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粽子的“前世今生”

2023-07-23李晓愚李支昌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3年6期
关键词:刘克庄前世今生儿们

文/李晓愚 图/李支昌

豆苗儿们,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粽子。端午至,粽飘香。你们爱吃香甜软糯的粽子吗?你了解粽子的“前世今生”吗?

古时候粽子叫“角黍(shǔ)”,这个名字很形象,因为粽子不管是三角形的,还是四角形的都带角。你们知道吗?很久以前,粽叶里包的不是糯米,而是一种叫“黍”的黏米。所以“角黍”就是用菰(gū)叶把这种黏米包成带角的形状。直到明清以后,人们才用糯米代替黍米,“粽子”的名称才流行起来。

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说法,这里介绍一下“包烹”之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用火烹制食物的方法,可有些食物直接放进火里烧,弄不好就焦了,影响口感。于是有些“吃货”就琢磨:为什么不用大的树叶把食物包裹起来再烹煮呢?他们就做了这个尝试,结果发现剥开树叶后,里面的食物不仅口感更好,还渗进了树叶的清香。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就创造了“包烹”这种烹饪方式,粽子的雏形也就出现了。

豆苗儿们是不是在疑惑,既然粽子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那什么时候又成了端午食品呢?西晋的周处在《风土记》中写道:“仲夏端午,烹鹜(wù)角黍。”意思是说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专门烹制粽子食用。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常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首次把粽子和屈原联系起来,书里说屈原投江后,楚地的百姓每到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就用竹筒装米,投到江里祭祀他。有一天屈原神奇“现身”,请百姓以后把楝(liàn)树叶塞在上面,再用五彩线捆绑,这样怕楝树叶和五彩线的蛟龙就不会跟他抢食了,于是人们改用楝树叶和五彩线包裹粽子。

百姓很喜欢这个故事,于是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粽子是为了屈原才发明的。当然也有人质疑,宋代词人刘克庄在《贺新郎·端午》一词中写道:“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xǔ)。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意思是说:屈原是何等清高傲岸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佩兰草、饮芳酒,有谁会相信,他千载之后,会对粽子垂涎三尺?又怎么可能跟蛟龙争吃呢?

民间传说和刘克庄的质疑各有各的道理。百姓用食物祭祀所崇敬的人是朴素的表达方式。而刘克庄则提醒我们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纪念屈原。豆苗儿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这些民俗活动之外,我们还应该去了解屈原的生平,传扬他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后来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发展到今日,粽子种类也变得花样繁多。比如在馅料上,北方多以大枣、果脯为主;南方则有豆沙、鲜肉、蛋黄等馅料。豆苗儿们喜欢吃哪种粽子?不妨和爸爸妈妈一起包一些尝尝吧!

猜你喜欢

刘克庄前世今生儿们
最勇敢的狮子(下)
寻找快乐(下)
美味城堡
节序词浅谈
精油的“前世今生”
最快和最好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林希逸与江湖诗人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