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测度与空间特征分析
2023-07-22程振超王倩
程振超 王倩
摘要: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对促进沿海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抵御力、恢复力、重构力、更新力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TOPSIS模型对2010—2019年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进行评价,在评价基础上采用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将滨海旅游业韧性划分为5个等级,刻画了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我国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②旅游业整体经济韧性较高,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旅游业每个维度的韧性都高;③抵御力和恢复力是提升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关键,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旅游地创利水平、旅游者规模、旅游资源丰富度越来越成为影响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因素;④从空间格局看,我国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各维度韧性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空间特征;自然断裂点分级法
中图分类号:F062.9;F590;P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3)05-0108-12
0 引言
2019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旅游收入6.63 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1]。而滨海旅游业产业增加值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40.2%,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的优势,将其打造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但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等外部冲击对旅游业的影响凸显了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此背景下,研究濱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促进沿海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韧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用来表示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并复苏的能力[3],韧性概念的演变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化韧性3个阶段,分别适用于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4]。韧性理论最早应用于物理学研究,表示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并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1973年,霍林将韧性引入生态学领域,表示系统受到外部冲击后抵御危机、恢复平衡并自我更新的能力[5]。2000 年,韧性由Adger[6]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其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经济等研究领域。
区域经济韧性方面。① 区域经济韧性概念:Hill等[7]将区域韧性定义为区域经济系统在外部冲击下维持原均衡状态的能力。Rose等[8]则将区域经济韧性解读为区域经济经历外部冲击后恢复到原有产出水平的能力。Martin[9]将区域经济韧性界定为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恢复其增长路径的能力。②区域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Eraydin[10]测度了经济衰退时期土耳其地区的经济韧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创新能力有助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提高。
Bristow等[11]的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强的欧洲经济体具有更强的危机抵御力和恢复力。Capello等[12]的研究显示,城市规模、高附加值生产活动、高质量生产要素有助于提升城市和区域经济韧性。
旅游经济韧性方面。Cochrane[13]、Cellini等[14]用韧性概念解释了海啸冲击后斯里兰卡旅游业的恢复能力和意大利旅游业对全国性经济“大衰退”的抵御能力。Luthe等[15]的研究表明,韧性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Powell等[16]研究发现,提高旅游业韧性有助于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Cheer等[17]的研究表明,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均会对旅游业经济韧性产生影响。
Bloor等[18]、Roscher等[19]的研究显示,旅游资源丰富度和多样性可有效提高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Dogru等[20]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影响,并指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恢复能力。
国内学者多将韧性理论应用于区域经济韧性和城市经济韧性研究。①区域经济韧性方面:李连刚等[21]从区域经济韧性视角探究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效果。谭俊涛等[22]和曾冰[23]的研究证实区域经济韧性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调整的过程,人均GDP、区位条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会对区域韧性水平造成影响。张振等[24]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明显促进效应,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集聚可有效提高区域经济韧性。黄若鹏等[25]的研究显示,政府行政力、产业结构和外资强度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以负向为主,市场力对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正向效应。张振等[26]、陈丛波等[27]、叶堂林等[28]分别证实了金融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②城市经济韧性方面:白立敏等[29]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4个维度评价了我国城市经济韧性;暴向平等[30]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创新与转型能力3个维度评价了内蒙古各盟市经济韧性水平。在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现有文献多从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冯苑等[31]、徐圆等[32]、张明斗等[33]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多样化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陈奕玮等[34]、赵春燕等[35]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条件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产业集聚对大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高于中、小规模城市,产业集聚对东部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优于西部城市。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地区或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等途径增强城市经济韧性[32,36-38]。冯洁瑶等[39]检验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王奇珍等[40]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经济韧性不存在必然联系。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创业活力、制造业发展、产业关联度、产业整体技术含量等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41-42]。
目前国内对于产业经济韧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赵良仕等[43]、韩增林等[44]分别测度了海洋产业和海洋渔业的韧性水平。殷为华[45]、鲁飞宇等[46]从城市群角度出发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及其时空演变。李兰冰等[47]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提升作用。张明斗等[48]应用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通过梳理国内外经济韧性研究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经济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韧性的内涵、区域经济韧性和城市经济韧性等方面,鲜有学者对产业经济韧性进行系统性研究,更缺乏对滨海旅游业等细分产业的韧性识别和分析。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指标评价体系,测度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系统的韧性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影响滨海旅游业韧性的核心因素,以期为沿海地区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目前,学术界评估经济韧性的方法主要分两种: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对经济韧性进行评估;②核心变量法:选取对经济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核心变量,根据该变量遭受外部冲击时的变化评估经济系统的韧性。由于经济韧性具有多维性,单一指标无法全面描述旅游经济系统的相关特征,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充分体现旅游经济系统的多维性,韧性测算结果更加科学,故本研究从抵御力、恢复力、重构力和更新力4个层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系统经济韧性进行评估。
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首先要确定各指标权重,为避免专家打分的主观性,本研究使用熵值法评估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经济韧性,但熵值法不能解决指标数据离散程度过大带来的指标权重偏误问题。因此,本研究在熵值法的基础上引入TOPSIS方法进行修正,从而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减小数据信息的损失,更准确地表达沿海地区旅游业韧性变化与地区差异。具体步骤如下。
2.2 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经济韧性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Wink[49]认为区域经济韧性是一种抵御或适应危机的能力。冯洁瑶等[39]将城市韧性定义为:城市面对各类冲击和风险时所具有的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冯苑等[31]将经济韧性界定为:经济系统应对冲击的抵抗力和冲击后的恢复力。总体而言,以上定义均不够全面。本研究结合Martin等[50]对经济韧性的定义,从多维角度定义区域经济韧性,认为区域经济韧性应包含以下4个方面:①抵御力:区域经济系统遭遇外部冲击时保持其均衡状态的能力;②恢复力:区域经济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恢复到其均衡状态或增长路径的能力;③ 重构力:区域经济系统适应外部冲击并调整其内部资源和结构的能力;④更新力:区域经济系统改变原有结构、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路径的能力。
滨海旅游业是指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
作为区域经济的子系统,区域经济韧性的4个维度对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具有适用性,因此将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分为抵御力、恢复力、重构力、更新力4个维度。具体指标借鉴Moreno 等[51]、庞冬彦等[52]、甘畅等[53]的相关研究(表1)[51-53]。将抵御力划分为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地方经济发展指数3个维度;将恢复力划分为环境卫生治理指数、绿化综合指数和旅游设施指数3个维度;将重构力划分为旅游业从业人口、旅游经济重构能力两个维度;将更新力划分为旅游专业院校情况和旅游业人才储备情况两个维度。抵御力指旅游经济系统抵御外部因素干扰、保持其均衡状态的能力,主要受旅游资源丰富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选取指标A1~A3进行衡量。其中,A1用来衡量旅游地旅游资源丰富度①;A2用来衡量旅游地创利水平和旅游者规模;A3用来衡量旅游地抵御外部冲击时的经济支撑能力。恢复力是指旅游经济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恢复到其均衡状态或增长路径的能力,主要受环境卫生治理指数、绿化综合指数和旅游设施指数的影响,用指标B1~B3进行衡量。其中,B1用来反映旅游地环境卫生治理水平;B2用来反映旅游地资源保护与建设能力和该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潜力;B3用来反映旅游地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重构力指旅游经济系统适应外部冲击并调整其内部资源和结构的能力,主要受旅游业从业人数和旅游业经济重构能力的影响,选取指标C1、C2进行表征。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中没有旅游业从业人口数量(C1)的相关数据,因此选取和旅游业发展最为紧密的餐饮、住宿业从业人口数量代替[52];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动力,因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难以得到,因此选择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旅游业提质转型升级的指标。更新力指旅游经济系统改变原有结构、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路径的能力,主要受旅游专业院校数量和旅游业人才储备情况的影响,选取指标D1、D2进行衡量。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在校学生是旅游经济系统理论创新、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模式和增长路径的核心驱动力量,因此选用D1和D2指标衡量更新力。
2.3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
选用数据主要源于2011—2020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公告等。
3 我國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水平分析
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一级指标中,对滨海旅游业韧性贡献率最大的为抵御力指标,其对滨海旅游业韧性的贡献率可达42.45%,其次是恢复力,贡献率为37.32%。这一结果表明在2010—2019年,滨海旅游经济系统的抵御力和恢复力是提高滨海旅游业韧性的关键。
二级指标中,对滨海旅游业韧性贡献排名前3位的指标分别是旅游设施指数、旅游经济发展指数、旅游资源禀赋。2010—2019年,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旅游地创利水平、旅游者规模、旅游资源丰富度越来越成为影响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的因素。
从抵御力等4个维度讨论影响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的因素,各指标权重如表3 所示。由表3可知从2010—2019年,旅游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抵御力方面的贡献最大,即当地旅游创利水平和旅游者规模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作用最大;旅游资源禀赋在提高抵御力水平方面排名第二,由此可知,旅游资源不是提高滨海旅游业抵御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恢复力维度,旅游设施指数对恢复力的贡献率高达72.38%,是决定滨海旅游业恢复力的核心变量,即在指旅游经济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会较快实现旅游业的复苏。在重构力维度,旅游业从业人口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滨海旅游业重构能力的贡献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用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口代替旅游业从业人口所导致的权重结果的偏差。在更新力维度,旅游业人才储备在提升滨海旅游业更新能力方面的贡献率更大,是构建滨海旅游业新发展模式和增长路径的决定性因素。
3.2 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評价
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的2010—2019年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水平评分结果如表4 所示。
2010—2019年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韧性水平整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旅游业韧性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总体偏低,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010年旅游业韧性水平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上海、河北、天津、福建、辽宁、海南、广西;2019年旅游业韧性水平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河北、广西、辽宁。比较2010年和2019年韧性水平排名可知: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上海排名比较稳定,旅游业经济韧性在沿海地区中一直处于上游水平,广东旅游业韧性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海南旅游业韧性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其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水平从2010年的第10名提升至第6名;河北旅游业韧性排名则是从2010年的第6位降至2019年的第9位。
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的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水平评分和各维度评分结果如表5所示。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河北、辽宁、广西。广东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水平最高,其在抵御力、恢复力、重构力、更新力4个维度的韧性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和江苏旅游经济系统各维度发展比较均衡。浙江旅游经济系统韧性在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第2名,但其在恢复力、更新力维度的得分较低。浙江应通过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提高综合绿化水平等方式提高旅游经济系统恢复能力;通过增加旅游类专业设置、培养更多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旅游经济系统的更新能力。上海应在重构力和更新力两个维度发力提高旅游业经济韧性。河北在重构力和更新力维度评分较高,但抵御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评分比较落后,阻碍了河北旅游业韧性水平的提升。辽宁、河北、天津、广西、福建、海南等地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未达到滨海旅游业韧性的平均水平。由以上分析可知,旅游业整体经济韧性较高,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旅游业每个维度的韧性都高,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其旅游业薄弱处发力提高当地旅游业韧性水平。根据韧性各维度评分的均值可知: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广西、福建、海南在抵御力维度的韧性未达到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均值水平;浙江、辽宁、河北、广西、福建等恢复力维度的韧性水平有待提高;上海、辽宁、天津、广西、福建、海南等地旅游业经济的重构能力有待加强;浙江、上海、辽宁、天津、福建、海南等旅游经济系统的更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3.3 滨海旅游业韧性空间特征分析
根据2010—2019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韧性水平的评价值,采用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将旅游经济系统韧性和各维度韧性划分为低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水平和高水平5个等级(表6)。由表6可知,在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广东旅游经济系统达到高韧性水平,浙江、江苏、山东、上海、海南等地旅游业处于中等及以上韧性水平,而广西、辽宁旅游业处于低等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进一步分析可得,山东等北部海洋经济圈、广东等南部海洋经济圈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系统韧性发展不平衡,未能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浙江等东部海洋经济圈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韧性发展较为均衡。
各维度韧性水平空间格局如表6所示。①抵御力维度: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旅游业的抵御能力处于较高水平,辽宁、山东、福建、海南次之,广西、河北、天津则处于较低水平,滨海旅游业抵御能力空间差异较大。不难看出,抵御能力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经济发展对提高旅游经济系统抵御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恢复力维度:广东、上海、天津、江苏、海南等地旅游业的恢复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山东次之,其他省市旅游业恢复能力较弱,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恢复能力存在明显差异。③ 重构力维度:广东、山东、河北、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地旅游业处于中等及以上重构能力水平,天津、上海、广西、海南等地的重构能力水平偏低。分析原始数据发现,天津、上海、广西、海南等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明显低于其他沿海地区,三产投资额可能是影响重构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④更新力维度:广东、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旅游经济系统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浙江、辽宁、广西次之,其他地区重构能力明显偏低。比较发现,天津等地高等院校数量及在校人数、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及在校人数在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处于末流位置。
3.4 滨海旅游业韧性随时间变化特征
选取2010年、2019年截面数据,采用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将韧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表7)。由表7可知,研究期末,广东、浙江、山东、江苏4个省旅游经济系统达到高度韧性水平,福建、天津、河北、广西、辽宁5个省市为低等韧性水平。进一步分析可知,东部海洋经济圈沿海地区旅游业经济韧性较为均衡,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沿海地区旅游业韧性呈现较大差异。与研究初期相比,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韧性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海南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水平提升较为迅速,从研究初期的低等韧性水平提高至中等韧性水平。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滨海旅游经济系统各维度指标的空间变化情况,选取2010年、2019年截面数据,借助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旅游经济系统各维度韧性水平进行划分(表8),各维度韧性变化表现出如下特征。
(1)抵御力维度:2019年,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地旅游经济系统抵御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广西、福建两地为中等韧性水平,其他地区处于较低水平。与2010年相比,旅游业处于高等韧性水平的地区有所增加,江苏、山东、广西等地抵御力水平有明显提高,其中,山东抵御能力的提升最为明显,从低等水平提升至高等水平;辽宁、海南两地抵御力相对其他沿海地区有所下降。
不难看出,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系统抵御能力空间差异较大,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海洋经济圈旅游业抵御能力发展较为均衡,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旅游业抵御能力表现出较大差异;旅游经济系统抵御力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同样处于领先地位。
(2)恢复力维度:研究期末,广东、江苏、上海、海南、天津等旅游业的恢复能力为中等及以上水平,其他地区旅游业抵御力位于低等韧性水平。与研究初期相比,江苏、海南等地旅游业恢复能力均有所提高,海南的提升最为明显,该地区恢复力从低水平提升至高水平。但也有部分地区旅游业的恢复力相对下降,其中,浙江、天津、山东等下降较为明显。
(3)重构力维度:研究期末,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广东、福建等地的重构能力位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其余地区均处于低等水平。与研究初期相比,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系统重构能力评分出现较高程度的上涨,但地区之间重构能力的差距拉大,在空间格局表现为高等韧性水平的地区减少,中等及以上韧性水平的地区数量增加,低等韧性水平的地区减少。
(4)更新力维度:2019年与2010年相比,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更新力维度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江苏、河北、山东、广东旅游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更新能力,上海、辽宁、天津、福建、海南等地旅游业的更新能力较弱。在更新力维度的评分层面,只有天津旅游业实现了正增长,其他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更新能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滨海旅游业韧性反映了滨海旅游经济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抵御力、恢复力、重构力和更新力,是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研究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通过熵值-TOPSIS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我国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系统各维度韧性,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结论如下:①2010—2019年我国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广东旅游业经济韧性水平最高,接下来依次为浙江、江苏、山东、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河北、辽宁、广西,同时我国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②旅游业整体经济韧性较高,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旅游業每个维度的韧性都高。
浙江旅游业韧性水平在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第二,但其在恢复力、更新力维度的评分较低。③一级指标中,抵御力和恢复力是影响滨海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水平的核心指标,是提升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关键。二级指标中,旅游设施指数、旅游经济发展指数、旅游资源禀赋对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贡献最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旅游地创利水平、旅游者规模、旅游资源丰富度越来越成为影响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的因素。④分维度讨论影响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发现,旅游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旅游经济系统抵御力的关键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提升旅游经济系统恢复力核心影响因素;增加旅游业人才储备对提高旅游经济系统更新力的效果更为显著。⑤从空间格局看,我国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系统韧性发展不平衡,东部海洋经济圈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韧性发展较为均衡;各维度韧性水平空间格局差异明显,但除更新力指标外,其他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优化。
4.2 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滨海旅游业韧性水平,缩小省际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增强我国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持续增强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内在动力。滨海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地创利水平、旅游地游客规模、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应通过完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滨海旅游业收入、扩大游客规模、充分利用旅游地旅游资源等途径提高滨海旅游业经济韧性。①完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布局,加强交通干线与旅游景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服务功能,同时增加旅游路线公共交通运营车辆,完善共享汽车异地还车服务;合理增加旅游地酒店和旅行社数量,完善旅游业配套服务;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旅游景区停车场,合理配置公共厕所,加大旅客公共服务力度。②扩大游客规模,提高滨海旅游业收入:鼓励旅游景区推行旅游景点套票、月票、年卡等服务提高游客黏性,旅游淡季采取门票减免、演出打折等方式吸引游客;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消费服务,做好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支持,在做好配套服务的同时提高旅游业收入水平;及时研判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适时启动入境旅游促进行动。③充分利用旅游地旅游资源:加强海岸线卫生治理,合理开发海岸线等自然资源,打造滨海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旅游与文艺表演相结合,促进旅游演艺提质升级,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旅游演艺项目,提升本地旅游业的竞争力。
(2)完善滨海旅游经济系统空间格局。综合考虑交通干线和国家发展战略,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旅游空间格局,建设一批滨海旅游枢纽城市,逐步完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交通服务功能,提升对三大海洋经济圈沿海地区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从区域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通过打造跨区域旅游风景路线,带动各地旅游业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滨海旅游共建共享的新发展格局。
(3)加强滨海旅游业韧性理论研究和人才支撑。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资源整合联动,开展旅游应用创新合作,实施创新性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事关滨海旅游业韧性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研究出台关于提高滨海旅游业韧性的政策文件;加强旅游学科建设,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大力发展旅游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加强旅游专业职业教育,培育更多旅游业发展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Z].2020.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22.
[3] 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经济地理,2017,37(10):1-9.
[4] 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等.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9,34(2):1-7+151.
[5] HOLLINGCS.Resilienceandstabilityofecologicalsystems[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73,4(1):1-23.
[6] ADGER W N.Socialandecologicalresilience:aretheyrelated?[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2000,24(3):347-364.
[7] HILLE,WIALH,WOLMAN H.Exploringregionaleconomic resilience[R].2008.
[8] ROSEA,LIAOSY.Modelingregionaleconomicresilienceto disasters:a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ofwater servicedisruptions[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2005,45(1):75-112.
[9]MARTINR.Regionaleconomicresilience,hysteresisandrecessionaryshocks[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12,12(1):1-32.
[10] ERAYDINA.Attributesand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resilience: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resilience of Turkish regions[J].RegionalStudies,2016,50(4):600-614.
[11] BRISTOW G,HEALYA.Innovationandregionaleconomic resilience:anexploratoryanalysis[J].Theannalsofregional science,2018,60(2):265-284.
[12] CAPELLOR,CARAGLIU A,FRATESIU.Spatialheterogeneityinthecostsoftheeconomiccrisisin Europe:are citiessourcesofregionalresilience? [J].JournalofEconomic Geography,2015,15(5):951-972.
[13]COCHRANEJ.ResponsestocontinuingcrisisinSriLanka[C]//Asiantourism:Growthandchange.Routledge,2007:99-112.
[14] CELLINIR,CUCCIAT.Theeconomicresilienceoftourism industryinItaly:Whatthe‘greatrecessiondatashow[J].Tourism ManagementPerspectives,2015,16:346-356.
[15] LUTHE T,WYSSR.Assessingandplanningresilience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4,44:161-163.
[16] POWELLRB,GREENTF,HOLLADAYPJ.Examining communityresiliencetoassistinsustainabletourismdevelopmentplanninginDongVanKarstPlateauGeopark,Vietnam[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8,15(4):436-457.
[17] CHEERJM,LEW A A.Understandingtourismresilience:Adaptingtosocial,political,andeconomicchange[C]//Tourism,resilienceandsustainability.Routledge,2017:3-17.
[18] BLOORJMG,BARDGETTRD.Stabilityofabove-groundand below-groundprocessestoextremedroughtinmodelgrasslandecosystems:interactionswithplantspeciesdiversityandsoilnitrogenavailability[J].PerspectivesinPlantEcology,Evolutionand Systematics,2012,14(3):193-204.
[19] ROSCHERC,FERGUSAJF,PETERMANNJS.What happenstothesownspeciesifabiodiversityexperimentisnot weeded? [J].BasicandAppliedEcology,2013,14(3):187-198.
[20] DOGRU T,MARCHIOEA,BULUT U.Climatechange: vulnerabilityandresilienceoftourismandtheentire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19,72:292-305.
[21] 李連刚,张平宇,谭俊涛,等.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1):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