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联通主义:澳大利亚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3-07-23李娟娟左璜刘冰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核心素养

李娟娟 左璜 刘冰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亟待突破“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分离的桎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澳大利亚以价值观教育为突破口,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并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搭建起融合“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学习网络。该网络将价值观学习嵌套于“学习领域”“关键能力”和“跨课程重点”中,通过哲学探究、朋辈互助、服务学习等教学方法,联通学生的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打通学生各生活层面,为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让价值观教育走向联通主义。未来,我国可推动价值观教育的中心化,设计融“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于一体的主题活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联通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深入推进我国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核心素养;联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3-0098-13

作者简介:李娟娟,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兴国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左璜,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刘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由知识本位回归育人本位,催生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融合教育是关键。然而,纵观已有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始终难以摆脱“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分离的桎梏,“1+1+1”割裂的素养教育实践样态始终难以打破。与此同时,价值观教育作为素养教育的核心,亦常被淡化,于课堂教学而言似蒹葭倚玉,游离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甚至被悬置。那么,如何破解“知识”“能力”“价值观”分离的难题,深化价值观教育,并最终推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学习是一种网络效应,教育应在网络化、联通化的形态下开展,在“连接”的培养与维护中,帮助学生实现价值认知、知识掌握和能力习得的一致性。近年来,澳大利亚以价值观教育为突破口,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其将价值观教育上升为“国家教育工程”,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开发并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起融合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学习网络,这一做法与联通主义(connectivism)所提出的学习观与教学观契合。本文拟梳理这一模式,以期为我国推进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走向联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课程

联通主义是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在数字化时代针对人类学习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旨在明晰“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人类的学习会发生哪些变化及如何应对”等一系列问题。联通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连接和网络形成的过程,当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时,学习便发生了[1]。作为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综合表现的核心素养,其综合性与适应性内在地要求教育必须在网络化、联通化的形态下开展,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毕竟,回归到真实生活情境中,任何行为都不是单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所能支撑的[2],而是在价值观引领下知识与技能的统整与融合。同时,价值观教育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内化、认同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标准看待社会、生活及生命,进而形成信仰、健全精神、适应现代文明生活,其实质是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学习。因此,价值观教育也应关注其连接和网络的形成,走向联通化与网络化。

澳大利亚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改革的核心,启动编制了《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国家框架》(National Framework for Values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Schools,以下简称《国家框架》),以推进国家价值观教育。这一框架引导并构建了其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联通了“全球视野、国家愿景、地方教育和学校教育”,打破了“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壁垒,连接了“社区、学校、课堂”,沟通了“学习领域、关键能力、跨课程重点”,真正实现了价值观教育的联通。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纲领指导:联通生活层面的不同世界

个体价值观依赖于社会,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生活世界的影响。随着个体学习的发生,个人网络构建的场域延伸至学校、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其生活需求、体验、感受也随之发生变化。价值观作为牵连个体情感体验的精神生命现象[3],随即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作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生活层面的协同与联通是重点。由此,以节点连接各局部网络,构建全面、动态的价值观学习网络,是价值观教育的关键。节点是用来形成一个网络的外部实体,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书、杂志、数据库或任何其他信息源,能帮助联通产生并形成信息和知识源[4]。联通主義重视新节点的增加,以创造新的神经路径。同时,要保证知识传输与意义转换,还需将新节点编码且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发生联系[5]。

自2004年以来,澳大利亚通过各类支持,使价值观教育逐渐占据国家教育的核心位置。澳大利亚编制了《国家框架》,该框架纲领性地作为联通学校、社会和全球的重要节点,将学校、社会等不同领域进行连接,阐明各网络节点的重要价值和联通路径,以确保学校有计划、系统地开展价值观教育。

首先,《国家框架》中的“价值观教育愿景”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需进行如下价值观教育:与学校、社区协商,阐明学校的使命;在地方、国家和全球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适应力与社会技能;确保价值观在学校方案、学校政策中的体现,融入关键学习领域;审查价值观教育实践的结果[6]。由此可见,澳大利亚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将个体网络与学校、社会、国家和全球不同网络进行了紧密的联结。

其次,在目标层面,澳大利亞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关心和同情、竭尽全力、公平、自由、诚信、正直、尊重、责任感、理解和包容。具体内涵及要求如下[6]:

(1)关心和同情:关心自我与他人;

(2)竭尽全力:努力完成一些有价值、令人钦佩的事情,努力追求卓越;

(3)公平:追求并保护公共利益、社会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公民;

(4)自由:享受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的一切权利,不受不必要的干涉和控制,维护他人的权利;

(5)诚信:诚实,真诚,追求真理;

(6)正直:按照道德原则行事,确保言行一致;

(7)尊重:用心考虑他人感受,尊重他人观点;

(8)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用建设性、非暴力、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为公民生活贡献力量,并保护环境;

(9)理解和包容:理解他人及其文化,接受民主社会的多样性,包容他人,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包容。

九大价值观目标从学生个体出发,连接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自我”“他人”和“社会”,提出了与个体、社会和国家等不同生活世界相关的价值观目标,注重个体网络在与他人网络、社会网络连接过程中的价值观培养。在个人生活层面,尊重生命个体,追求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在社会层面,社会公民共享正义、人人平等,提升社会凝聚力,这是社会网络的重要追求;在国家层面,澳大利亚则从多元文化、阶层和背景出发,倡导青少年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以形成和谐社会。三个网络之间的价值观目标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其联通使得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

最后,《国家框架》提出了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原则、关键要素和实践方法,以指导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中突破时空限制,联通社会、国家和全球。《国家框架》指出,学校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区域,有效的价值观教育的指导原则如下[6]:

(1)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价值观;

(2)将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

(3)阐明社区的价值观,将社区的价值观应用于学校的价值观实践中;

(4)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合作;

(5)由训练有素的教师应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教授,能使用不同的模式与策略;

(6)给学生提供安全且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国家和全球);

(7)给学生提供能满足个人需要的课程;

(8)定期监测、评估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情况。

指导原则的关键要素包括“学校规划”“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社区)”“学校教学计划”“安全且富有支持性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支持”和“高质量教学”。这些关键要素构建起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网络,这一网络以学校为中心,连接了学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网络节点,并且各个网络之间互相联系,学生、学校、社区、社会、国家和全球都成为构成价值观教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题活动:联通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作为价值活动的产物,价值观离不开生活实践。一方面,价值观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经认知、理解、判断和选择等思维过程而形成与确定的,会受到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内隐于意识层面的价值观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和对象化,并渗透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中指导个体行为,从而有效地影响社会生活。价值观以生活实践为形成基础与发展前提,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要义在于将抽象的观念世界与具体的生活世界相连接,唤醒和激活学生对价值观“原初意义”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了解价值观的形成,感悟价值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的意义,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内化价值观[7]。

联通主义学习观认为,与获取知识相比,更重要的是创建个人学习网络,该网络主要分为内部神经网络(即认知网络)、概念网络和社会网络三个基本网络[1]。价值观教育需联通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根本是认知网络、概念网络和社会网络之间的联通,要以人为基础,通过价值理解、价值认同和价值体验的过程,对价值关系进行整合。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当个体遇到或联通某事物时,知识才变得有意义,体验就是最好的老师[4]。澳大利亚以“主题活动”为节点,辅以教学网站和书籍等,采用“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体验价值观的产生与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将无形的观念外显化。

在《国家框架》的指导下,澳大利亚基于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生活情境,开发了一系列价值观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大资源:在学校建立价值观,通过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通达幸福,跨文化和全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在学校建立价值观”包含中小学的“教学单元”和“专业学习计划”,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认知和同伴关系等为主题,将项目式、模块化的教学单元嵌入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学习领域,构建了真实的“价值体验”场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学习活动理解特定价值观的内涵,让学生通过探索与思考获得“价值认同”。“通过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通达幸福”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支持课程,聚焦“价值观困境”与“价值观行动”,让学生尝试解决道德两难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与澄清价值观。两难的价值观困境加强了学生对观念世界的认知,具体的行动建议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认同,二者连接,经过“价值理解”与“价值体验”,学生的责任感、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并且在解决价值冲突与行动过程中提升了生活幸福感。“跨文化和全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以工具支持为主,开发了“价值世界”网站、“以价值观为中心的学校指南”网站、“并肩而行”等价值观学习工具,将价值观学习的主题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展了“价值认同”的范围、“价值体验”的场景及“价值理解”的视野,以促进学生的包容性培养和跨文化理解。

上述价值观教育课程以主题活动为主,内容包括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世界的交往和联通,内含教学单元、主题网站、学校指南及辅助书籍等,融合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知、情、意和行,培养学生对特定价值观的认知、感受和行为。同时,“主题活动”作为联通“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节点,建立了个体认知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网络,关注生活世界中的价值观问题,以“联通”让学生的价值观学习从知识、概念走向真实的生活和体验。

(三)嵌套学习:联通知識、能力与价值观

“仅凭知识和技艺不足以让人类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道德标准的践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8]由此可见,知识教育与技能提升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知识唾手可得的信息时代,“知识是河流而不是水库”[4],主要通过联通得以传递、创造与更新。在个人学习网络建构过程中,面对世界网络纷繁的知识,个体需要学会选择:一是选择所要联通的信息,即确定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二是选择联通的路径,即知道如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保持联通[4]。这归根结底是价值的选择。

为促进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澳大利亚选择了“嵌套学习”这一路径,将价值观课程以嵌套的形式与国家课程连接,增强了单元化、分布式信息之间的凝聚性,较好地将显性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具体而言,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由学习领域(learning area)、关键能力(general capability)和跨课程重点(cross-curriculum priority)三个维度构成[9] 。

1.嵌套学习领域

澳大利亚的学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成长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且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以及积极明智的社会公民。学习领域是学科知识、技能与理解的统整。澳大利亚的学校课程设英语、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信息通信技术、语言八个学习领域以及一个选修科目,每一学习领域都包含详细的目标及评价方案。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意识层面的范畴,通常以间接的方式表达,以象征、比喻等晦涩的概念为载体[10],并在相应的价值活动中形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与认知活动提供导向[11]。基于此,澳大利亚的学校课程框架根据价值观教学单元的目标及内容特点,将价值观教育全面渗透到每一学段的八大学习领域及一个选修科目中。

以英语教学为例,作为澳大利亚年轻人学习和发展的核心,英语学习对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判断以及建立与他人和世界的联系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学习领域分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条支线,以听、说、读、写和看这五个活动为主[12]。首先,在价值观教育单元中设置了“探索”“理解”“调查”“交流”和“创造”等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在英语学习领域对“听”“说”“读”“写”“看”的需求。其次,价值观教育资源所设置的不同主题对应各学段英语学习领域的内容。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资源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素材,学生不再是进行简单的知识学习,而是接受渗透了价值观培育的素养教育。当然,价值观资源同样以嵌套、渗透的形式融入科学、地理和艺术等学习领域。例如,一年级的科学、英语等学科融入了“爱护动物”的价值观教育,学生们“学习动物的特征”“探索人类与动物的连接”以及“明确爱护动物的重要性”的过程,就是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并进的素养形成过程。

2.连接关键能力

21世纪是经济化、全球化时代,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更多元的挑战,对人才的发展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力发展的标准越来越高。关键能力有助于年轻人在21世纪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澳大利亚倡导发展的“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具体包含“读写素养”“算数素养”“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素养”“道德品行素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七个方面,它们是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13]。由此可见,能力蕴含于素养之中,与价值观协同发挥作用。有学者指出,核心素养涉及逻辑思维、分析、综合、演绎等高阶能力,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状况[2]。与此同时,当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信而恰切地应用知识和技能时,就表现出较高的素养。因此,我们可以在“素养”的视域下,真正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统整。

基于此,《澳大利亚价值观教育课程》努力联通价值观与具体学习领域和关键能力的关系。每个价值观学习单元都有指向听力、口语、读写能力以及跨单元的阅读和写作的对应内容。例如,在一、二年级的价值观学习单元中,学生通过“智慧的用水方式”这一单元,调查家庭用水情况,欣赏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并探究其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加强他们对水的关注与对责任的理解。这一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这一做法从课程目标与内容层面贯通了对价值观的培育和对关键能力的培养,给予教师更清晰的教学方向,继而延伸和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外延。

3.渗透跨课程重点

跨课程重点存在于学习领域中,是旨在增强学生学习深度和丰富性而设置的教学重点。跨课程重点选择适合学习领域的重点内容来丰富课程,为学生提供工具、语言和不同层面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层次了解并参与世界。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开展学习领域学习的同时,了解有关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历史和文化,接触与“亚洲与澳亚交流”有关的内容以及学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因此,“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历史和文化”“亚洲与澳亚交流”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澳大利亚学校课程的重点[14]。

澳大利亚的价值观学习资源自然地融入了跨课程重点的内容。例如,中学阶段的价值观单元“绿色饮食”和“从试管到桌子”让学生理解食物产生的历程,调查食物的影响,制定饮食条例,重点突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从表面上看”这一单元是对“亚洲与澳亚交流”这一重点内容的体现;而“差异是什么”这一单元则与“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历史和文化”有紧密联系。

二、走向联通主义的价值观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贯通信息源与知识节点、建构学生个人学习网络的主要活动。价值观作为联系实践与观念、联通个人与社会的重要节点,其内隐性、实践性要求价值观教育必须是动态的、联通的。一方面,价值观是主体对外在客体的价值和效用的观念,是基于个体的需要、实践和利益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价值观是人的精神的一部分,指导着个体的行为,是个体融入社会并成为良好公民的关键要素。个体需要通过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社会也需要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来塑造与凝聚社会成员[15]。基于此,走向联通主义的价值观教学必然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探索方向。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个人网络是通过新节点和联通被持续扩大和增强的[4]。教师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最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节点连接提供情境和方法指导。以联通主义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指导理论,有利于促进个体意识与生活实践的连接,连接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打通各学科教学之间的壁垒,让价值观教育真正基于个体的需求和发展,构建一个灵活开放的价值观教学体系。

聚焦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走向联通式的价值观教学。采用“哲学探究”“朋辈互助”“服务学习”等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设置了众多学习情境,让学生反思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观困境,进行价值观探究与实践,在活动中连接信息、聚合内容。联通式的教学方式扩大了价值观教育的生态场景,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交流互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以推动学生的价值观内化,走向知识、情感和行动的协同与整合。

(一)联通生活实践与意义世界:哲学探究

澳大利亚鼓励教师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采用“哲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生活中的社会、团体、学校与周围人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作为头脑中“应然”系统的主观表达[16],价值观需要基于个体的存在与经验,通过反思活动得以澄清和选择。“哲学是一件完整的东西,它光照我们的一切经验,指引我们的所作所为,它经常用批判反思的目光注视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的感觉。”[17]由此可见,哲学探究以个人的经验为本,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发挥,旨在通过引发个体思考,启迪个体的内在理念,从而以理念指引实践,是联通内在主观世界,并对现实生活进行解释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哲学,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活动[18],一种反思、创造的活动。联通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内容的创造者[5],学习者的创造过程就是联通的过程。哲学探究法的最大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特定问题情境的主体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澳大利亚的价值观课堂常使用“课堂哲学”(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与“苏格拉底圈”(Socratic Circles)这两类活动帮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19]。“课堂哲学”以思想探究为主,其探究的主要问题源于“价值观困境”,包括提出疑问、实施调查、提出道德困境和明晰价值观等步骤。综合课程采用“课堂哲学”的方法,教师提出来自生活、当地社区或全球环境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辩论等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论证,教师辅以特定的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9]。在现实的价值观困境中,学生可以分析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分歧,通过场景体验、批判性思考和分享交流建立现实生活与意义世界之间的连接,同时在反思自己、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建立新的认知,继而超越自己已有的价值观,从“价值理解”转向“价值行动”。

与“课堂哲学”相似,“苏格拉底圈”讨论式教学法在学生价值观学习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圈”是一种源于西方的传统教学法,该方法认为对话的过程能够使观点更加清晰,旨在通过让所有人参与讨论以阐明观点,继而得出明确的结论[20]。这一方法可构建系统的教学过程,用于讨论承载着丰富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和观点。“苏格拉底圈”由两个同心圆组成,每个圆通常可容纳6~8名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在进入圈子之前,学生需要熟悉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内圈的学生使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提出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外圈的学生负责观察内圈学生的讨论动态,在相应的规则下记录内圈学生的系列行为,关注正在讨论的学生对于相应观点的阐述情况,观察学生尊重他人观点的情况以及阐明价值观立场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以确保在讨论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在讨论中明晰澳大利亚的价值观内涵,最终形成个体的价值观。

(二)联通自我与他人:朋辈互助

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教育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教师常采用“学生行动小组”和“价值观行动小组”等形式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进行价值观教育。

乔治·西蒙斯提到:“任何单个的个体都不能完全知晓大规模错综复杂的过程。”[4]每一个体都是社會历史总体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意义单元[21],在个人学习网络的建构中,少不了“人”这一重要节点。在学校里,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引导外,兼具自助与互助功能的朋辈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朋辈教育是以同辈间的榜样示范、情感浸染、观念熏陶等方式,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22]。朋辈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体验并联通其他成员及事物的机会,是学生建构外部网络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行动小组”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有关价值观内涵的最好方法[19]。“行动小组”常通过解决学校或社区中的问题,让学生参与目的明确且真实的活动,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每个行动小组从学校确定的选题中自由选择活动主体,教师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将行动的权利赋予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一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给予学生支持,让学生开启价值观学习行动,这不仅需要学生了解价值观的内涵,而且能让学生在小组行动中参与价值观的制定、反思、分析和修改。当学生的学习是在真实中发生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时,学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与学生行动小组类似,部分学校开展了朋辈指导活动[19],即学生指导学生。在开展价值观学习的探究活动时,学生先围绕相关主题确定研究的问题,而后寻求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在这一活动中,价值观不仅是学生探究的主题,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或者指导其他同学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让他们之间学会彼此尊重,更加深刻地感受外界的支持与自身的成长。朋辈指导活动的关键在于关系互惠,教师通常会让年长的学生帮助年幼的学生,给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提升年幼学生的能力,培养年长学生的领导力,让每个人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得到成长。同时,参与教学的教师也指出,学生指导学生的方式需要严密的规划和明确的结构化指导,并且要在行动过程中设置评估周期,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一名十一年级的学生在采访中说道:“朋辈教育这一形式让我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比我小的同学相处,和他们在一起令我大开眼界,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比我小的同学,比以前更加尊重他们了。”[19]澳大利亚的“良好实践项目报告”显示,朋辈教育让学生的自我意识、交流能力、韧性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都得到了成长。

(三)联通个体生命与社会世界:服务学习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群体的特殊表现,与社会整体紧密相连[23]。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侧面,个体与社会在有机的互动中共同成长与发展,并且社会生态影响个人的网络形成。由此可见,个体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澳大利亚始终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并倡导教育应为现实生活服务。其价值观教育广泛地使用服务学习这一方法,促进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增进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建立包容、和谐的社会,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环境。

价值观是服务学习的核心,服务学习为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提供认知。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与视野工具,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多元文化活动,是跨越文化隔阂、促进社会凝聚力的有效工具;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参与服务社区的活动来学习和发展价值观,让学生和接受服务者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服务学习从课堂的讨论活动开始,并延续至课后,作为一种课外活动而进行。

服务学习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慈善与社会改造,分别聚焦短期的直接服务与长期的社会改造服务。在学校集群的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服务学习承载了具体的价值观目标,渗透在关键学习领域和跨课程重点中[19]。在埃德蒙赖斯部委(Edmund Rice Ministries)的实践项目中,教师以“全球教育”为主题,带领学生踏上了解社会正义问题的旅程,学生通过调查童工的工作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调查结束之后,学生们参加了模拟活动,加深了对童工的共情。随后,学生们决定采取行动,发起宣传活动,提醒消费者注意那些被认定是由童工制成的产品,进而解决剥削童工的相关问题[19]。由此可见,服务学习是一种有助于年轻人发展以及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方法,在这种体验式学习的形式下,学生培养了价值观,成为具有公民意识、责任心、关怀和同理心的社会公民。

三、借鉴与启示

当下,我国正大力推进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澳大利亚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做法与特征,为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以下启示。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价值观教育体系

价值观作为连接知识与能力的重要介质,内在地要求开展联通化与网络化的教育。本研究发现,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教育以学生个体网络的建构为基础,开发了联通不同生活层面的“指导纲领”,创设了联通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主题活动”,同时以嵌套学习的方式联通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真正让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实现了以价值观为引领的素养教育。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教育启示我们,有效的价值观教育需注重各节点之间的连接,构建起系统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以帮助个体构成融知识、能力与价值观为一体的网络。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体系需从顶层设计开始,对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实践方法和评价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选择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精神及物质为载体,利用实践活动,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行动。

(二)设计主题活动,联通学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

任何人的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必须有一定的价值承担[24]。联通主义既关注节点之间的连接,又注重个体内在网络的适应与创造。同时,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性在客体中的对象化,需通过活动、劳动去发现和创造[25]。如果将价值观培养变成纯粹的知识教学,以告知代替体验,原本意义丰富的价值观被视为既定事实,被抽象为概念化的知识与操作化的方法,则无法真正与个体的生活网络、社会世界相连接,也很难被学习者内化、认同和实践。我国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常采用“实际锻炼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专门设置了以价值观教育为主的主题活动,将其融入学习领域与关键能力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价值观引领。这一做法也启发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应重视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和融合。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将学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进行统整与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联通。在主题活动的引领下,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指引学生获取知识,应用技能,提升核心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实践样态

作为意识层面的重要内容,价值观本身极具内隐性与复杂性。因此,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的实践教学是关键。在学生个体网络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和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节点连接提供情境和方法指导。长期以来,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学生容易陷入“价值相对主义”的困境,无法自如地应对价值碰撞与冲突。究其根本,是他们对价值的认知仅停留在经驗层面,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因此,在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认知层次。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延伸价值观教育的场域,让学生真正走出家庭、走进社会、通向全球,在广阔的世界中发展自身的价值观,让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世界,真正将自己与世界相连。正如联通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那样,应对复杂的信息环境挑战,我们必须聚合其他节点[4]。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打通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边界,联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未来的教育应是无边界的,价值观教育也应如此,面向未来,走向联通。

【参考文献】

[1] SIMENS, G.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05,2(01):3-10.

[2]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 2016,37(11):8-18.

[3] 王平.价值观育人的情感教育阐论[J].教育研究,2020,41(10):33-44.

[4] [加]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8,45,47,30,98.

[5] 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5):11-28.

[6] DEST. National framework for values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schools [Z]. Australia: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5:5.

[7] 胡萨.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唤醒与激活价值观的“原初意义”——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20,41(08):65-74.

[8] [美]杜卡斯,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李宏昀,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84.

[9]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Values education and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Z]. Australia: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11:3.

[10] 德布东.价值观溯源:信念的哲学与社会学追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5.

[11]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6.

[12]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ustralian CURRICULUM.Learning areas[EB/OL].[2021-12-21].https://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f-10-curriculum/learning-areas/.

[13]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ustralian CURRICULUM.General capabilities [EB/OL].[2021-12-21].https://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f-10-curriculum/general-capabilities/.

[14]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Australian CURRICULUM.Cross-curriculum priorities [EB/OL].[2021-12-21].https://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f-10-curriculum/cross-curriculum-priorities/.

[15]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7.

[16] 周文华.美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及启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

[17]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0.

[18] 刘铁芳.重申知识即美德: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7.

[19]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At the heart of what we do: Values education at the centre of schooling-The final report of the values education good practice schools project-stage 2 [R]. Australia: Curriculum Corporation,2008:28,30,32,33.

[20] BYRNE, GHIRAN. Using socratic circles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J].Practically Primary,2011 (16):13-15.

[21] 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

[22] 钱利安,熊秀兰.朋辈文化塑造品质学子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4.

[23]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23.

[24] 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25] 王玉樑.价值和价值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0.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urgently needs 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separating knowledge, ability, and values,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Australia has taken value education as its breakthrough to integrate teaching resources, develop and form a student-centered value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built a learning network that integrates knowledge, ability, and values. This network embeds value learning within the “key competencies” and “cross-curriculum priorities” of the “learning field.” Through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peer assistance, and service learning, it helps to connect students conceptual world with the real world, connect students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values, leading values education towards connectionism. In the future, China can promote the centralization of value education, design themed activities that integrate knowledge, ability, and values, and build a teaching method system that connects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to deeply promote valu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Value Education; Core Competencies; Connectionism

(責任编辑:霍 亮)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核心素养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