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3-07-21谢心怡冯雨奂

中国德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扎根高校教师队伍

谢心怡 冯雨奂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的时代使命、基本素质、实践路径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神圣性与扎根性并重的价值定位、学术与人格并重的价值内涵、做好引路人与筑梦人的价值实现,从教师的自我修养、教育体系的培育监督以及全社会尊师敬教的风尚等方面指明了实现路径,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教师队伍;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 谢心怡,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冯雨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诠释和论述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根本任务、办学方向和重要使命。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因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乎人才培养的素质,关乎国家综合国力,关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既体现了高校教师与广大教师群体的共性,又强调了高校教师的特殊性。

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进路、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握这三大逻辑,有助于深化对相关论述生成与发展的理解。

(一)时代逻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立足新时代发展起来的。这个“新”既体现为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也体现为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推进,世界科技图景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被深刻改变。此外,随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关于世界政治、文化等的景观也在更替。为了抓住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遇,为了深化对全球政治文化新格局的理论认知,为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谈道:“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1]高校教师队伍对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尤为关键。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表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因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经济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显得愈发重要。可以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与国家面临的新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揭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规律和逻辑。

(二)理论逻辑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发展最新成果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相结合而提出的。因而,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又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和我国现实国情的新原则和新内容。

关于教育的本质属性、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核心目标等观点,构筑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历代领导人结合中国革命与改革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方针、目标、战略地位等,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師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在吸收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论述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深度。2016年12月9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4]这一重要论述点明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价值意义,保证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先进性。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5]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背景,对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依循道路、基本原则等进行了全面阐释,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

(三)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符合我国国情,是在实践基础上做出的理论升华,又对实践有充分的指导意义。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立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坚持“四为”立场,高校教师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拥护党的领导,发挥专长,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独特的实践基础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决定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8]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9]2017年12月,在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西安交通大学教师“传承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从中国及各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和实际情况出发,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逻辑。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既阐明了“好教师”之共性,又揭示了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价值意蕴的认识,有助于高校教师成为“学生的幸运”“学校的荣光”和“民族的希望”。

(一)价值定位:神圣性与扎根性并重

高校教师的价值定位应既向上又向下。向上的一面反映了高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向下的一面则体现了高校教师职业的扎根性。高校教师职业既是一份神圣的事业,也是一份需要扎根精神、需要全心奉献的工作。

高校教师职业是一份神圣的事业。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11]此后,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神圣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12]高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在于教师不仅需要“授业”,更需要“传道”,其所影响的是一个人的心灵、精神、生命与灵魂。“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3]鉴于此,高校教师应立志担当起自身的崇高使命与伟大职责,在平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彰显自身的人格修养,以真善美引导学生,以理想信念感召学生,以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使学生才干得以练就,品德得以养成,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这是党和人民对高校教师的郑重托付,高校教师须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应高度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正是在此意义上,高校教师才能成为“民族的希望”。这是高校教师“向上”的价值定位。

高校教师职业也是一份需要扎根精神、奉献精神的事业。可以说,也正是扎根精神和奉献精神使得高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得以进一步彰显。这里的“扎根”既表现为高校教师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也表现为高校教师要甘于扎根实际,扎根本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爱岗敬业,愿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倾其所有,时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渡过难关。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和黄金阶段,必须“扣好第一粒扣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根本遵循,但青年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最容易陷入迷茫彷徨,急需经验丰富、操守得宜、品德高尚的教师的引导。因而,高校教师要真诚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甘于为学生奉献,甘于做学生的脚手架和铺路石。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扎根实际、扎根本土,奋斗不渝。空想不会产生理论,实踐才能产出真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法律教师“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4]。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法律教师的寄语也予其他各类学科的高校教师以重要启示,各学科高校教师应扎根自身行业的实际工作,做到言之有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高校教师学习其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其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15]在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勉励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师传承西迁精神,扎根西部、为西部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16]这是高校教师“向下”的价值定位。

建设高校教师队伍首先要明确高校教师职业的价值定位,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与扎根性及两者的辩证统一,引导高校教师践行神圣使命,担负神圣职责,扎根中国大地,扎根本土实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奋斗终生。

(二)价值内涵:学术与人格并重

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的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7]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好教师”提出了四点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18]这四点标准进一步诠释了高校教师学术与人格并重的价值意蕴。高校教师唯有做到学术与人格的并重,才能担得起教师职业的“伟大”“神圣”与“崇高”。

在学术方面,高校教师应具备扎实学识,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唯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教师应在文明的传承中发挥核心作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19]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知识、思想和真理是否能够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知识积淀和学术积淀;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是否能够在一代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身上扎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知识素养和学术素养。高校教师应在文明传承中发挥中坚作用,扎实自身的专业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及世界优秀文明的传承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二,高校教师应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接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高校教师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应努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思想文化的创新。2017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广大知识分子应“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不断攀登创新高峰”[20]。

在人格方面,高校教师要树立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仁爱之心。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首要标准。高校教师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点燃青年学子,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色彩。道德情操是好老师的重要品质。高校教师必须道德合格,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高校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切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大先生”。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好老师必须有仁爱之心。对待学生,高校教师应做到严爱相济,尽己所能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包容并帮助学生改变缺点和不足,在青年学子的心灵中播撒爱的种子,帮助青年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与栋梁之材。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将高校教师“学术”与“人格”并重的价值内涵进一步诠释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指出高校教师既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要做涵养德行的“人师”。[21]

可以说,在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才”(学术),更要重视教师的“德”(人格),要努力打造德才兼备的、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队伍,发挥高校教师队伍在文明传承与创新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价值实现:做好引路人与筑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以“引路人”和“筑梦人”来定义教师的角色。“引路人”和“筑梦人”明确了教师工作的具体方向,为广大高校教师群体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实现路径。

在与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引路人”来勉励广大教师:“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校教师也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3]。“健康成长”看似朴实无华,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刻而全面的内涵,品格好、学习好、敢于创新、奉献祖国的学生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康成长”。

高校思政课教师扮演了极为关键的“引路人”角色,对于引导青年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24]只有如此,思政课教师方能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播种学生的信念、夯实学生的信仰。作为“引路人”,高校教师需要修炼内功、扎实学识、磨炼思维、提升修养,唯有如此,才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汲取丰富知识,培育科学思维,养成高尚情操。“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25]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思想文化快速传播的新时代,作为“引路人”的高校教师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追求学术卓越。作为“引路人”,高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是“引路”而不是“带路”,是“引导”而不是“灌输”。青年学生最终要学会自我成长和独立创新,不能时时事事依赖教师。鉴于此,教师要灵活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增进自身的教育智慧,通过专业阅读、同行学习总结提升,在指导和放手之间把握平衡,引导青年学子独立成长。

高校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在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依靠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26]今天高校中的青年学生将见证和全过程参与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27]。可以说,今天的青年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好、教育好这一代打造中华民族的“梦之队”,成为高校教师的伟大职责和光荣使命。高校教师要研究真问题,努力站在世界学术前沿,努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做青年学生“为学”与“为事”的示范;高校教师也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做青年学生“为人”的示范。[28]

可以说,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应从“引路人”和“筑梦人”两个具体角色入手,明确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发挥好高校教师的育人力量和示范力量。

三、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

建设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高校教师队伍不能仅仅停留于理念上,高校教师价值意蕴的实现需要教师自身、教育体系及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

(一)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29]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相处,人与人的相处贵在心灵与精神气脉相通,教师能够教育和感化学生靠的是教师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

高校教师加强自我修养须从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两个方面入手。在学术方面,理工科高校教师要把握学术前沿,关注国家重大需要;人文社科教师则应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各学科高校教师应关注跨学科对话,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在人格魅力方面,“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30]。高校教师应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事,以德育人,用深厚的道德修养感化学生。

(二)铸牢育师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区别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以科研工作为重,受到的科研训练较为充分,所受的教育教学的规范培训则相对薄弱。有鉴于此,各高校应切实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同时注重对高校教师的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切实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做到科研育人,用创新奋进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勇攀高峰,用淡泊名利的科研态度引导学生潜心学问。在表彰激励上,给予教师更多的平台支持,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环境。在考核评价上,以师德师风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让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此外,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导师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31],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和心灵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应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做好监督、考核、奖励、惩罚等工作。

(三)打造尊师敬教的社会风尚

“国将兴,必重师而贵傅。”我国自古即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32]新时代,也应在全社会弘扬尊师敬教的氛围。在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尊师敬教,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风尚。每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敬重,对于曾经教过自己的教师,他亦感念不已。他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33]这种师生之情令人动容。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到自己的母校八一学校看望教师并动情地说:“到这儿就没有首长了,都是学生。”[34]

高校教师职业是一份神圣的事业,也是一份需要全情奉献的事业,社会各界的尊重是教师安心从教的重要保障。为保证广大教师安心从教,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5]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方面,应善用榜样激励,大力宣传与奖励立场坚定、道德崇高、学识深厚、成果斐然的优秀教师代表,打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强荣誉激励,在先进典型、教学成果奖、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长江学者计划”等人才项目的推荐评审中,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36]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培养大师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1][13][17][18][25][3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1).

[2][3][5][28][36]習近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4][8][12][2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10][15][1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9-106,209,208-209,209.

[7][2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9][14]习近平.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1).

[19][3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0]习近平.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N].人民日报,2017-03-05(1).

[21][24]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2][34]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26][29][30]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31]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 [EB/OL].[2023-03-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32]周礼·仪礼·礼记[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360.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扎根高校教师队伍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