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 缘

2023-07-23过哲峰

书画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龙海荷花上海

过哲峰

袁龙海 号小海、龙海、药翁,别署萃涣堂、海涣斋、罗香嘉平楼。祖籍浙江诸暨,1964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曾任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劳动报》美术编辑,上海市文联主办的《上海采风》杂志社美术编辑、营运总监、资深编辑。民盟上海美联总支艺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艺委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上海书画院画师,张宗祥书画院画师,上海民盟书画院画师、上海炎黄书画院画师,南通文荟美术馆顾问,方山印社社员。

袁龙海先生与我曾是《劳动报》同仁。他是美术编辑,在报社时原本我跟他交往并不多。仅得知他家学渊源,受其叔祖公——中国戏剧电影舞台美术先驱韩尚义的启蒙,自幼耳濡目染,钟情丹青笔墨,后又进高等美术学府深造,毕业后在本职工作之余,勤奋耕耘数十载,成为一名卓有建树的画家。

应该说,我跟龙海更多的交往乃至友情,缘自他画的荷花。

我小时候也喜爱画画,但以后受累于求学和工作,可叹早已荒芜。一天,我和龙海同一天上夜班,在跟他切磋沟通报纸版样设计之暇,闲聊起中国画和中国画家来,交谈甚欢,受益匪浅。不日,龙海送了我一册他的画集,封面“袁龙海画册”五个大字,由国画大师陈佩秋题写。披读画册,有山水,有花鸟,我对龙海直言,最喜爱他画的荷花了,清雅高洁,水墨洇润,朦朦胧胧,如水似雾。想不到,不久龙海慨然赠予我一帧装裱了的荷花小品,我欣喜不已,并一直珍藏着。

从此,我俩的交往多了起来,又渐渐建立起了友情,以至2006年龙海离开报社,供职于上海市文联主办的《上海采风》杂志社,第二年我退休了,仍然与他保持着联系,近年有了微信,往来更是频频。

龙海善画山水,后又专攻花鸟,尤以荷花著称,其画风在“张大千的华贵和谢稚柳的清雅之间”( 郑重语);《晚风暗递茭荷香》深得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赞赏,王老书录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诗句相赠。他的《漫步荷塘听风雨》曾参加2003年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名人书画大展”,荣获一等奖;翌年,荷花系列作品五幅,又被联合国开发署选为礼品。可见一斑。

多年后我思忖,龙海爱画荷,恐怕既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在于荷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似弱弱纤纤,迎风而曳,然从不改初衷;更在乎她花开不语,花落不伤,枯荷在秋雨中疏影横斜,然清骨傲然,风韵犹在。我想,这正是龙海对艺术、人生的执着追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留得残荷听雨声”,诠释了不同时节的荷韵。秋荷谢流年,是荷花对岁月的感恩。古人云:人生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如今,龙海将步入花甲之年。但是,他始终感恩一路上贵人指引。其中,在2017年韩尚义一百周年诞辰之际,他深情赋诗一首《致我的引路人》:

多少次无语哽咽 迷离徘徊

皓月星空 罗香楼头

精疲力竭睡去

您又来我梦里探幽

偎我肩膀温存笑语

画到枯木逢春

……

感恩我的引路人

水墨云烟几十载

给予我苦海与摆渡

给予我救赎与甘露

感恩灵魂的飞扬

2017年底,上海电影家协会在市文艺会堂主办纪念著名戏剧电影美术家韩尚义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龙海推荐上海影协邀我参加,他作为后辈在会上发言,他受上海影协委托编撰的《幕后人杰》一书同时在研讨会上发布。龙海对其叔祖公韩尚义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龙海转益多师,颇有艺缘。在他17岁至20岁时,先后受业于程十髪的学生方攸敏,黄宾虹的入室女弟子顾飞及顾飞的先生裘柱常。22岁时又受业于韩天衡先生。在上海美院求学期间,又得到俞子才、顾炳鑫、陈家泠、戴明德等海派名家系统指导。

2017年,他受顾飞公子裘吉先生委托,全力以赴协同上海文史研究馆,策划、筹办“顾飞百十诞辰画展暨研讨会”。为撰写纪念文章,龙海搜阅了《顾飞画集》《梅竹轩诗词》《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黄宾虹书信集》等许多著述,在《上海采風》杂志上发表了《灿然古色渊乎古声——及顾飞其人其艺》万余字长文。一天,他又邀约我一起参观画展,边参观边跟我讲述顾飞的传奇生平。龙海饱含深情地说,几乎每次或多或少听到顾飞心目中的黄宾虹,有的是重复的内容,然而对他来说就是一次次反复的提醒与砥砺:“黄先生一生勤奋,一生累计创作书画至少达到两万幅。他常常告诫学生,不要为外面的名利所诱惑,毁誉由人,毁誉不由人。”这种宠辱不惊的精神,犹如荷花的不悲不喜、无怨无悔,无疑又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龙海。

“无悔的艺术痴迷者”,龙海曾这样评述自己。龙海书画创作很投入,工作起来也很投入,往往忘了时间。2009年,突然大病一场,经救治,过了鬼门关。龙海告诉我,病后十一年间,他已周游世界三十多个国家。2016年他来到以色列耶路撒冷,作为一座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为了学习了解耶路撒冷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龙海在出行前阅读了颇为晦涩难懂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作了不少笔记。在耶路撒冷古城,龙海随团一路探访,当经过耶稣受难的苦路十四站后,得“圣灵”感应,他唏嘘不已。在记录耶稣与十二门徒告别的“最后的晚餐”发生地,导游让他诵读《圣经》中的有关章节,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浮现在眼前,读着读着,龙海泪流满面。他曾动情地告诉我:书画艺术是长跑项目,他决心用毕生的虔诚参悟艺术的本质,将人生感悟寓以笔端,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风格。

龙海不是教徒,正如不是居士的他领悟禅境和荷莲一般,他也深切感受到了基督的苦难与救赎,因为他阅历了世间沧桑和人生跌宕。我想起在那一池岁寒秋荷间,一支支饱含着籽实的莲蓬,反而具有了一种荷花盛开时所没有的丰硕和美丽……

经历风霜洗尘,荷花将精华奉献给了莲子,莲子象征着奉献和传承。

据悉,近五年来,他休息日任教于恩师、篆刻书画大师韩天衡创办的“韩天衡艺术传承交流中心”,像莲子那样,担负起了一份奉献和传承。“真诚、严谨、传承、成果”,这是韩天衡校长在建校之初立下的校训。龙海遵循校训,认真备课、授课、示范,深得学员敬爱,在2020年,第二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他辅导的许多学生获奖,五位获得一等奖。

此外,他还经常下街道社区为企业白领讲授海派书画,传播艺术的种子。龙海曾传我看他的备课笔记和花鸟小品的课徒稿,他在艺坛默默地奉献,默默地传承,这种“莲子清如水”的精神让我十分感佩。

我也深爱荷花,前些年,几乎每年的盛夏抑或深秋,我会赶去杭州,流连西子湖畔,举着单反拍摄荷莲。退休后,我重拾旧梦,又拿起了画笔。我也爱画荷花,有国画,也有油画。这样,我跟龙海的话题更多了,可谓荷谊。去年,龙海将我的画作转发他的微信朋友圈,得到油画大家夏葆元和艺术评论家、陆俨少入室弟子舒士俊等热情中肯的赞语,龙海随即转告我,让我好生感动。

前不久,龙海将他经年创作的书画精品佳作,拍成照片传送给我,谦虚地说请我提提意見。其中,有山水,有花鸟,当然不乏荷花。我是初学,哪有资格评点资深画家的作品呀!然而,龙海是我挚友,我深知他的诚恳,于是除了赞赏有加,又依据自己学到的肤浅有限的画理,不揣冒昧地提了一点意见和建议。我又坦然对龙海说,我喜欢他的画,几乎每一幅,然我仍然最喜欢那别具一格的荷花。

品画,也许见仁见智,龙海会心地赞同。我想,品画何止品画,画品见人品,我仿佛闻到了荷花的盈盈清香。在书画艺术生涯中,龙海与荷花无疑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我跟龙海的交往和情谊,也可以说是一份荷缘。

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

猜你喜欢

龙海荷花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猴王”崔龙海以芋头为养生法宝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