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式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2023-07-21陈宝瑜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任务驱动

陈宝瑜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习由接受式向自主建构转变。高中历史学科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明确历史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文章探讨课程改革与任务驱动的关系,明确高中历史教学与任务驱动的适配度,对任务驱动式教学环节进行解读,研究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践场景及相关策略,分析典型课例。

【关键词】任务驱动 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6-32-04

历史学科承担着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践行课程改革理念,本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任务驱动式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一、课程改革与任务驱动的关系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或互动协作,通过最终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实践活动。简单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1]。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把重心从教师的“怎么教”转移到学生的“怎么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传授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将“师讲生听”转变为学生完成任务,将单一灌输方式转变为多维互动方式,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从被动听讲变为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方案的提出者。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任务驱动的适配度

首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必修教材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两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包括《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册。教材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容量巨大,二是结论性表述多。容量巨大,是指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每一课的内容往往跨越几百年,涉及数十个历史事件、概念。结论性表述多,是因为每一课的时间跨度很大,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更多地呈现结论而非过程。在此情况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把知识结构化、史料充沛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其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对教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2]从某种角度来看,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体会、运用、反思中慢慢悟出来的,并逐渐转化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判断。核心素养落实的主体是学生,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正是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得素养。

最后,任务驱动是历史学科培养时代所需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国家和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正是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创新则可以在每一个学科中从不同方面进行培养。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创新三者有一个共性,即都强调了一种担当精神、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态度,而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与驱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成长,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家国情怀。

三、高中历史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环节设置原则及步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课程标准、学情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①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②基于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教材;③基于学情,任务链设计“起点高,落点低”,接轨新高考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④强化任务链的内在逻辑,体现层层递进的引导思维作用;⑤任务驱动中的问题链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结合,其中特别突出唯物史观、家国情怀;⑥任务驱动的任务创设要情境化、生活化,以新情境、巧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思维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根据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笔者把任务驱动式教学分成五个环节,即“五步任务驱动教学法”。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历史学科创设情境必须呈现历史材料,因此该工作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当然学生也可以创设情境,途径有两种:①教材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文字、地图、实物照片等历史素材,可利用这些材料整合创设情境;②可利用其他资源,如网络信息、教学参考等。第二步,分析任務,完成任务。分析任务,指分析任务的具体要求,相当于审题的过程;完成任务,相当于答题的过程。此步骤分为两种完成形式,一是个人独立完成,二是小组合作完成,先个人完成,后合作完成,既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又发挥集体作用。第三步,分享成果,师生共研。分享完成任务的成果,通常由小组派代表展示,展示方式有口述、文字答案呈现、思维导图绘制、历史小品演绎等。第四步,检查评价,反馈问题。此步骤一般为教师引导,给出相应的评价素材,由学生解答后,师生再对问题进行研讨解决。第五步,总结规律,升华认知。学生是此步骤的主体。总结历史规律,服务于认识历史及认识现实世界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五个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堂分配时间,一般第二步、第三步占据二分之一或更多的时间,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践场景及相关策略

任务驱动方式是否科学,是任务驱动能否有效启动、有效落实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多种不同教学场景都适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而在不同场景中运用的具体教学策略又有所区别。

(一)创设以新情境为依托的任务驱动

教师应用学生不熟悉的史料来创设历史新情境,提出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设问,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下主动探索,运用学科核心素养及所学知识去完成任务。创设新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任务链,这是目前历史等学科课程改革中最常见、最常用的场景。

历史新情境的创设策略:应优先使用教材、教学参考中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同时指向课程核心内容,指向性较好。

(二)设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切入点的任务驱动

历史学科有五个核心素养,当教师确认某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切入点,设置任务驱动问题链。在此情况下,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手段。例如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用来解释历史上所有改革的原因和结果。这样,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手段,也是任务驱动的方式。

学科核心素养类任务驱动的策略:事件务必真实且典型,史实与素养之间达成的通道务必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三)于思维疑点处设置任务驱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史是一门知往鉴今、服务于当下的学科。理解历史的因果,了解现实发展,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历史教育的目的。历史进程为何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是什么因素导致历史的走向,这些学生学习的疑点,正是理解历史的关键。

思维疑点处设置任务驱动的策略:在有疑问的地方寻找新的角度,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挖掘出本质疑点。

(四)于情感关注点处设置任务驱动

情感关注点是学生最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抓住情感关注点设计驱动任务,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愤、团结抗日的伟大、当家做主建设新中国的激情等,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感关注点处设置任务驱动的策略:在家国情怀、大是大非处着力,任务导向积极。

五、任务驱动式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典型课例分析

笔者在研究任务驱动式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从多方探索与实践任务驱动式历史教学法。本文选取了一个课例片段,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进行简要的课例分析。

任务驱动课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这一课的任务驱动凸显了四个设计原则,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基于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教材;基于学情,任务链设计“起点高,落点低”;任务创设情境化、生活化。

根据大单元的学习理念,教师对本课及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得出本课新的四个学习子目。课本原子目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出现”,整合后的子目为“鼎盛之气象”“鼎盛之探因”“危机之出现”“盛衰之认识”。每一个子目的学习都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研究解决。

第一个子目“鼎盛之气象”,任务设置为:①何为“鼎盛”或“盛世”?②閱读课本,根据课本内容及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鼎盛表现在哪些方面?③补充清朝前中期的疆域、城市、白银、人口等方面的史料,以及康熙皇舆图,创设历史的新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鼎盛表现。设计意图:调动已知,把握概念,寻找角度,研究课本,研读补充史料,形成学科认知,达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第二个子目“鼎盛之探因”,任务设置为:清朝前中期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是怎么当皇帝的?阅读课本第77页、78页的三则材料,概括材料内容,谈谈你认为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有无关系。任务设计意图:把“君主专制”的版块放到“鼎盛之探因”来思考,利用课本资源去掌握君主专制加强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封建君主制度影响的两面性,用辩证眼光看问题。该任务设计的亮点在于“于无疑处引发疑问,于有疑处引导思维”,引导学生从不面的角度解读同一则历史材料,把材料所涉及的现象与更大层面的结果形成逻辑关系,培养唯物史观与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子目“危机之出现”。首先,要创设情境,设置任务。教师提出问题:康熙、雍正、乾隆三人在位期间,国家统一,疆域开拓并巩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人口增长,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然而,英国来华使者马戛尔尼却把中国形容为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清王朝的另一面是什么呢?此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素材及所学知识,得出认识。其次,利用史料及图片创设情境。课件呈现图文(1799年,中国:乾隆去世、和珅“跌倒”、白莲教起义、英国来华走私鸦片;西方:华盛顿去世、拿破仑雾月政变、改良蒸汽机使用、启蒙思想流传),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发展轨道;康乾盛世落幕,西方迅速崛起)。

第四个子目“盛衰之认识”。教师给出材料:何芳川在《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一文中指出,康乾盛世时期,近代资本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已经开始进入历史舞台中央,开始压倒包括古代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上一切前代类型的文明。如此一来,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看为盛,从世界历史上看则为衰,或者是渐入衰境的一个动态过程。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清王朝的盛与危。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盛,是与前代比,与同类型及过往文明比;危,是指自身存在矛盾,与新兴文明比。本课的最后环节,呈现古今对照任务驱动,指出清朝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讨论清朝的盛衰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盛,因开放、顺应时代、全球视野;衰,因闭锁、固守传统、妄自尊大。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回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探索,是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与以往课堂相比,有很大的转变。由于有了任务链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抓手,教师变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学生自主习惯如何养成,学生学科思维方式、学科素养如何迅速地提升,学生自主设计任务如何更好地实现,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6):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0.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任务驱动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