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竿堂谈艺录

2023-07-23刘廷龙

书画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书画

刘廷龙 1962年生,祖籍安徽怀远,生于新疆哈密。现为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习古人之书为己所用,亦如拾名家“建材”,建己之庐也。若不辨良材以渣土朽木为构件,恐只可修矮屋低棚而已,难筑高厦也。

乘兴展毫,以守形为宗,万不可使性而遗宗。古人聊发胸中逸气皆以笔墨为外延,一展故事之境遇,非为书而书。无病呻吟,览之空泛,味同嚼蜡是也。

诸家诸形,非形之所逐,皆悟其理后而秉性生发。故各臻妙境,各生姿势也。

书画格高者基于不朽也,生神者愔于形之巧妙也。故格高者洵为涵养,诸业通达者,得形神者克使性之自如也。

同理不同体,同观各所赏,天下唯一理,悟道则通达。

坚守中国画传统之根本,追求笔墨韵致,以形而上为大道也。若动辄以西洋画之形似较之中国画者,则无异于取钢琴与丝竹管弦相比之韵致,亦若以刀叉较之木勺竹筷比之用途优劣者也。恐不通民族之习俗,不辨民族宗教之信仰,抑或东西之哲学辩证观相异是也!康熙年间有西洋传教士入朝拜谒康熙帝,并献西洋钟表、油画诸什,帝初见油画惊叹如真人立体于框中,遂置悬于壁间,然不数日,谓臣曰:此油画中之人皆有形而无情趣,久视之则味致全无,令左右将其移出殿外,爰重置老莲画于壁间也。

书画之道贵得其理,初学者往往寻道无门。无通其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久之遂折笔毁砚不复追究。或一曝十寒,浅尝辄止,恐难登堂入室矣。

自古操觚染翰者皆饱学之士,而非胸无点墨者所能为也。大凡古今传世名碑名帖者,非学究大儒即是贤达名士,而恐非目不识丁者所能为也。

中国书法之狂草亦如中国画之大写意,笔走龙蛇,以聊发胸中之逸气,以一吐为快为上品也。而楷书则如中国画之工笔画,须笔画勾勒精准匀停,间架结构来龙去脉交代有序,方可谓正大气象。而行书则似兼工带写之中国画,收放自如之用笔中愈彰显文人儒风和卷轴之气。故东坡谓:“始知真放在精微”。

曩收藏家季汉章先生,曾携吾册页于京华拜谒其老友启功先生,嘱先生指点。先生展揽一过,爰谓汉章先生:此世侄已知书理,教其日后多涉其他门类之学问,日积月累则可也!足见修养诸学问于开悟书画之理之关捩矣!

十一

谢赫所谓气韵生动,皆言书画家于自然见识,博览群书后,自觉于书画间流露出作者之翕含辟弘、雅量胸襟之氣度,其只可意会,而言之则不达矣!

十二

所谓善书画者,莫过于平素留意披览前贤之佳作,然后师造化、搜奇峰、访名碑、勤悟思、善取舍,取法乎上者,方可卓然不群矣。

十三

巧与拙乃心性使然,巧者智者所喜,拙者朴者所尚也。故巧者忌娴熟、忌卖弄;拙者忌粗野、忌村气。

十四

虚中见实、实中显冲、知白守黑、主虚宾实、宾虚主实、似是而非等,皆言书画布白之虚实阴阳之道,虽谓玄之又玄,然不可不识辨也。其中堂奥以中庸之法省辨则生:大盈若冲,抱冲守虚之妙境,其大作必令赏者游目骋怀,荡气回肠矣!

十五

行草大处着眼,寓情抒怀,逸气生发。真书蕴藉风流,涵泳古今。每拾掇前贤精妙之作,虽碍于手拙然眼界得升华也。

十六

先哲所谓天圆地方,虽言天地阴阳之道,然亦通书法之理。方刚圆柔谓之阴阳,若行笔只见方折之阳刚,而无圆润使转之阴柔,则圭角生矣。反之满楮但见圆滑使转,而无阳刚骨力之洞达,则阴气必盛。故凡辨识二者者,皆方折使转并济,阴阳刚柔互助也。

十七

有意至无意难,无意至有意易。所谓无意于书乃佳,洵为难得。然则有意者以绚烂为宗,至极者遂复归平淡,然此平淡已非昔之平淡矣!

十八

张古人字于壁间朝夕观摩,如友相揖。爰于不经意处得其间架行笔之法,神采形势,较之刻意摹临恐有意外所获,所谓耳濡目染之目染即如是矣。

十九

书随心性,险奇者皆因心绪难平遂生跌宕,平淡者多因惬意恬适而无诸欲。故善书者随兴得形,旁门者安形遗神也。

二十

繁中得简,简中思繁;宽中含窄,紧中显松;计白当黑,当黑还白;开合适意,重轻在心。积点成线,华滋无臃;刻意成者,童心遂灭;用意泐琢,天真遂失。

二十一

三代以上古朴天真,燧木取火,教民熟食,以拒茹毛饮血、腥膻之毒。宿岩居穴,以避雨雪之寒、猛兽侵扰,爰以绳记事,刻泐画符,遂开书画之滥觞矣。

二十二

唯形上者,初学者也;唯神上者,方家也。故初学者以形为要,舍己意而师所学,亦步亦趋,未敢独自为尊。反之,凡谓方家者皆得其宗旨,知其所以然而得意忘形,遂假笔墨聊发胸中逸气耳,纵观古今大家莫不如是。

二十三

纵览古今名家,可谓各臻妙境,各呈风采,少见师承某家而未嬗变而卓然彰显者。昔王家父子名冠古今,未见大令趋其父也;米家父子亦然,虎儿承父书然后亦呈己意。吴琚服膺米字,然其避风樯阵马之强雄,化而杏花春雨江南之绵柔。故师师之迹者,贵能识师之法而化为己用,戒只知师其迹而无演绎生化之功也。

二十四

书家动辄以书古贤诗文为能事,恐有梨园假服之嫌。未知诗家之情感,故亦无动情处,爰其所作必显索味无趣矣。羲之《兰亭序》、鲁公《祭侄稿》、东坡《寒食帖》皆诗文由衷,倾情抒性而流芳千古。故真书家必诗文为先,谋技于后矣。

二十五

武术分内外家拳法,内家拳讲究含蓄出手不见大动作,往往是以稳健柔中带刚。如陈氏、楊氏太极等,以静制动,不露声色。反之外家拳则往往是出手动作大,伸胳膊撂腿、蹦跳呼吼中博人眼球,如长拳、小洪拳等,以动制静,虚张声势。此亦与书法相似,高深者往往注重作品意境之内蕴,笔画之收敛含蓄,不事张扬,儒雅冲和中透出作者稳健包容之性情。以大篆、真书、行书者为多,此即似内家拳法。而以注重作品外在表现形式之绚丽灿烂,意境之畅快显明,笔画之展筋露骨,章法之跌宕,大刀阔斧中透闪作者澎湃豪情,此路以章草、狂草、行草者居多。

二十六

风动水曲波为纹,纹而寓文,故文者乃不平也。书画亦然,无曲无折,平铺直叙谓之流水账也,此等书画恐令观者索然寡味。若曲折无常、隐晦阳明、东宕西迭、平正错落、大小枯润、收放自如者,则可引人入胜令赏者愉悦也。

二十七

古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七个半字成书家”,皆言古贤治学善推演而举一反三。故侪辈应以此为证例,学而善悟、学而不惑、学而通达、学以致用,卓然名家不妄。

二十八

晴窗丽日,春和景明;偶得嘉帖,汲泉煮茶;书兴遂起,笔砚俱佳;展铺陈楮,对临一通;闲心文养,散逸怀抱;修正涵泳,闻达不求;尊贤仰古,儒雅虚怀。

二十九

八大花鸟尚简朴,睹之似笔墨了了,胭脂气无,然其意境非寒碜也,其中只可意会而言传则惑之。人臆谓其以孤鸟只鱼,朽木枯槎,荒坡寒岭为之所写物象,以泻其玩世不恭,人难近之情绪,未免有牵强之嫌。八大身世虽谓坎坷,然其于笔墨之探求,特立之感悟,绝非世俗辈可解也,曩余弱冠时客西泠印社于张孝宅先生处,得见乾隆题签,皇锦护套之八大山水册页,于其涤尽铅华之笔墨雅韵里徜徉,抑繁尚简之大境中陶冶,至今仍历历在目,洵乃三生有幸,没齿难忘矣。

三十

结绳、刻符、画岩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天象日月,鸟虫爪痕……乃吾华夏文字之滥觞也,至上古三代遂取舍演绎为卜辞、金文、猎碣、鸟虫、殳书诸体,遂鸿荒开蒙,文明交融,记朝载代,文化始兴,是谓书画同源之佐证也。

三十一

所谓以书入画,是指用书法之笔法,在宣纸上去塑造和表现山川、人物、花鸟之不同自然景象。只不过是在此过程中,更倾注了作者对自然认识之情感,更加注重了水墨交融,以及在宣纸上产生的枯湿浓淡、轻重缓急等与所塑造形象感觉的视觉效果。比如中锋用笔,其多与书法中真书用笔相似。而侧锋用笔,则与行草书中方折等用笔方法相同。而中侧锋并施之用笔,可谓在中国画中运用最广泛。若要修炼好以书入画方法,岂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经过书画家多年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方能运用和掌握,以至得心应手。

三十二

曩我院画家朱修立先生,曾于黄山写生时见潘天寿先生率学生亦于此写生。时潘先生披鹤氅后背双手,踱步松间,未曾见先生执笔写生,而先生时驻足远眺嶙峋奇峰,时近观苍松虬枝、涧草叠瀑。爰询先生何不对景写生?潘先生笑谓:我何不在写生?修立不解,先生谓:“我虽未动一笔,然我双目已搜尽奇峰烟云,胸中画稿已成矣……”史传米友仁为绘潇湘图,曾雇船立于船头,尽揽潇湘之壮阔后,遂了然于胸也。故中国画非西洋画,动辄对景写生,而是善用心对景体会观察,了然于心后,再造境界于笔楮墨间。

三十三

夫上境者乃精神也,精神乃元气之颐,故书家平素以固元养气为本也。动静有度,戒嗔戒躁,忌贪寡欲,韬光养晦,义气平和,气定神闲则书画亦然,气泄则精魄浑暗而无华,惟识阴阳互助,知繁而简,抱朴守真者,则可谓神气活现。

三十四

午睡起,振帘盥洗、汲弋江水,煮下午茶。夏风微曛,斜阳斑驳。端坐案前,遂读前贤诗文,吟罢不觉兴会。爰乘兴展旧楮,磨老墨一锭,漫录旧词,此不尚展览,不思付梓,不为稻粱谋,兴随诗人兴而兴,悲随诗人悲而悲,每与前贤相契,诗书俱佳矣!

三十五

书法之灵魂,在于诗文之雄伟激荡,内蕴儒雅,壮美秀丽。诗文之灵魂在于情感之丰富,表达之曲折委婉,意境之深远。情感积淀于喜怒哀乐生活之感受与感悟,然汉字之法度、书写之技法,技巧皆有章可循,惟真情实感乃无常无限,且不可预测也。

三十六

纵观古贤法帖,皆以尺牍诗稿类传世居多,所谓朝廷诏书、檄文,皆属吏抄公文之馆阁体,板滞无性情,故未见好事家庋藏。曩唐太宗李世民心仪羲之法帖,遂诏广罗天下王字,命褚遂良摹兰亭分赐诸臣。乾隆帝亦于养心殿南,辟三希堂收三王法帖赏玩,足见史上帝王对名家法帖珍贵之重。

三十七

书之上境,一忌安排,二忌刻意,性情所至随笔而为,一任自然。山谷所谓无意于书乃佳,即言此意。若灵府无程,扭捏作态,哗众取宠者,必村气满纸矣。

三十八

所谓眼高手低者,实乃鉴赏水准已至,而手头功夫尚欠缺,未能与之相匹配呼应,洵令人惋惜,然若继续劬劳无悔,登堂入室指日可待也。昔康南海谓其书,眼中有神腕下生鬼,即言此意。然其勤勉不已,终为一代大家。最无奈者,即眼手皆低者,恐操觚一生,亦终为门外汉矣。

三十九

字如其人,对作者来说,若只感觉在技法层面上玩玩花头,那将是情不由衷的游戏,抑或是梨园假服,走走过场而已。故给人感觉是麻木的,技法堆砌而已。殊不知,恐怕当下大多数作者都是如此。看过展览及出版物后,总给人似曾相识和如出一辙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当下书如其人的具体表现了。而那些对传统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专注与借鉴的,且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想法的作者们,却是截然不同。他们虽承袭前贤衣钵,但永远不会只停留在形式上,作浅显的,在博人眼球上下功夫。他们一定是注重追求作者自己的,在更深精神层面和思想境界中,永远是最真实的感觉,绝不是矫情,一定是由衷而发的。诗文与书写真情双双相融,自然外溢吐露,故令人赏读后,有欲言而又不能之慨,通俗讲就是里面有真东西。

四十

观夏云变化多端:忽奇峰叠嶂,忽万马驰骋,忽衣袂飘飘似仙女下凡,忽如手执鸠杖若仙风道骨之老叟,忽而又似菩萨合十端坐于苍穹之上,令人遐想无限。唐怀素自谓其草书,乃观夏云奇峰而悟道。故自然界给人启迪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学会师造化,从白云苍狗中找到开启我们脑洞的钥匙。

四十一

担夫争道于书法布白中即谓:疏密跌宕、曲中显直、左顾右盼之韵致,尤其于行草书中,若能做到收放自由、千变万化而不離其宗者,方称高手。

四十二

鹊亭卜筑,老树四围;凊雨初霁,鸟虫合鸣。平畴远眺,池荷添香;蓑衣脱却,钓罢归舟。把卷坐忘,落霞染衣;篱下点豆,南坡种瓜。莫问尘事,煮茶半壶;老友偶至,小酌半醺。择此而居,可以永年。

四十三

王世襄先生不以书法名世,然其书法格调甚高,先生玩物一生,无世俗之痴心妄念,著有《锦灰堆》二卷。曩启功先生尝谓先生书法在其之上,而先生可谓无意于书而书,无意于名而名,无意于传世而传世,恐皆与其天分见识,澄怀家学相关矣。

四十四

东坡所谓: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是谓执笔者,须力道宽虚有度,然宽虚当随书者所觉悟。一味紧,或一味松者,皆不可取也。把笔上下、悬腕伏腕、随心而出、遗技忘法、风韵儒雅者,即称方家矣。

四十五

师天下圣人名贤,览历代典籍名著,抚古今名家名帖,法天地、顺阴阳,循四季之律,士气弘毅,尊老爱幼,常思己过,莫道人非,多种善缘而始终,长扬人伦之孝悌,悟君子之德,韬光养晦而践之不朽也。

四十六

端庄严肃之,过则板滞而无情趣,天真散逸之,过则无法理所依。刚则显露,柔则隐晦,辨识二者之利害则明,诉衷于情感,表现于法度者,则可为佳帖传之久矣。

四十七

纵观史上名家书法,从陆机《平复帖》始,皆以手札文稿形式为历代传藏欣赏,其中以其官大小之显赫,或文魅大儒而传之,无爵无衔之百姓皆鲜见。凡名家片纸只字,皆视若珍宝,装池为帖,前题后跋,其传阅欣赏形式,皆为文房秘示把玩,此风上至朝廷官宦,下至百姓皆如此,未见官家筑馆设展后付梓,唯有偶付枣木、泐石为碑,捶拓成帖之好事家。故先贤士人大儒,其书心事恬淡,操觚染翰之际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其书真情实感,令观者不能释卷矣!

四十八

大磔笔为枝叶,纵飞白法为苍石,谙篆籀为老木,散侧锋为苔藓,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字还须八法通。谓书画之用笔,相融相助之理也。

四十九

山亭之下,衡门拾阶;叠瀑潺湲,寒潭碧涧。游鱼可数,曲径盘纡;幽鸟翔集,婉约虫声。山光物态,朝暮之间;叠嶂远岫,蔚霞云蒸。青灯黄卷,夜宿山房;山岳雄秀,了然于胸。

五十

所谓卷轴气,乃文人于不经意书写中,将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于其作品之中,且格调高雅,气象正大,无间架结构臆造做作之姿。书体笔画有出处,笔画伸张有度,意境丰富,精气神饱满,让观者赏后大有只可意会,言传未能,不忍释手之书法精品,天下唯“三稿”,堪为经典楷模是也。

五十一

青蒲香岸,荻芦水涯;长河津渡,泊舟垂纶。湖泖港汊,芙渠田湾;映霞苍柳,林渚鸣蝉。曲波苍鹭,江乡田畴;闸开鱼戏,水栗陂塘;渔舟唱晚,浸晨捣浆。桃源世外,水墨江南。

五十二

一笔一画皆由衷,无妄无欲心恬淡。钝锋无角,藏头护尾,是谓洗心澄怀之雅士;一笔一画皆无拘,锋出无敛,骤雨狂风,是谓放浪狷介之狂士。心性无定笃,天分使然也。

五十三

匾额题写,笔画造型当以雄强、壮硕、真力弥漫、结构庄严大气为上品。反之用笔纤细羸弱,造型布白猥琐局促,格调媚俗者终为下品。世传“天下第一关”为王献之所题,此匾堪为古今典范之一。当代书家题匾,尤以沙孟海先生为代表,先生为杭州灵隐寺所题“大雄宝殿”四个擘窠大字,用笔张力四射,老笔纷披,恐非斫轮之手难达矣。

本专题责任编辑:薛源

猜你喜欢

书画
书画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