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安州白塔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

2023-07-21徐志远

关键词:文物保护

徐志远

摘 要: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塔也随之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佛塔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塔文化。辽时期佛教盛行,佛塔得以大量营建,大多位于辽设立的五京周围。武安州白塔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是赤峰地区辽塔文化的代表性遗迹。本文主要对武安州白塔的建筑形制、历史沿革、保护利用进行介绍和思考,以期提高公众对武安州白塔的保护和利用意识。

关键词:武安州白塔;文物保护;文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6-0001-04

佛塔起源于印度,最初作为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用来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被称为窣堵坡,意为坟冢。后随着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佛塔得以广泛营建。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佛教发展最为鼎盛[1]。佛教的兴盛导致佛塔的大量修建,并且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塔也逐渐演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塔文化。辽塔在中国佛塔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继承了历代佛塔的建筑特點,还发展出了自己的佛塔特色。辽塔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其中武安州白塔是赤峰地区辽塔文化的代表性遗迹,是契丹人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千年白塔

武安州白塔,也称武安州南塔,位于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西,当地人称“北山”的一处高地上。塔的南侧是辽、金、元时期的古城武安州遗址,故称武安州白塔。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辽塔文化不可多得的遗迹资料。

我国佛塔种类繁多,根据建筑材料分,有木塔、砖塔、金塔、铁塔、琉璃塔等;根据建筑形制分,有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等;根据塔身内部结构分,有实心塔与空心塔。密檐塔是辽塔的主流建筑形制,关于密檐式塔,我国古代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在《中国塔》一书中认为“塔的外表有层层檐子密接,人们称之为密檐塔。这种密檐塔的特征是:除了第一层塔有塔室外,其他各层再也没有塔室了,而是一个实心体,人们不能进塔登临,只具有塔的式样。因此,在没有塔层的情况下,可以随意做出塔檐[2]。”现存的辽密檐式塔基本为实心,而武安州白塔是一座八角形空心密檐式砖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这类塔不能攀登,说明佛塔在当时更多的具有信仰的意义[3]。

同我国大部分佛塔的结构特征一样,武安州白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由于千年风蚀,塔刹已不复存在。自2020年5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启动了武安州辽塔保护维修工程,至2021年7月,圆满完成了塔身的抢险加固和保护维修工作,但是并未对地宫进行发掘,因此不能目睹千年辽塔的地宫景象实属遗憾。塔基承托塔身,覆盖地宫,是一座佛塔的根基。武安州白塔在维修前,塔基损坏严重,白塔随时可能倒塌。从维修后的情况看,武安州白塔塔基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辽早期,塔基的始建阶段;第二期是辽中晚期,这时期对白塔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变了一些塔基的初始面貌;至元代,因大地震受损严重,又对白塔进行了大规模重新加固,是为第三期。

辽塔的壁面装饰题材主要有三大类型,分别是仿木构建筑型,佛教题材型和仿木构与佛教题材共存的混合型[4],以混合类型居多。武安州白塔现残存11级,残高约为36米,基座配合塔身呈八角形,每边长6.2米。其塔身南、北、东、西四面是穹顶式佛龛,修复前正南面佛龛已残破无存,露出圆形空腹。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辽塔拱券式佛龛不同,武安州白塔的四个佛龛均为穹顶式,这在辽塔中是独一无二的。塔身其余四面为砖雕的棂窗,大部分均已脱落,此外,第一层和第二层檐皆为仿木结构的门拱成檐,由此可见,武安州白塔是一座仿木构建筑型砖塔,具有辽早期佛塔的建筑特点。

二、国之信仰

武安州遗址南邻叫来河支流——饮马河,由于河水冲刷和耕种所致,只有北城墙尚依稀可辨,其余为断断续续的灰土带。武安州遗址有三重城垣,最外一层略呈方形,边长约800米。第二重边长650米,第三重边长270米,现地表仅存少量瓦片,城内残存有10处圆丘状的建筑基础,有许多瓦砾分布。城门遗迹已辨别不清。现地表可见的建筑基址多在第二、第三道城址内[5]。武安州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头下军州制。头下军州,也称投下军州,它是契丹、辽贵族的领地,他们将在战争中劫掠的大量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

《辽史·地理志》记载:“武安州,观察。唐沃州地。太祖俘汉民居木叶山下,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曰新州。统和八年改今名。”所谓“杏埚”,即“新的斡鲁朵”,即宫帐、宫殿之意,说明武安州城是辽太祖阿保机的早期私城。辽太祖阿保机建国后,仿唐制把这里改名为“新州”,统和八年(990)三月,又更名为武安州[6]。从已获得的考古材料看,该州称武安,是对宋辽高粱河之战所获胜利的一种纪念,体现了契丹族的尚武精神,取以武安天下之意[7]。

契丹族本信奉原始的萨满教,后由于汉人和渤海人信仰佛教,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治和加强统治力量,将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唐天复二年﹙902年﹚九月,契丹“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据《辽史·地理志》载,上京道龙化州系唐天复二年耶律阿保机“破代北,迁其民,建城居之”而产生的一座新城镇。开教寺被视为辽的第一座寺院[8],辽的佛教信仰或许是自此开始的。直到辽太宗时期,虽大肆推广、扶持佛教,但此时佛教仍被当做一种统治工具,而不是自身的信仰。后至辽穆宗、辽景宗和辽圣宗时期,辽统治阶层对佛教的信仰开始显露出来,开始了“饭僧”行为。到辽中后期,崇佛达到了顶峰,甚至可以说是佞佛,佛教信徒遍地,大肆营建寺院和佛塔。

辽利用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在最初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调和了统治阶层与其他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比如武安州白塔的建造,就是为了迎合头下州宋俘的信仰。《辽史》第十三卷载:“八年正月春巳,如台湖……乙酉,城杏埚,以宋俘实之……”辽圣宗八年三月,大批被劫掠的人口被迁入武安州,这些人口大多数来自河北、山西和原渤海国,身份既有称为部曲的农耕者、手工业者,也有驱奴。武安州白塔的修缮,是统治者和当地被俘群众共同完成的的,统治阶层与百姓的信仰因此被团结在一起,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然而佛教也加快了辽的灭亡。辽道宗时期,僧侣人口占总人口的3.6%[9],社会人口分配比率严重失衡,无限制的修建寺院和佛塔,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辽以释废”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保护利用

武安州白塔的维修工作,以最大程度保持其原貌为原则,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方专家的科学指导下,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完成了维修。如今,围绕武安州白塔建立了武安州遗址保护所,白塔四周已划定出保护范围,在白塔北侧入口处树立了多个标示牌,包括武安州遗址简介、武安州白塔简介、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牌等。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内,有多条石板铺成的小路,方便游客行走参观。环塔身近处,有一条参观通道,可以360度观赏白塔。塔座的西侧和东侧,分别有一处玻璃展示窗,可以清楚观察到三期塔基的情况。塔南侧规划为正门,建立有台阶。塔东侧约100米处,武安州辽塔陈列馆已建成。武安州遗址保护所的整体设计,本着不奢华,接地气,力求环境清雅、简单古朴,最大程度保持原始自然风貌并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少水泥、少硬化、少泥沙、少动土、少现代化元素。白塔周边环境俯视似莲花叶造型,园路以花形为主题,曲径小路以青砖碎石铺成,使白塔融于自然,契合古遗址周边环境。在山脚下入口处,设立有大型指引牌,方便指引游客进入。

如今,很多辽塔文化资源都已经被开发。如辽宁省朝阳市南北塔,被建设成为朝阳市风景区,并有围绕南北塔建立的博物馆,吸引众多游客。以佛教为渊源,以古塔为中心,更是成为人们烧香拜佛的朝圣之所,这些都吸引着各地人们慕名而来。再如辽宁省锦州市中心的广济寺塔,是锦州市的标志,塔周围绕以广济寺、天后宫、昭忠祠和观音阁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北侧与锦州市博物馆相邻,南侧是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锦州市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以广济寺与广济寺塔这一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教育以及休闲观光场所。相比之下,武安州白塔背后庞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基于白塔的文化资源亟待合理科学的开发,并在开发的同时给与更好的保护。

建立武安州白塔陈列馆是对武安州白塔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较好途径。在武安州白塔东侧约100米处,建立了一所陈列馆,该陈列馆共一层,总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外观为黑色瓦顶,白色墙壁,整体古朴、厚重,符合历史文化遗迹周边建筑应有的风格。虽然武安州古城址的痕迹已经寥寥无几,从现存的白塔和周围的寺庙建筑基址的规模来看,当时的武安州应当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武安州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辽、金、元时期文物,如绿琉璃建筑构件、建筑装饰品、如贴面砖、龙凤雕塑等。还出土了陶、泥塑的佛像,其规格和艺术水平在辽代早期都是较高的。城址附近发现一批火葬墓,这与当时全民崇佛有关。城址内近年出土了一批辽、金、元时期的遗物,多为生活用具,刻有“至正三年五月”纪年的元代瓦当陶节十分珍贵,还出土了围棋子、象棋子。这些出土的文物,都可以在陈列馆中进行展示,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了解武安州,了解白塔,从而保护白塔。

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南塔子村举办的“祭辽塔,撒龙灯”民俗活动,于2017年入选了赤峰市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早在千年前,契丹人民为了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就有着祭塔的习俗。“祭辽塔,撒龙灯”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白塔子村及周边村落已有120多年的历史[10]。该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正式举行,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民俗活动,吸引远近游客前来参加。“祭辽塔,撒龙灯”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百业兴旺是活动的主题。燃烧的“火龙”,象征着蒸蒸日上的好日子,代表了当地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白塔在当地人心中是神圣的,人们对于塔,对于龙的崇拜,都体现着白塔所反映出的精神价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因此,丰富祭塔这一传统民俗,使其成为深具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十分必要和可行。

四、關于武安州白塔开发利用的思考

武安州白塔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开发的同时,应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提升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白塔文化资源背后所能挖掘出的价值,任其浪费,遭到破坏。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出主导性职能,宣传提高当地群众对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动性意识,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产业才会走向繁荣。

(二)缺少资金的保障。目前,特别是在旗县、村镇等小地方,对于文化的投入远远不足以支撑起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的短缺导致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中止甚至根本无人问津。财政部门可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或者文化旅游部门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人投资,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或许会指日可待。

(三)关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要想白塔文化资源得到良好的开发利用,专业的文化创意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白塔文化资源开发离不开高科技的运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发设计出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文化产品[11]。然而当今的文化创意人才少之又少。因此,亟待高校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的新型人才。

五、结语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吐鲁番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武安州白塔,是赤峰地区辽塔文化的代表性遗迹,白塔见证了千年以来历史朝代的兴衰,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无法衡量的,因此,白塔所能转化成的文化价值也是无法衡量的。武安州白塔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要立足于长远,文化兴则国家兴,在文化越来越走向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区域文化产业,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让更多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正觉.佛教百科全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驭寰.中国塔[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晓东.辽代砖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4〕徐怡濤.公元5至13世纪中国砖石佛塔塔壁装饰类型分期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02):6-15+159.

〔5〕王若芝,孙国军.赤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之五:敖汉旗辽、金、元代武安州遗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2.

〔6〕葛华廷.“辽史·地理志”武安州条释疑[J].辽金历史与考古,2018(00):125-133.

〔7〕邵国田.辽代武安州城址调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01):42-59+67.

〔8〕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佛学研究,1996(00):231-238.

〔9〕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佛学研究,1996(00):231-238.

〔10〕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白塔子村举办“二月二撒龙灯祭塔”活动[EB/OL].http://www.ahq.gov.cn/xwzx/tpxw/201803/t20180320_1655170. html,2018-03-20.

〔11〕王佩.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人才培养——兼谈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9-12.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bstract: Buddhism originated in India and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ith the emergence of Buddhist pagodas on the Chinese soil. The pagoda ha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evolved, forming a pagoda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Liao Dynasty, Buddhism prevail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pagodas were built, mostly around the five capitals established in the Liao Dynasty. Located in Aohan Banner,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 the Wu'an White Pagoda is a representative relic of Liao Pagoda culture in Chifeng regi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and considers the architectural form,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u'an White Pagoda,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u'an White Pagoda.

Keywords: Wu'an White Pagoda;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创新初探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名胜古迹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分析
环十二烷用于纸质文物保护时受温度影响研究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论金山岭长城的文物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