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2023-07-23闻才李
闻才李
人类的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组成,而血型是对人类血液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是指上述血液成分表面所具有的抗原类型,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存在的某些抗原物质,该物质可以是糖类、蛋白质或者糖脂等。某些抗原可来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者是密切连锁的几个基因所编码产物,把这些抗原归在一起,就组成一个血型系统。目前,人类已经发现并被国际输血协会(ISBT)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多种,常见的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等。
ABO血型系统是我们人类最常见的血型系统,A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含有A抗原,他们的血清中会产生对抗B抗原的抗体;而B型血的人正好跟A型血的人相反,他们红细胞表面含有B抗原,血清中会产生对抗A抗原的抗体;AB型血的人的红细胞表面同时含有A和B抗原,他们的血清不会产生对抗A或B抗原的抗体;O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A和B抗原都没有,他们的血清对两种抗原都会产生抗体。
Rh血型系统最早于1940年在恒河猴(Rhesus Macacus)红细胞上被发现,因此被称为Rh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包含56种血型抗原,其中最为常见的抗原为D、E、e、C、c5种抗原。以D抗原为例,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时,称为RhD阳性,用Rh(+)表示;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D阴性,用Rh(-)表示。我国人群中大部分人都为RhD阳性,RhD阴性者就如我国的大熊猫一样很稀少,因此这部分RhD阴性者的血型就被称为“熊猫血”。
ABO血型不合更常见
母婴血型不合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人类红细胞表面具有很多血型抗原,如果胎儿的某种血型抗原是其母亲没有的,在孕期中,会有部分胎儿血液通过胎盘进入到母亲体内,刺激孕妇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与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造成胎儿红细胞的破坏,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抗体的产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来说,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其他大部分血型系统的抗体是需要通过输血或妊娠刺激后才能产生。因此,ABO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一般发生在头胎患儿身上,而其他大部分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生在二胎和(或)以后的胎儿身上。
ABO血型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较高,但是临床症状通常较轻,大部分属于自限性、生理性、可治愈性。而Rh血型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虽然没有ABO系统的发生率高,但是症状较ABO新生儿溶血病重,严重者胎儿在宫内即可发生溶血、贫血甚至黄疸。
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黄疸
患儿黄疸症状一般出现较早,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约有40%的黄疸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内,约有50%发生在24~48小时,还有约10%可能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后。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绝大多数在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皮肤明显黄染,并且迅速加重。
2.贫血
该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胎儿体内发生溶血,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所致,在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和黄疸消退之后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贫血一般症状较轻,不太容易出现贫血,或者贫血症状较轻;但是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贫血出现概率较大,且一般贫血程度较严重,常伴有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水肿
胎儿水肿多见于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重症患者,一般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苍白、胸腔积液、皮肤淤斑、腹水、心力衰竭和呼吸窘迫,严重者可危及患兒生命。
4.核黄疸
又称为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出生后1~2天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当非结合胆红素水平过高,透过血脑屏障,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不经治疗干预,可造成永久性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徐动、智力及运动发育障碍、听力障碍和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基本可防可治
目前,针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主要有:
1.光照疗法
该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简便且有效的方法。由于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症状较轻,胆红素升高不明显,贫血也较轻微,主要是皮肤黄疸,大概在出生后3~5天达到高峰,7天后慢慢减退,一般无需光照。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症状较重,且进展迅速,一旦出现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光照治疗。光照治疗的标准因人而异,是依据不同胎龄、不同日龄以及黄疸程度不同而制定的。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采取积极光疗措施,尽早、尽快降低血清胆红素,以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在光疗过程中连续监测血清胆红素。对光照治疗无效者应尽早进行换血治疗。
2.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应尽早采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其可增加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助于尽快降低血浆胆红素浓度;白蛋白的尽早应用可减轻患儿水肿的症状,也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此外,口服肠道益生菌,改变肠道内环境,减少肝肠循环,对减轻黄疸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的主要目的是用同种异体血浆置换出患儿血中游离的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的发生;同时也可置换出血中大量的胆红素,防止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
4.输血治疗
输血治疗的目的是纠正贫血,提高患儿机体携氧能力,防止心力衰竭和多器官损伤。早期贫血严重者往往血清胆红素很高而需交换输血。晚期贫血程度轻者可以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以促进骨髓造血。但贫血严重并伴有心率加快、气急或体重不增时应适量输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输注的血型应不具有可引起病情加重的血型抗原和抗体,否则可加重贫血的程度。
5.其他辅助治疗
应用葡萄糖酸钙等可防止低血糖、低血钙症状的发生,同时应特别注意给患儿保暖,防止患儿出现低体温的症状。
而为了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应进行充分的产前检查,包括孕妇的血型、配偶的血型等。如孕妇为O型血、配偶为非O型血则要引起注意,可定期检测孕妇体内血型抗体效价浓度,如若孕期孕妇体内抗体效价浓度持续升高则要密切观察。可配合超声技术密切监测患儿的发育情况,若发现患儿发育缓慢,应尽早进行必要的干预。对于那些有过不明原因流产史的孕产妇,更要特别注意。另外,随着国家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类似Rh阴性者孕妇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概率会不断增高。对于RhD阴性的孕产妇,可在孕28周或者分娩Rh阳性婴儿后的72小时之内接受一剂肌内注射RhD免疫球蛋白(RhDIgG),以预防下一胎发生Rh溶血病。
总之,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新生儿溶血病基本处于“可防可治”的状态,孕产妇及家属应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做好产前检查和孕期监测,在专业妇产科医生和儿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宝宝们一定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