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精神的生动诠释
——评影片《中国乒乓绝地之反击》
2023-07-21张永祎
■张永祎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乒深陷技战术打法限制和训练条件全面落后的窘境,被“欧洲列强”全面碾压,连续三届与男团冠军无缘,特别是遭遇到劲敌瑞典,几乎成了中国男乒的梦魇。如何能够重整旗鼓,夺回斯韦思林杯,已经成为中国男乒同仇敌忾、奋起直追的目标,他们秣马厉兵、砥砺前行、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终于在1995年天津的第43届世乒赛上发起了绝地反击,重获男团冠军。“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影片《中国乒乓绝地之反击》就是以此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男乒从至暗时刻到重回巅峰的传奇经历。
乒乓球运动出现在19 世纪末,当时欧洲人热爱网球运动,但因为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他们将网球运动搬到室内,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改用橡胶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后又改进成空心的塑料球,并用木拍淘汰了网球拍,在桌子上进行新颖的“网球赛”。于是,Table tennis(乒乓球)就这样诞生了。因击打时发出“Ping Pong”的声音,而取名“乒乓球”。由此可见,乒乓球并非源于中国,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最广泛的普及。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有着大气磅礴的举国体制,有着广泛众多的群众基础,有着层出不穷的精兵强将,有着时刻关注的密集目光。每逢国际大赛都是万众瞩目、群情激动的重要时刻。正如王遥在影片中所讲:“对于中国人来说,任何运动都可以排在第二,唯独乒乓球只能第一。”影片沿着中国男乒从跌入低谷到触底反弹的传奇曲线,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人物、场景、事件和比赛,“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不仅让观众回到当年那个振奋人心的赛场上,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乒乓健儿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和那种不放弃、不服输的坚定抉择与集体精神,以及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和紧迫感。
一是秉持初心。中国男乒能不能在国际大赛中为国争光、再创辉煌,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国手所求,不管是国家体委领导,还是教练组和运动员,他们都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心中的责任。国家体委的齐主任和训练馆的米主任,他们殚精竭虑、精挑细选,想方设法寻找能够力挽狂澜的主教练,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影片中戴指导已经执教于意大利乒乓球队,通过三年时间,就把意大利从不入流的队伍带到了世界第七,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追捧,他们愿意用高薪继续聘请他五年,同时保证给予最优渥的待遇和生活条件,但面对祖国的召唤,这个海外赤子没有一点犹豫,毅然决然地就带着妻儿回来报效祖国。他们离开了国外舒适宽敞的洋房,直接住进了拥挤不堪的筒子楼,无怨无悔,其乐无穷。同样,其他教练组成员也都克服了家庭这样那样的困难,一心扑在事业上,一头扎在训练中,就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尽快培养出屹立于世界乒坛的顶尖国手。白民和、黄昭、龚枫、董帅、侯卓翔等运动员,面对中国男乒遭遇的“滑铁卢”,他们心有不甘、情有不愿,心里窝着一团火,肚里憋着一股气,要想为国争光、赢得尊重,没有坦途,也没有捷径,只有靠实力说话,靠胜利获取。他们虚心向对手学习,融会贯通,化为己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打磨技术、战术、生理和心理的超强能力,以己之道克敌之道。
二是坚定信心。笔者非常欣赏戴指导在竞争男乒总教练时的务实演讲,言简意赅,直击主题,只说了相信决定一切,两年夺回斯韦思林杯,颇有肝胆相照、志在必得的胆识和热情。问题是在刚刚遭受0:5 惨败瑞典的情况下,要想通过两年的时间反败为胜,这在许多人看来几乎就是天方夜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牛皮吹上天的笑话,我们看到几个教练员在厕所里面窃窃议论,恰巧被戴指导听到了,但他坚信自己,对此置若罔闻。你议论你的,我坚持我的。事实上人与人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有些人是看见了才相信,那只能是马后炮,但有些人却是因为相信才看见,那才是真正的望远镜,后者与前者的差别,就是是否拥有坚定的信心。有了坚定的信心,才会有砥砺的勇气、突破的底气和奋发的朝气,所有的努力才会奔向登顶的高峰。尽管他用两年时间也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但因为信心在,目标依然清晰、迢迢在望,他没有放弃、没有抛弃、没有停步,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最终还是梦想成真地夺回了斯韦思林杯。同样,对于国家体委来说,也是坚定地相信戴指导。第一次选择是对他有信心,第二次选择更体现出对他有信心。第二次选择应该说比第一选择更重要。这是因为正是他带队在哥德堡比赛遭受失败以后,在面对许多责疑的情况下,是不是还要选择他,确实有不同的看法,国家体委决定把选择权交给全体教练员和全体队员,请他们投票,戴指导尽心尽责,大家有目共睹,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他。大家选择了他,这与齐主任和米主任的想法也不谋而合,国家体委最终也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确实没有什么比相信更重要。就连戴指导对自己产生的怀疑,也因此被彻底地打消了。前任总教练大李来看他时,又来给他鼓劲了一把:“你已经是死过一次,再死一次还怕什么?”既然大家都对他这么有信心,他也就当仁不让地重装上阵,继续上任中国男乒的主教练,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与大家勠力同心、共圆梦想。
三是痛下决心。尽管摆在戴指导前面的问题很多,困难重重。许多乒乓球小将还未成熟,即便是成熟的队员也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国外的乒乓球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欧洲列强”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逆境中,戴指导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坚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带着自己的队伍,从设备、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不断地向那个被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对于运动员来说,“选择运动员就是选择世界上最残酷的路”,对于主教练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痛下决心,勇往直前,“踏破贺兰山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是招兵买马。先是通过“千人会战”遴选人才,各路人马纷纷云集北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通过竞技场的对决发现脱颖而出的人才;然后就是定点找人,对那些看准的高手,三顾茅庐,登门邀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到学校把正准备出国的左手两面进攻打法黄昭留了下来,到上海把削中反攻的龚枫召了回来,甚至在关键时刻,还把在国外打球的王遥也叫回来参加战斗。二是添置设备。为了买一套视频分析系统来研究国外的打法和提高自己的水平,没有经费,就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拼命喝酒,赢得老板们的鼎力帮忙和大力支持。同时,为适应国际乒联的胶水改革,通过自己的发明研制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胶水。三是整肃纪律。他不仅重视建立队伍,更重视管理好队伍。发现有些队员浑浑噩噩、纪律涣散,整天想着自己快活躺平,白天训练马马虎虎,晚上擅自爬墙要去KTW,甚至还发现有赌博的行为,对此他怒不可遏、忍无可忍,也深感问题严重,治军先治人,治人先肃纪,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让违纪违规的队员承担相应的后果。哪怕就是碰到打得最好的白民和,也坚决把他退回给天津队。临行前,白民和说自己是国内弧旋球打得最好的,没有我,你们拿什么去打欧洲,他说我不信。这时戴指导也非常坚定地说“我也不信”,没有整体的优良素质,哪怕你球艺再好,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尽管他知道白民和是目前国内顶尖的高手,确实也是难得的人才,但为了带好这支队伍,他毫不吝惜,也毫不妥协,坚决挥泪斩马谡!同样,陈文因为与龚枫打架,也立即被队里开除。他自己以为是因为可有可无而被裁员,事实上他也是因为违反了纪律而承担的责任。四是强化激励。戴指导在训练场馆里到处都挂着欧洲选手的大幅照片,让队员们天天面对他们,让他们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敢于拼搏,后来他觉得队员们的心理障碍有对手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胆怯,于是又把这些大幅照片换成了队员们自己,通过这个改变非常明确地告诉他们,如果要挑战对手、战胜对手,首先要学会如何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五是取长补短。中国乒乓球的传统打法主要是近台快攻,欧洲的先进打法是弧旋结合快攻。中国男乒要提高技战术水平,需要自己埋头苦练,更要睁开眼睛看世界。要主动向西方学习,熟悉他们的打法,适应他们的打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尽管临近大赛时间紧、任务重,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现役队员派到欧洲去学习先进打法。五是忘我奉献。为了打好翻身仗,戴指导不是在球场,就是在去球场的路上;不是在训练打球,就是在琢磨打球。在时间的分配上,家庭永远是那个最少的一块,陪队员的时间比陪儿子的时间多了去了,以至对儿子三岁还不会说话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也无法顾及;对自己更是特别苛求,哪怕是腰病疼痛难忍,就是趴也要趴在球场上。体育报夏记者写了不实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给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对此却一笑置之,跟米主任说,出现问题总要有人承担这个责任,个人得失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中国乒乓的未来。殊不知,他居然还能从负面报道上头条中发现能引起社会关注,有了社会的关注就会有资源的集中,这样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了。
四是保持耐心。我曾看到有影片两条宣传语:一是“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二是“成为大魔王之前,是打不死的小强”。处于人生低谷,确实要耐得住性子,要耐得住寂寞,驰于空想,骛于虚声,往往适得其反,特别要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到驰而不息,才能久久为功。这个不仅表现在人生的过程中,也表现在球场的比赛上。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尖端化,高手之间过招,彼此差距越来越小,基本都在毫厘之间,不会有悬殊,这对于球员的意志、品质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我清楚地记得在2001年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刘国正大战阵金泽洙的那场比赛,前四盘中韩双方已是2∶2,中国男团能否取得胜利就取决于刘国正的最后一盘。一开始金泽洙就先赢两局,然后刘国正急起直追赶到两平,在最后一局中,还是金泽洙先拿到赛点,这时刘国正打得非常耐心,不骄不躁,心定手不软,一球一球地打,一分一分地拿,连续挽救了七个赛点,惊心动魄,九死一生,最终力挽狂澜,以3∶2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世界乒坛迄今为止最不可思议的逆转神话。而影片中的黄昭在最后一盘早就领先,却不断被追赶,快要接近的时候,这时双方剑拔弩张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各种技战术已发挥殆尽,彼此也疲于奔命。能不能坚持住就是考验意志品质的关键要素,这时候的比赛已经不是在竞技层面,而是在心理层面,谁的决心大,谁的意志力强,谁更有耐心,谁就能取得胜利。毫无疑问,黄昭的心理经过千锤百炼,抗高压的能力更强,在对手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依然敢打敢冲,大打出手,以最后一次强烈的猛攻,凝聚着全部身心的力量,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一举摆脱险境,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于现代观众和许多球迷来说,他们看到的中国乒乓球都是所向披靡,几乎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似乎没有逆风翻盘这一说,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最大价值就是让更多的年轻朋友,知道今天的中国乒乓球的巅峰状态,也是从曾经的至暗时刻闯过来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故事,也确实还原了最真实的经历。很喜欢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如果胜利来得总是那么容易,那胜利还有什么意义”。这是影片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编导发挥灵感的审美叙事。
首先,电影叙事结构较为清晰。影片的总体框架就是靠三次比赛结构成篇。第一次是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邀请赛上,这次瑞典队没有参加比赛,中国队初试茅庐,取得了胜利。第二次是1993年哥德堡第42届世乒赛,在与瑞典交手过程中失利。如果说有客观因素的话,那就是白民和右肩受伤,无法在最后一盘加上保险,黄昭在第四盘中也许因压力太大或者说是技不如人,结果输掉了比赛。第三次是1995年天津的第43届世乒赛,在对阵瑞典团体赛中,前四盘打成2∶2,最后的一搏又压在黄昭的身上,看到黄昭在休息室里,神态依然非常紧张的样子,戴指导走过来没有过多地安慰,只是希望他放下包袱,忘记输赢,享受比赛,他最终不负众望,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影片清晰地记录了“胜利——失败——胜利”的复苏轨迹,其中有快有慢,有输有赢,有成功有失败,有痛苦有欢乐。这是历史的还原,也寄予巧妙的构思。整个影片看起来,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即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这三次比赛之间,还有许多可以插入的空隙,编导选取了两条线索来填满:一是备战线,就是在挫折中崛起,在崛起中挫折,时不时还有几句搞笑的台词,也给这部始终箭在弦上的片子增添几分氛围。球起球落,栩栩如生。影片为我们勾勒出竞技体育之美,也刻画了不同角色的人生之趣。二是情感线,主要是戴指导与妻子王营、白民和与女友李凡,还有陈文和妻子等。通过这条线让我们知道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付出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戴指导在电话里听到三岁还不会讲话的儿子,突然有一天终于开口叫“爸爸”了,他泪流满面,我们也潸然泪下。
其次,人物形象塑造较为鲜明。应该说,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影片没有简单化和概念化,而是突出多面性和立体感,因为这些人物都没有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没有被任意地拔高,所以很接地气,比较丰满,有呼吸,有脉搏,有情感,有灵魂。看到戴指导被任命为总教练后,同时参加竞争的资深教练倪晓冬心有不服,立刻请求调到女队去当教练,这时戴指导语出讥讽,带女队当然好了,夺冠可以享受高光时刻,然后突然一转脸,狠狠地甩出了一句话,还有谁要走的,尽管走,没走的,一句话就是玩命地练。如此意气风发、铁腕治军,真的威镇八面,让人瑟瑟发抖,齐主任当时也目瞪口呆。我们本以为他这种拉开架势的雷霆手段能够一以贯之,没想到,不一会儿,就上演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菩萨心肠。他拼命追着齐主任要把倪晓冬找回来,因为他知道倪晓冬也在训练队伍上确实是一把好手,既然知道离不开人家,当时又何必那样咄咄逼人呢?这大概是他刚走马上任时需要的一种威严吧,在公众场合,如果不能号令三军,以后还怎么带队伍呢?当然到了私下,可以委曲求全,怎么都行,哪怕是低三下四也行,毕竟人才珍贵、人才难得,甚至不惜把分给自己的房子让给倪晓冬,也要把这员大将给我留下。这种前倨后恭的变化,说明他有坚定的意志,也有灵活的方法,刚柔并济,因事择宜。同时,他总览全局,指挥若定,既有民主,也有集中,常常运用田忌赛马的方式,在排兵布阵上做出出其不意的安排;他主张把队员派出去学习,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大家举手表决,形成了一个集体的意见。他在比赛的现场,面无表情,非常冷静,有不动声色的大将风度,却时刻紧盯战局的变化,在关键的时候,也会不顾一切地大吼大叫,甚至被罚黄牌。同样王营这个角色虽然戏份儿不多,但贤妻良母的温馨感觉跃然幕上。她物质致简,却精力充沛。她不仅理解丈夫,对丈夫长期缺席家庭生活给予最大的包容,几乎包揽了家庭的一切事情,对丈夫把分到手的房子拱手相让,虽心有不愿,但还是理解了他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她还特别支持丈夫,在这一点上她尤显不凡。为了祖国的乒乓事业,她跟随着丈夫放弃国外的荣华富贵,毫无怨言。戴指导第一次带队夺冠失败,当有人到他家来调查时,说戴指导平时非常奢侈,她立刻站出来,据理力争,还主动邀请调查人员一起吃饭,就是希望他们“看看我们多么奢侈”,她非常动情地说,像丈夫这样全身心都扑在事业上的人都信不过,那么在以后需要的时候,还有谁能够挺身而出!在天津第43届世乒赛前,戴指导问她想说点什么,她说以前是希望你输,因为那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陪我和孩子,今天真的觉得能赢!但在赛场外面,她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那种焦急的心情可能比任何人都要复杂,不断去问人家现在几比几了,人家让她自己去看,自己想去看又不敢去看,跑里跑外的好几趟,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以外,其他人物也刻画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白民和的叛逆和不服输,黄昭的坚韧和不退却,董帅的英俊和不落俗,侯卓翔的机智和不信邪,通过人物群像的特色叠加,不断提升整部影片的可看性和真实感。
再次,暖心细节表达较为感人。白民和急急忙忙地赶往国家队,路上偏逢下雨,饭店服务员李凡看到自己的偶像,不顾一切地追了上来,把自己的自行车赶忙给他,还把雨披给他披上,宁愿自己淋雨。素昧平生,如此暖心,白民和十分感激,我们也心头一热。好在白民和赶上了,他拦在国乒大巴的前面,对着全车的教练员和队友,不管三七二十一,慷慨激昂地做检讨,措辞准确,认识深刻,非常诚恳,声泪俱下,这么好的底稿原来是王营从家里找出来的,难怪戴指导听起来有点耳熟。只可惜他没能背全,记不得的时候,又忙不迭地从裤兜里拿出来看了看,让人忍俊不禁。黄昭在欧洲打谢弗,输得惨不忍睹,而且跌了一跤,被外国教练一顿痛斥,他觉得自己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当他到瑞典看到董帅只能给人家打下手时,最终没有去见董帅,而是把自己带去的礼物留在前台,上面写着“加油,小董!”,这个细节不仅让小董信心倍增,也表明了自己没有放弃。还有在中国男乒取得冠军的那一刻,正在自己摊点看电视的陈文突然抱住妻子,十分动情地说“老婆,我赢了”,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站到冠军领奖台上无名英雄真情实感的表达,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也包括那些“垫脚石”和“备选”角色多年来的努力。作为国家男乒队员,能够为国出征赢得荣誉肯定应该大大点赞,但也应该向那些为此默默付出的运动员致敬。
最后,镜头语言处理较为贴切。影片三次大赛在镜头的处理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第一个是详略得当。总体看来,第一次比赛基本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是略写;而后两次比赛是详写。第二个是快慢结合。第一次比赛属于正常叙事,有时也会出现快进,但后两次都是高速摄影的慢镜头,把比赛的过程展现得更为具体,把时间拉长,把悬念吊高,让我们看到每一分是怎么得的,关键球是怎么打的,甚至运动员如何全身发力,如何挥汗如雨,如何缓慢地展开动作以及肌肉是如何集聚和散开的,都让我们看得一清二楚。第三个是声画对位。在哥德堡黄昭输球的那一刻,整个画面里除了心跳,其他的声音全部被排除了,更加突出人物心里的紧张和不安。同样在天津比赛关键时刻,全场鸦雀无声,只听到球的声音和打球的慢动作,真实地反映了全场人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关注比赛的每一寸、每一毫的细微变化,唯恐中国球员有一点点闪失,直到胜利的那一刻,整个画面沸腾了,欢呼雀跃,山呼海啸,那种激动的心情和兴奋的感觉如雷贯耳,从场内滚滚而来,通过这种声画的巧妙组合和精准对位,把电影的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整个场面的共情力显得十分饱满。
这部影片不仅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体育盛宴,更将中国男乒健儿自觉以国家、民族的荣誉为己任的中国乒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1981年5月,在首都人民欢迎中国乒乓球队胜利归来的大会上,万里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中国乒乓球队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从国团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乒乓球教练员和运动员身上被不断发扬光大的“中国乒乓精神”!
纵观整个影片,确实以这种中国乒乓精神作为红线贯穿始终,中国乒乓健儿在激烈鏖战中的精气神也被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但瑜不掩瑕,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时有所见。当哥德堡第42届世乒赛失利以后,大家都笼罩在阴霾的情绪之中,这时16岁新人董帅向教练员们发出了疑问“你们真相信我们能赢吗”,这时戴指导并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径直地走下了楼梯。我觉得这样的处理简单化了,也不准确,不符合戴指导那种无怨无悔、坚持不懈的性格,这时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怎么不能赢呢?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这次没能赢,不代表以后不能赢,关键是要通过这次失败,总结教训,找出原因,扬长避短,从头再来,在下一次比赛中,聚焦发力,打出自己的威风,打出自己的风格,打出自己的境界。其实,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主帅的正确态度越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他不应该放弃这次机会。但影片却没有很好地抓住这次机会,就这样轻飘飘地过去了,让大好答题时间悄悄地溜走了。后来当记者们长枪短炮对着他时,他也是同样如斯处理,我们不能否认他这时确有难言之隐,他所承诺的两年内夺回斯韦思林杯,这次也确实没能兑现,但也不是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大家看到越挫越勇、不怕失败、敢于再战的坚定信念嘛。这是作为主教练在艰难时刻应有的态度和必须做的事情!另外,白民和拦住国家队去机场的大巴,经过一番检讨之后,被允许赴新加坡参加比赛,但编导却忘了出国还需办一大堆手续呐!只可惜为了营造某种突如其来的戏剧效果,他们连现实中应有的程序都置之不顾了。另外,非专业选手在乒乓技术上确实有难以弥补的先天缺陷,问题是可不可选那些相对有比较好基础的演员来担任角色,这样也不至于因动作僵硬变得游戏化、滑稽化,特别是在一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上,因动作的不规范和不协调而减分不少。
好看的影片总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当记者问侯卓翔准备了这么久,没能上场参加比赛,有什么想法时,只见他微微一笑,十分坚定地说:“一切才刚刚开始!”是的,对这部影片来说,一切也才刚刚开始。对于观众来说,也仅仅是一个触发点。我们所熟悉的乒乓故事,连同那些影片中还没能表现出来的许多动人的情节,还会让人们陶醉其中,激发更多的想象,获得更多的感悟,经久不息的乒乓之声将一直回荡在我们的心中,绕梁绵延,三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