把一把捆成刷子状的豆腐丝,高喊:“豆腐丝哟高碑店豆腐丝!”人们禁不住吆喝,便买上一把两把,或在火车上大吃起来,或带回家。高碑店豆腐丝淡淡的盐咸、浓浓的花椒大料的香味还是令人回味的。

不想,在繁華江城泰州居然也有一种家喻户晓的小吃“泰州干丝”,也叫“扬州干丝”,还叫“大煮干丝”。在泰州街巷大小酒店里,几乎家家都售“干丝”。我们下榻的酒店,自助早餐就有“大煮干丝”。什么美味?务必尝尝。鹤群、梅生和我,禁不住诱惑,每人一大碗“干丝”,另要一个泰州的名点“黄桥烧饼”。

干丝入口,不就是豆腐丝、菜丝、鸡蛋丝,还有什么丝混煮的一碗菜嘛,我们没吃出什么美味,潦潦草草吃上几口,一人剩下大半碗!

信步走在繁华老街,突然看到一个

“早茶博物馆”,心想:早茶还有博物馆?一进门即看到“泰州干丝,百年名吃”的广告牌。再细看,说“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鸡火煮干丝”,前身为“九丝汤”,属淮扬菜系,为淮扬经典名菜之一,是典型的以讲究刀工火候著称的淮扬菜的代表作之一!

天哪!看到这里我不禁大惊失色,居然是淮扬经典菜系之一?还是什么代表作之一?怎么就没觉出这是大名大典的菜?是我们吃得太潦草还是酒店手艺没有炉火纯青?

早茶博物馆还在耐心介绍:说大煮干丝制法十分精细,首先将豆腐干片成均匀的薄片,然后再切成细丝,接着配以鸡丝、笋片等辅料,加鸡汤烧制而成。火候文武兼用,方能入味。装盘时盖以熟虾仁、豌豆苗、火腿丝等;还说2018年9月,大煮干丝入选江苏十大经典名菜……

完了完了,这么精贵的名菜让我们当作北方“大锅菜”吃了!生平第一次来泰州,也许是最后一次。若不是慕名拜访梅兰芳故乡,我们这一群梅氏男女没准还没有这第一次泰州之行呢!

正后悔着就看到几幅绘画和照片,单线条的黑白素描画的人物是明代人物王艮,王阳明的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人。说王艮的核心心学思想有六点,第一点就是“百姓日用说”。 而“百姓日用说”就是将百姓和圣人放在了等同地位,即“百姓日用即为道”。泰州人十分熟悉这样一句话,说泰州人人爱吃早茶就是王艮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是百姓安享自己的“道”之美。

看来泰州早茶还有理论根据、有文化渊源呢!

正思忖呢,几幅文化名人的照片出现在眼前,梅兰芳、朱自清、赵朴初……原来这些泰州名人,都对家乡早茶“泰州干丝”情有独钟、留下记忆。1956年梅兰芳回乡祭祖,从家乡人招待他的早茶“爽口的干丝、精巧的小笼包、热腾腾的面条”里感受到故乡浓浓的厚爱和乡情。

在泰州,吃早茶有点如火如荼。你看那展板上写的一长串带“0”的数字,生怕念错、念少了一个,就一个一个地数完“0”字、再个十百千万地确定好“位数”才敢念:

全市15000家早茶店;

从业人员100000人;

日营业额20000000元;

早茶品种150多种;

每日吃早茶的近1000000人;

每日消耗面粉200000万斤;

每日消耗茶叶3000斤;

每日消耗面条100000斤;

每日消耗干丝100000斤;

……

这时,就看到了一位叫“姚舍尘”的先生在博物馆展板里写道:中国人本来是懂得生活趣味的。当年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从万里之遥来到中国的急切步履,正是在泰州这座千年古城突然迟缓了下来。呈现在他面前的是鸟的晨曲与早茶,以及在街肆巷陌升腾的从容不迫……旅行家依依一瞥后留下的一句评价“这城不大,但尘世间的幸福很多。”

泰州早茶,历久而弥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王艮的“百姓日用即为道”,它的文化形态,属于低调的奢华。在这里,时间即如三九天盛了沸水的锡烫子托起的一盘干丝 ——弹性而温顺。当所有的忙慌与紧张转化为一种超然,从小铜壶里汩汩流出的馥郁香茶也会使平常的日月变得旖旎而悠长。

啊,品尝泰州干丝如同品尝泰州文化,需要时间的悠然和心态的温良淡雅。现代人的怆慌、紧迫是无力享用这种文化的。

走出泰州老街,不免在心里悄然一哂:泰州,我品味着你们的品味,我幸福着你们的幸福!心里被“发现”狠狠自嘲了一番。

有一种行走叫“怀念”

10月24日,梅氏文化考察团来到坐落于泰州市中心的梅园,也即梅兰芳纪念馆。在这位世界级艺术大师的故土上,我们终以血脉之亲重新感受一个非凡的艺术灵魂。

1956 年3月,梅兰芳到泰州寻根祭祖,完成了其祖父祖母未了的心愿。1984年,泰州人民在纪念“梅兰芳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将泰州影剧院命名为梅兰芳剧院,在小城风景最好的地方一—“凤凰墩”,辟建“梅兰芳公园”与“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现在,2000余平方米建筑群的“梅兰芳纪念馆”已成了泰州首屈一指的游览胜地。泰州频频举办“纪梅”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梅家的根在泰州”,“我们泰州是梅兰芳的家乡”这两句话此呼彼应,在世界各地梅氏人的心头激荡。

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梅先生在世界的影响,也看到了他对故土祖亲的真情。让我一再震撼的是梅先生面对日寇侵略而呈现的一种“士不可辱”的高贵气节和风骨——

“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梅兰芳编演《抗金兵》,以梁红玉击鼓抗金兵来号召抗日。梅兰芳又编演了《生死恨》,表现民女韩玉娘沦为金兵俘虏的悲惨遭遇。上海社会局的日本顾问黑木逼着社会局禁演此二剧,梅兰芳以观众不同意停演为理由坚持演出。票房门窗都被挤破,戏剧激发着人民抗日情绪的高涨。这两部戏后来都成为梅剧经典。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变,上海沦入日寇敌手,有人登门请梅兰芳到电台播音,他以赴港演出为由回答“没时间”。不久又有人登门,劝他演几场“营业戏”,说是“不关政治”。也有人劝说“唱戏是饭碗,我们唱给老百姓听,又不是为敌人演出”。梅兰芳把手中香烟掐灭,站起来,坚定地说:“这个口子开不得!”

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寇演出,不顾伤害身体和性命危险,密请医生为他连续三次注射伤寒预防针,使自己高烧不退。梅兰芳说,这三针打下去,即使我死了,也无怨言,我是死得其所!医生含着眼泪给梅兰芳作了注射。不演出就没有收入,梅先生不得不卖画养家。在书画界朋友帮助下,梅兰芳每日在家辛苦作画,画展在福州路都城饭店举办,一百七十多件作品的售出,使先生家窘迫的经济状况得到缓解。

为了演好京劇里的青衣角色,梅兰芳平时必须每天刮脸,有时还将胡子拔掉。日寇占领香港后,他不再刮胡子,说日本人假如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杀头、坐牢,也只好由他们去。如果他们还懂一点

礼貌,这胡子就是挡箭牌,多少能起点作用……

周恩来说:梅兰芳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不仅是属于中国的,应该说更是属于世界的。

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在泰州梅兰春酒厂我们看到了泰州人民对梅兰芳大师的敬重。1956年梅兰芳回乡探亲演出时,鼓励家乡把酒厂办好;先生的两个儿子也为家乡优质醇酒留下赞语。1992年“泰州老酒”改名“梅兰春”酒,以纪念大师对家乡醇酒的关怀。

当我们在地下酒库品尝40年窖藏酒时,董事长指着眼前一缸能装一吨酒液的大缸说,他们6万只大缸全部储满15年以上的老酒。在场院里,我看见他们每罐装500吨酒的数百个庞然大罐,再看看眼前的董事长,我在想:我们梅家女子,也有着男儿一样坚韧顽强的意志和肩膀!

在酒厂会议室座谈时,梅氏总会名誉会长梅兴保以视频方式向梅兰春酒厂董事长和全体职工表达衷心的问候。而考察团从北京带来的梅兴保先生的亲笔书法“梅历霜雪迎春到,兰吐幽香迎客来”,表达了全体考察团人员的祝福。

有一种行走叫“寻根”

安徽宣城自古为江东名邑,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城旧族首梅氏”及“宣城梅花遍地开”之美誉。厚重的宣城人文历史,是以起始于后唐,历经宋、元、明、清四朝,长达千年的梅氏家族文化为代表。其特色是诗书传家的家学理念与自强不息、特立独行的梅花精神合而为一。

千年宣城文化,尽显梅氏风流。宣城历史上众多的梅氏名人、科学巨匠,为中华文明发展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如宋代诗人梅尧臣,被誉为宋诗的“开山诗祖”,与欧阳修并称“欧梅”;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文学家、藏书家梅鼎祚,为中国戏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编纂《康熙字典》蓝本《字汇》的明代文字学家梅膺祚;“黄山画派巨擘”的清代大画家、诗人梅清;学衡派创始人、近现代文学家梅光迪等等。他们在文学、戏曲、书画、数学和天文历法等领域,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宣城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可惜我们梅氏、我们华夏对此知晓寥寥。

我从宣城梅铁山先生的研究著述里获知:北宋以来,宣城梅氏人文蔚起,名家辈出。仅现存《梅氏家谱》《宁国府志》和

《宣城县志》等残史断籍记载:宣城梅氏先后有进士29人(其中武进士3人),举人48人(其中武举人7人),贡士84人,荐辟(朝廷特诏)10人,获各类科举功名的不下2000人,各级、各类府衙官吏160余人,正史、方志入传者27人。

鉴于宣城梅氏的卓越贡献,2011年7月,宣城市政府投资1.67亿元,在梅氏千年故居遗址上建成了面积350余亩的宣城梅溪公园。这座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梅氏文化主题公园,不仅有各类花草树木、假山湖泊、水榭亭台,而且原梅氏遗址景观会庆堂、宝章阁、双母墓、都官墓、景梅亭、九同碑等都得到了修复,还增加了梅尧臣塑像、梅文鼎塑像、数学大道、天文广场、梅氏名人馆、梅氏文化展示馆等等。这是中华梅氏无比的荣幸和骄傲!

宣城梅氏是中华梅氏最惊艳夺目的一支,也是我们寻根之旅上一路的眺望,一路的景仰。就是在这条寻找生命之根之源的路上,我曾有幸读到过古老而辉煌的宣城梅氏。

早在2021年,当宣城市宛陵梅文化研究会会长、宋诗开山诗祖梅尧臣三十四世孙梅铁山,将“宛陵梅”千年的文化,汇集成古城砖般厚重的上、下两部大书出版时,我再度真切地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灿烂,古老的辉煌。

130余万字、图片100余幅的《宛陵梅氏总谱》就是宣城梅氏杰出的子孙梅铁山倾尽一生心血,挖掘、研究、整理、编撰的宣城宛陵梅千年家族史。

铁山先生曾邀我为《总谱》写序,面对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字,触摸这些纷繁千古的谱序、诰议、墓志、祠祀、奏议……再略览古今三千“宛陵梅”先祖、先贤及现存各望、各支后裔的世系、谱谍,我无比惊骇之余,便是深深地慨叹:完成这一切,需要怎样的生命激情支撑?需要怎样巨大的精神力量鞭策?需要怎样的知识文化储备和人生格局?铁山呀铁山,你是怎样的一个梅氏子孙?

10月26日上午,梅氏文化考察团在梅铁山带领下,前往宣城市梅溪公园祭祀先祖。在梅尧臣威风凛然的雕像前,铁山带领我们诵念祭词。这祭词没有文稿,也没有固定的范式,全是铁山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感恩先祖的真情,他一边念诵一边哽咽,我们一边随颂一边流泪,之后每个人庄严肃穆地献上一支灿然的金色菊……

走进公园,铁山先生又带领我们在两位先母和梅尧臣先祖墓前献花敬香,瞻仰当年欧阳修为梅尧臣作的近千字的墓志铭,在九同碑先祖墓地,我们虔敬地献花,默默地鞠躬……

10月27日,梅氏文化考察团在梅铁山先生带领下,来到宣州区梅氏千年前的迁徙地——青弋江两岸的东梅村、西梅村。这里是宛陵梅的故乡,这里也是梅氏文化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以梅尧臣、梅文鼎、梅清、梅光迪为代表的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一大批古代、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优秀知识分子。

在东梅村,考察团人员为1950年在川西剿匪时英勇牺牲的梅鼎烈士献花致哀;在已抢救整理出的族谱中,我们看到了先祖们筚路蓝缕千年走来的身影。青弋江畔的东梅村,当年6岁失父的梅铁山随母亲弟妹从上海回到了这里,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裹体的艰难日子。

在漂泊的童年,第一次回到故乡的铁山,生命里有了第一次惊异:春节的夜晚,他看到门口挂着的,小孩手里提着的,圆的、方的、大大小小的灯笼红光闪亮,上面都写着“诗伯”二字。

为什么写“诗伯”二字?“诗伯是谁”?

当第一次听到“诗伯是我们梅家的先祖梅尧臣”的瞬间,祖先千年的血液便流进了童年铁山的血脉,一个千年诗魂已从世纪外飘然而至,在铁山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粒种子!

“寻找生命之源”的种子开始在一个小男孩的心里萌芽。

铁山先生在后来的岁月里,对梅氏文化倾注的全部的忠诚与心血,终使这棵幼小的萌芽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位梅尧臣34世孙终未辜负先祖千年的厚望。

下午,我们又来到青弋江畔的西梅村。走在西梅村古老、破旧的街巷里,我们感受着岁月的艰辛和怆惶。西梅村是学衡派创始人、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中国新文化学者梅光迪的故乡。梅光迪是宋代梅尧臣、清代梅文鼎直裔世孙。先生故居前有一棵柿子树,柿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柿子,我以柿树为背景照了张相。

先杰们已飘然远行,我们千里踏尘而来,只望摘一缕先祖精神的烟云,抑或一片秋柿的霜红,使后来的路走得更加坚挺。

铁山先生告诉我们,现在青弋江两岸,有梅氏后裔近万人。

站在青弋江畔,遥望清澈的江水,感恩的心涌上心来:是这美丽的江水哺育了宛陵梅世世代代的智慧和生命……

梅 洁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一只苹果的忧伤》《一种诞生》《生存的悖论》等专著10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以及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等。

猜你喜欢

梅氏梅尧臣干丝
大煮干丝,丝丝缕缕韵味长
研究揭示梅氏热厉螨影响西方蜜蜂行为的机制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梅尧臣与读书石
大煮干丝的阔绰风范
北京梅氏中医药研究院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柔润细腻的扬州烫干丝
黔国太夫人梅氏
梅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