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3-07-23孙智博
孙智博
摘要: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获得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文章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探讨,阐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运动康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体育院校;本科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9-0065-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6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院校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需求,于2011年开始设立运动康复专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将成为未来较为短缺的专门人才。从需求视角分析,目前我国运动康复的对象主要是运动损伤群体、老年人群和青少年群体,“以积极主动的方法来提高自我身体健康水平”这一运动康复理念已经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但就运动康复发展阶段而言,我国仍处在过渡期,所以针对现阶段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培养而言,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系统、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关键[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育专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重视创造性素质,加强就业创业教育。2012年2月22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采取开展全国级本科生革新创业训练项目,推动高等院校改变素质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各高等院校要制订符合各个地区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造的方案,深入探究,着重抓好九个领域的各项任务。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互联网+”的产业格局。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际、政府引导支持、文化推动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21年11月,杜玉波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21年会暨创新创业创造高峰论坛上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服务于产业变革、产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客观需要,又蕴含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独特的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现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打破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育的评价界线、学科配置界线、学籍状态界线等,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的更加灵活的考核评价体制。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而体育类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能力培养相通融,能使学生在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康复技术、肌动学、运动生物力学、筋膜学说、运动医学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为我国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
二、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通的意义
在健康与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健康的定义不再是“无病痛”或“无异常指标”,而是通过运动或其他方法来维持“身体最佳状态”,这也表明了运动康复所提出的以积极主动的方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理念日益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仍处于过渡时期,因此对运动康复专业本科学生来说,高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关键。体育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而且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培养实用型人才
目前,运动康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各界的要求方面尚有一定差距。要想缩小这些差距,培育实用型人才,就必須摸索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富有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的综合性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运动康复技术,还要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实践经验,又要了解医学方面的诸多知识等。体育院校在运动康复课程设置中,做到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辅相成,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学习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步增大。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社会劳动力普遍处于紧缺状况。这些现象说明,通过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制度而成长起来的部分大学生,与企业需求出现偏差。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常体现在各专业课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融通,针对就业需求、岗位特点,在开设基本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充实并编写实践课程、实习指导书,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课程体系,以培养实际能力为中心,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交替体系,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对课程配置做出实时调整与创新,这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会有明显帮助。
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部分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本科生教育采用发散式培养,缺乏针对性,使得运动康复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如从事体育社会指导员或健身教练等工作不稳定,与医学相关的康复治疗师等工作技术不对口,导致很多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3]。
2.师资队伍薄弱
教师培养和实现自我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而部分体育院校不注重师资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视野的扩展,也没有配备专项经费重点扶持该学科师资外出培养与国际交流,使得该学科主要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前沿知识的输入都略显不足。运动康复专业需要“双师型”教师,既懂体育又懂医学,但目前此类教师非常短缺,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3.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课程体系结构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资源要得到充分利用,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部分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培养方案没有得到统一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考核单一等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与国外高校存在明显差距,学校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通。
4.实践环境建设不足
良好的实践技能来源于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练习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康复的基本技能来自实践,而实践需要有良好的实践环境。部分体育院校除基础教学设施外,未建立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物理治疗中心、运动康复中心、运动训练中心等,使得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受到阻碍。
四、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
运动康复是技术型专业学科,但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与传统康复治疗专业相区别,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其特点,与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没有明显差别。因此,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专业特色,突出针对运动系统损伤、青少年异常姿态、慢性疼痛等治疗的教学,明确运动疗法的技术手段,清晰描述服务对象和就业方向。
2.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构建专业知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能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帮助。体育院校应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应注重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注重提高自身的實践技能,从而更好地创新创业[4]。根据目前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以及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是使学生在具备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康复相关技术的学习,具备开展运动康复实践、科研工作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开展物理治疗学、运动康复评定、运动解剖学、肌肉骨骼康复学、推拿学、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生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处方等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使学生牢固掌握运动疗法技术。此外,体育院校还可定期举办针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讲座,由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相关教师、企业家和康复科医生等担任授课教师,结合运动康复专业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向不清晰、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使学生在贴近实际的教学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丰富教学模式
教师应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探求知识,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自主探究意识,加深对运动康复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如利用多媒体、微课、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对于一些难以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其录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此外,教师应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引入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知道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行业现状有所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康复师对运动的理解程度也大大影响着治疗效果,这也是体育学科的先天优势。教师应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引领,使学生把握住“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两个关键点,使实践融入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职业思维,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体育院校还可派遣学生到专业运动队、社区、体育赛场等地进行社会公益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比赛
开展与组织各种运动康复知识和技术比赛、竞赛对大学生的专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体育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各种运动康复知识和技术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比赛相结合,应注重对学生比赛成绩的总结,引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加以完善。此外,体育院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运动康复知识与技能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
5.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中,让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并培养就业意识。此外,学校应加大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校友和知名企业家担当创新创业培训项目的外部教师,与校内教师形成一支具有强大实力的导师队伍,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指导,并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6.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实行的学生服务与支持体系,目的是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导师在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导师可以确保学生从学习到实践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导师可协助学生在创新及创业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并引导学生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协调力、批判性思维等创新和创业素质;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掌握创业风险;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全方位体验就业和创业,从而提高就业率[5]。
7.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体育院校应针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短期课程或“一次性”研讨会通常无法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即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无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技能。由于运动康复涉及复杂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很多时间来学习,因此应针对运动康复学生合理制定考评机制,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考和决策能力。另外,考评在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将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使创新与实践思维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和特长,在未来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8.加强推广宣传
目前,全国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其他绝大多数区域开展运动康复的速度比较慢,加大推广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他地区大众加深对运动康复的了解,加速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推广活动还可以成为改变运动康复师形象的载体,使社会大众知道出现运动损伤时应积极寻求运动康复师的帮助,进行专业的评估,并进行正确的运动康复训练,从而达到身体健康。推广宣传的主要方式有:开展运动康复相关课程、活动和服务,开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性质的教育活动,向公众或特定公众开放的公开演讲和展览等。
五、结语
总之,体育院校培养运动康复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其实践能力、构建相关培养教学体系,不仅能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而且对我国运动康复事业发展有积极作用。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应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加强推广宣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苍海,王大勇.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03): 81-84.
[2]胡精超,趙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9):851-854.
[3]黄仕艳.运动康复专业就业方案的制定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20,10(09):125,127.
[4]吴琳.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的实施路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2):57-60.
[5]王海军,陈庆合,李曙刚等.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框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 107-112.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Sports Rehabilitation Students in Sports Colleges
Sun Zhibo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8, China)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profession, sports rehabilitation has a relatively short development history in China and has achieved relatively few research results. The article u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ogical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 rehabilitation in sports colleges. It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ng a teaching syste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 rehabilitation in sports colleges.
Key words: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sports colleges; undergraduatestudents;ability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