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老新闻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2023-07-21黄一帆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干预老年人

黄一帆

【内容摘要】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涉老新闻中老年人形象的差异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并运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通过词汇判别任务,探索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干预。本文认为,不同性质的涉老新闻会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产生影响,且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改变。

【关键词】内隐态度;老年人;干预

“态度”一直以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内隐态度指的是:由内省不能识别(或不能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所无意识影响个体生成的对人对事的稳定的评价性反应,包括个体对当前客体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

随着老龄化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内隐态度的探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①总体而言,个体更多的表现出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这些消极态度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媒体所提供和传递的关于老年人的负面信息和观念。且内隐态度形成之后,它在记忆结构中的再次激活是自动化的。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无需意识努力,信息加工系统会自动激活关于老年人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意向。②

同时,根据Wilson和Lindsey的双重态度模型(dual attitude model,DAM)③,虽然内隐态度是相对稳定且自动激活的,但并非一成不变。个体在特定干预策略的影响下,能够增强或弱化他们关于老年人与消极观念之间的联结,从而令其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产生改变。如von Dras和Lor Vang通过IAT实验范式评估被试关于老龄化的观念与态度,实验结果表明,让消极态度水平较高的被试者学习有关老年人的材料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减少关于老年人与消极态度的联结。

态度的形成来源于信息。在当前新闻媒体广泛引领信息传播、深刻影响人们态度观念、行为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研究,除了需在实体层面分析其表现特点和干预机制以外,还有必要在信息媒介层面上,探索新闻信息对个体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及干预策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研究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或改变的干预策略,不仅有助于维护和提升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地位,增强和推动老年社会服务工作,同时对于构建一个适宜老年人生活和发展、年轻人与老年人代际和谐互助的文明、平等、友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旨在考察涉老新闻(即涉及老年人的新闻)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进一步尝试利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Evaluation Conditioning, EC)对其内隐态度进行干预,探索干预效果。

一、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的目的在于考察涉老新闻中老年人形象的差异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实验假设:被试关于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存在消极倾向,阅读关于老年人不同性质(积极、消极、中性)的新闻信息的被试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存在差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某大学本科生101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75名,平均年龄19.1岁。所有被试视力正常,右利手,自愿参加实验。

2.实验工具与材料

内隐联想测验中包含了目标词与属性词。实验中“老年人”与“青年人”为目标词,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为属性词。参考《新华汉语词典(修订版)》与以往涉及IAT的文献收集到的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共400个。请10名研究生、10名本科生分别把400个词语划入5个维度(身体素质、智力思维、才能技艺、性格特征、社会评价)、2个属性(积极、消极)进行符合程度的3点评分(1不符合,2不确定,3符合)。根据评分得出5个维度中前5位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涉老新闻材料的制作。首先由5名研究生各自从社会评价、身体素质、性格特征、智力思维4个维度搜集关于老年人的新闻,其中每一个维度分别选取积极新闻、消极新闻、中性新闻各1篇。故总共搜集60篇涉老新闻。再将这些新闻材料交由另外5名研究生根据相应的维度及属性对新闻进行符合程度的5点评分(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根据评分选取4个维度和3个屬性中最符合的新闻作为实验阅读材料。最后由研究者进行统一编辑,调整字体字号,控制新闻字数,并添加统一新闻标志(研究中统一使用网易新闻标志),以排除无关信息干扰。

3.实验程序

被试被随机分为积极组、消极组和中性组,在电脑屏幕上阅读相应性质(积极、消极、中性)的关于老年人的4篇新闻后,进行IAT测验。

IAT测验分为7步。第一步要求被试对属性词(积极词汇、消极词汇)进行归类,通过“F”键和“J”键对词汇进行归类。第二步要求被试对目标词(老年人、青年人)进行归类。第三步要求被试对目标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分类,即把老年人和消极词汇、青年人和积极词汇分别归为一类,该步骤为练习步骤。第四步为第三步的重复,在测试次数上增加一倍,并且反应时计入数据记录。第五步为第一步的反转,仍然要求对属性词(积极词汇、消极词汇)进行归类,但是“F”键和“J”键相反。第六步依然是要求对目标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分类,但要求被试把老年人和积极词汇、青年人和消极词汇分别归为一类,该步骤为练习步骤。第七步与第六步相同,在测试次数上增加一倍,并且反应时计入数据记录。

4.数据收集与统计

根据Greenwald等人提出的IAT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要求,剔除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数据,每组的前两次反应时不计入数据分析。IAT效应为: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间与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间相减所得到的差值。当IAT效应值越大时,则表明被试对老年人消极的内隐态度越强。

(三)统计与分析

1.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基本情况分析

各新闻阅读组的被试在IAT测验中,对不同联结任务(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如表1所示。

将各新闻阅读组在IAT测验中,对两种联结任务(老-/青+、老+/青-)的反应时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三组均存在显著差异(t=8.033, p<0.001; t=9.714, p<0.001; t=9.316, p<0.001)。可知无论是阅读积极新闻的被试还是阅读消极或者中性新闻的被试,在相容任务(老-/青+)上的平均反应时均要显著小于不相容任务(老-/青+)的平均反应时,表明被试在内隐态度上倾向于给予老年人消极的评价,而给予青年人积极的评价。

2.不同性质涉老新闻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差异影响分析

随后,为探索不同性质涉老新闻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一以不同性质新闻为自变量,相容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的差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阅读不同性质涉老新闻,对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差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F(2,98)=3.112, p=0.049,η2=0.06)。进一步通过事后检验发现,积极新闻组与消极新闻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8),而中性新闻组与积极新闻组、消极新闻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582; p=0.080)。也就是说,与阅读正面新闻的被试相比,阅读关于老年人负面形象新闻报道的被试,他们对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差更大,即在内隐态度上,他们倾向于给老年人更为消极的评价。

(四)讨论

实验一的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无论是阅读积极新闻的被试还是阅读消极或者中性新闻的被试,普遍对老年人持有消极内隐态度。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根据Gawronski的理论观点④,内隐态度是心理联想自动激活的结果。因此,在老年人相关情境下,被试将自动激活消极的心理联想,将“老年人”与“虚弱的”“笨拙的”等概念联结在一起。故无论阅读何种性质的涉老新闻,被试在无需意识参与或认知判断的情况下,对于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均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消极倾向。

然而,实验结果同时指出,即使是对老年人持有普遍的消极内隐态度,但在不同老年人形象的新闻信息影响下,被试的内隐态度仍存在显著差异。阅读关于老年人负面形象新闻报道的被试,其内隐态度与阅读正面新闻的被试相比,消极程度更高。这一发现表明,涉老新闻中所提供的正面或负面信息会影响“老年人”与“虚弱的”“笨拙的”等概念联结的强度。若是长期曝露在这些新闻中,会影响受众自动激活对于相应社会群体的直觉感受,影响其内隐态度。随后也可能将其公然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即影响其外显态度。

综上所述,实验一统计结果发现,被试普遍对老年人持有消极内隐态度,但接受关于老年人负面形象的新闻报道,相比正面新闻信息会令被试产生更为消极的老年人内隐态度。鉴于如今各种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关于老年人负面新闻的现实状况,以及它对受众内隐态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基于此点出发,研究进一步在实验二中思考这种负面影响能否通过采取特定手段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干预?

二、实验二

(一)实验目的

实验二的目的在于利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EC)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的内隐态度进行干预,探索干预效果。实验假设:与控制组相比,干预组前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某大学本科生66名。干预组为实验一中消极新闻阅读组的35名被试,其中男生11名,女生24名;控制组31名,男10名,女21名。所有被试均未接受过心理干预训练。

2.实验工具与材料

前测、后测所采用内隐联想测验与实验一材料相同。

干预训练利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通过词汇判别任务展开。所涉及的词汇为积极或消极词汇。

3.实验程序

前测:干预组与控制组被试均在电脑屏幕上阅读关于老年人的4篇消极新闻后,进行IAT测验。

干预:干预组以个别训练的形式完成干预训练。首先呈现目标刺激(老年人或青年人),持续时间13.33ms,被试不需要对刺激作出反应,目标刺激呈现前、后均出现屏蔽刺激(没有意义的马赛克背景图片),持续时间66.67ms,接着呈现属性词汇(积极词汇或消极词汇)。要求被试判别该词汇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中目标刺激A(老年人)与属性词汇A(积极词汇)匹配;目标刺激B(青年人)与属性词汇B(消极词汇)匹配。整个干预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练习部分以及正式干预部分。练习部分,在每次判断完成后,会出现正确或者错误的提示。正式部分分4组进行,每组目标刺激和属性词汇配对呈现50次,被试每完成一组后,休息一分钟继续进行训练。

后测:干预组的后测安排在干预结束后24小时进行,控制组前、后测间隔时间与干预组间隔时间保持一致,进行IAT测验。

4.数据收集与统计

IAT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要求与实验一相同。使用SPSS 19.0管理和处理数据。

(三)统计与分析

1.干预组与控制组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基线水平分析

干预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在前测阶段IAT测验中,对不同联结任务(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如表2所示。T检验显示两组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均未及0.05的显著水平(t=0.026, p=0.714; t=0.205, p=0.066; t=0.166, p=0.107),表明兩组在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前测中基线水平是匹配的。

2.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干预的有效性分析

内隐态度测量指标IAT效应在干预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如表3所示。对其进行2(组别:干预组\控制组)*2(测量时间:前测\后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前后测主效应显著(F(1,64)=31.899, p<0.001, η2=0.33),组别与测量时间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64)=3.798,p=0.056, η2=0.06)。也就是说,较之于控制组,干预组被试更为显著地降低了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消极偏好。

(四)讨论

实验二统计分析发现,与控制组相比,通过干预后,干预组被试对老年人所持有的消极内隐态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弱或改变。这一结果证明,利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通过多次的将“老年人”与积极概念相联系,以及将“青年人”与消极概念相联系,能够改变概念之间的原有联结,从而改变相应的内隐态度。

正如Gawronski所提出的,内隐态度是概念联结在记忆存储中的自动提取。⑤在社会情境下,面对某一信息,个体能够敏感地在记忆中自动激活配对的概念或观点。因此,若是改变信息配对或概念联结的情况,就有可能改变内隐态度。有研究者对17项关于种族的内隐态度干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最有效的干预策略是将“黑人”与积极概念相联系,相对应的,“白人”与消极概念相联系。⑥

实验中所采用的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恰恰能满足这一要求。我们知道,阈下呈现的信息存在着一种单纯接触效应,即某一信息反复呈现次数越多,个体在无需意识或动机参与的情况下,对这一信息的偏好越强,并且影响相应的态度、评价、判断等认知活动。实验在干预过程中,通过阈下多次呈现目标刺激,将其与积极或消极概念反复配对,令个体对目标刺激的评价和判断朝着与之配对的属性概念方向转变,建立起目标刺激“老年人”与积极概念的新联结,弱化了“老年人”与消极概念的固有联结,最终影响个体关于老年人的内隐态度。

三、总讨论

(一)涉老新闻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涉老新闻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方向性影响。具体而言,与阅读正面新闻的被试相比,阅读关于老年人负面形象新闻报道的被试,在内隐态度上倾向于给老年人更为消极的评价。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当下,伴随人类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发展与变迁,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革新,新闻媒体开始以个体为中心进行建构和发展,从时空意义上真正实现了人与媒体的联结,使新闻媒体成为人的一部分,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在哪里。⑦新闻媒体不再是社会生活之外的传播形式,而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家庭、学校、社会一并,从实质上变革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也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与发展。而新闻媒体所传播的“事实”常常带着固有的观念,蕴含着刻板印象,长期接受这类信息会对人们的思维、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⑧

在全球老龄化的社会趋势下⑨,新闻媒体也呈现出内容老龄化的趋势⑩,传播着形形色色的与老年人有关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常常以消极的刻板印象为主,对整个社会大众关于老年人或者老龄化的态度、观念、思想等方面,起到了直接的负面引导或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人们往往会把媒介中所描绘的形象当作某一群体的实际社会特征(或社会状况),因而老年人呈现在新闻媒体中的消极形象也会被大众当成是老年群体社会特征(或社会状况)的真实体现,进而对老年群体产生相应的消极内隐态度。

(二)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干预与可变性分析

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能否通过干预而得到转变,研究倾向于认为内隐态度具有相对的可塑性。作出这一推断的原因,依然要结合理论与实践。

根据双重态度模型的观点,内隐态度是相对稳定且相对独立于外显态度的。无论个体的外显态度是什么,也无论在意识层面个体自身认为这一态度是否正确,在相关情境下个体都能够无需意识努力,在记忆存储中自动提取概念联结,从而形成内隐态度。即使是要求被试在实验中不要表现出态度偏好,被试也难以制约其内隐偏见的出现。

但模型也同时指出,内隐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既然内隐态度是意识层面以下的概念聯结,那么若是能够通过特定的干预策略,增强或弱化他们关于老年人与消极观念之间的联结,就有可能令其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产生改变。而阈下的评价性条件反射,由于它是在阈下建立起老年人与积极概念之间的联结,与个体的意识存在着分离,因此,它为内隐态度的改变提供了可能性。在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与控制组相比,通过干预后,干预组被试对老年人所持有的消极内隐态度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和改变。这一结果表明,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是具有可变性的。

但同时,由于研究只是在短时间(24小时)内对干预效果进行后测,未能进行跟踪研究。故内隐态度干预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大,干预效果是否随时间进展发生某种变化仍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尝试多种干预方式的结合,探索干预在时间维度和行为层面的有效性应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了涉老新闻中老年人形象的差异对大学生关于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影响,并利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探索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干预。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无论是阅读积极新闻的被试还是阅读消极或者中性新闻的被试,普遍对老年人持有消极内隐态度;二是相对于阅读积极新闻,接受关于老年人负面形象新闻报道,会令被试产生更为消极的老年人内隐态度;三是与控制组相比,通过干预后,干预组被试对老年人所持有的消极内隐态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和改变。

参考文献:

①蒋书雨、程若莺:《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与外显态度》,《心理月刊》2022年第20期。

②④⑤Gawronski B, Hofmann W, Wilbur C J. Are “implicit” attitudes unconscious?[ J].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6, 15(3): 485-499.

③Wilson T D, Lindsey S, 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 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0, 107(1): 101.

⑥Lai C K, Marini M, Lehr S A, et al. Reducing implicit racial preferences: I.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17 intervention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6, 143(4): 1765.

⑦漆亚林:《守正创新:新闻媒体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进路》,《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2期。

⑧王长潇、王潇婉、杨立奇:《性别议题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差异化影响的感知价值导向探析》,《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4期。

⑨唐钧:《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原因》,《社会政策研究》2022年第3期。

⑩江宇、梁颖贤:《媒体如何推进积极老龄化——基于涉老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传媒》2022年第20期。

(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干预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