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023-07-22湖北肖惠算
◎文/湖北·肖惠算
刘女士来到心理咨询门诊部,希望心理咨询师指导她解决一些具体的难题。
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刘女士滔滔不绝地倾诉她与单位的领导、同事的矛盾以及她心中的烦恼。她反复强调自己的缺点就是对工作过于认真;说领导对工作不负责,作风不正派,自己提了意见遭到了报复,工作上挑她的毛病;说自己长得秀气、心灵手巧遭到同事嫉妒,孤立、排挤她。为此她心里非常烦恼,经常失眠,于是想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
听刘女士倾诉后,心理咨询师问她是否能摆脱现有的工作环境?
刘女士回答,难以调动工作。于是心理咨询师请刘女士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以致造成了这样的烦恼。刘女士非常生气,认为心理咨询师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痛苦。心理咨询师说,同情、安慰、夸奖她,甚至为她打抱不平,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第二次咨询时,刘女士是和丈夫一起来的。心理咨询师和刘女士的丈夫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刘女士自幼过继给舅父,舅父母对她非常娇惯,导致其个性傲慢,总以自我为中心。丈夫说其实刘女士在单位工作并不出色,但自以为比谁都好。某位领导确实有些缺点,不过刘女士把它们放大了。而同事们也不像她讲的那样与她过不去。
经心理咨询师疏导,刘女士最后承认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初步承认人际关系中的矛盾自己也有责任。最后,心理咨询师对刘女士说,两次咨询不可能让她在行为上有很大的改变,但至少可以促使她增加一点自知之明,多在自己身上寻求解除烦恼的原因,使自己尽可能摆脱幼年期形成的不成熟的行为模式,从而摆脱工作中的困扰。
对自己的想法、行为和个性的评价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例如,一个人患了精神病,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想法和古怪的行为,但他本人在治愈前是不会认识自己的言行是病态的,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知力。此时,医生用药物或其他方法给他们治疗,只要病情好转时,病人自然会认识到他们病中的想法和行动是属于病态的,好似从梦中醒来一样,这时就可以认为病人有了自知力。临床上,医生常以自知力恢复的程度,来判断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不过,缺乏自知之明并不是精神疾病患者的专利,要真正认识并了解自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缺乏自知之明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性之一,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大多数健康人也不能正确、合理地评价自己的言行,他们常常把烦恼的原因归罪于外界和其他人,这时如果仅仅鼓励、安慰他们,只会暂时让他们感觉心情舒畅一些,但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著名的心理咨询家M·E·卡万那曾说过,必须使求助者认识到心理咨询是无法改变他们的外在环境的,心理咨询要帮助他们在认识上和行为上做出改变,这就触及到求助者的自知力问题了。一般来说,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会注意到求助者的谈话和行为,从中发现他们某些方面缺乏自知,因而影响他们的想法和感情,从提高他们的自知力,逐渐引导他们达到人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