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游戏 愉快交友
2023-07-22王志娟
王志娟
幼儿乐群行为是指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积极参加活动,融入群体生活的一种行为表现。乐群行为的发展对幼儿的成长有积極的影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为了培养幼儿的乐群行为,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游戏教给幼儿交往技巧,让幼儿学会和同伴和谐相处,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区域游戏对培养幼儿乐群行为的重要意义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目标。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能够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为后续的个性化教育奠定基础。从幼儿成长的角度分析,区域游戏能够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另外,游戏还能够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在幼儿离园后,教师可以布置对应的家庭小任务,让家长与幼儿在家进行亲子游戏,促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从教育的角度分析,教师将区域游戏与教育目标有效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真实且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更加全面的交友体验,这样的教育更自然、更高效。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乐群行为的关键因素分析
1. 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社会领域的教育要求包括“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表演机会,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关注,从而发现并乐于展示自己的长处。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游戏角色,自主选择玩伴与游戏内容,以此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选择的过程中懂得取舍、相互磨合,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美工区布置美工作品展示区,让幼儿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区域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挖掘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不仅要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而且要鼓励那些不太出色,但是有进步的幼儿,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2.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缺少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所以,不合群、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等特征比较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其实就是幼儿融入社会的“演练场”,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需要幼儿合作完成的区域游戏,让幼儿在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情况下完成游戏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协调关系、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
教师应当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合作的环境,将“培养合作能力”这个目标贯穿于区域游戏始终。比如,在室内的美术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多个幼儿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必须学习互相协商、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色彩、内容上达成一致,共同创作出美丽的图画。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与他人合作完成的美术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一看到这幅画,就能想起和同伴一起合作作画的快乐。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类似抬轿子、舞狮子等需要多人参与的游戏,让幼儿主动思考如何团结一心、步伐一致地完成游戏,认识到团队中每个人的重要性。在不断调整游戏策略的过程中,大家的合作意识加强了,合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幼儿还能够形成谦让、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等优秀品质。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当幼儿不知道如何合作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幼儿,和幼儿一起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学会交流、分工、配合。
3. 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
同伴交往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主要途径,幼儿早期的交往能力和技巧都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习得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一般会要求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样做其实限制了幼儿的交往自由,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更加自由的交往平台。比如,在开展区域游戏之前,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游戏场所、游戏材料、游戏伙伴以及游戏内容。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干涉幼儿的交往,而要为幼儿创造互相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使幼儿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交往技能。幼儿和同伴一起玩耍时难免发生冲突,教师要及时注意到幼儿之间的交往冲突,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指导。比如,幼儿正在合作搭建一座公园,有两名小朋友为一块积木争抢起来。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一冲突,引导他们互相谦让,或者猜拳决定积木的归属。当两名小朋友采用猜拳的方式解决这一冲突后,之后再遇到相似的情况时,他们就知道怎么做了。
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最好不要公开批评幼儿的消极交往行为,而要关注、表扬积极的交往行为,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强化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的时候,教师要格外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幼儿。在他们不敢迈出交友的第一步时,教师不妨主动为这些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小团队,鼓励其他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幼儿主动走近他们,用团队的融洽氛围感染这些内向的幼儿,让他们慢慢放下紧张、戒备的心理,融入集体。教师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时要因人而异: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给他们自由,然后静静旁观、适时引导;内向、胆小的幼儿,则要把机会“塞到”他们手里。
4. 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建设良好师幼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的师幼关系能够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以及学习行为,可以保证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活动,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倾听幼儿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当幼儿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后,会更加喜欢教师,把教师视为自己的伙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继而“亲其师,信其道”。
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构建良好师幼关系的重要方式。一是通过开放性提问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性提问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回答的问题,能促进幼儿进行批判性思考、想象。比如,师生在开展区域游戏时提到了一种小动物,教师可以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动物?”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还可以提问:“这种动物和小兔子(任意一种其他动物)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识别、思考两种动物的不同。二是多用具体的鼓励或表扬。“真乖”“真棒”“真聪明”等模糊、笼统的表扬是无效的,幼儿不知道自己乖在哪里、棒在哪里,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再次得到表扬。教师在表扬幼儿时要具体到某个事件、某个行为,强调努力的过程,让幼儿知道下次该怎么做,强化其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当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说:“我看见你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放弃,加油,坚持的你真棒!”鼓励幼儿坚持不懈。
另外,幼儿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保证自身成为幼儿的榜样,向幼儿传递正能量。比如,每天笑脸迎送每个幼儿,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儿童,和颜悦色地与幼儿说话,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幼儿,鼓励遇到挫折的幼儿,并辅以身体的抚摸和拥抱。
在区域游戏中优化幼儿乐群行为的策略
1. 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
现在的孩子占有欲比较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适时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玩具分享,快乐成长”活动,让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朋友分享。游戏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初步活动。幼儿在分享玩具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分析每个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对应的心理活动,通过谈话来鼓励、引导幼儿主动表达想要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的意愿,让幼儿逐渐树立分享意识。主动分享的孩子能收到其他小朋友送来的感谢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一对一交换分享,促进幼儿之间的深入交流,提升幼儿的交际能力。
二次活动。在区域游戏中,因为玩具有限,有时玩具不够分,这时,幼儿之间便开始出现矛盾。教师应该耐心引导,让幼儿理解多人合作、互相分享的乐趣。慢慢地,幼儿发现,互相争抢不仅玩不好、玩不尽兴,还会让自己和小伙伴都不开心,而多人玩耍有单独玩耍没有的乐趣。这样的内心体验不是教师灌输给幼儿的,而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感受到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幼儿就会发自内心地愿意分享,并且有意识地学习如何分享,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教师还可以为幼儿举行班级生日会,小朋友们逐一为寿星献上真诚的祝福,一起玩游戏、唱生日歌,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
2. 激发幼儿的集体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比如,教师设计充满活力的集体舞蹈;教师还可以出示壮观的银河系图片,并为幼儿详细讲解,让幼儿将浩瀚的宇宙与渺小的人类进行对比,感受集体力量的强大。教师还要让幼儿明白,集体是大树,小朋友是树叶,大树的繁茂离不开每一片树叶,每个人都要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这个比喻,幼儿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发挥自己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教师还可以在园内组织运动会,以班级为单位比赛,引导幼儿团结拼搏,感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分析每个班所获得的集体奖项,引导幼儿讨论获奖原因,从而将集体意识深植幼儿心中,让幼儿对集体产生向往与敬畏之心,进而激发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产生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另外,教师要让幼儿明白,在集体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比如,午休的时候,如果自己发出声响,就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休息;轮到自己值日,如果卫生没做好,就会影响班级得分;等等。在这样生活化的场景中,具象化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幼儿脑中初步形成。
3. 引导幼儿尊重与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
幼儿在家里就像“小太阳”,家长都是围绕着“太阳”转。所以,在大部分幼儿的眼里,所有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都一样,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代表了他人的喜怒哀乐,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思维的局限性很大。
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让幼儿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自己不一样的孩子,他们或许某一方面比自己优秀,或许某一方面不如自己,但无论怎样,都要尊重和接纳别人的不同。比如,教师组织足球比赛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分配角色:有的幼儿手臂比较长,但是跑步速度不快,适合做守门员;有的幼儿适合做前锋;有的适合做后卫;等等。教师可以把分配角色的理由告知幼儿,让幼儿明白,每个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角色,在足球比赛中是这样,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另外,在足球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两队球员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复盘比赛过程,让幼儿听听不同小朋友对于比赛的想法,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思考如何发挥个体的优势、队员之间如何有效配合、如何接纳队友的失误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到输赢并不重要,队员间相互配合,发挥每个小朋友的优势才是关键。
未来的社会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下一代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集体意识,教给他们必要的交往技能,是每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幼儿园)
责任编辑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