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德育的有效路径

2023-07-21梁伟杰白初一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德育

梁伟杰 白初一

摘 要:德育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情操的思想教育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的德育。初中历史不仅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关,而且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课堂。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深入探究初中历史德育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6-0015-03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党和国家针对当前教育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推进德育工作。在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价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我国教育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德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和乐观坚强的思想品质。核心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品格与技能全面发展的素养。《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进一步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2]。在核心素养教学中,德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德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德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德育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各学段的教育中。而且德育在“五育”发展中处于第一位,也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德育的重视。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学生处于启蒙的心理状态,学校应当注重其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另外,在核心素养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人文情怀,让学生接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完善初中学生的历史素养[3]。简而言之,初中历史与德育的进一步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

2 立德树人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2.1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根植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立德樹人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引方向。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核心素养的课程下,应当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提纲挈领的思想。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而且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2]。因此,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德育成了更为具体的导引。课程标准的颁行强调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德育。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既关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说明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在历史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4]。通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功能。历史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有利于学生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历史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彰显了中学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生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比其他学科课程,在历史课程中,教师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 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

3.1 德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并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外,还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熏陶。在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的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结合历史课程德育素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而,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德育素材,使其德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感悟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5]。例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让学生真正感受清末民初和十四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的历程。充分解读历史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深刻记忆中华民族的危机存亡,增强民族责任感,让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全面地解读历史教科书上的德育素材,培育其家国情怀。

3.2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达成德育工作的路径,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黄牧航教授和张庆海教授指出,在历史教学中,情境是事情发生的环境,情境教学是追求一种生动、形象、感性和真实的历史教学[6]。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历史是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再现。教师要善于设计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习得历史知识,感悟历史。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中,在导入本课之前,教师播放歌手孙健的《民族辉煌》歌曲片段,以铿锵激昂且雄壮有力的歌声带动学生回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利用歌曲创设了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知道革命先辈为了民族兴亡而积极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中。通过历史情境,让学生铭记历史,树立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除了讲授教科书上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电影《八佰》片段,并运用《淞沪会战示意图》,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根据相关的抗日战争的史料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创设本课的历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营造历史课堂德育教育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把初中历史课堂变成一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堂。

3.3 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只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才能让德育教育深入其内心深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7]。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的教学环节时,有关“五四运动的爆发”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历史学习小组,并让每个小组分别梳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还原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亲身体验五四运动的发展脉络。教师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课,布置学习任务:如果你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名学生,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和日本的侵略行为,请拟写一张进行爱国宣传的传单。通过这个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燃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教师须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正在发展变化,部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事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与德育教育关联,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大无畏精神。把优秀人物作为学习榜样,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在讲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西汉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而被元朝灭亡的史实时,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岳飞的抗金事迹和文天祥面对元朝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屈的故事等,以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需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德育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渗透德育培养。

3.4 充分组织课外活动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转化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课堂。除了在历史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要组织课外活动,带领学生现场参观进行考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的阵地,组织多元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比如纪念日活動、观看历史影片活动、历史演讲会活动、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和文化遗址等[6]。教师在讲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可以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历史遗址,充分利用赤峰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辽上京遗址和赤峰市契丹辽博物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赤峰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培养其家国情怀素养。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学生可以体验历史的真实性和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共演岳飞、文天祥的历史话剧,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

3.5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还提及了教、学、评一体化,指出“历史课程评价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目标;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学一评一体,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2]。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看待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重视因材施教。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加深对于学生所学内容中关于家乡、民族、国家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设置两个分层评价体系,细化学习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自我学习和反思。教师在课前合理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反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学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完善。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必要性。作为渗透德育功能的一门人文学科的历史课程,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知识与道德素养都能得到提升。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将历史教学和德育工作进行融合,充分展示初中历史课堂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强大功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立足当地的德育实践,发展和创新德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培养学生德育意识和全面发展的潜能。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 _167226.html.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08.

〔4〕朱爱华.德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0,65(22):24-25.

〔5〕沈玲.浅议历史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16(06):121.

〔6〕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7〕杨钉霞.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中),2019,5(11):293.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初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