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分析

2023-07-22汪克亮孙孟雅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5期

汪克亮 孙孟雅

摘要:为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考察其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态势,仍存在较大的效率增长空间;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且区域差异總体呈下降趋势;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σ 收敛、β 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绿色经济;实施差异化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策略,缩小效率差异;打破区域边界壁垒,构建海洋绿色协同发展格局等建议。

关键词:海洋绿色经济效率;俱乐部收敛;海洋绿色协同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3)05-0090-10

0 引言

海洋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开发利用海洋的步伐,以期为本国经济注入无限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以来,海洋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据2021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已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在从中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绿色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那么,当前中国海洋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到底如何? 分布动态呈现何种特征? 又是否具有收敛性?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2007—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尝试探究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动态演进及收敛特征,为实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衡量,主要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效率水平来衡量,测算方法主要有随机前沿方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扩展模型。相较于SFA,DEA 因擅于处理多投入、多产出问题,更受学者的青睐,其中由于SBM 模型可将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模型,更加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因而成为绿色发展效率测度的主流模型。如盖美等[1]利用SFA 法测算了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狄乾斌等[2]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Malmquist模型测算2006—2014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经济效率,发现海洋经济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下降趋势;李华等[3]从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科技支持力度以及海洋发展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还有些学者通过不同层级探索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如江苏省[4]、环渤海地区[5]、辽宁省[6]、福建省[7]、三大海洋经济圈[8]等。二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大量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科学技术[9]、要素市场扭曲[10]、海洋产业结构[11]、信贷资金[12]、一带一路[13]、环境规制与FDI[14]等因素均可对海洋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如狄乾斌等[9]认为科技创新水平能够促进本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同时还会为相邻地区带来辐射效应;孙才志等[10]通过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严重阻碍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王波等[11]通过研究发现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并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三是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

Ren等[15]认为中国海洋经济绿色效益的提高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提高对其影响不大,甚至产生不利影响。王青等[16]利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经济产业划分为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和低投入高产出3种类型,分别包括天津、海南和广西,浙江、河北、福建、江苏和上海,广东、山东和辽宁;胡晓珍[17]认为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导致了三大经济区海洋绿色经济增长存在明显差距,且β 检验结果表明也不存在收敛特征;盖美等[18]发现地区间海洋经济效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表现出扩大的态势,且呈分散的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且为海洋绿色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就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收敛性特征方面还存在可拓展空间。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考察其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并提出建议。

1 研究设计

1.4 数据来源

由于2018年以来的海洋统计年鉴已不再统计涉海从业人员这一指标,造成原始数据的缺失,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选取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文中涉及的变量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为避免变量量纲的不同以及减少多重共线性,对涉及的变量进行取对数操作,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此外,对考察条件β 收敛时加入的控制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除对外开放程度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外,其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8,且变量间VIF均值为1.63,远小于10,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2 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水平时序演变特征

在样本观测期内,从11个沿海地区整体来看,就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值大小而言,沿海地区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较高,均值达到1.08;就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变化趋势而言,大致分为“先上升,后下降”的两阶段式演变趋势(表4):2007—2008年为上升阶段,从1.07 上升到1.11,增长率为1.946%;2008—2016年为下降阶段,从1.11下降到1.04,年均下降率为0.682%,整体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年均下降速度为0.230%。从不同的经济圈来看,环渤海海洋经济圈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呈“上升-下降”来回波动的变化趋势,整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态势,从2007年的1.08下降到2016年的1.04,年均下降率为0.303%;长三角海洋经济圈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呈“上升-下降”来回波动的变化趋势;泛珠三角海洋经济圈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呈现了“上升-下降”的演变特征,2007—2011年处于上升阶段,从1.07增长至1.15,年均增长率为1.381%;2011—2016年为下降阶段,从1.15下降至1.04,年均下降率为2.083%。从具体的地区来看,就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值大小而言,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可将其按照效率大小分为3个阶梯。第一阶梯为天津、河北、广西,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大于全国均值;第二阶梯为辽宁、山东、福建,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大于全国均值;第三阶梯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小于全国均值,海洋绿色经济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就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变化趨势而言,天津、河北、江苏、山东、海南在样本观测期内整体呈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295%、0.822%、0.795%、0.350%和2.767%,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933%、0.145%、0.466%、0.154%、1.643%和1.669%。

3 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动态演进

Kernel密度估计能够通过反映随机变量的分布位置、形态、延展性及极化趋势特征进一步揭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因此取Gaussian核函数进行核密度估计,得到如图1所示的核密度分布图。

从分布位置来看,中国沿海地区整体和环渤海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分布曲线均表现出微弱的左移趋势,表明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在观测期内小幅下降。长三角海洋经济圈分布曲线呈现“左移-右移-左移”的态势,整体变化幅度较小。

从分布形态来看,11个沿海地区整体和长三角经济圈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分布曲线主峰高度波动上升,且逐宽度年缩小,表明各沿海地区以及长三角内部地区间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绝对差异在缩小;环渤海经济圈分布曲线呈现主峰高度下降、宽度变大的趋势,表明环渤海经济圈内部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差距均在不断扩大;泛珠三角海洋经济圈的主峰高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宽度变化不明显。

从 分布延展性来看,11个沿海地区及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分布曲线均存在右拖尾现象,这表明沿海地区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低水平现象,但其延展性有所差异,其中11个沿海地区整体和泛珠三角海洋经济圈的分布曲线延展趋势呈拓宽趋势,意味着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与较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环渤海和长三角海洋经济圈分布延展性呈现微弱的收敛趋势,表明环渤海和长三角海洋经济圈内部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

从极化特征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分布曲线呈现双峰现象,表明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海洋绿色转型速度更快,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海洋绿色转型则更加乏力,呈现典型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曲线由双峰逐渐转变为单峰,这说明了其两极分化特征趋于减弱的态势。

4 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在探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区域绝对差异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别运用σ 收敛、β收敛对11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收敛性检验,以分析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趋同或分散特征。

4.1 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σ 收敛

本研究运用变异系数计算得到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σ 收敛结果(图2)。就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整体而言,σ 收敛系数在观测期内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07 年的0.119 下降到2016年的0.079,年均下降率为4.061%,表明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σ 收敛。具体而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不存在收敛,变异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038上升至2016年的0.140,年均增长率为14.079%,表明环渤海地区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地区不平衡特征更加明显;长三角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变异系数从2007 年的0.065 下降至2016年的0.029,年均下降率为7.910%,泛珠三角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变异系数从2007年的0.205下降至2016年的0.017,年均下降率为22.174%,表明长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σ 收敛,即其内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间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日渐趋同。

4.2 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β 收敛

(1)绝对β 收敛分析。表5第一列报告了样本观测期内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绝对β 收敛结果。结果显示:第一,其收敛系数β 均小于0,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均存在绝对β 收敛,即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收敛到同一稳态水平。

第二,就收敛速度s 和半生命周期τ 而言,沿海地区的收敛速度分别为0.014,半生命周期分别为49.511。

(2)条件β 收敛分析。本部分主要考察沿海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在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后的收敛趋势。结果显示:第一,中国沿海地区的收敛系数β 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各地区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均存在条件β 收敛,即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都将朝着各自的稳态水平方向变化发展。

第二,从收敛速度s 和半生命周期τ 来看,中国沿海地区收敛速度分别为0.022,半生命周期分别为13.683。第三,控制变量中,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系数在不同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程度、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可以促进沿海地區的发展。

4.3 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俱乐部收敛

俱乐部收敛考察的是具有相似特征地区的收敛状况。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β收敛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可得:第一,绝对收敛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均小于0,表明三大海洋经济圈内部绿色经济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趋势。在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之后,收敛系数β 仍是显著为负,即不同海洋经济圈绿色经济效率均存在条件β 收敛,这表明处于同一海洋经济圈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其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相似,使得同一海洋经济圈的地区经济联系密切,更易形成协同发展态势。第二,从收敛速度和收敛周期来看,在考虑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各地区收敛速度均有所变化,但其收敛格局未发生改变,仍呈现从长三角海洋经济圈到环渤海海海洋经济圈再到泛珠三角海洋经济圈的收敛格局。第三,控制变量中,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均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对环渤海海洋经济圈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能源强度则是影响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也表明影响沿海各地区海洋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性,应根据各经济圈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政策。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空间格局和动态演进特征。主要得出3点结论:①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整体水平呈先上升再下降的态势,具有较大的效率增长空间;②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且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按照效率值大小可将沿海地区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天津、河北、广西,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大于全国均值,第二层次为辽宁、山东、福建,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等于全国均值;第三层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其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小于全国均值;③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α 收敛特征、绝对β 收敛和条件β 收敛特征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3项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①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遗余力提升中国海洋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纳入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制度中,引导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标准的政府决策偏好的确立;另一方面,强化社会公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发挥媒体、公众、环保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②根据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非均衡性,实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差异化战略。基于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地区差异性这一事实,各地区应按照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等积极寻找提升海洋绿色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如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在保持现有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引导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将其建设为海洋绿色发展增长极,增强对相邻地区海洋绿色发展的辐射效应。

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较低的地区应借势发展,积极承接周围海洋绿色产业的扩散和溢出效应,以缓解经济圈内部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发展的落差。

③打破区域边界壁垒,构建海洋绿色协同发展格局。推动三大海洋经济圈联动发展,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探索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协同提升路径。

打破行政和空间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跨空间交流,通过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协调互补的省际体系,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盖美,刘丹丹,曲本亮.中国沿海地区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12):97-103.

[2] 狄乾斌,梁倩颖.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通报,2018,37(3):272-279.

[3] 李华,高强,吴梵.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36-43.

[4] 刘波,龙如银,朱传耿,等.江苏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地理,2020,40(8):104-113.

[5] 李博,田闯,金翠,等.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8):1266-1275.

[6] 李博,田闯,史钊源,等.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特征及影响要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7):1080-1092.

[7] 刘祎,杨旭.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89-196.

[8] 许林,赖倩茹,颜诚.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测算:基于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实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34(3):64-75.

[9] 狄乾斌,徐礼祥.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效应的测度:基于多种权重矩阵的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6):63-70.

[10] 孙才志,林洋洋.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J].海洋通报,2021,40(4):369-378.

[11] 王波,韩立民.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沿海11省市的面板门槛效应回归分析[J].资源科学,2017,39(6):1182-1193.

[12] 马树才,徐腊梅,宋琪.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及效率分析:基于沿海11省面板數据模型和DEA 模型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3):29-41.

[13] 王艳明,王余琛,丁梦琦.共建“一带一路”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 (5):53-56+139.

[14] ZHENG Hui,ZHANGLi,ZHAO Xin.Howdoesenvironmentalregulationmoder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foreign directinvestmentand marinegreeneconomyefficiency:an empiricalevidencefrom China'scoastalareas[J].Ocean & CoastalManagement,2022,219.

[15] REN Wenhan,JIJianyue,CHEN Lei,etal.Evaluationof China'smarineeconomicefficiencyunderenvironmentalconstraints:an empiricalanalysis of China'seleven coastal region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8,184:806-814.

[16] 王青,和晨阳.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1):54-65.

[17] 胡晓珍.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增长差异及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17):137-140.

[18] 盖美,朱静敏,孙才志,等.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10):1966-1979.

[19] 刘亦文,文晓茜,胡宗义.中国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4):78-94.

[20] 梁红艳.中国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动态、差异分解与收敛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2):40-60.

[21] 于伟,张鹏,姬志恒.中国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