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双一流大学设计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023-07-22王顺辉
摘要:推动新工科时期地方双一流大学设计学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通过回顾我国设计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明确当代设计“艺术工学”新工科特征,梳理和综合一流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高校经验。提出关于地方双一流高校设计学科发展和卓越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探索“设计+”产学研平台、疫情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等当代卓越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当代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 设计学科 培养模式 艺术工学 线上线下融合课堂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2-0100-03
引言
近日,全国设计界热议教育部拟设立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设计学列入其下一级学科,学科代码1403。设计学是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的新型前沿交叉学科,其教育教学、学科发展与设计行业同时兴起,具有交叉性和开放创新性等鲜明特征。作为艺术学门类中与工程技术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级学科,日本等发达国家将设计学科的专业特征称之为“艺术工学”。设计学科因其学科交叉性特征,近二十年在建筑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纺织、轻工等专门院校,以及师范大学、理工大學、综合性大学中纷纷设立,但存在专业布局重复,学科发展滞后等系列问题。当前设计学应强抓机遇,根据高校自身学科优势探索符合新工科时代的艺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地方和相应行业的卓越设计创新人才。
一、新工科设计学概述
培养跨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当代设计学因其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学科特征,是艺术学门类下唯一符合新工科建设的一级学科。
(一)新工科的提出及其内涵: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支撑发展等国家战略,2017年2月,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国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新工科是以内涵式发展、跨学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核心目标的。
(二)我国设计学科发展暨新工科转型机遇: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农业和手工业时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绘画和手工艺术家,工业化、信息化时期需要的是工业艺术家、信息艺术家,城市高速发展时期需要的是大量的城市艺术工程师和环境设计师等。我国设计学科根植于美术专业发展而来,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工艺美术阶段。1953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庞薰琴先生起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计划草案》(图1),经周恩来总理正式批文,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2]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设计教育正式进入第一阶段。该阶段设计学科教育主要在美术学院、师范院校中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侧重绘画、装饰、设计表现和相关理论课程,也可称之为美术设计阶段。
第二阶段为艺术设计阶段。1993年教育部在文学门类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上世纪90年代前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对艺术和设计的需求大大增加,相关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设计人才。
教育部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包括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方向。第二阶段突出特点是设计学科大面积突破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在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和多科大学中纷纷设立,国外设计教育经验流入国内,教育界开始重视设计的功能属性。但由于师资力量以第一阶段培养的人才为主,导致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与第一阶段近似。
第三阶段为艺术工学的设计学阶段。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将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原二级学科“艺术设计”新增为一级学科,同时更名为“设计学”。这一阶段,设计学的跨学科特征进一步加强,日本等国外先进“艺术工学”教育理念影响较大,并根据院校培养特点,可以授予工学和艺术学学位。我国教育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将设计学与景观建筑专业交叉领域,命名为风景园林学列入建筑学一级学科下,可授予工学、农学和艺术学学士学位。[3]
2017年,国家启动“新工科”教育变革以来,设计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起了多次全国范围的学科研讨会,针对文理艺工跨学科的设计学学科发展进行研讨,设计学迎来了转型的重要时期。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了最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新增“14交叉学科”门类中,加入了“1403设计学(可授予工学、艺术学位)”。
二、我国双一流高校设计学科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紧密联系的,脱离了学科谈人才培养是不科学的。设计学的卓越人才培养必须基于科学的设计学科布局。学科建设要在国家和经济社会需要前提下,根据所在大学平台的学科和行业背景,深挖与当代艺术工程的学科交叉性和跨学科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行业性和实用性,为社会培养更多面向行业的设计人才。
(一)“设计+一流学科”的办学模式:大审美体验时代,万物皆审美对象,万物皆需设计。双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大学自身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和行业特点,在某些学科领域领先全国乃至世界。双一流大学具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学或学科平台,设计学学科发展定位要根植一流学科,服务行业,面向全国。设计学要强化与大学平台优势资源的整合,建立良好的学科服务意识和办学特点。采用“设计+一流学科”的办学模式,应充分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发展设计学科,最终将设计学科发展成为一流学科。当代设计学卓越设计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凝练学科方向。结合本校优势学科,挖掘资源优势,以大学科和学科群的意识凝练具有生命力的学科方向,明确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服务行业。
2.建设学科团队。设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复合型学科,组建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设计学教研团队,是卓越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结合双一流院校特点,主动服务和参与建设本校一流核心学科;一方面从顶层设计层面,参与一流学科在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和教学团队建设中,发挥当代设计学协同、创意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为提升地方双一流高校学科发展发挥独特作用。
3.建设设计学科和人才培养平台。为落实设计人才的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全国的特色设计学学科科研平台,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要从服务对口行业的角度出发,以项目协同开发为导向,主动设立项目服务窗口和平台,协同相关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工科实验室和教师团队,进行协同开发,提高开发质量和用户体验。
(二)设计学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特色分析:设计学作为当代新型学科,在我国高校设计学学科发展上经历了迷茫和踟蹰,但也有部分高校结合自身资源,办出来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示范。
目前双一流高校在设计学学科建设和卓越艺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许多经验,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我国传统设计强校优势培养设计领军人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延续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优势,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信息设计等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培养出大批当代设计学科领军人才。清华美院设计学科不仅为我国高校设计学科培养了大量师资力量,其毕业生在设计实践领域亦具有重大影响。
2.突出设计创意国际化特色,培养设计创意创新人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立足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将创意国际化作为设计学发展的重要特色,联合海外机构设立同济大学芬兰中心等产、学、研教育机构,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同济大学培养大批具有设计学与工程学科之间协同开发能力,且具有一定海外影响的创意创新人才,多次在QS等世界知名学科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3.紧密依托机械工业,培养工业设计学科人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结合湖南大学原机械部重点院校的工科特色,将工业设计作为设计学科的核心方向,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湖南大学培养的艺术工程创新人才,为航空航天等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依托轻工行业优势,培养各类设计创新人才。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学院)依托原轻工院校优势,重点发展产品设计学科方向,并以此为核心拓展设计学学科群,各学科发展均衡。今天江南大学培养的设计人才,不仅在国内设计行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设计高等教育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结合自身办学历史与资源优势,培养面向不同行业的设计人才。苏州大学(原苏州丝绸工学院部分)、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依托纺织服装工业,在服装设计等学科方向取得全国性的领先地位,培养当代时尚和服装设计领军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依托广播传媒行业,培养的广告设计人才全国首屈一指。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科服务陶瓷行业,主要面向陶瓷、洁具等行业培养艺术工程人才和工艺美术人才,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全国双一流大学相比,地方双一流院校服务特定地域、行业的学科定位更加突出,设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更应具有相应的和明确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广东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原机械部和轻工业背景大学,在结合高校一流学科优势、突出自身辦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学科发展成就,为对应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工程师。
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双一流高校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探索
“双一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高速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时期,对高校和特色学科建设具有历史性意义。地方双一流高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或根植某一个行业,具有鲜明行业他特征。因此,地方双一流高校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鲜明,就业渠道更为清晰,对标性强。新工科时期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面向行业“设计+”建设产学研平台:地方双一流高校应采用“设计+”人才培育模式,依托特色行业优势构筑产学研优势平台,以科研平台为核心面向相应行业,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和产业急需解决的设计问题。
1.面向智能制造业,建设工业产品协同创新设计研究平台。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业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智能制造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4]智能制造产业的设计是未来发展方向,设计学科应建立“设计+智能产品”的人才模式来整合资源,积极面向先进制造产业培养创新设计人才。在当前新工科建设时期,设计学科只有明确服务制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设计科研平台,积极融入大学优势学科群并为之服务,才能在学科交叉、科研突破、艺术工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面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文化和旅游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1][5]地方高校应积极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设计+文化旅游”的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生活艺术化、艺术工程化理念[2][6],建设当代特色城市景观。一方面是我国大国文化输出和增加国际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拉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地方双一流高校的设计专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包括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以及文创产品设计等领域,各高校应根据当地文旅资源特点和本校设计学科特色优势,恰当建设产学研平台,培育地方需要的一流设计人才。
3.面向养老医疗行业,发展健康医疗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平台。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每5人中就有1人在60岁以上。(图2)对发达国家而言,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4%,用的时间大于45年。而中国只用了27年,并且将长时期处于高速增长,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7]
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事实。面对老龄化这个时代提出的严峻现实,首先应考虑的是庞大老年群体的健康医疗问题。设计学科应思考如何建设“设计+医疗”健康医疗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相关产业为国家急需的老年健康医疗产业系统设计,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地方高校设计学科应根据地方养老医疗实际,积对接本地医疗产业发展需要,为地方急需解决的养老等健康问题提供设计创新人才培育提供解决方案。
大学设计学科人才培养应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办学方向、队伍特点,采用“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行业恰当设置设计学科研平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服务社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凝练方向要稳定,根据方向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二)政产学研结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设计学提出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设计服务社会的属性突出。高校在结合自身明确设计学科办学特色、科研平台搭建等人才培养系列环节完善之后,应积极拓展设计创新服务能力,将设计研究成果进行落地和有效转化,与政府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
教育部与工信部于2020年7月30日引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用4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8]指南明确建设任务第一条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几年,现代产业学院将是政产学研的桥头堡,是新工科背景高等教育的创新产物,也是双一流高校学科服务社会的创新形式。哈尔滨理工大学设计学科从服务学校“现代工程师的摇篮”和“电线电缆行业黄埔军校”的行业特色出发,积极参与到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探索当代设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三)疫情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疫情时期,全世界在线教育得到了一次井喷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后疫情时代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疫情常态化语境下,设计学线上、线下混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1.教师“云团队”建设:混合教学方式指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首先要解决的是建设教师“云团队”的问题。首先要引导教师改变线下课堂传统教学思维,积极接受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新常态;然后要做好教师团队的在线教学培训工作。一方面要针对在线教学技术进行培训,提高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掌握能力,比如慕课、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和移动端App等“新教具”的使用等;一方面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培训,师生在线交互方式和效果,是在线教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在线交互的主导方是教师,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另外,线上线下课堂高效融合也是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需要建设融合教学“云团队”。
2.一流课程建设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组合:线上教学是近些年新兴的教育方式,各种平台发展迅速,但各有特點和优势,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以打造一流课程为目标建构课程教学平台和多种信息技术的教学组合。
设计学混合课程“2+X”模式。根据设计学类课程艺术工学的特点,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工程研究中心疫情期间摸索出一套“2+X”混合授课模式。以慕课、学习通等线上平台、线下课堂面授为主,根据不同设计课程特点,适当增加微信、钉钉、微博第三方互动平台的教学使用,恰当使用第三方平台强大的交互技术与媒体能力。线上授课中以“超星学习通”为主平台,通过考勤、直播、在线讨论、考试、答题等各个环节组织在线课程教学为主。线下授课注重评图、针对性辅导与课堂交流。
设计学类课程对设计问题的认识需要更多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表达,以及学生作品评图、评价环节等方面尤其强调互动性,艺术工程研究中心专门搭建了“微博超话社区”来解决以上问题。线下完成设计分析和设计作业,学生可以微博社区发布自己的作业方案,并结合文字、图形、声音甚至视频等方式,将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表达。通过点击率、阅读量和留言评论等形式和三亿微博网友进行互动,完善自己设计方案等形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线下课堂、超星学习通平台+微博超话社区等形式有效结合的方式,比较适合艺术工程类设计专业的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效果相对较好。混合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上网的信息交互管控能力较高,需要教师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相应调整教学进程。
另外,5G等技术的全面普及,为在线教学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结语
大审美体验时代,无事无物不审美、无事无物不设计。基于此,地方双一流高校设计学科发展必须采用“设计+一流学科”的办学思路及相应的卓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此为当代地方双一流高校设计学科发展的根本思路。当代高等教育倡导的新工科内涵式发展,对应被日本教育界称之为艺术工学的新型设计学。设计学要抢抓“新工科”历史发展机遇,主动服务于特定行业,才能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设计学要在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下,加快与所在高校一流学科,特别是一流工科的交叉融合进程,致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面向行业的卓越设计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卓越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基于以上认识展开研究与实践。一方面当代设计人才培养在夯实艺术创新创意能力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课程体系、补充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设计+产业”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融入高校、地方、产业合作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学生用设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后疫情时代的设计教育教学,应与时俱进地大力推行“2+X”线上、线下混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培养地方亟需的高层次艺术工程创新人才努力。
基金项目: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8YJC760088;2.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基地专项,课题编号21412。
参考文献
[1]范国睿.2017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12-116.
[2]中国高等学校简介编审委员会编.中国高等学校简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1-57.
[3]黄志豪主编.高等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79-284.
[4]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报告[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10-12.
[5]张宏梅,赵忠仲主编.文化旅游产业概论 [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5:204-306.
[6]王顺辉.主体间性及其景观艺术实践形态[J].文艺评论,2014,(11):15-19.
[7]张荣,赵崇平著.“互联网+”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研究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185-189.
[8]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