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

2023-07-21岑一慧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张爱玲

【摘要】张爱玲是著名的小说家,她的文学作品常被改编为电影,为影视行业提供优秀的素材内容,本文基于仔细阅读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了解从著作到电影的改编情况,将原著与改编的电影《第一炉香》进行解读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电影改编;《第一炉香》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29

張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色戒》等被改编为电影作品。她的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于2019年5月22日开拍,电影片名为《第一炉香》,许鞍华导演、王安忆编剧,马思纯、俞飞鸿、彭于晏、张钧甯主演,该片2021年10月22日在大陆上映,11月25日在香港上映,总时长2小时24分钟。

傅雷评价张爱玲作品多描写男女之事,创作面较为狭窄。张爱玲花费大量精力着重描写女性生活,站在女性角度去描写日常生活。《沉香屑·第一炉香》创作于1943年,小说以香港为背景,讲述香港现代生活,描写了纸醉金迷的都市环境改变着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在思想层面体现出女性敢于挣脱旧思想束缚,为了自己所爱、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无畏地付出。

一、从著作到电影

将小说作品改编为电影是一种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完成了一种跨越艺术门类的转换,故事情节会因为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在制作过程中,播出时间、商业化、技术条件、演员表演、人员选择等都会影响电影的改编程度。

(一)电影改编的可行性

改编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最大不同在于中篇小说在改编过程中可以尽大可能还原文本内容与情节,对原著还原度较长篇小说更高。因此改编《沉香屑·第一炉香》为电影对原著还原度更高,有效降低电影制作的难度,也更利于观众接受。

一部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文学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故事情节架构,文学作品成为电影改编的主要文本依据。[1]310电影《第一炉香》叙事框架大部分保持原著模样,原著重要情节在影片中也得以呈现,从视觉效果看改编得当。电影中,部分台词和旁白直接摘自小说原著。小说将视觉感官感触到的颜色、形状等描写细致,在电影中以高还原度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无论是房子格局样式还是环境中生物生长,张爱玲都描绘得惟妙惟肖,在电影中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张爱玲笔下描写物体的颜色、样式。

(二)电影改编不当之处

电影改编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无论制作过程如何想方设法贴近原著,强烈追求还原文本味道,但因电影和文本在本质上侧重点不同,无法完全一致,改编后的电影会有偏离文本中心的不当之处。

第一,影视行业受消费主义的影响。由于过度崇拜消费主义市场,文学艺术创作的倾向出现了低俗现象非常普遍的问题。[2]176影视成果会投入消费市场,一切都是为了收视,赢得消费者青睐,因此使得电影为迎合大众审美进行录制,与文本产生差异。电影《第一炉香》受到消费市场影响,为了观众喜爱,后半部分主要侧重男女间的情爱。男女亲密关系的场景在原著中并没有直接写明,但影片中为博得观众喜爱,刺激观众感官,出现不少男女亲密关系的场面。

第二,演员的选择对于一部电影的成败有重要影响。电影制作方选择马思纯担任“葛薇龙”这一角色扮演者,单纯就观影效果而言,这一演员角色选择不太合适。马思纯体型稍微偏胖,而葛薇龙身材应纤细娇小、婀娜多姿,原著中,梁太太道:“你的腿太瘦了一点,可是年轻的女孩子总是瘦的多。”[3]15-16由此可见,马思纯身材与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有些差别。另外,马思纯由于外形较为成熟,没能够体现女大学生的单纯感,娇态可掬的含羞感略显僵硬,外形体态的刻板性在影片中也没有将葛薇龙在梁府生活这三个月里从单纯女大学生一步步走向男女交际圈的人物变化表现出来。

第三,文字语言的魅力在于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想象相应画面,而原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人物相貌、语言,演员的表现效果,都已经固定化地直接映入观众眼中,相对文字而言没有太多可自我想象的空间。电影改编是将文字艺术通过视觉观看的方式呈现文学魅力,文字中隐藏的可塑性可以根据导演、编剧、演员等多层面综合呈现在观众视野当中,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读者阅读时的想象。

(三)电影改编的创新之处

电影不单为呈现原著的模样,它包含着多方面因素,不可能照搬原著文字和场景原封不动地进行拍摄,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与其创新的部分不可或缺。

影视作品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强烈的直观感,文本会用大篇幅文字描述,读者通过文字在脑海中组合成型,而影视作品整合文字的内容制成画面直接映入观众的眼前。例如原著中主要人物基本状况都用文字映衬,在电影中并不需要明确指出,观众可通过原先对著作了解或是演员的衣着打扮、表演效果加上环境衬托做出人物身份判断。

电影中未提及原著的部分内容实际上隐藏着耐人解读的成分,如葛薇龙第一次去梁太太家中谈好事宜回家母亲欲要亲自登门拜访时葛薇龙的推辞及父亲的反映并没有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编剧可能认为葛薇龙父母在这部电影中并非重要角色不必花费时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主次线条清晰可见。此外,将葛薇龙父母这段删除,也暗示葛豫琨不得不屈服于生活的现实。葛薇龙的父母内心肯定知道女儿独自留在香港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也知道女儿在不久将来的某一天会走上妹妹的老路,但奈何自己的能力满足不了女儿想要的生活,所以对他们认为的不道德行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奈认可并接受。

电影《第一炉香》在拍摄中对情节的设计与原著并非完全相同,根据电影制作的原理进行再创作,巧妙融合观众观影感受。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电影开始的画外音在原著中是葛薇龙上门找到梁太太说的话,放在画外音,跟着环境画面一起呈现,一方面向观众交代影片的大致背景,另一方面声音与梁太太家周围建筑结合在一起既能将电影的细节得以展现,不失违和。第二,原著中在梁太太未回到家时葛薇龙的站位先是在客厅,而后等待梁太太许久未果准备离开,而影片中在梁太太未回来前葛薇龙的站位始终都在院子里,未曾踏进家门一步,更谈不上坐在客厅里。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场景变换少,画面转换流动性更强。第三,司徒协先生在电影中的出现早于原著,且原著中梁太太询问葛薇龙是否会弹钢琴、打网球等话语均由司徒协提出,梁太太只是附和补充。可见在原著中张爱玲将女性独立体现出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女性是附庸于男性而存在,男权社会的地位还是相对巩固。为了适应大众的接受度,电影制作过程中在细节处做适当调整。第四,葛薇龙对上海家里细节的回忆部分在影片中是葛薇龙第一次去到乔琪房间时与乔琪对话。“她家里,她和妹妹合睡的那黑铁床,床上的褥子,白地、红柳条;黄杨木的旧式梳妆台;在太阳光里红得可爱的桃子式瓷缸,盛着爽身粉;墙上钉着的美女月份牌,在美女的臂上,母亲用铅笔浓浓的加上了裁缝、荐头行、豆腐浆、舅母、三阿姨的电话号码……”[3]62在影片中集中对焦于两位母亲的梳妆台和日用品,一个是用视频将其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另一个是通过葛薇龙的语言回忆。沿着母亲的物品睹物思人,虽然乔琪和葛薇龙的母亲都不在身边,但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儿女总会在不经意间思念、回忆对母亲的思念、对家的爱恋。

由此可见,电影的改编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要保留原著的主线,另一方面做出创新之處。倘若与原著相悖而行,会降低观众观影感;如果照搬原著情节和文字,又会降低观众期待感。总体而言,电影《第一炉香》既有改编的亮点之处和失败之处,又有对作品本身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是一部改编较为成功的电影。

二、多元文化融合带来的身份认同焦虑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结合中西方文化,不同肤色会因为个人不同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改编的电影同样结合中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场景布置。但香港的生活方式和礼仪规矩较多倾向于西方。“英国的大户人家小姐都会这一手,我们香港行的是英国规矩。我看你爸爸那老古董式的家教,想必从来不肯让你出来交际。他不知道,就是你将来出了阁,这点应酬功夫也少不了的。”[3]15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交际关系中的歌舞、日常饮食文化、衣着配饰等均符合西方人习惯。香港受外来文化影响,张爱玲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展现出中外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在电影中描写了多元文化的都市人物镜像,梁太太、葛薇龙、司徒协等是大陆人的代表,乔琪、周吉婕等是混血人的代表。

(一)纯种人对于多元文化的身份认同焦虑

葛薇龙作为纯种中国人,即便她留在香港并且有梁太太提供的物质保障,但是在外人看来她并没有被香港完全接纳,反之能看到的是她一味付出、迎合以达到想要的生活。

葛薇龙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突出女性精神的觉醒,经过在香港的学习积累和自我认识的不断提升,当全家决定返回上海时,她不愿听从父亲安排,而是独自寻找姑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方面表现出女性独立意识崛起,欲留在香港接受新式教育,她不愿回到大陆过传统中式女性的生活,她想要做新时代的女性;另一方面她在反抗的同时也有对命运的无奈妥协,她明知道会被自己的姑妈所利用,仍主动向姑妈求情,选择踏入“上流社会”这摊泥潭。在葛薇龙产生想要回上海的想法收拾行李时,她掏出司徒协送的那个名贵手镯以及梁太太最开始给她准备的一件件衣服,让她想要离开这种灯红酒绿的生活产生些许动摇;加之在回上海的船上行李掉落被众人一顿哄抢时,她顿时想象回到上海后的平淡生活以及没有办法见到乔琪,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遇见真爱,几种思绪涌上心头,令她改变想法,重新回到梁宅。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禁锢在人们内心,女性一方面想着挣脱旧思想,另一方面又被深深束缚,不敢大胆迈出脚步。

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葛薇龙没有进入梁府前,理想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出人头地,三个月的时间里她已经在华丽的衣服装饰下藏着上层社会的虚荣心,幻想过上纸醉金迷的上流生活。这与内心的空虚寂寞形成鲜明对比。葛薇龙回忆到父亲桌上的玻璃珠,想念父亲和家乡的安全港,但她深知自己回不到曾经的生活环境,站在现在的位置只能不顾一切顺着潮流前行。虽然她每天生活看似美好,衣着光鲜亮丽,接触上流社会,进出高级宴会,但当她一人冷静下来时,内心空洞,自己想融入却无法完全融入,像一个局外人。

由此可见,葛薇龙是一个有欲望的人,她想要过富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回到上海乃至在原生家庭满足不了的,她勇于挣脱传统枷锁,向往纸醉金迷的高贵生活,而现实并不会完全参照她的意愿,无论如何努力也没有被完全接纳。此外,在葛薇龙身上看出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大,可以摒弃一切以达到迎合大部分人的意愿。

(二)混血人对于多元文化的身份认同焦虑

混血人种也存在身份认同焦虑,周吉婕与葛薇龙谈话时说:“我们的可能的对象全是些杂种的男孩子。中国人不行,因为我们受的外国式的教育,跟纯粹的中国人搅不来。外国人也不行!这儿的白种人哪一个不是种族观念极深的?即使他本人肯了,他们的社会也不答应。”[3]38这是混血人的不安,即使体内流淌着多个国家的血液,也没有办法在这两个国家获得完全认同,他们是边缘化的存在。

除了周吉婕外,乔琪这一重要人物角色也应着重分析,他看似玩世不恭的模样,其实内心是想引起更多注意。电影中周吉婕和葛薇龙谈话时说乔琪对母亲并不怎么在乎,葛薇龙在他房间时问他是否想念妈妈他也不作回答,实际上他是把自己内心藏了起来。他会在房间里放置母亲很多的物品,时常去坟墓祭拜,养一条蛇陪伴自己,种种迹象都足以证明乔琪虽然在父亲的众多儿子中不受待见,处于边缘化,但他另辟蹊径试图用叛逆的方式博得更多人关注,即便关注度少且印象不好,但在他心里有总比没有好。

乔琪作为一个混血的孩子,真正能和他交心的朋友不多,他内心深处是寂寞的;作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且不受待见的孩子,他的内心又是孤独的。任听家里安排且内心极其缺乏爱的他即使面对动了心的女人也不敢做出承诺,只敢用花心的外表隐藏真实情感。原生家庭造就了乔琪放荡不羁的性格,男人应有的担当是婚后被唤醒的,试图用婚后的情感填补内心缺失的亲情,但他拈花惹草的本性没有因为婚姻而停下,两种近乎矛盾的品行让他对自己的身份也产生焦虑感。

三、微妙的男女关系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处于生活和两性世界底层,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从属地位。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是社会的病态现象,女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打扮得如同“赛金花”一般博取男性宠爱。男性位高权重,身旁枕边不单一个女人,除了外貌,女人还需要掌握一切能够取悦男人的技能,必须有才艺在身。例如,葛薇龙第一次踏进梁府时就被问到是否会弹钢琴,梁太太說:“倒也不必怎样高明,拣几支流行歌曲练习练习,人人爱唱的,能够伴奏就行了。”[3]15连香港小一辈交际花中数一数二的混血儿周吉婕日常也会不断学习新的音乐、舞蹈在各种聚会活动上助兴,梁太太对葛薇龙说:“你去把吉婕找来,给我们弹琴。趁大家没散,我们唱几支歌热闹热闹。”[3]37

梁太太之所以拥有现在的社会地位,很大原因在于她嫁给梁季腾这位香港赫赫有名的富豪做小妾;葛薇龙对乔琪从最开始崇拜直到最后不甘心自己付出真心,在与乔琪的感情中,连睨儿都觉得她可怜。她们是社会中男女情爱关系的缩影,男权意识强烈的社会里女人只不过是男人的玩物,独立成长。

但是在权势面前,女性也可以起到主导作用。卢兆麟是一位家庭不富裕却有貌有才的男子,梁太太用金钱和权势让他心甘情愿地献出肉体。从中也可以看出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她们试图摆脱旧社会固有思想,力图用自己的言行反抗一番,但社会总是倾向于男性,即使女性拼尽全力仍无法完全摆脱。葛薇龙想要为爱疯狂一把,即使乔琪不是真正喜欢自己,但她愿意“包养”乔琪,如同有权势的男性用物质困住女性一样,但葛薇龙又只能通过依附于更有财富的男性来赚取相应报酬。虽然她想要独立,但仅能在旧社会的牢笼中挣扎罢了。

通过与原著对比,分析了多元文化下的不同人物寻求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男女关系逐渐偏向现代化。将著作改编成电影需要花费很大工夫,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影响,对于电影《第一炉香》而言,它既有将文本主要内容继承下来,又有在文本基础上呈现电影创新之处,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一定的借鉴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一玮.从名著到电影——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电影改编版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

[2]杨光祖.现代性的颤栗:在文学与电影之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第一炉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岑一慧,女,广西百色人,壮族,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张爱玲
九月雨
多维视野观照中的矛盾与张力阐释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张爱玲在路上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