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2023-07-22
乔能俊
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
记忆能力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经常会被家长问: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记忆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要想弄清记忆是怎么回事,首先要区分记忆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记忆在存储信息的方式上是不同的,作用也不同。了解记忆类型,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记忆过程,提升记忆效率。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两种记忆类型。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也被称为短时记忆,可以看作是思考过程的“工作平台”,它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瞬时及有意识加工,是我们完成大多数认知活动的基础。我们的意识与思考活动基本上是在工作记忆中运行的,比如,看见一片树叶飘落,听见远处汽笛的声音,以及你现在阅读这篇文章,都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工作记忆在运行时也会调取大脑中原有的记忆,放入到工作记忆中再加工。但是工作记忆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工作记忆一次性只能容纳5~9个组块。举个例子,你一口气给孩子提五六个关联性不强的问题,等你说完,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记得你在说什么,原因就在于信息已经超载。工作记忆不仅容量有限,持续时间也很短。如果信息没有被转化成一个更持久的形式,它将会很快消失。
那么,能否扩大工作记忆的容量呢?目前的研究显示是不能的。科学家给出的提高工作记忆效率的建议有两点:一是让信息变成有意义的组块,二是通过练习达到自动化。我们来看两个例子。你怎么记住83627165849这组数字?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不准也记不牢,但把它变成一组有意义的数字记起来就容易多了:83年6月27日16时58分49秒。这就是组块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例子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只要我们熟记“六八四十八”这一乘法口诀,那么计算16×8就非常简单,不用花过多时间思考。这说明自动化对提高工作记忆效率是非常管用的。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能够保持几天到几年,甚至伴随人一生的记忆。我们可以把长期记忆看作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心智模式,是我们建构自身的一幅心灵地图,保有许多资料、程序、信念、心态和性情。储存在长期记忆里的所有信息,我们平时是意识不到的,它们耐心地待在头脑里,直到出于需要进入工作记忆中,才会被我们意识到。
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是以“基模”的形式组织与储存的。基模是人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基模进行的组织和储存,是把相关信息的多种成分合并或串接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单一元素。因此,你的记忆中可能有一个基模来进行分数的相加,这个基模包含了你多年来学到的和分数加法相关的知识。储存在长期记忆里的基模有很多,而且没有上限。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有时需要成千上万个特定领域的基模参与。因此,长期记忆不只是知识的庞大资料库,也是所有认知活动的统合元件。
除此之外,记忆还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不再介绍。科学家普遍认为,只有长期记忆才会带来突触数量的变化和活跃度的变化。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连接的“接头”,主要用来传递神经冲动信号。突触密度越大,意味着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多,神经网络就越强大,大脑处理复杂信息的效率就越高。因此,长期记忆带来的是大脑结构性的变化,也是大脑中实实在在“长出来”的记忆。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长期记忆才是真正的记忆。沿着这个维度往深处思考: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长期记忆发生了变化。如果长期记忆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么就没有学习发生。工作记忆则是引发长期记忆改变的“管道”。
长期记忆虽然名为“长期”,但并不意味着“永久”,它也是会消退的。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形成长期记忆?如何避免长期记忆消退?
有规律的重复
心理学家约翰·梅迪纳认为,长期记忆的形成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重复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长期记忆,记忆的都是对生存来说十分重要的东西。如何判断哪些信息重要还是不重要?筛选的标准之一便是重复的次数。当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一信息时,管理长期记忆的组织(海马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重复这么多遍了,肯定是重要信息,快作为长期记忆存储起来吧。因此,即便我们讨厌重复,但为了学习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什么叫有规律的重复呢?在约翰·梅迪纳看来,这种重复不是集中于一个时段进行——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而是要将重复的次数间隔开。如果距离期末考试只有一周的时间,你打算对某一科目复习10遍,那么在一周的时间内将10次复习间隔开进行,要比一股脑儿将10次复习挤在一起进行,效果要好得多。有规律、间隔的重复是学习知识必须的。
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这是《认知天性》的作者彼得·C·布朗的观点。在布朗看来,穿插练习胜过集中练习。在一项实验中,教两组大学生计算4种少见的几何体的体积,然后让他们解答练习题。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问题类型区分,另一组学生的练习题是一样的,只是题目是混合的,没有按类型区分,也就是穿插练习。在练习中,按类型解题的学生,解题平均正确率为89%,而不按类型解题的学生,解题平均正确率只有60%。但是,在一周后的最终测试中,之前按类型解题的学生,解题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穿插练习的学生解题平均正确率为63%。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混搭起来,虽说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有阻碍,但这种方法让最终测验成绩有了极大提高。这项研究显示,从知识掌握和长期记忆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多样化练习同样重要。布朗认为,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变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为什么如此有效?因为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的,任何概念、定义、公式、观念、定律都需要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愈多、愈紧密,大脑对它们的理解就愈深入,记得就愈牢固。從脑科学的角度讲,多场景中的练习可以让知识对应的神经元网络和其他神经元网络形成更加广泛的连接,这种广泛的连接会形成基模存储于长期记忆里,能被工作记忆随时调用。
用检索强化记忆
有一项这样的科学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学生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一周之后再考查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学界把这个现象称为“测试效应”。检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呢?一方面,检测可以引发主动学习。在检测的过程中我们会集中注意力与学习材料积极互动,思考材料内部的联系以及与其他材料之间的联系。记忆是思考的痕迹,思考得越充分回忆起来就越容易。另一方面,源于记忆的动态性。为了回答问题,我们需要在记忆中检索需要的信息。当我们不断地检索,这种检索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许多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检索练习对长期记忆有好处。对此我深有感触。平时读完一本书后,我会在心里默一默: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述的?与其他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冲突?他们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释的?等等。这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自我检测,这种方式比我之前采用的“重新再读一遍”的方法要好很多。因此,我们不要一说到测试就“谈虎色变”。如果测试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而不是把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那么测试就很有必要。
将知识组块
知识的组块化与结构化,对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都十分有用。让我们来看看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学习者会参考已知的观念来学习新观念:学习者将信息留在工作记忆里,和已经储存在长期记忆里的知识联系起来,从长期记忆里找到正确的旧观念,带到工作记忆里,再按照新的顺序重新排列,形成新的连结。那么,什么样的知识容易被从长期记忆里提取出来呢?很多研究显示:储存在长期记忆里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愈多,自动化运作的知识就愈多,思考进行得愈容易,思考活动也愈活跃。也就是说,组块的、结构化的知识最容易与工作记忆里的信息发生连结,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化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接收更多信息、思考新信息、记住新信息。
用输出强化记忆
《费曼学习法》一书的核心观点是:输出是强大的学习力,用输出倒逼输入。费曼主张“以教代学”的输出模式,即“要是你能把一个概念用最简洁的语言让不会的人也听得明白,那就说明你对这个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原理在于,用最直白的语言去阐述学习的新知识,这时大脑会从记忆库中自动提取那些熟悉的信息,利用联想机制,将新的概念并入到旧的体系中,与旧的信息或知识串联、拼接起来,组成新的概念、理论。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在旧的知识和新的概念中建立强大关联的过程,从而使新知识得到彻底的理解。在学习新的知识时,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或者写出来,或是把它做出來,都是非常棒的选择。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