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实践育人的创新探索
2023-07-23刘力贺
刘力贺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点教育内容,承担着思想育人的重要责任,是健全高职学生人格品质、提升高职院校整体育人质量的关键途径。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新的职责和功能。文章立足产教融合的大背景,论述高职思政实践育人的机遇和挑战,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学生的真实成长状态,明确思政育人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教学保障机制、专业实践课程以及社会优秀企业等方面入手,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实践教育的创新路径,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9-0009-04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从概念上来说,产教融合指的是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展开合作的一种育人活动,其主要内容涵盖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思政实践育人活动,有助于培养优质人才,也能推动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为顺应产教融合的教育趋势,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达成提升育人质量、创造育人新局面的目标,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一、产教融合下高职思政实践育人的机遇与挑战
1.产教融合下高职思政实践育人的机遇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大背景,高职思政实践育人站在了新的高度、拥有了新的平台,与传统育人模式相比,它在育人主体、育人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为高职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一,完善了育人主体。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除了基本的课程教学、课堂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定向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方式和措施,推动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接触到行业和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这种育人模式与传统高职相比,开放性和自主性更强。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园内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受到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实习导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影响,还会在校外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与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管理者等进行交流和溝通,获得积极影响。综合来看,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实践教育完善了育人主体,也创新了育人模式[1]。
第二,丰富了育人内容。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产教融合下的思政实践教育活动,其实践性和职业性更加突出。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仅具备三观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而且将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实训和实习等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和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而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而教学目标和方向的变化,也意味着育人内容的变化。从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思政育人活动,其育人内容更为丰富。
第三,创新了育人形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完成课程学习和实训任务,还要参与校外实习活动,总体上形成了“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学习模式。一般情况下,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思政课堂、专业课程学习等不同的途径接触和学习思政知识、思政理念,明确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而在校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师徒制等实习模式,学生与企业中的一线员工朝夕相处,会在导师的带领下运用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会下意识地模仿导师的工作方法和处世风格,进而获得积极正向的影响。除此之外,学生还能通过专题讲座、职业发展大赛等不同的形式,接触不同类型的育人理念。总之,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育人体系,创新了育人的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主观体验。
第四,强化了学生本位。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学生不仅仅是校园内的一名求学者,还拥有了新一层的社会关系,成为了一名企业的实习员工。这样的双重身份,有助于深化他们的自我认知。在参与实习实训活动时,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校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在这一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认知缺陷和知识薄弱点,增强学习和实践的驱动性。学生也能在与企业员工、导师的相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体会和感悟他们身上具备的美好品质,受到企业优秀文化的影响。总之,围绕产教融合的理念开展思政育人活动,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主观能动性都能得以增强,这也说明学生的本位意识得到了强化。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实践育人的挑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人才培养逐步由学校为主体转向学校、企业等多主体”,这从侧面强调了产教融合的趋势。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为提升育人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将产教融合的理念与思政育人实践融合起来。二者的融合既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自主成长,也有利于完善思政育人的机制和体系。但从实践来看,教育者不能仅仅看到这种育人模式的优势,还要关注其遇到的挑战。
第一,时空覆盖难。基于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关键在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内容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为主。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为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实践教学、实习活动的质量,拓宽实践教学的范围。而与这些专业化的课程内容相比,思政课程的实操性、专业性等特点相对来说不明显,很容易导致思政教育的缺位。当产教融合的理念渗透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系统中,学生参与实训和实习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加,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范围从校园内部拓展到校外企业,而这种空间上的拓展,为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比重等问题,也成为教师不得不应对的难题和挑战[2]。
第二,课程实施难。为顺应产教融合的趋势,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会构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了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其职业技能,高职院校所编制的校本教材、投入使用的专业教学内容在形式上得到了创新。而这种创新,既体现了产教融合的优势,也为思政育人工作的选材、课堂教学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凸显了思政课程实施难的问题。
第三,师资建设难。高质量的思政育人活动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只有同时具备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实习指导等多种能力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道路上的指明灯。但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和素养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精准的指导,而一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却无法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这些都说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出现了师资建设难的问题,并成为思政育人的主要困境之一。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
1.以教学保障机制为基点,优化思政实践育人模式
育人工作要注重根基的稳定性,只有打好根基,才能确保后续的工作有序开展。对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实践育人要以教学保障机制为基点,从育人细则、育人队伍等多个角度做好奠基工作,以此优化思政实践育人的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水平[3]。
第一,制定育人细则。翔实、贴切的规则是开展思政实践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鉴于产教融合的育人背景,高职院校应在明确产教融合的概念、特征以及思政教育的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制定育人细则,将教育工作落实到细节之处,从整体上概括思政教育的要求和应达成的目标,并将其落实成文,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观看、查阅和监督。这样,既有助于实现育人目标,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同时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潜在育人价值。为拓宽育人细则的辐射范围,高职院校和企业要从不同的角度制定育人细则。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和领导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发展和专业的发展历程中,推动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理念的深度融合,在经费的使用、课时的安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等多个方面,制定明晰、翔实的实施细则,为思政教育活动指明方向。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要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明确产教融合背景下自身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细节规划方面,要对所有部门的职责进行细致规定,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增强企业员工思政教育的能力。同时,在细则中也要着重体现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第二,組建育人队伍。健全的师资队伍、教师思政育人的能力和理实结合能力等,都是影响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对此,高职院校要在深度研读产教融合理念的基础上,组建一支集专业性、综合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育人队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培训交流和引进外来人才等不同的手段,组建和完善育人队伍[4]。例如,在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思政育人队伍建设中,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优化和完善师资力量。一是根据金融服务与管理、保险实务、证券实务等专业的思政育人要求,灵活指派各专业教师、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让他们深入到企业内部展开实地调研,细致考察和分析企业的产业模式、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与文化等,为思政教育储备素材和资源。二是从金融类不同专业的实际育人需求出发,将企业中有担当、有职业精神的一线员工纳入到思政育人队伍之中,让他们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开启精准的思政教育活动,以此壮大思政育人队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三,完善考评机制。除了制定育人细则和组建育人队伍之外,完善考评机制也是教学保障机制中的重要内容,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实践育人的必备要素。对此,高职院校要全方位地完善考评机制,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视角,明确考核的要点,实施考核计划和方案,从而了解思政育人现状。一是全面核查学校不同专业的育人实况,敦促各二级管理单位落实思政教育文件精神,为思政教育提供基本的素材和资源,并根据其是否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明确产教融合是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二是从课程教学、校企沟通、行业敏感度、育人方法、个人品德等多个方面,考核和评判教师,以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估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在集中培训中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三是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关键的考评要点,围绕德和才两个关键点,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是否在企业实习活动中表现出优良的职业道德等,并结合企业员工的意见和校内导师的意见,对学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以专业实践课程为要点,健全职业素养考核体系
职业素养培养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育人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为了健全职业素养考核体系,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实践课程为要点,融合思政教育的理念以及企业的教育资源,开展高质量的育人活动,从而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与发展[5]。
第一,设定实践目标。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实践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锻炼职业技能的作用,还被赋予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担。为此,专业教师应积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武装自身,并设定科学、合理和贴切的课程实践目标,以此推动思政育人理念与专业教学的发展。在设定实践目标时,专业教师要综合考量行业的发展前景,依据前期调研和培训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将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融入到课程实践目标之中。除专业教师之外,思政课程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属性制定专项化的育人策略,调整教学实践的目标,使其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第二,精选课程内容。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精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以及自身的育人经验,从校内和校外相融合的角度开展思政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例如,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职业素养,教师可以在校内组织知识问答竞赛,依据具体专业的行业特征、课程内容等设计相关的问题,渗透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深化职业素养。
3.以社会优秀企业为试点,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主體,因此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对此,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要以社会优秀企业为试点,创建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和健全的服务,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符合学校要求、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6]。
第一,成立专项小组。高职院校可以校级领导、二级学院管理部门、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成立专项小组,由他们负责搜集企业信息、调研企业经营状况等,了解企业是否具备思政教育的条件和环境,经过甄选后,与企业进行会谈,寻求合作的机会,并最终选定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试点单位。
第二,开启实地调研。由专项小组派专人前往企业展开为期多天的摸排和调研活动,在与企业员工共事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是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与预期的实力相吻合,从而为后续的活动奠定基础。
第三,组织定岗实习。高职院校可结合各二级学院下不同专业的实习需求,组织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与企业导师学习和共事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推动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培养优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产教融合的背景,抓住思政实践育人的机遇,勇敢地迎接实践育人的挑战,并通过创建教学保障机制、建设专业实践课程和引进社会优秀企业等策略,加大学校的育人力度。这样,不仅有助于优化思政实践育人的模式,健全职业素养考核体系,还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育人质量,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续军.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4):80-81.
[2]陆峰.产教融合下高职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5):31-32.
[3]刘平国.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1-3.
[4]刘平国.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设计[J].文教资料,2020(22):143-145.
[5]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03):72-76.
[6]魏家丽,马子雯.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特征任务与价值建构[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04):40-44.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Liu Lihe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 College, Shenyang 110122,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ey educational cont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earing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It is a key way to improve the personality qua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educ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new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 growth status of students,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guarantee mechan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and excellent social enterprise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w era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