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视域下的地理试题思维层次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3-07-22刘红叶吴立王成
刘红叶 吴立 王成
摘 要: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地理试题思维层次进行划分,从试题各思维层次占比、思维层次与知识模块、设问类型、考查分值以及必备知识的关系五个方面分析了试题思维层次的考查特点。基于试题分析结果和教学实际,系列教学启示值得注意: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二是认真研习高考试题,重视生产生活和学科前沿;三是开展规范化的试题命制,提高师生思维层次;四是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思维层次;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7-0036-0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 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求教师尝试更多地运用学生思维结构评价[1],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结构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利用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试题的思维层次进行划分和分析,期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教师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
一、SOLO分类理论下的地理试题评价标准
SOLO分类理论认为:教师难以直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结构进行观察,但可以对学生在回答某一问题时的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学生达到的思维层次。该理论将学生的思维层次分为五个层级,即前结构水平(P)、单点结构水平(U)、多点结构水平(M)、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构成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立体的思维发展层次和结构[2](图1)。
将该理论应用到试题分析中,可以探究试题对于学生思维层次的考查要求。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实际,从思维操作、思维表现和能力要求三个方面建构了高考地理试题思维层次划分的标准[3](表1)。
二、利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地理试题的优势
1.提高试题思维层次划分的准确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试题和学生思维层次的划分往往缺少一个确定且操作性强的标准,导致划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SOLO分类理论明确了一个可以量化的划分标准,具有过程可操作性和结果相对准确性的优点,减少了因为经验描述和标准含糊而导致的思维层次水平划分有误和不准确等问题。
2.对于试题分析具有高度的适用性
对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思维层次进行正确解构是深刻把握试题考查特点的重要前提。采用SOLO分类理论的划分标准,对于任一试题考查的思维层次都能在五种思维水平中找出其中一种与其对应,这是其他思维层次分类方法在试题分析领域所不具备的优势。SOLO分类理论结合了量性以及质性两种评价方式,在试题分析中的优势和特色明显。
3.对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SOLO分类理论能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应當达到怎样的思维培养目标”“学生目前处于怎样的思维水平”,进而解决“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如何缩小”的问题。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明确高考对于学生思维层次提出的要求与期待,依据此理论对学生在回答地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层次进行划分,分析其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比学生思维层次的现状和高考对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找到思维水平提高的合适路径,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意义凸显。
三、高考地理试题SOLO层次划分结果
笔者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2022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思维层次进行划分,同时对试题的分值、知识模块、必备知识、设问类型进行分析和统计,以便更好地探究试题思维层次的考查特点(表2)。
为了进一步提高划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笔者选取了3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和1位大学教授作为调查对象,对这4位调查对象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表,了解其对试题思维层次的划分情况,并将划分的结果进行统计(表3)。
SPSS软件能够对数据的可信度进行有效分析,其得到的结果越接近于1,说明划分结果的信度就越高。将上表中的测评结果输入到软件中进行可信度计算,可以得到Alpha可靠性数据为0.995。能够看出划分结果具有较为可靠的信度[4],符合试题分析的要求。
四、SOLO分类理论下的地理试题分析
1.试题各思维层次占比
通过表3可以发现试题思维层次呈梯度分布,关联结构水平(R)在试题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多点结构水平(M)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次之,单点结构水平(U)所占比例最低。这既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现实需要,也反映了国家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高考侧重考查学生能否在试题线索和知识素材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极少考查学生对某单一事件进行“概括”的能力;为了增强试题的区分度,部分试题还要求学生能在厘清题目线索和所学知识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假设和推测,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结合题型来看,选择题的思维层次主要是多点结构水平(M),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也占有相当高的比重。非选择题的思维层次主要是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这和试题总体难度大小以及不同题型的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来看,2022年高考地理试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是按照思维层级由低到高的顺序设置的,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
2.思维层次与知识模块的关系
纵向来看,单点结构水平(U)试题均出现在人文地理知识模块中;多点结构水平(M)试题主要出现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模块中,可以看出一些对思维能力要求较低的试题往往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模块中设置;关联结构水平(R)试题在所有知识模块中均有考查,再次突出了该思维层次的重要性;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试题只出现在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模块。这与不同地理模块的知识体系、高考试题的命题特征以及不同知识对于学生能力要求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横向来看,自然地理试题思维层次梯度性最为明显,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试题在自然地理模块中出现的数量最多,可以看出该部分试题要求高、难度大;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模块的试题均以考查多点结构水平(M)和关联结构水平(R)为主;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的两道试题均为关联结构水平(R),与地理教学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相契合。
3.思维层次与设问类型的关系
通过分析设问类型与思维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不同思维层次的设问路径,能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单点结构水平(U)试题的设问类型主要是事象判断,问题明确且难度较小;多点结构水平(M)试题的设问类型主要为事象判断和差异比较,还包括特征解释和事象分析,考查学生对于多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关联结构水平(R)试题的设问类型主要为影响评价和差異比较,强调学生能在多个知识的关联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和比较;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试题的设问类型主要是原因探讨,还包括事象判断和推测,与单点结构水平(U)和多点结构水平(M)所涉及的事象判断不同的是,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试题中的事象判断更强调超越已有线索,根据逻辑关系得出的一种合理推断,考查更具高度。
4.思维层次与考查分值的关系
与思维层次占比特征类似,关联结构水平(R)试题所占分值最高,其次为多点结构水平(M)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最低为单点结构水平(U),所考查的分值分别为44分、28分、20分以及8分,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为选做题,两题均为关联结构水平,故只统计一题分数,再一次凸显了关联结构水平(R)在试题考查中的重要地位。
5.思维层次与必备知识的关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是面对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5],分为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和地理联系3类,这也是高考必备知识考查的具体路径。通过表4可以发现,高考地理试题对必备知识中的地理联系考查最多,考查地理联系试题涉及思维层次中的多点结构水平(M)、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要求学生具备对知识点的关联、整合和概括能力,这也是地理教学和学生思维培养应当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考查地理特征试题的思维层次为多点结构水平(M)和单点结构水平(U),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单个地理特征知识,并具备区分和概括多个地理特征的能力,这类试题难度一般较小;考查地理过程试题的思维层次为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的动态变化,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过程进行正确描述或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因而这类试题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也较高。
五、教学启示
1.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中学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忽视思维”的教学误区依然普遍存在[6],如何走出这种误区,推动学生知识和思维的协调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应当以教学知识为基础,以学生思维提升为重要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为突破,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在教授某些自然地理事象的原理和特征等知识时,可以引入科普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来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以及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起不同地理特征、原理和过程知识之间的关系体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时,展示了一段介绍新疆魔鬼城的纪录片,该视频全面介绍了海陆变迁、气候特征、外力作用等因素是如何塑造雅丹地貌的形态,学生在学习后明白了地貌的形成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地貌形成与气候、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识的关联性得到加强。
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各类知识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知识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森林植被类型是什么,其他气候对应的森林植被类型是什么,为什么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破坏会产生哪些全球性问题。这4个问题对思维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技能和思考习惯得到培养,推动了思维向高阶发展。
2.认真研习高考试题,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和学科前沿
高考试题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和思维进行全面考查,但目前不少学生仍未重视思维在试题考查、地理学习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要对高考试题进行反复研习,深入挖掘试题深层次的内容,掌握从试题材料和地理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厘清多个信息单元间的关系以及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之间建立正确的逻辑关系等技能,逐步建构起更为全面的地理知识和能力体系。
情境迁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也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3],高考试题的命制要求和思维层次的考查特点,要求学生需要关注和重视地理情境以及具备在真实地理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养成关注生产生活、社会热点以及学科前沿的良好习惯,将在生产生活和学科热点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同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学会自主分析问题的本质,有意识地培养情境迁移的能力和知识迁移整合的水平。例如,安徽省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此地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地理现象,这里种植的水稻在成熟前会在水田中开沟排水,主要是为了减少收割时的不便、水稻生长后期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以及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这是教材知识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设教学情境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
3.开展规范化的试题命制实践,促进师生思维层次提升
试题设计首先要明确实现的目标,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命题依据并融入教师对试题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智慧[7],充分考虑学生学情,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运用水平的同时,将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试题命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师素质和学生学习具有双向提升作用。
教师要仔细研磨高考试题对于思维层次的考查特点,在试题编制中科学合理地把握不同思维层次的数量和分值比例,并注重知识模块的组合、设问类型的选择、试题情境的创设等方面的科学性。例如,参考2022年高考试题思维层次的考查特点,在试题设计时要将关联结构水平(R)作为考查的重点,还要落实关联结构水平(R)对试题情境的创设、材料内容的选择、问题线索的设置、题目设问的类型以及知识间的关联关系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合理设置一些考查学生情境迁移能力的试题,以期落实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笔者以“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设计试题材料以及3个问题,为教师进行试题设计提供参考。
【试题材料】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是安徽第二大城市,2021年GDP总量为4 302亿元,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芜湖市常住人口为364万。2021年11月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成为国内继重庆后开通并运营跨座式单轨的城市。跨座式单轨是车辆采用橡胶车轮跨行于梁轨合一的轨道梁上的方式,造价为地铁的30% ~ 50%,具有地形地貌适应性强、建设周期短等特点。据了解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30.465 km,分布于长江东侧,南北贯穿于芜湖的主城区,所有地段均采用高架敷设方式。
【问题设计】①简述轨道交通1号线采用跨座式单轨且多采用高架敷设方式的原因;②分析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成对芜湖发展的有利影响;③试分析1号线在建设过程中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试题评析】本题的3个设问紧紧围繞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要求而设计,并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具体来看,在知识点的考查上,涉及了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特征,人文地理中交通布局影响的因素,区域地理中皖南地区的地理特征,考查了学生对必备知识中地理特征和地理联系的掌握情况。在关键能力的考查上,3个小题分别对应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力考查具有层次性。要求学生能从试题材料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轨道交通1号线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和论证。在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注重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和考查,特别是建设过程中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分析,使得学生对于人地协调有更为真实的感受。在核心价值的引导上,通过试题命制实践增强了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感受到了我国交通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思维层次的考查上,该试题的思维层次为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地理信息间的逻辑关系,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及推理预测能力。
4.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趋势和“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已经强调了思维在选拔人才、学生素质评价和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可以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进行评价[1],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思维提升路径的建立意义重大。开展思维结构评价操作的关键点包括:在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时观察其思维过程,形成学习结果;利用SOLO分类理论和结构化评价方案来判断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发挥评价体系在思维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建立一个可以量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更准确地把握学生思维发展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维训练。例如,可利用SOLO分类理论在期初、期中和期末对学生进行思维水平测试,准确记录和动态分析学生思维层次水平的高低和变化;建立相应的评价量表,设置不同思维层次所对应的分值并计入学生评价的总分中,作为学习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注意收集专家、同行和学生对于评价体系的意见,增强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刘斌,王涛耕,石一坚,等.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高考地理试题的解构与分析研究——以2015—2019年全国新课标地理试卷Ⅱ卷分析为例[J].地理教学,2019(19):53-57.
[3] 任明冈,王剑.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试题能力结构分析——以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为例[J].地理教育,2021(2):31-35.
[4] 谢天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5]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 何善波,龙思松,宋丽霞.指向地理核心素养测评的高考地理试题SOLO分类评析与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20(8):85-88.
[7] 苏世延.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套卷的命制方法[J].地理教育,2019(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