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研究

2023-07-21李志聪王洪丽

经济师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李志聪 王洪丽

摘 要:在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同阶段,其艺术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样态。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的探索期,由于政府计划经济资源配置,导致各行各业都以量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生活,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受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器乐也开始朝着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资源配置得到最优化处理,经济发展活跃,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发展,民族器乐也从专业发展转向多元发展。文章在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动因下民族器乐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民族器乐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224-03

一、计划经济时期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

(一)价值观念的引导

1949年至1956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从萌生到基本形成。国家着重恢复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民族器乐也承担起了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重担,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都有着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引: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音乐上要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其次要尽快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繁荣音乐创作,推动中国音乐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引下,中国民族器乐迅速发展,开始组建民乐管弦乐团,如1952年组建上海民族乐团,1953年组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等。民族管弦乐方面,原创还较少,而是以移植改编居多。虽然合奏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独奏曲的创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像二胡的《赛马》、古筝的《庆丰年》、竹笛的《喜相逢》《鹧鸪飞》、唢呐的《一枝花》《百鸟朝凤》等。在这种音乐的主题内容上,的确反映了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联性。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这是繁荣文学艺术的根本方针。从1956年开始,中国音乐的政治性功能不再那么突出和鲜明,只要符合“六条标准”,那么音乐是有一定的自由争鸣空间的。同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要求音乐工作者在“中西关系”上要有机结合,批判地吸收,在“古今关系”上要尊重传统,继承性地发展。这一套文艺发展的价值观念引导,直到现在还影响着现代的音乐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活力,推动了音乐艺术全面复苏,高等教育也步入新的台阶,民族器乐创作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新民乐”创作思潮涌现,许多作曲家对民族器乐创作长期存在的种种痼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认识我国民族器乐对于表现民族风格和华夏神韵的特殊优势,适度地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扩大音乐语言和表现技巧的范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彭修文的交响套曲《四季》、刘锡津的合奏音诗《北方生活素描》。

(二)业余化向专业化的跨越

1.乐器改革。1953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建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支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乐队的建立确立了民族乐队的新建制,即分为拉弦组、弹拨组、吹管组、打击乐组。1954年,在音协主席吕冀的指导下,广播乐团成立乐改小组,对各种民族乐器进行性能、音色上的研发以及扩大乐器音域来适应合奏艺术的发展。这次乐器改革是在国家经济恢复和对外经济交流的双重原因下产生的,对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随之带来了文化上的剧烈碰撞。乐器改革的最重要特征是律制的转变,要想适应合奏艺术发展,就要以十二平均律为统一标准,在尽量保持乐器音色的条件下,扩大乐器音域,改善音质。比如吹管组的笙由传统形制转变为坐吹的36簧加键笙,还研制了一系列的低音笙、中音抱笙等;拉弦組也以二胡为核心,改良和研制高胡、中胡和低音革胡;弹拨组则是以中阮为基础研制出大阮、小阮和低阮,扬琴也成功研制出变音扬琴。乐器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也是在国家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没有相对平稳的社会经济环境,上层建筑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2.专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前,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专业音乐院校仅有一座——上海国立音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推动音乐文化建设迅速发展,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音乐文化建设对人才迫切需要的局面,经中央宣传部审批,通过重组、升格、新建等多种途径,原上海国立音专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在东北地区组建沈阳音乐学院,在华中地区建立湖北艺术学院,在华南地区组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在华东地区组建南京艺术学院,在华北地区组建天津音乐学院,在西南地区组建四川音乐学院,在西北地区组建西安音乐学院;1964年,又在北京组建了中国音乐学院。专业音乐院校建立后,大量民间艺人被引入高校,通过正规化的管理,将器乐演奏艺术推向专业化。同时,音乐院校的建立,也为我国文艺事业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音乐人才。

专业音乐学校建立后,需要建立一套正规、系统的教育体系,而教材出版则属于其任务之一,过去口传心授的方法已不适用于专业音乐的发展,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先后召开了全国性的琵琶、二胡、笛子、古筝等会议,首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其不仅涉及器乐独奏曲的曲谱,还包括一些专门性的技巧练习曲以及多声部合奏曲谱。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民族器乐教材体系专业化、全面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表演场地。表演场地的变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环境不稳定、人民生活疾苦,鲜有专业性演奏团体,大多都是在街头小巷以乐器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其音乐只能充当一种简单的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动专业剧场的建设,将以往文工团综合性宣传队的性质转变为专业化剧团,民族器乐在形式上得到了专业化发展,在内容上也提升了其思想性与文化内涵。同时,全国性活动也给民族器乐提供了新的舞台。1956年8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它给民族器乐提供了更专业的舞台,推动了民族器乐改良、作品创作、表演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被确立,我国传统民族器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严肃音乐与传统音乐并行发展。严肃音乐开始探寻生存和发展之道,国家对严肃音乐采取激励和扶持的政策,并积极推进音乐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以增强院团对文化市场的适应能力。国家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传统音乐面临着相当复杂的环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以往传统音乐的文化环境。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经济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飞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民族器乐艺术受现代化的影响高速发展,并且各种形式器乐文化的市场非常活跃。虽然受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民族器乐的发展好像略显低迷,但还不乏有一批人在苦苦耕耘,探寻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新道路。民族器乐发展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艺术需求的转变

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对于艺术需求的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物理需求和精神需求。首先,物理需求体现在人们对乐器音色的追求上,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乐器的改革都是扩大音域和音量,忽视了人们对音色审美的精神需要。20世纪的器乐音乐大多数都是表现欢快热烈气氛的,如笙曲《挂红灯》等,这些曲风自然需要强烈刚劲的音色效果。还出现了一些乐器组合的特色乐种,如鲁西南吹打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这些乐种中的乐器组合形式也是依靠音色的互融性才得以组合在一起。所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艺术事业的繁荣也推动了这一局面的转变。各类乐器积极探索更具艺术性的音色,像笙文曲的出现,运用“唐和音”所表现出的音色颇有一定的文人雅韵,找寻到一种“丝竹相和”的文人雅致。21世纪以来,乐器改革不断发展,音色的融合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室内乐、协奏曲、民族交响乐等形式的民族器乐作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对于音色追求的需要。

其次,精神需求则指对于艺术作品深度和思想性的需要,20世纪的器乐作品,贴和时代的发展,反映了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如《瑶族舞曲》《欢乐的泼水节》等作品。这一阶段的器乐作品还处于最朴素、最贴和时代的一个阶段。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器乐艺术的精神追求更高,严肃音乐已经成为了作曲家的主要追求,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如上海民族乐团打造的《海上生民乐》系列以及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创作的各种新作品,还有各种新音乐和声音装置的实验,都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往传统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虽然现代人对艺术的精神追求变了,但是这些新作品的产生都是基于传统的土壤而生长起来的。

(二)国际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其器乐艺术也以文化交流和产业连接两种方式进入世界舞台。中国民族器乐融合交流、拓展创新。民族器乐作为连接国际的产业模式,在传统的土壤里滋养新的艺术形式去适应国际市场,在经济得益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

(三)多元化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多元融合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热词,各产业均按照多元融合的道路去发展。中国民族器乐的多元发展体现在艺术风格的多元以及产业的多元。首先,艺术风格的多元是基于不同的受众群体而产生的,比如儿童喜欢儿歌;青少年喜欢流行歌曲;老年人喜欢戏曲。所以,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民族器乐产生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有专业化的民族管弦交响乐和独奏乐曲,还有改编移植的流行乐曲。

产业多元化也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催生出来的,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器乐艺术产业的多元化。传统产业模式有线下音乐会剧院收益、民族乐器制作、教学、图书出版等。而新媒体催生下的产业模式更加多元:抖音、哔哩哔哩、QQ音乐等媒体平台的付费下载、各大院团推出的“线上精品”系列以及各种流量付费项目。这种产业多元发展的模式,使民族器乐艺术的受众对于音乐资源的获得更加便利、选择性更强。同时,受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影响,线上音乐产业的各种模式也在飞速崛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格局多元化的趋势加强,音乐文化也必将循着跨文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民乐唯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三、经济动因下民族器乐的发展策略

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民族器乐产业模式的多元发展,但在全球经济一體化的大格局下,民族器乐艺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民族器乐的发展,应该把握好以下策略:

(一)器乐艺术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就是要在音乐本体方面加强管理,不能为了经济的利益而容纳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存在,要严格把控思想意识层面的“雅”和“俗”,把握好艺术的思想引领作用。其次,从事音乐行业的工作者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对艺术发展的前景有敏锐的洞察力,推动作品的创作、专业教学和乐器的改革。最后,不能脱离群众,如果创造出来的艺术没有受众群体,那么这种艺术则是失败的。综上几个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管理规范、完善管理机制。

(二)音乐产业的规范化管理

当音乐艺术成为产品,那么它便具有了商品属性。只要在市场上开始流通,那么就必须遵循市场的管理规范。器乐艺术产业目前正蓬勃发展,所以需要加强其产业的规范化管理。近年来,受疫情影响,线上经济开始蓬勃发展,那么民乐器乐艺术便有了发展的契机,首先,各大院团可以利用媒体进行线上音乐周、优秀作品展演,打造优秀民乐品牌。其次,强化版权意识,加大对艺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打造付费经济体。最后,完善多元产业模式,强化科技赋能,探索更多产业可能性。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产业模式,相关部门要建立监管机制,把握市场的正确运营,在推动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增长。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格局下,经济的繁荣带动艺术发展,而我们要把握好艺术发展的特定模式,使其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打造二者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志安,王洪欢.我国音乐经济的内涵特征、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04):46-57.

[2] 侯太勇.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专业化发展及其困境[J].人民音乐,2019(07):70-73.

[3] 孙永富,王清涛.浅析经济与音乐的相关性及融合发展分析[J]. 经济师,2019(03):213-214.

[4] 李香波.建国初期民族管弦乐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5] 宛煜.论中国民乐的国际化[J].艺术评论,2010(09):94-98.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李志聪,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王洪丽,副教授。]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