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曾植书法述论(一)

2023-07-23许全胜

书画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年谱光绪日记

沈曾植(1850年—1922年),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1880年中进士,在京师时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等。1903年后简任外放,历官江西广信府知府、署南昌知府、督粮道、盐巡道、按察使,安徽提学使、布政使、护理巡抚。民国后,隐居上海。平生学问渊博,为海内外所重,日本汉学大师内藤湖南(1866年—1934年)称之为清季“中国史学第一人”[1]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1890年—1969年)亦推崇为“近世通儒”[2]“赤县神州近世第一学人”[3]。

沈曾植流传于世之大幅作品多为民国时所作。晚清时期所作,存世者多为笔记手稿、题跋、尺牍等。民国间曾出版石印本《寐叟题跋》(1926年商务印书馆据手迹影印)、《海日楼遗墨》,世人知寐叟翰墨风采多由此。近20年来,又有多种书法集问世,为爱好者所喜闻乐见,惜墨迹编年图录尚未见之,此《东轩翰墨》所由作也。

此编所辑上海图书馆藏沈曾植书信凡321首,占拙编《沈曾植书信集》所收880首之三分之一强(参观许全胜《沈曾植书信集》,中华书局2021年版)。与通函者40人,其中佚名4人。时间则自光绪七年辛巳冬(1881年12月—1882年2月)与李逸静夫人书,讫民国十一年壬戌九月二十七日(1922年11月15日)与刘承干书,去十月三日(11月21日)逝世仅数日,前后逾40年,涵盖沈氏通籍后为京官(1880年—1897年),任职两湖书院(1898年—1900年),南洋公学与回京复职(1901年—1902年),简放外任(1903年—1910年)以及辞官寓居上海作遗老(1911年—1922年)等五个时期。故此批尺牍文献,既有多方面之史料价值,又对了解沈氏一生书风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为史学艺林之瑰宝。以下按编年顺序分别就相关人物背景、书札内容、学术价值、掌故遗闻等略加提示,最后论沈曾植之书法,冀读者与图录释文参观,有所裨益焉。

一、京官时期(1880年—1897年)

此时期书札,虽然每年字体皆有所变化,但光绪庚寅(1890年)后变化更为明显,可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各九年,前段从1881年至1889年,后段从1890年至1897年,共有书札49首。

(一)此期前段有与李逸静(2首)、汪康年(7首,含与汪大燮、汪康年、汪大钧三人1首)、李慈铭(6首)、朱一新(1首)、叶昌炽(1首)等5人书札,凡17首(第1至第17)。分别论之如次。

a.上海图书馆藏《海日楼家书》两册,存书札80余首,除两首外,其余皆为沈曾植与夫人李逸静书,其中大部分作于光绪戊戌至壬寅间(1898年—1902年),内容丰富,家事国事,兼而有之,是研究沈曾植生平事迹的重要史料。

李逸静(1849年—1926年),江苏新阳(今昆山)人。户部陕西司主事李培厚孙女,云南按察使李德莪(1814年—?,字念劬,号蓼生)长女,浙江按察使李传元(1854年—1922年,字橘农)胞姊。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韩太夫人为沈曾植聘其二姑夫李德莪之女李逸静为妻,德莪时将出守贵州贵东道,婚约定后始出都赴任(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5页,第23页)。李德莪后曾调任四川东川道,李夫人随至任所。逮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夏,沈曾植自京师渡海至上海,复由上海溯江西上成都,方与李夫人完婚。婚期定在六月十一日(7月17日),先一日晚李德莪具鼓吹相迎,乘轿入赘李府(参观王蘧常《沈寐叟年谱》同治十一年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是年曾植23岁,李氏24岁。夫妇婚后同回京,“夫人即质衣饰,供菽水,自是内助得人,益得嫥心劬学”(参观王蘧常《沈寐叟年谱》同治十一年条引《哀启》,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沈曾植早年與夫人书极罕见,上图藏光绪七年一札,是目前所见最早者。略云:

厂市为缪、孙诸人牵率,未免破费十余金,固是肉痛,非其本心。然已无法。欲就岳母商之,而惭于启口,敢请吾夫人代为一谋,得假十金,不胜心感。盻切盻切。岳母见此字,当必生嗔,虽生嗔,幸终谅之。

案,光绪七年十一月十四日(1882年1月3日)《越缦堂日记》云:“沈子培来言,海宁有孙侩某,去年得明翻元大德本《越绝书》,余欲借之,不可得也,当与缪筱珊谋之。”[4]42-43札云“缪、孙诸人”当为缪荃孙与海宁孙某。从此札可知通籍后,沈曾植仍较拮据。乃父沈宗涵(1819年—1857年)早逝,姑母四人中三人早卒,惟二姑母即岳母在世,其对女婿之疼爱可以想见,读札语令人莞尔。沈氏生平史料中有关岳父母者极少,此札可见一斑。

b.汪康年(1860年—1911年)是晚清著名维新人士、报业巨擘,字穰卿,号毅伯,晚又号恢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优贡生,十五年(1889年)举人,十八年(1892年)贡士,二十年(1894年)进士。参加上海强学会。二十一年(1895年)与黄遵宪、梁启超合办《时务报》。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时务日报》(后改名《中外日报》),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京报》,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刍言报》。著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1920年沈曾植应汪康年胞弟诒年之请作《汪穰卿遗著题辞》,略云:

余识穰卿于童丱之年,亲见其困折于塾师,亲见其困学,见其成业,见其为大秀才,见其为名孝廉,为名进士,为大议论家。……余与穰卿游踪最密在庚辛之际,壬寅后不复见,迄辛亥而君卒。[5]

两人之交游情况可以概见。本书所收诸札皆曾著录于《汪康年师友书札》(参观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手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至1989年12月第1版),其中第一札实为致汪大燮、汪康年、汪大钧三人者,作于光绪八年壬午正月十二日(1882年3月1日),最后一札作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十二月十日(1901年1月29日),与《题辞》相符。

汪康年堂兄汪大燮(1859年—1928年),字伯唐,一作伯棠。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历官内阁中书、翰林院侍读、户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列名强学会,充《中外纪闻》主笔。三十一年(1905年)任驻英公使。三十三年(1907年),任考察宪政大臣。宣统二年(1910年)任驻日公使。民国后,官至代理国务总理。汪大燮胞弟、汪康年堂弟汪大钧(1862年—1906年),原名舜俞,字仲虞,亦字颂虞。附贡生。曾任驻美使馆参赞、檀香山领事。官至广东候补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汪康年、曾广铨(1871年—1940年,字敬贻)合办《时务日报》。

沈曾植叔父沈宗济(1822年—1892年,字廉仲)官至广东连州直隶州知州,无子,以沈宗涵季子曾樾(1855年—1922年)嗣(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4页)。沈曾樾在广东经营多年,官至广东候补盐场大使。其原配夫人汪氏即汪大燮之堂姊。汪大燮呼沈宗济为“太亲翁”“姻伯”,中举前亦曾至连州公署帮办事务。大燮本生父汪清冕(1823年—1884年,字子周)官广东候补盐经历(参观汪大燮《光绪己丑恩科浙江乡试硃卷》、汪康年《光绪壬辰科会试硃卷》,《清代硃卷集成》,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册第213页、第74册第133页)。汪康年之父汪曾本(1832年—1882年)是江南藏书大家汪氏振绮堂第五代传人,家藏万卷,惜在咸丰末兵燹后被族人鬻卖散尽(参观柳和城《杭州振绮堂、寿松堂书厄新证》,《藏书家》第十辑,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10-114页)。“初以盐大使待次于粤,其后复纳资为知县,以方正不谐于俗,宦粤十余年,窘乏至极”(参观汪诒年《汪穰卿先生年谱》光绪八年壬午条,1920年铅印本)。同治二年(1863年),汪康年4岁时即随父母居广州,曾与汪大燮、汪大钧兄弟一同读书(参观汪康年《自传》,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23页),至光绪四年(1878年)19岁,与汪大燮同舟归杭,应童子试(参观汪康年《自传》,第23-24页)。汪、沈两家人多在广东,又有联姻,故关系颇密(参观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第26页)。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夏,沈曾植赴广州探望叔父期间曾与汪康年和汪大燮、大钧兄弟晤面(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42-44页)。光绪十五年(1889年)汪康年入京应己丑科优贡朝考(参观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卷二《年谱》第1、第34页),沈曾植与之通函6首,多谈举业及借书、购书之事。

c.李慈铭(1830年—1894年),原名模,字式侯,一字法长。更名后,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辰客(参观刘再华《李慈铭年谱简编》,刘再华点校《越缦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5页),后更字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学识渊博。著有《越缦堂诗文集》《越缦堂日记》等。

沈曾植晚年作《圣武亲征录校本跋》有一段记庚辰会试情形:

庚辰会试第五策问北徼事,罄所知答焉。卷不足,则删节前四篇以容之。日下稷,清场而后交卷。归家自憙曰:“此其中式乎?”长沙王益吾先生、会稽朱肯甫先生分校闱中,榜发,语人曰:“闱中以沈、李经策冠场,常熟尚书尤重沈卷为通人。顾李莼客负盛名,而沈无知者。”某君曰:“嘉兴沈氏,其小湖侍郎裔乎?”尚书于谒见时特加奖借,而两先生之言传诸学者,莼老相见,亦虚心推挹。于是于此学稍稍自信。[6]

李慈铭长沈曾植20岁,通籍前已有盛名。后两人同为光绪庚辰科进士,沈曾植会试得第二十四名、殿试三甲第九十七名、朝考第二等第二十二名,李慈铭会试得第一百名、殿试二甲第八十六名、朝考第三等二十二名(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37-40页)。是年六月十一日(1880年7月 17日)沈曾植始拜访李慈铭(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40页),至是交往日多,渐成密友。其后十余年间,李氏与朋辈聚会饮宴极多,沈曾植是其中主要成员之一,具见《越缦堂日记》。光绪十一年乙酉十二月六日(1886年1月10日)《越缦堂日记》云:

子培来谈甚久,于西北边事,考古证今,多有心得。尚论宋明学术,亦具有微言,此事知者尟矣。子培兄弟年少好学,一时俦类,罕见其匹,略微发之,亦能起予。[4]67

可知李慈铭对沈氏博古通今十分钦佩。上图藏沈曾植与李慈铭书札6首,作于光绪十年甲申至十五年己丑间(1884年—1889年),既有疾病诊治、郊游饮宴、借馆称觞等日常琐事,亦有诗筒唱和、学术研讨之雅事。沈李两人诗文集中,现存有若干唱和交游诗作,但反映学术交往者较少,书札颇可玩索,其中光绪十五年十月十九日(1889年11月11日)一札(参观《沈曾植年谱长编》,第114-115页),可见两人当时共同研究直隶保定府定兴县新出《北齊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拓本,堪称嘉话。

d.朱一新(1846年—1894年),字蓉生,号鼎甫,又号质盦、拙盦。浙江义乌人。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授编修。官至监察御史。疏劾李莲英,降主事,乞归。掌教广东端溪书院、广雅书院。著有《拙盦丛稿》《佩弦斋诗文存》《无邪堂答问》《京师坊巷志》。其弟朱怀新(1850年—1898年),字苗生,号逸甫。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改广东顺德、镇平知县。卒于任。朱氏兄弟与沈氏昆仲皆浙人,同进士及第,同朝为官,两家多有过从(参观《朱一新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41页)。朱一新学兼汉宋,偏重宋学,而沈氏亦为通人之学,声气相通,志趣相投。《袁昶日记》光绪九年九月二十一日(1883年10月12日)略云:

比晚始散,与鼎父同车,叩子培郊居,瀹苦荈清谈。听鼎父、子培论夷务形势利害,往复数千言,旗鼓相当,令人忘倦。[4]50

光绪十年正月一日(1884年1月28日)云:

稷下之士,鹿溪[严玉森(1838年—1901年),字鹿溪,一作六溪、六希,号虚阁,仪征人]归心净土,伯讷[邓承修(1841年—1892年),字伯讷,归善人]敢谏,鼎甫湛深于东莱、深宁之间,子培出入儒佛,莼客老于文笔,再同[黄国谨(1849年—1891年),字再同,贵州贵筑人]、竹篔[许景澄(1845年—1900年),原名癸身、字拱辰,号竹篔]留意当务之急,止潜(濮子潼)潜心宋学,皆一时英彦也。[4]50

可见两人政治观念与学术蕲向之一斑。上图所藏沈曾植《与朱一新书》,为目前所知仅存者,十分珍贵。作于朱一新上书弹劾李莲英后,遭慈禧诘责致谪官之前,书中有“万物皆流,而金石独止,任道勇猛,固若是耶?”等语,于朱氏之勇气极表钦佩[4]73-74。

e.叶昌炽(1849年—1917年),字颂鲁,号鞠常、鞠裳、菊裳,一号颂庐、缘督。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会典馆编纂、国史馆提调、甘肃学政。富藏古籍、石刻拓片,为晚清著名金石家。著有《藏书纪事诗》《语石》《奇觚庼诗文集》《缘督庐日记》。光绪六年(1880年)叶昌炽32岁,与沈曾植同时参加庚辰科会试,可惜落第(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34-37页),至41岁方中进士。清季金石学大盛,以潘祖荫、李文田等人为领袖,喜碑版者云集京师,常有鉴赏雅集之举,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诸君集潘祖荫寓庐,可见其盛况,是日江标《笘誃日记》:

晨起出门,至可庄处,坐片时始归,见谭小坐即出。回寓后,适郑庵尚书招饮,即至米市胡同,两席已坐满,王廉生懿荣、张叔宪度、刘佛青岳云、王芾卿颂蔚、黄仲弢绍箕、王(黄)再同国瑾、沈子培曾□(植)、沈子封曾桐、许鹤巢玉瑑、芍农师(李文田)、可庄师(王仁堪)、菊常师、郋亭(汪鸣銮)、许□□,尚有四人不知何姓名矣。见《盂鼎》及新出土大小《克鼎》及《中师父鼎》诸匋(铜)器。饮毕,至沈子培兄弟处小坐,见旧拓《高植墓志》精甚。

叶、沈两人参与其间,平时亦多切磋交流(参观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此时期一札,记沈曾植以连州大云洞摩崖刻石拓本赠叶昌炽,可与《缘督庐日记》相印证。

(二)此期后段有与丁立钧(13首)、吴庆坻(14首)、吴士鉴(1首)、汪康年(3首)、叶昌炽(1首)等五人书札,凡32首(第18至第49)。

a.丁立钧(1854年2月20日—1902年8月28日)(参观《翁同龢日记》,上海辭书出版社2020年版),字叔衡,号恒斋、云樵、小跛道人。江苏丹徒人。同治九年(1870年)顺天乡试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历充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提调,国史馆协修官,顺天乡试同考官、湖南乡试副考官,会典馆图上详校官、绘图处帮总纂。光绪二十二年四月(1896年5月),补授沂州知府(参观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六册第196页)。后主讲南菁书院,编有《南菁文钞》。著有《大礼议辨正》《东藩纪要》《九朝纪事本末》等。丁立钧为光禄寺卿、浙江学政丁绍周(1821年—1873年)季子,妻邵氏为常熟(寄籍宛平)邵亨豫(1818年—1883年)女、邵松年(1849年—1923年)胞妹,继配徐氏为海盐徐用仪(1826年—1900年)女,续娶李氏为通州李衢亨(1829年—?)胞妹(参观《清代硃卷集成》第一〇八册第225页)。

丁、沈两人同为庚辰科进士(参观《清代硃卷集成》第四六册第284页),同为乙未北京强学会发起人,又同为翁同龢门生,而成为帝党之中坚(参观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翁同龢日记》第八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742页)。丁氏甲午时尝力斥李鸿章(参观翁同龢《军机处日记》,《徐世昌日记》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又曾规劝曾国荃,以切直敢言负时望。惜“既屈于官,复厄以年”,未克展其长才(参观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二十六郑孝胥《清故沂州府知府丁公之碑》,1923年铅印本)。

丁、沈关系十分密切,通函甚多,今所见与丁立钧札凡28首,全部为上图收藏。此段时期有15札,占一半以上。其中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两函为诗札,有多首诗为钱仲联《海日楼诗注》失载(参观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卷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5页)。甲午、乙未(1894年—1895年)两年之札多有关时局者,其中一函属丁立钧拟练陆军文,适与乙未九月十七日(1895年11月3日)《郑孝胥日记》相合,可知即是日所作。丁酉两首为丁立钧离京后所作,皆为长函,谈及时事与京中同僚情况颇多。十一月二十二日(1897年12月15日)札逾二千言,除详述韩太夫人临终经过及营葬准备为沈氏家史重要资料外,多论及德国侵占胶州湾事,颇有史料价值。

b.吴庆坻(1849年1月22日—1924年),字稼如,号子修,一字毅孙、敬彊,别号悔余生、补松老人、横山老樵。浙江钱塘人。吴振棫(1792年—1870年)孙。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历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画图处协修、纂修、帮总纂,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云南乡试副考官,四川、湖南学政,政务处帮总办、总办,兼署湖南提学使、布政使(参观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七册第473页、第八册第310页)。民国后居上海,与同人结超社、逸社、淞社。著有《补松庐诗集》《悔余生诗集》《补松庐文录》等。

吴、沈二人相识数十年,交谊深厚。寐叟去世后,吴氏将历年函牍70余首装裱成册,亲笔题签:“沈乙盦书札(癸亥初夏装成。敬彊署检)。”钤“横山老樵”白文印。此册书札数量之多,仅次于《海日楼家书》。其中京师时期14首,十分珍贵,可补此时作品之空白。遗老时期则多达49首,为寐叟晚年尺牍书法提供丰富范本。

沈曾植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任会典馆画图处总纂,吴庆坻则于翌年十月(1891年11月)任画图处协修,二十一年十一月(1895年12月)任纂修,二十二年五月(1896年6月)充帮总纂。沈氏与吴氏乔梓同朝为官,交往较多。此时期通函多言及会典馆绘图事。

c.吴士鉴(1868年—1933年),字公詧,号絅斋,晚号九钟老人。吴庆坻子。浙江钱塘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浙江乡试举人。十八年(1892年)会试榜眼。歷任翰林院侍读、南书房行走、江西学政。入民国,任资政院议员、清史馆纂修。晚年隐居杭州。著有《含嘉室诗集》《含嘉室文存》《九钟精舍金石跋尾》《晋书斠注》等。士鉴精金石,此时期一札即与之谈论南北朝碑刻者。

d.与汪康年三札。一札作于光绪壬辰(1892年)汪康年至北京参加会试时。是年四月中旬发榜后,汪氏因足疾骤发,行走不便,未应殿试,仍回湖北张之洞幕(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卷二《年谱》一,第37-39页)。札中提及“伯高”,即叶尔恺(1864年—?),与汪康年同时在京师应考而中进士。

光绪丙申(1896年)有两札,一作于正月。札云:

香帅经营江左,规模具举,为时虽暂,而大体已张。交卸前一月,奏牍勒为一编,何减王朴十策。合枢谋廷论、士议民望、海内之公心,不能当刘麒祥辈三数小人之私计。……书局之议,长素始之,推锋而出,先登者陨,接踵者功。

按,张之洞于甲午十月至翌年乙未十一月任两江总督。期间于乙未十一月三日(1895年12月18日)奉旨饬查原上海道刘麒祥局亏案。是年九月十五日(1895年11月1日)康有为至江宁,游说张之洞开强学会;张氏则于十二月四日(1896年1月18日)电请时任武昌两湖书院山长汪康年速至江宁商强学会事(参观吴剑杰《张之洞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455、458、461、472页),可与札语参观。另一札作于丙申(1896年)四月,其时汪康年正与黄遵宪、梁启超、吴德潚等筹办《时务报》,札中对诸人皆有评论(参观汪大燮《与汪康年书》第57函,《汪穰卿师友书札》第713页)。据近年刊布之新史料,梁启超早年在北京与沈曾植多有交往,为前人研究所未备,此札亦有助于研究两者之关系。

e.壬辰与叶昌炽一短札,亦讨论碑刻问题。札中所谓“《灵泉寺碑》”即《灵泉寺玄林禅师神道碑》,可与《缘督庐日记》参观。

二、两湖书院时期(1898年—1900年)

此时期有与丁立钧(6首)、汪康年(7首)、李逸静(29首)、袁昶(1首)、佚名(1首)、陈衍(8首)、周家禄(6首)、吴受福(2首)、汪洛年(1首)等人书札,凡61首(第50至第110)。

a.与丁立钧六札,含光绪戊戌(1898年)5首(中有3首残札),己亥(1899年)1首。戊戌正月长札言及英、俄外交等事,二月、闰三月两札言及回嘉兴营丧事。

b.与汪康年七札,戊戌1首、己亥4首、庚子2首,多涉及友朋同僚近况。

c.与李逸静二十九札,其中戊戌3首,己亥3首,庚子23首。戊戌(1898年)二札涉及七月下旬应湖南巡抚陈宝箴(1831年—1900年)之聘至长沙主讲校经书院事,可纠正王蘧常《沈寐叟年谱》以为“未往”之误。因八月六日(9月21日)政变突然爆发,沈曾植于八月十三日(9月28日)提前离长沙赴武昌,是日恰为戊戌六君子被难之日(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206-208页)。庚子诸札,除家事外,多言及事变后各种消息,亦颇有研究价值。

d.袁昶(1846年—1900年),初名振蟾,字爽秋,号重黎,又号渐西村人、芳郭钝叟。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累官总理衙门章京、会典馆纂修、徽宁池太广道、太常寺卿、总理衙门大臣。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义和团事起,反对围攻外国使馆,与许景澄、徐用仪、联元、立山等五大臣同时被杀。后昭雪,芜湖士民建袁太常祠于中江书院(参观袁允橚,袁梁肃,袁荣叟《袁忠节公行略》,戴海滨《袁昶庚子日记二种》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3、94页)。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节”。工诗,在京与李慈铭、沈曾植交流极多,并称于时(参观《翁同龢日记》)。著有《渐西村人集》《安般簃集》《于湖小集》《袁昶日记》等。

袁昶为沈曾植密友之一,其日记所载与沈氏交往极夥。昶性急,忧时伤世,视曾植为畏友(参观《袁昶日记》)。平居意气相投,常互相切磋学问,探讨修行。《袁昶日记》甲申正月二十五日(1884年2月21日)云:

近在京国知旧中,惟鼎甫、子培可以匡纠予之隐慝,所宜平心敛气,日加咨访,未审能卒免于刑僇否乎?[4]52

而昶卒以仗义直谏被刑,此语盖有先见之明,而适成谶语,惜哉。

沈曾植致袁昶戊戌六月二十六日一札三页,弥足珍贵。按袁昶于癸巳四月(1893年5月)就任芜湖道。戊戌五月上旬(1898年6月下旬),沈曾植乘船溯江赴武昌张之洞幕,就任两湖书院史席。途经芜湖时,已暌违六载,然以“书箧过多,仆人难恃,入城非越宿不能罄积愫,踌躇再四,止可期之异日。延望青山,徒深弛企而已”。而袁氏六月去芜湖,八月入都陛见[7],之后两人再无会面之日,读此遗札,尤增慨叹。

e.陈衍(1856年—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十一年(1885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1898年)入张之洞幕,主变法图强,发展经济。后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授等。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著有《石遗室诗文集》《石遗室诗话》,辑有《宋诗精华录》《辽金元诗纪事》《近代诗钞》等。

陈衍光绪中至京,耳沈曾植之名于郑孝胥而未得晤面。逮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沈曾植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昌,始相识。两人适同住纺纱局西院,平生交游亦以兩湖书院时期为最密(参观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7页)。常在夜间抵掌论诗,陈氏倡“同光体”,又有“三元”说,尤为治诗学者所瞩目[8]。此时期诗筒往还亦颇多(参观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211、220、229页),今见书札有三首为诗词。庚子后,陈衍作《沈乙盦诗叙》云“君作落余处者殆百余首,念离合之踪无定也,特叙而存之”,则上图所藏诗札特劫余耳。

f.周家禄(1846年—1909年),字彦昇,一字蕙修。晚号奥簃老人。江苏海门人。优贡生。官训导。曾入吴长庆、张之洞幕。主讲湖北武备学堂、南洋公学。有《寿恺堂集》。光绪己亥、癸卯间(1899年—1903年),周、沈两人在武昌、上海、北京三地活动有交集。己亥、庚子六札皆作于武昌,其中己亥一首为诗札。辛丑一札作于上海,壬寅、癸卯六札作于北京。

g.吴受福(1845年—1919年),字琎轩,一作晋仙,号介兹,晚号孑黎。卒后,里人私谥“贞孝”。浙江嘉兴人。吴昌寿(1810年—1867年)子。光绪五年(1879年)举人。议叙知县,三应礼闱不第,谢去归里。著有《运甓编》《贞孝先生遗墨》。

沈曾植于吴受福自称“世小侄”,两家为同里世交,归里必相聚游燕(参观许全胜《海日楼题跋集》,中华书局2022年版,第441页),感情融洽。上图藏二札,为光绪己亥(1899年)归里前、庚子(1900年)离乡前所作,亦为存世仅见者。《海日楼文集》有沈曾植为吴氏所作《广西巡抚吴公昌寿墓志铭》,《海日楼诗集》亦有为吴氏所作诗(参观钱仲联《海日楼诗注》卷四壬子作、卷十己未作)。

(未完待续)

[作者:许全胜,上海市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1997)、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博士(2004)、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2005-2008)。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专著有《沈曾植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7)、《黑鞑事略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沈曾植史地著作辑考》(中华书局2019)。编著有《海日楼书目题跋五种》(中华书局2017)、《沈曾植书信集》(中华书局2021)、《海日楼题跋集》(中华书局2022)、《东轩翰墨——上海图书馆藏沈曾植手札》(浙江大学出版社、止观书局2022)。与人合编有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内陆欧亚历史语言论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等]

参考文献:

[1]钱婉约.内藤湖南的中国学[M].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20:138.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6.

[3]刘正,黄鸣.陈寅恪书信编年考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0.

[4]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钱仲联编校.海日楼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71-72.

[6]许全胜.沈曾植题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2:22.

[7]袁允橚,袁梁肃,袁荣叟.袁忠节公行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3-54.

[8]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7,184.

本专题责任编辑:薛源

猜你喜欢

年谱光绪日记
证肇经先生年谱(续8)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2)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朱彝尊年谱新考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