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元素研究与应用
2023-07-21栗蕾李广慧李晓虎
栗蕾 李广慧 李晓虎
摘要:
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是系统的育人工程。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抓手,是高等教育之根本。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是高校育人之灵魂。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专业课程思政缺少思政教育、教师思政素养不足、学生缺少思政教育引导等问题,科学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甄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为植入载体,探究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全方位、多视角和系统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诗歌化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真正做到专业知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培养有灵魂懂专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3)03-0132-0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据统计,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7亿,其中,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 779万人。高等院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更要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高校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同样肩负着让学生既坚定信仰同时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即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师深挖思政元素,并采取有效途径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培养“有家国情怀、传承创新、担当责任感、工匠精神”创新应用型人才。当下课程思政化处于百家争鸣之势,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教育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如何甄选、如何将其科学融入专业课程等问题亟待找到解决路径。
一、专业课程思政化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缺少思政教育
2016 年和2019 年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要求“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其他课程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大学教育重点强调专业实践,专业课思政教育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通过调研发现,2019年前高校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专业课程教材较少有思政教育出现,
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专业教育和政治素养的有机结合。
(二)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不足
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的不足,一方面源于高校考核制度;另一方面源于教育体制。高校教师以专业领域研究为主导,科研压力较大。培养目标方面以专业素养为目标,对于思政教育、大学生德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关注较少。大学教师存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专业课教师形成一种专业知识培养大于思政素养培养的思想,是专业教师缺少思政素养之根本所在。
(三)学生缺少思政教育引导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青年工作,尤其是青年的成长、成才等问题高度关注,青年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荣辱兴衰。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学生较少有时间涉猎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等思政方面的知识,强调目标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忽略了青年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未考虑德育培养,导致大学生心理上轻视思政课程学习,行动上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导致当今大学生德育培养的不足。大学3—4年思政教育处于间断、零散状态,
这种模式不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实现思政教育路径
鉴于当前大学专业课程思政化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专业课思政化教学路径是当务之急。实现专业课程教育思政化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明确思政元素,配套相关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思政素养。二是要针对不同专业门类科学合理地甄选思政元素并设计融入途径,思政元素如呼吸一样自然地渗入专业课教育,学生于无形中吸收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最终打破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分离的局面,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协调统一。
(一) 明确思政元素
2018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16字箴言,他要求廣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作为肩负着培养青年重任的高校,能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培养要求。大学是广大青年的塑形期,课程思政是最好的践行途径。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视角的挑战,并为专业课程铸魂。专业课程思政旨在培养胸怀国家、服务社会、热衷行业、有担当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元素需要从国家、社会、行业和个人4个层面确定思政元素(图1),根据学科大类和专业课程本身制定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思政元素,合理选择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化的关键。
1.家国情怀
《尚书·泰誓上》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同力度德,同德度义。”这些最古老的政治文献阐释了君民乃至官民一体的关系,其次是家与国的关系,家是国的根本,国是家的屏障,家与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7]。2014年5月,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就是崇德修身。”立德是担当得起民族大任的首要条件。 2016 年 4 月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广大青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一步明确了青年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认为青年修德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还应该从国家、社会、家庭角度提升自我修养,对当下青年品德建设作出了具体指示。立德是青年做人的必要条件,同样是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重要思政元素。
从社会角度看,青年要守公德。所谓公德就是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道德,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而公德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产物”,人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这个公共团体产生各种联系,青年也不例外。青年要修好公德必须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社会生活中要学会助人、学会谦让,构建友善的人际关系。在公共场合,注意个人言行,不损害公共财物,营造和谐的公共生活氛围。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从个人角度看,青年要严私德。私德主要是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等。严格私德是守好公德、修好大德的基本条件,青年只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才能更好地落实对社会和国家的“德”。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八个学会”(学会劳动、学会节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来勉励广大青年要加强个人修养,从小事小节做起,严于律己,做到慎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这也是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
2.传承创新
传承创新引领青年顺应传承、熟知传承,实事求是,在传承中求创新,是当代青年必备之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这是每一名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必备素质。教师传承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树大国工匠理想,教师应矢志创新,立足实际,做一名学习型、思考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认真研究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每一名学生,做学生的教育者,又要做好领路人。
教师在思政方面先强其身,做到对教育和学科的热爱与执着,让匠人精神融入血液,身体力行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品质和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行业目标及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在学校厚植工匠精神,教师践行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追求工匠精神。
3.担当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指出青年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中包含有关青年责任担当的重要内容,担当责任承载着党和人民的美好愿景,肩负着重大的神圣使命。责任感是青年思政工作发展的需要,为此,习近平十分强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注重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所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有关论述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当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行业责任、家庭责任。专业课程教师制定当下责任担当可作为思政元素,也是当下高等教育之需要。
4.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从农耕文明时期的四大发明和庖丁、鲁班等优秀工匠文化到中国的北斗、高铁、航天、人脸识别、无人驾驶、天眼、港珠澳大桥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工匠精神与传承创新精神。可以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特点提炼属于本学科、本行业的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传递给学生,让工匠精神深入一代代学生内心,为行业培养爱岗敬业、传承创新的新时代匠人,更好地为国家的振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融入途径
高等教育专业课缺少思政融入,学生被动接受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根据所授专业课程认真甄选思政元素,教师如何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如何制定教学大纲、设计课堂教学,达到专业课程思政化,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图2)。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首先需征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然后实施课程思政主体依据相应政策办法和具体专业特点选定思政元素,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堂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
1.高校课程顶层设计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融入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与激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化;通过举办思政课程比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化;学校人事处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对专业课教师制定思政培训计划,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政水平和思政教学意识。
教学部门制定非思政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引入专业课思政素材教材。界定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育融入体系,并从教学思政化过程评价、专业课程思政定量评价和专业思政教育追踪評价,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教育思政化对学生学习工作的长期影响(图3)。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提高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思政化的积极性,方可培养高专业素养和高思想境界的新一代大学生。
2.专业课程思政化实施路径
2019年实践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专业课程思政化实施路径分为甄别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输出)和输出评价3个阶段,三阶段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循环修正过程(图4)。最关键的阶段是甄别思政元素,这一阶段不但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需要有足够的思政认知。当下教师思政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甄选思政元素受限。
输出阶段把思政元素引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这一阶段可自我检验思政元素的成与败,可修正、完善思政元素。如何判断思政元素融入效果和实施情况,评价阶段尤为重要。评价采取短期和长期追踪评价,通过课程项目和课程论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同时利用微信、钉钉建立毕业生群,对毕业生进行调研问卷,并与工作单位建立联系,追踪毕业生思想工作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综合对思政元素优与劣和专业课程思政化效果评价,通过2019年课程过程评价(图5),采用课堂Mini-paper,作业和课程项目很好地印证了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必要性和成效,学生更加热爱专业、更加有担当精神。对前两个阶段进行调整,通过实践—修正—再实践三阶段循环,最终可甄别出适合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培养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
三、结语
专业课程思政化顺应时代发展,大学课程思政化势在必行,当下专业课程思政化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认知欠缺、顶层思政设计不足、专业课程与思政相分离、思政元素提炼不够精准、缺少课程思政设计深度和量化指标、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不明确等问题。
2019年探索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化,结合专业特点挖潜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大纲、教案。通过建立线上思政园地,上传专业发展前沿热点和专家讲座视频,组织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制作课程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行业发展的了解。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闭环追踪管理,最终制定出适合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普适性思政元素、科学可行的融入路径、精准的评价标准,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同向行、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1).
[3]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4]李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河南社会科学,2020, 28(8): 119-124.
[5]刘源,毛元渊,成晓玲.《电子化学品》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创新[J].广东化工,2020,47(18):203-204.
[6]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M].新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贾宝华,顾永强,李革.“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57-58.
[8]姚岚.论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领导科学,2020(11):126.
[9]秦慧婷,高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8):113-118.
Abstract:
Curriculum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systematic education projec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ke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sou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y exploring issues such as the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ers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students lack of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teaching projects taking projects as the support and sel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ngineering major cour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and it increas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erest of students,so we tru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oral education go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own soul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Key words:
curriculum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 course; ideological elements
(責任编辑 邓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