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作家与一次批评论坛

2023-07-20周若愚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作家群文坛南阳

周若愚

2010 年春,河南省南阳市文联召开座谈会,庆祝周同宾老师七十寿诞暨文学创作五十周年。

周老师生于1941 年,这年六十九。正式的,不是该按周岁计算年龄吗?然我并不意外,反而觉得,还是周老师接地气,“过九不过十”。

那天的座谈会堪称南阳作家群盛会。老少作家、媒体人、市领导,还有从县里赶来的文朋诗友,近百人聚在一起,献诗、献辞、献唱、献舞,气氛很好。周老师也很开心,颇有几分逸兴遄飞,但他从来不是“气粗言语大”的人,依旧习惯性地梗着脖子,专注地看着、听着,主持人让他讲话,他连声说“感谢感激感动”,表示将努力活下去、尽力写下去。于喧嚣热闹中,他的模样一贯地沉静、真诚,真是好。

与会诸人都高兴有这么个机会,和周老师聚聚、聊聊。一个人,德配位、才堪任、性宽和,大约都这般让人乐意亲近。周老师是断不会作如是想的,后来有次谈到这次座谈会,他还觉得因自己的事劳烦别人,颇有些过意不去。不过他也知道,这样的庆祝活动说到底已不是个人私事。

较真说来,这一年,也不是周老师笔耕的第50 个年头。我所在的地方报纸,上世纪50 年代末曾发表过他的处女作,推算起来,他创作的时间应该不止半个世纪。周老师成名时间与南阳作家群形成期基本同步,他是南阳作家群最早的恒星之一。现在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南阳作家群形成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80 年代末,我在外省读到一本现当代文学史,是大学教材,土生土长的南阳作家中唯周老师一人入选,可见那时他已被学界和评论界认可。南阳作家群逐渐为南北所知,则是1994 年中宣部一位副部长批示“南阳作家群现象值得研究”,全国媒体大力宣传之后的事了。

回到2010 年。这时南阳作家群的旗帜已树起多年,包括周老师在内的部分作家已度过他们人生和创作的黄金期,整个群体断层现象渐显。好像也就在这前后,每逢市里开会,只要论及文学,多会谈到作家培养、品牌打造。

南阳人大都对作家群怀有深厚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周老师,大约还多了一份使命感、责任感。他愿意为这个群体、群体里的人做些事情。熬夜为年轻作家作序,给他们改稿、回信,在他,都是常事。他第一次主动打电话联系我,就是为推荐乡镇一位年轻人的习作。

擎起南阳作家群大旗的,先有短篇小说巨匠乔典运,后有长篇小说巨擘二月河,在世人眼中,周同宾一直是作家群“二号人物”,市里的文学文化活动,他多出现在“著名作家”群像中,很少当主宾、坐主位。省内外文学界的人都赞他德性好,善于团结人、甘于辅佐人。确实如此。无论什么活动、座次如何,只要有利于文学艺术,只要人在南阳、身体允许,他一准参加,而一旦参加,就是会场听讲最认真的那拨人,无事不离座,主办方请他发言,也会有中肯简短的表达。

夏天的时候,南阳发起了以“南阳作家群自我批评”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于是,继生日座谈会后,周老师在这一年二度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相对静寂、偏僻、独立的南阳盆地地理单元,有利于作家养成不为利缚、耐得寂寞的品格,却也极易导致封闭和停滞。作为国内最負盛名的作家群体,南阳作家群一直注重向内用力,深耕、探索、突破,冀望凭借主观努力,形成地方文坛独特的小气候,促使肌体健康成长。

开始于5 月底的批评论坛活动,即是作家群的一个有益尝试。

批评难,不留情面、入木三分的批评更难,是数十年来中国文坛的常态。很多文学研讨会、座谈会,最后都变成“表扬会”和“赞美会”,主因之一,是被批评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听不进逆耳之言。关键时刻,还是周老师。“如果通过批评,能够在南阳形成一种健康的文学氛围,我愿意当‘标本和‘靶子,供大家剖析。”周老师站出来说。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周老师深知文学批评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在河南文坛,一直流传着他和文学评论家孙荪之间的佳话。孙荪曾刊发文学评论《同宾,真的醉了?!》,对他创作的田园牧歌式的文章提出质疑,这篇文章让周老师警醒,他认识到自己的作品确实“有点甜有点腻”,最终促成了《皇天后土》的诞生——这部散文集,后来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为确保批评论坛不致沦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吹捧会”,论坛要求每人发言时,好听话最多不超过3 句,其余全部提批评意见。周老师也恳请大家批评时要剔骨见血,不要温良恭俭让。严格的规则、论坛的氛围、周老师的态度,让与会人员放下顾虑,对周老师散文个别篇章题材雷同、哲学思考表达不足、对时代顺从缺乏反叛、情感表达不太充分等进行了批评。论坛在淅川的一条游轮上进行,因气氛热烈,一直开到深夜。可以说,批评的自由空气,在这次论坛上已开始缓缓流动。

就像我们熟知的那样,瘦削的周老师仰着头,偶尔推推眼镜,认真地倾听着各方批评意见,间或说一两句话。论坛结束时,他真诚地向大伙表示感谢,但也坦诚,让他心动的、茅塞顿开的内容并不多。他说的两句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句是,“好作家不是夸出来的”;另一句是,希望批评的“好雨下得大些、再大些”。

在周老师的带动下,此后,成功开展了对殷德杰、刘正义、王晋康、王俊义、行者等本土作家的文学批评。每次论坛,都像第一次论坛一样,批评者言辞犀利,被批评者微笑面对。在当时的文坛,像这样以文学批评为主题且坚持期期开展批评活动的,可谓绝无仅有。南阳的文学批评活动,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样本意义。

这就是2010 年,在南阳的文学批评论坛上,周老师和诸位作家群成员,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可贵的品格。

猜你喜欢

作家群文坛南阳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