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贲书画艺术研究

2023-07-23撰文毛代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博士研究生

艺术品鉴 2023年10期
关键词:蜀山落款书法

撰文=毛代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博士研究生)

徐贲(1335-1379/1385)为元末明初吴门地区的著名文人,《明史》有传:

“徐贲,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工诗,善画山水。张士诚辟为属,已谢去。吴平,谪徙临濠。洪武七年被荐至京。九年春,奉使晋、冀,有所廉访。暨还,检其橐,惟纪行诗数首,太祖悦,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又改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以政绩卓异,擢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洮、岷,道其境,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⑴(清)张廷玉:《明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02月,第4155页。

明代建国之后,文化环境紧张,在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下,“吴中四杰”中的高启、张羽和杨基三人均死于非命,徐贲也曾因效力于张士诚政权被流放。史籍记载徐贲“善楷书,清逸可爱,亦能画”⑵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4册,第474页。,但对其书画风格的记载却十分简略:

“幼文字学晋王廙,画法董源。”⑶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4册,第556页。

或是仅有文学性评价,缺少细节描绘:

“徐幼文作绘清润恬雅,所题楷笔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⑷(明)李日华著,沈亚公校订:《六砚斋笔记(下)》[M]。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第58页。

当今学界对徐贲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其诗文成就。目前所见徐贲的传世书画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在“吴中四杰”之中属于传世书画作品数量较多的一位。史籍中对徐贲的生平与家世记载多有矛盾之处,现有周明初考订《明史》中所记徐贲籍贯之谬误,“蜀山”并非四川,而是其隐居之地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的蜀山⑸周明初:《明初诗人徐贲籍贯辨证》[J]。《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07月05日。;关于徐贲生卒年,经贾继用考证研究,其生年为元代至元元年(1335)乙亥,卒年为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己未⑹贾继用:《吴中四杰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2014年12月,第354页。;另有王幼敏考证,徐贲卒年下限为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⑺王幼敏:《故宫藏<元人佚名诗页>的作者及相关问题》[J]。《故宫学刊》,2014年07月31日。。因此本文对徐贲作品的鉴定也建立在这些考证基础之上,并尽可能多的搜集其名下的书画资料加以分析比对,以期还原徐贲书法与绘画的本来面目。

一、标准本

元末明初书画界仍然深受赵孟頫的复古艺术理论影响,赵孟頫以及“元四家”的书画风格一直是艺术界的主流,与明代中期的吴门书派和吴门画派的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在对传世的徐贲款书画作品做出鉴定之前,需先确定其“标准本”,才能对其名下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1、书法

李日华曾得观徐贲的草书《泰山纪游三诗》,并认为其“雄紧跌宕,出入旭、素,无不淋漓快健”⑻(明)李日华著,沈亚公校订:《六砚斋笔记(下)》[M]。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第59页。。但詹景凤认为徐贲的楷书拘泥于成法:

“贲小楷法钟兼虞,亦雅,然皆拘拘法内。”⑼(明)詹景凤著,刘九庵标点,刘凯整理:《东图玄览/詹氏性理小辨(书画部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03月,第275页。

徐贲的草书作品多佚,仅存几件楷书题跋,分别为跋《春山图》卷、跋《秀野轩图》卷和跋《林亭远岫图》轴(均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从书法风格可见,徐贲主学“钟王”,与倪瓒、王蒙的书法相似;字形方正,但左低右高,整体呈“斜势”;书写工整,笔画细劲,结构紧凑,但内敛拘谨;“丿”画起笔以顿笔起,造成“钉头”效果;“问”“闻”“明”等字中的竖画均向外弯曲,富有弹性,捺画收笔处呈“雁尾”效果,与虞世南的书法特征相似,但个人特色并不鲜明,符合“秀整端慎”的特征。将三篇楷书中相同的字进行对比可见(表格2),“斜”字两点连笔,“余”旁“丿”拉长;“有”的“丿”顿笔起笔,弯折角度很大;落款“徐贲”特征明显,“徐”字“丿”起笔均为明显的顿笔,可断定为出自同一人之手。王幼敏在其研究《故宫藏<元人佚名诗页>的作者及相关问题》中对三幅作品有详细研究,因此可将此三件作品定为徐贲书法的标准品。

2、绘画

吴湖帆认为徐贲的绘画与王蒙相似,但并未达到王蒙的高度:

“赵善长、徐幼文辈笔法相类,皆从巨然、郭熙得笔,实与王叔明同一鼻孔出气,特无叔明精严奇伟耳”。⑽王叔重、陈含素编著:《吴湖帆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08月,第355页。

从现存的徐贲款作品可见,较为可靠的两幅作品为《蜀山图》轴与《溪山图》轴(图1.1)。通过全图对比,两幅作品的笔墨与构图相似,画风相近;通过宋克题跋的时间可知,《蜀山图》轴的创作时间不会晚于洪武四年辛亥(1371),《溪山图》轴的创作时间为洪武五年壬子(1372),两者的时间相近,因此绘画风格差异较小。

表格1

表格2

对页图1.1左为《蜀山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右为《溪山图》轴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两幅作品的画面匀净整洁,笔墨爽利,勾画细致,兼工带写;画面以北宋绘画中常见的高山巨嶂为主体,构图以“高远法”为主;景物布局与山石皴法受王蒙的影响较为显著,山体皴法以“解索皴”和“牛毛皴”为主,有少量“短披麻皴”,笔法细碎,山体墨色湿润,与点苔的浓墨形成了对比;山间树丛之中有亭台楼阁掩映其中,山脚下近景为树石、溪水和竹篱茅屋等小景,建筑细节精致严谨,是典型的文人隐居的图式。通过对比可见,这两件作品题跋与之前其他绘画上的题跋书风相似(表格3)。《蜀山图》轴中徐贲题诗为《吕山人将来游蜀山因赋诗以要之》⑾(明)徐贲:《北郭集》[M]。(明)景明成化刻本《四部丛刊三编》,卷四七言古体。,张羽题跋中也提及此画为“志学山人”所藏。“吕山人”和“志学山人”均指吕敏:

“吕敏,字志学,无锡人。元时为道士,洪武初官无锡教谕。十三年举人才,不知其官所终。”⑿(清)《钦定明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05月,·第94册,第283-285卷,第127页。

吕敏与宋克、高启、徐贲等人合称“北郭十友”⒀(清)张廷玉:《明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02月,第5册,第4156页。。《溪山图》轴中题诗为《闲行》⒁(明)徐贲:《北郭集》[M]。(明)景明成化刻本《四部丛刊三编》。,宋克题跋中的“鹤瓢山房”为李睿(号“鹤瓢道人”)的书房。

“吴中四杰”和“北郭十友”在明代立国之前,集中在吴门地区活动,在艺术领域相互影响。高启和张羽的书法与徐贲类似,字形方正,捺画雁尾很重,有隶书笔意;笔画短促拘谨,线条较硬,变化很少,书法水平不高。但通过多件作品上的题跋比对可见(表格4),应当是二人的亲笔。《蜀山图》轴中有清宫收藏诸印,见于《石渠宝笈》⒂(清)《石渠宝笈》,卷七。。《溪山图》轴裱边有清代梁清标的收藏印,之后归张珩、王季迁⒃田洪编:《王季迁藏画集3别册》[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06月,第47页。递藏。张珩在书中对此有记录:

表格3

“此图可与《蜀山图》媲美。予得于钱镜塘者。”⒄张珩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4(标点整理本,附索引、图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05月,第2638页。

二、鉴定研究

徐贲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存世数量不多,只有“画法董源,其山水林石,遒丽清润,濯濯可爱”⒇(清)徐沁著,于安澜编:《明画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0月,第19页。的文学性评论。从其落款时间有明显谬误即可定伪的,有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松溪幽屋图》轴(139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溪山亭子图》轴(1395)和《庐山读书图》轴(1397)三件作品,其落款时间均晚于徐贲卒年之下限;王幼敏考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题濯清轩诗》页因落款“剡郡”而非“郯郡”,定为伪作;叶廷琯有《<石磵书隐图>卷辨伪》一文,指出《石磵书隐图》卷的落款时间晚于徐贲卒年,定为伪作(21)叶廷琯:《鸥陂渔话(第2版)》[M]。上海:广益书局,1942年11月,第391-393页。;徐邦达认为《狮子林图》册页与《秋林草亭图》轴的笔墨技法均与徐贲相差较远,定为伪作(22)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3》[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年09月,第197-201页。。因此本文对上述作品不再赘述。

1、《渔梁秋晚图》轴

此图(图2.1)曾于2020 年8 月的“妙染寻幽——山东省古代绘画精品展”中展出。图中山峦隐于云雾之中,山下溪边有茅屋数座,近景为石坡与树木。画面左上有题诗:

“细路幽岩曲曲通,短篱茅屋瀼西东。渔梁秋晚无行迹,一簇寒烟落照中。东海徐贲。”

落款下有“徐贲”朱文印,另有杨保彝“杨氏海源阁藏”和“奭龄鉴藏”朱文印。此图为写意水墨山水画,但墨色含混,用笔疲软,与徐贲常见的工整细致的画风有所不同:山石造型圆润,以细笔皴法为主,湿墨染色,但与“标准本”相比,景物较少,皴法简单,且用晕染和留白的方法将山峦构图变为“边角山水”的构图方式;笔墨虽湿润,但对墨色浓淡的掌控不到位,近景的坡石墨色混为一团,没有前后关系和阴阳向背;石块的造型死板僵硬,全用墨染代替皴法;点苔主次不分,以浓墨点成一片,毫无规律;树木形态模式化,线条纤细。尤其是细节处理更为草率(表格5),与《溪山图》轴和《蜀山图》轴中细致的竹篱和茅屋相比,此图只是以减笔的方式勾画了茅屋的外部形态,属于熟练地“流水作业”。此图的图名未见于史籍记载,作者本款题诗也未见于其诗集中;题诗中有“短篱”“渔梁”与“寒烟”诸元素,但在图中均未体现;题诗的书法是典型的明代行书风格,行笔迅速,书写熟练,与徐贲工拙复古的书法风格差别较大。

表格4

本页左图:图2.1《渔梁秋晚图》纸本墨笔 山东省博物馆藏

综上可知,此图并非徐贲所作,应为后人作伪。其绘制年代不会早于明代中期。且其画风近于“吴门画派”,或为吴门地区文人画家仿制。

2、《峰下醉吟图》轴

此图(图2.2)接近黄公望的画风,写意风格更加明显。图中主体为数座山峰,以“平远法”为主要构图方法,山腰用浅墨和留白表现云雾缭绕;远山用米点皴,近处用披麻皴,用笔细碎。此图中山体尺寸较小,呈上小下大的圆锥状,与徐贲绘画中的巨嶂重岩不同;坡石以“短披麻皴”擦出,笔法以点染为主,“牛毛皴”很少;近景石罅之间树木丛生,种类多样,形态各异,前后位置关系明确;图中央部分为数间茅舍,潭水一泓,亭台水榭一应俱全。亭中两文士对坐,神态淡然。此图画面匀净工细,墨色干湿并用,行笔熟练,景物布局规整,树石线条生动,尤其建筑细节一丝不苟。图上部有题诗:

表格5

本页图2.2《峰下醉吟图》轴 纸本墨笔 63.9×32cm 无锡博物院藏

“莲花峰下简禅师,半醉狂吟索赋诗。榻上诸僧禅定后,水边高阁莫钟时。不堪雨柳萦春梦,且看书灯照夜棋。苦羡云栖松上鹤,吾生漂泊竟何之。蜀山徐贲为易道禅师写赠。”

落款下有“徐贲之印”朱文印,“幼文”白文印。诗中自署“蜀山徐贲”,只能是徐贲在吴兴蜀山隐居之后所用,时间为1364 年九月之后。其书法与《蜀山图》轴的书法类似,笔画细劲,书写流畅,撇捺的起收笔有明显的提按效果。但题诗的内容和收藏印鉴明显有问题:此图在史籍中并未有记载,收藏印鉴也很少;题诗内容并未收录在徐贲诗文集中,而是见于明代万历年间辑录的倪瓒文集之中题为《送简禅师易道》(23)(元)倪瓒:《清閟阁遗稿》卷七[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95册,第632页。一诗。当代对倪瓒和元代诗僧的相关研究中,也多将此诗归于倪瓒名下,但题跋中并未说明此作是画倪瓒诗意;徐贲在隐居之前一直在江浙地区活动,并与吴门地区的文人时有往来,并未有“漂泊”的人生经历。简易道禅师的生平在史籍中并未有详细记载,仅有后人所辑《挽徐给事中》一诗:

“邂逅毘陵会,联舟赴礼闱。喜登龙虎榜,美接凤鸾飞。琐闼承恩渥,彤墀近德辉。已看人共羡,何遽世相违。万里丹旌去,千年白鹤归。苍天闻昼哭,薤露叹朝晞。后事贫堪悯,孤孩幼孰依。可怜经济志,烟草送斜晖。”(24)(明)吕原:《吕文懿公全集》卷二[M]。(明)万历刻本。

徐贲曾任“给事中”,又据《姑苏志》中所载其“后居毘陵(今江苏常州)”(25)贾继用:《吴中四杰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2014年12月,第287页。。但徐贲无论是效力于张士诚政权或是入明政府为官,均为政权招揽或被举荐,未曾经过科举考试,因此诗中“礼闱”“龙虎榜”与徐贲的仕宦经历不合;徐贲的妻儿均死于他去世之前,因此“孤孩幼孰依”也不符合他的生平情况。画中时间较早的印鉴为画芯右下角处丁复私印“天台仲容”朱文方印(26)http://www.wxmuseum.com/News/Details/c373be83-7558-4a29-8b11-6d44bb5d8f6c,此印与辽宁省博物馆藏赵孟頫款《饮马图》卷后,丁复的私印内容相同,但细节有差异(表格6):“天”“仲容”三字中的竖画均无弯曲,“台”字“厶”部分起笔平直,与《饮马图》卷中所用印鉴的文字特征不同。丁复生年不详,按其文集《桧亭集》中序言所述,仅知其最晚可能卒于1350 年左右(27)余来明:《元代科举与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641页。,此时徐贲只有15 岁,不可能绘制此件作品。因此,若此印为丁复本人的印章,这件作品便不可能是徐贲所作。据此可推断,此作便是后人伪造,徐贲题诗与丁复的印章均为后添。

表格6

左下有“洞庭马士巽少白辰氏藏”白文长方印,裱边右侧有清代无锡画家秦宝瓒题跋;左下另有一朱文方印,无锡博物院官网中释读印文为“小溓斋经眼”(28)http://www.wxmuseum.com/News/Details/c373be83-7558-4a29-8b11-6d44bb5d8f6c,实际应为清末民初书画鉴定家苏永乾“小雪浪斋经眼”朱文印;另有“有年”与“孟□”两枚白文印。此画后归周培源所藏,并于1988 年捐献给无锡博物院(29)陈建强,马旭明,任宝龙:《无锡文物考释》[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86页。。此作的画风、书法与鉴藏印均与徐贲之标准本不合,因此并非徐贲的原作。

3、《关山行旅图》轴、《山水图》轴

《关山行旅图》轴的尺幅较大,纸色泛黄,但构图与《山水图》轴相似,均为一山脉脊线突出蜿蜒,山势圆润,皴法以长披麻皴为主,其后远山无皴;山中亭台掩映,山下树木丰茂,流水石桥与茅屋相映成趣(图2.3)。《关山行旅图》轴的画芯的左上角有篆书题画名,落款楷书“东海徐贲作”,一印章已漫漶不清;画芯的右下角“苇间”与“恩卿”两枚朱文印的归属者待考。《石渠宝笈》中只记载了《关山行旅图》轴上乾隆的题诗(30)(清)《石渠宝笈三编(长春园淳化轩藏本)》[M],第167卷。,而《山水图》轴的画面内容与诸收藏印则有详细记录(31)(清)《钦定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本)》[M],第四册,第1707页。。“雪堂珍赏”朱文印的归属者待考,“曝书亭珍藏”朱文印是朱彝尊的收藏印,台北故宫所藏作品与著录内容契合。

两幅作品中的山石、树木和建筑元素的笔墨与造型相似,笔墨程式化明显;山石形态雷同,走势相同,皴法单一且少变化;溪水线条疲软,山间树木呈机械排列,笔法雷同;点苔混乱无章法,对画面中景物的疏密布局造成了干扰;两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溪山图》轴中的人物形象均具有“减笔人物”的典型特征,仅是对人物外形的简略描绘。虽然赵孟頫一直在提倡“以书入画”的艺术理念,且影响极大,但徐贲的艺术风格以拘谨工拙为主,其书法特征在文人意趣的绘画中的应用有限;从徐贲的“标准本”中可以看出,其绘画注重景整体构图、山石布局以及凸显文人隐逸趣味,有“兼工带写”的绘画技法,并非单纯的写意山水画。而这两幅作品的笔法与墨法,很明显是成熟的文人画风格,与徐贲绘画中的北宋风貌相差甚远。此类画风发端于明末,与董其昌的绘画风格近似,在清代更为流行,已经与现实景观脱节,因此可以推断并非徐贲所绘。

对页图2.3左为《山水图》轴 纸本浅设色 61.8×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为《关山行旅图》轴 纸本水墨 92.3×31.9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表格7

两幅图中的徐贲款书法水平较差,篆书“关山行旅图”线条孱弱,字形歪斜,落款改用楷书,有拼凑痕迹;《山水图》轴的题诗笔画故作拙态,但缺少顿笔以及波磔,线条无力,结体歪斜,与徐贲的书法“标准本”风格不同(表格7)。两幅作品的“东海徐贲”落款书法相似,均为墨色较重的楷书,缺少徐贲书法的雅致与拘谨。这种熟练地书法风格在明清文人的作品中常见,如《快雪时晴图》中徐贲落款即为后人补笔(32)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第77页。,与徐贲的“标准本”绘画作品上的特征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作伪者不熟悉明初文人的书法特征,在仿造时只能使用自己熟练的书法风格。此图是对“董巨”传派和“元四家”的熟练模仿,构图程式化明显,已经失去了元画中的气息,更接近“四王”画风,因此应当在明清时期的伪作。

跨版图2.4《溪山无尽图》卷 纸本墨笔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5、《溪山无尽图》卷

此卷题签为“徐幼文溪山无尽图真迹神品”,画芯左侧落款“洪武十年(1377)八月徐幼文画”,并钤“北郭幼文”白文印(图2.4)。是年五月八日,徐贲被降职:

“降河南布政使徐贲为怀庆府(今河南沁阳)知府。”(33)(明)《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贾继用:《吴中四杰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2014年12月,第268页。

此作画风以北宋“李郭”传派为主,兼有南宋院体画的笔法,与徐贲的“标准本”绘画风格差别较大。整卷以“散点透视”方式展开,元素丰富:江中有渔船水鸟,江畔有茅舍树木,山间亭台楼阁掩映其中,富有隐逸之气。画中的树木以“鹿角枝”与“蟹爪枝”为主要技法,浅墨皴染;山体形态多方头棱角,以小斧劈皴、披麻皴和米点皴为主,用墨湿润,笔法娴熟。与徐贲的“标准本”相比,无论是布局还是笔墨都显得十分熟练,但没有徐贲的稚拙与工稳的风格,却与清代画家陆远的画风相近。落款的书法水平较低,文字歪斜。通过对比可见,两幅作品的落款书法与《关山行旅图》和《山水图》相似,并非徐贲的书法风格。落款后的“北郭幼文”一印也出现在大都会博物馆藏赵伯驹款的《王母宴瑶池图》卷后徐贲款题跋中,从文字细节可见应当是同一印章所钤;卷后题跋落款为唐肃、宋濂、张羽、钱士元、刘珏诸家,内容均为抄自《春山图》卷后题诗,沈周的题诗抄自《为苏太守题画》(34)(明)沈周:《沈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06月,第152页。;吴宽题跋书法水平低劣,印鉴文字线条僵硬。以上诸款识均为伪作。画芯中有文徵明、文嘉、都穆、周天球、董其昌诸印,均为伪作;画芯与后隔水处有“邓尉山中樵者”白文骑缝印,与画中“澡雪老人”“徐坚曾观”的印章均为清初徐坚的私印;另有近代曹步郇的收藏印与张允中鉴定印,显示此作在流入美国之前的收藏过程。综合画风与收藏印鉴可见,此图应当是清代重新装裱之后,再添加徐贲的题款而成的伪作。

三、结论

从现存的徐贲款书画作品可见,其书画风格深受元代书画的影响,这也是元末明初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典型特征:其书法受赵孟頫“复古”思想的影响,上追晋唐,虽未能达到书法名家的高度,但个人风格固定,书写特征突出,并非一般作伪者可以轻易模仿。徐贲绘画师法“董巨”和王蒙,笔墨匀净,兼工带写,皴法流畅,兼具北宋绘画的豪迈之气与元代文人画的隐逸之趣,但并未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从目前所存的徐贲款绘画可见,其书画“标准本”数量较少,仅文中所列出的书画真迹可做“标准本”,其他作品多为后人添款伪造。由于徐贲的诗名显著,加之生平经历记载较少,后人便借此伪造其名款的书画,这不仅使徐贲真实的艺术水平被掩盖,也导致当今很多对徐贲的研究将其伪作当成真迹,补充进了徐贲的生平资料与艺术成就中。但此类伪作破绽也很明显,通过对书风与画风的对比分析,即可对其真伪做出明确判断。因此,本文用科学的鉴定方法,对徐贲名下书画作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能够最还原徐贲真实的艺术面目,也能够填补元末明初的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研究空白。

猜你喜欢

蜀山落款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川游记之蜀山传
落款
墨韵书香
书法欣赏
中国画落款与钤印研究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