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乡祭祖

2023-07-20何正良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马英九

何正良

仲春与暮春交替时节,最是清新娇艳,最是勃勃生机了,万物在经历了漫长的冬藏之后借着春的温暖和力量破土而出、舒展身姿、蓬勃向上,空气里四处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清晨,布谷唤着晴空,喜鹊登枝欢唱,百鸟和鸣着一片欢笑声掠过原野,春水悠悠从山间渗出,汇成小溪清凌凌地奔向河流,湖湘大地此时更是一片春和景明、春花烂漫、春意盎然。

这个清明节,还因有一个牵动两岸人心的孝举,更显得明媚灿烂而富有意蕴:“湘潭伢子”马英九回乡啦!

马英九先生是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曾担任两届台湾地区领导人,他带着姐妹和台湾学生,在他人生第73 春里终于首次踏上寻根问祖之旅。

我的内心如同广大盼望两岸和平统一的所有同胞一样充满着激动、憧憬和期待。

马英九先生是湘潭人,他的母亲秦厚修是相隔我老家仅十多公里的宁乡枫木桥人,从小就听人说起秦家是一个大户人家、名门望族,且乐善好施。2009 年11 月7 日,在随团考察台湾时,我拜访了居于台北市文山区的秦厚修老人,当时老人已是87 岁高龄,見到地道宁乡老乡格外亲切,嘘寒问暖,谈了许多家乡和家庭的往事,告诉我们2005 年10 月曾回到长沙参加周南中学百年校庆,看望了老家乡亲。老人动情地讲述着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她告诉我们,她和丈夫时刻都在教育儿女,特别是要求马英九不能忘本,适时一定要认祖归宗。我也讲起我一个曾是国民党青年军的堂兄何寄光,他1949 年去台湾后直到1988年5 月才回到老家湖南宁乡,38 年的相思之苦,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趴到母亲的坟头号啕大哭,两手抓坟上泥土至抓破渗血,裂肺撕心地喊着17 岁离开后再也没能见到的娘。秦厚修老人为之动容,感同身受,含泪讲述因两岸阻隔没能为母亲尽孝的痛楚。曾有一部电视剧《原乡》就反映了当年回不到故乡的去台老兵内心的苦楚和无奈,他们遥望着海峡对岸的家乡,唯有泪千行,浅浅的海峡阻隔了台胞们数十年的回家之路。

两岸本是一家人,来往自由自在是多么美好,也多么应该啊!

考察台湾归来后,我走访了秦厚修老人的宁乡老家和她就读的被称为“三湘第一女中”的周南中学,探访了马英九老家湘潭白石镇和茶恩寺镇,兴致勃勃地四处了解马英九祖辈及他本人的成长历史,从而对马、秦两家的文化传承心生钦佩。

马英九先生73 岁首登大陆回乡祭祖,也就自然地成了我憧憬这个春天的美丽期盼!

自3 月27 日以来,我每天密切关注着马英九先生的行程,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令我心动,我为马先生的原乡寻根之旅兴奋着、感染着、感动着,特别是马先生3 月31 日回到家乡湖南后的所有场景都让我兴奋不已。家乡的人民对马先生古稀之年首次归来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铺路筑堤、打扫马家祖墓、查找马家史料,为马英九回乡细心地做着各种准备。马先生思念家乡、感恩先祖的言行令人动容,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情怀。

3 月31 日中午从武汉抵达长沙后,他就直奔母亲的母校周南中学参访。下午3时40 分,马英九到达,乡亲们兴奋地翘首盼望着远方的游子回家。

我和大家一起高声呼喊着:“马先生好!”“欢迎回家!”小朋友则坐在长辈的肩膀上高喊:“马爷爷好!”听到看到家乡人民如此热情,马英九眼角泛红,特意由原本要坐的车辆处拐到乡亲们的正对面,挥动双臂大声回应“谢谢大家”,担心大家听不清,又将双手合拢呈喇叭状,用地道湖南话大喊着:“谢谢大家!”

马英九先生回乡首站选择到周南中学,因为这是他母亲的母校。

马母秦厚修1933 年至1936 年就读于湖南宁乡著名爱国教育家朱剑凡先生捐献全部家业,并四处筹资创建的“周南女子中学”。该校占地三十余亩,古朴幽静,从建校起引导学生“诚朴、健美、笃学、奋进”“养一身正气,读万卷良书”,培养了杨开慧、向警予、蔡畅、帅孟奇等杰出人物。祖籍宁乡的现任校长张正军先生向我介绍说,学生时代的秦厚修气质高雅、积极好学、才华横溢,各科成绩均位于班级前列,之后,她一直心系母校,担任周南中学台湾校友会会长。1995 年,73 岁高龄的秦厚修为恭贺周南中学90 周年校庆而首度跨越海峡。2005年10 月,已经83 岁高龄的秦厚修再度回到母校,在周南中学建校100 周年的万人盛典上,她深情地说,特别感谢周南中学培养了她做人的准则,给予了她后来工作中的各方面知识,并鼓励周南中学要发扬前辈办学的良好传统,为社会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在秦厚修心中,故乡水永远流淌在心底,故园情永远萦绕在梦中。

马英九先生在学校师生的引导下,从觉园走到蜕园再到校史陈列室,当看到秦厚修的照片和写给学校的书信时,喊随行的姐妹过来看妈妈,凝视良久,一字一笔都仔细察看,满含热泪。

马英九学识渊博,谦和孝顺,温文尔雅,仕途顺利,这与他自身的聪明才智、刻苦努力密不可分,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马家忠诚务实、勇义担当的家风,引领马英九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更重要的是,他母亲秦厚修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细心教导,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厚修传承了秦家的传统美德,诗礼家书、博爱坚韧、贤妻良母、不畏艰难、甘于奉献,为马英九青少年时期人格规范及后来的勤俭、质朴、亲民、清廉、接地气的良好作风的形成、塑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厚修,1922 年农历十月初一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市枫木桥乡双井村。秦家是宁乡的名门望族,秦厚修的爷爷是前清举人,父亲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母亲也是当地名门之后,“耕读传家,勤俭课子”是秦家的祖训。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秦厚修受到了良好教育。1930 年,父亲把年仅8 岁的秦厚修带到长沙,后来送进了湖南最著盛名的周南女中上学。1941 年,秦厚修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央政治大学经济系,在那里,她认识了政治系大她两岁的湖南同乡马鹤凌,并与之结为伉俪。结婚之时,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时期,马鹤凌决定从军抗日报国,担心新婚妻子阻拦,但征求意见时秦厚修说:“自古成功的男人都是从战场上走出来的,更何况是去打日本鬼子。”她激励丈夫一心痛击日寇,不要为家事担忧。后来,她为马鹤凌先后生下一子四女,在艰苦环境下倾尽心力抚养5 个儿女长大成人。为了让儿女不忘本,她教儿女讲湖南老家的方言,教儿子背诵唐诗宋词,练习书法,时刻嘱咐儿女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她培养子女缜密有道:子女读什么书,每天什么时候习字、阅读、背书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和安排。小时候,马英九特别“黏妈妈”,妈妈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妈妈讲什么,他总是十分认真地记在心里。秦厚修每天早晨6 点便唤醒孩子们起床看书;到了晚上10 点必须就寝。她教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家务,从小培养儿女勤劳发奋的品格。

秦厚修贤惠能干,炒得一手好菜,缝补浆洗样样行,家里人的衣服几乎都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她与婆母胜似母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孝道。有一次,马英九告诉母亲看见一位老人在泔水桶中找吃食,她立即蒸了馒头让儿子给老人送去,以身作则地教会儿子善心助人。她时常给儿子讲述民族英雄,特别是一些抗日英烈的故事,教育儿子要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情怀。

秦厚修要求儿子从小练习毛笔字,细心指导马英九运笔、用墨、临帖。久而久之,马英九的字,习的便是母亲钟爱的“柳体”。

对一手含辛茹苦、费尽心血养育自己长大的老母亲,马英九敬爱有加、孝顺有加,无论做什么,总是会想起父母的期盼,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2014 年5 月2 日,秦厚修逝世。5 月10日,马英九发表《慈母良师一甲子,永世难报养育恩》的悼母文。

“妈妈走了,明天就是母亲节,我们怎么来过生平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啊?”马英九痛彻心扉地诉说着,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妈妈晚餐后,母亲教他读《古文观止》的一幕幕。就在秦厚修患病初期,马英九还背《桃花源记》给母亲听,“背对了,她点头;背错了,她摇头”。马英九说他如今不敢再碰《桃花源记》,生怕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悼文中,马英九感念着母亲点点滴滴的恩德。母亲弥留之际,他紧紧握着母亲微温的手,吻着母亲清瘦的脸颊,轻声对母亲说:“我们母子结缘64 年,来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马鹤凌称颂自己的妻子是“真善美的化身”,马英九称颂自己的母亲是“完美母亲”,可见秦厚修在马家的奉献付出之多及地位之尊。

在参访了母亲母校的第二天,即4 月1日,马英九携姐妹一早出发前往老家湘潭,这是他73 岁首登大陆最为重要的行程:到茶恩寺镇双阳村祖父马立安坟前祭拜。一路跟随服务的白石镇和茶恩寺镇我的好友秦浩、戴智林先生,在我探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马家祖地时介绍说,行走于魂牵梦绕的乡间小路上,马先生目不转睛地紧紧搜索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老家的乡亲们看到年已古稀却依然气宇轩昂、精神矍铄的马先生,燃起喜庆的鞭炮,不停地大喊着“欢迎回家”,马先生则不住地挥手且用地道的乡音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走到祖父墓前,马英九手抚墓围久久地深情凝视墓碑,在按当地传统礼俗行上香礼之后,马英九用地道的湖南方言念着祭文:

亲爱的立安公公:您好!我是英九,您老人家的孙儿,爸爸鹤凌公的长子,今天我跟大姐以南、二姐乃西、三姐冰如与小妹莉君在2023 年的4 月1 日,清明节前四天,一起来到湖南湘潭县的白石镇老家,向您祭拜致敬。

从小爸爸就告诉我们,公公您幼年失学,书读不多,但深明大义,中年创业有成,每年就以您经营事业营收的半数,来助学与济贫,而且亲自写下“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对联,挂在家乡善馆的大门上,以教子孙,劝人读书为善。

我在台湾出版哈佛大学博士论文的时候,特别把您的遗训印在专书的扉页上。爸爸看了,很感欣慰地说,他深深为“祖泽与孝思”(就是您的祖泽与我的孝思)所感动,特别再写下“为善读书不忘家训,立身行道勿忝所生”的对联,悬在我家的客厅。我印制中英文马氏家训书签,与亲友、学生分享,这次也带来大陆送给大家。

亲爱的公公,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来大陆祭祖与探亲,内心非常感动。您的遗训,使我们子女都懂得自爱自强,为善助人,尽忠职守。这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请您在天之灵,保佑马家子孙永远实践您的家训,为人类贡献心力。

孙儿英九、孙女以南、乃西、冰如、莉君谨拜。

祭拜现场,马先生数次哽咽,甚至泣不成声,虔诚之至,追先念祖之情感人肺腑。他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我的公公民国16年就过世了,我不可能见过他,但几十年来我心心念念希望来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来祭拜祖父的坟,内心非常感动。我们这一家子,到现在有了38 个子孙,大家都能够自立自强,一直遵照公公‘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遗训,这是公公一辈子的理念。”

含着泪,神色凝重地告别祖坟,马英九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位于湘潭县白石镇潭口村的寺门前的义渡参观。这个义渡是马英九的祖父1910 年在原有基础上筹资继建的,渡口码头建成后长年免费摆渡商旅和百姓,造福一方。接着又参观了祖父马立安当年创建的鸿兴福锅厂,感念着当年祖父创业的艰辛与乐善好施的义举。乡亲们还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家谱,马英九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和族戚们交流家族的来源与变迁,寻根溯源,念祖怀宗。

马英九祖父马立安出生于清朝同治七年,即1868 年,12 岁就在自家娘舅家所办的小锅炉厂当学徒,十余年后,他接手自办,加大投资,扩大规模,经过苦心经营,家族生意涉足店铺、米厂、屠宰场、鸿兴福祸厂等,逐渐发家致富,在湘潭一帶颇有名望。其时马立安拥有水田300 多亩,雇佣长工40 多名。马立安乐善好施、为乡里筑路修桥,为乡民排忧解难,调解纷争,还出资兴办学堂,劝人读书行善。他历览古贤足迹,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练,亲自撰写了“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作为家训传给后人。1927 年,一生辛劳创业并布善的马立安59 岁时去世,安葬于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一片前临湘江,后靠山丘的农田之中。马立安墓于1928 年建成,正因为马立安先生的善德被世人传诵,他的墓穴历经时势变迁,90 多年依旧保存完好,使马英九回乡有真的根可寻可觅。这不能不说是“种善得善”了。否则,如果祖墓被掘,马英九先生这次返乡到何处祭祖啊!我为此专程到双阳村采访了曾任该村支书、现已82 岁的马仁桃老人。他说,马立安墓曾有数次险遭挖掘,当地乡亲反复求情并阻拦,反复说明马立安先生的恩与善,最终有惊无险。

月1 日下午,马英九又饱含深情地携姐妹来到位于南岳的岳云中学参访。岳云中学曾是马英九父亲马鹤凌就读6 年的母校。2005 年,马鹤凌先生写信给母校称:“生我者父母,再造我者岳云母校。”可见岳云中学在马鹤凌先生心中的分量。这所饮誉华夏的百年名校是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曾担任过毛主席老师的何炳麟先生于1909年创办的,坐落于秀冠五岳的衡山南麓,面迎南岳古镇,背倚紫云雄峰,三面环山,苍松翠柏,清荷满地,修竹丛生,名家题咏,墨香四溢,人文传统源远流长。建校伊始,何炳麟先生即定下“以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数学体育为两翼,以勘恪忠毅为精神”的办学思想,全力培养情操高尚、体魄健全、思维敏捷的全面发展人才。一直以来,学校师生秉承何公思想矢志育才,办学业绩蜚声华夏,享有“北有南开,南有岳云”之美誉,杨开慧、丁玲、贺绿汀、邓华、廖耀湘、李薰、洛夫等知名人物都曾在此就读,而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1935 年2 月起在岳云中学就读6 年,其间接触到了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马鹤凌于1941 年考入重庆南温泉中央政治大学,作为热血青年,他高喊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响亮口号,投笔从戎,出征抗日,参加了著名的滇缅战役。他英勇无畏,奋勇杀寇。其间写诗明志:“楼船百尺荡春潮,战斾迎风分外骄,回首山城重泄涕,断肠人在灞陵桥。”体现了马鹤凌的侠肝义胆。抗战胜利后,在抗战中卓有贡献的马鹤凌回到湖南老家,继承了其父马立安行善助人的家风,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拜访谢恩,然后让亲戚将所有与他家签了粮租契约的家中佃农请来。这些农民大多老实本分,开始怕是马家要收租,苦于无钱而着急,只见马鹤凌拿起发黄的契约大声说道:“这些契约是我父亲在世时你们与他签订的,现在我把它们全部烧了,从今天起,你们欠我马家的钱粮一笔勾销,再无亏欠,哈哈哈!”接着他让一亲戚拿来一个火把扔在所有的契约上面,泛黄的纸马上燃烧起来化为灰烬。乡亲们既感激又疑惑着,似乎不可置信,马鹤凌便说:“当年我父亲就教导我,有能力后一定要为家乡的人们做些好事,但我常年在外,我唯一能替我父亲做的就只有这些了。”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充满着对马鹤凌及其父亲马立安的感激之情。

马鹤凌在岳云中学励志向上,刻苦勤奋,学习潜心,各科成绩优异,尤爱数学和体育,而岳云中学历来有重视体育锻炼的传统。老校长何炳麟为了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就对学生说,你们清早起来爬山,谁先爬到南岳半山亭下,谁先敲我家的门,我就给他煮荷包蛋吃。马鹤凌真的数次吃上了何老校长亲手煮的荷包蛋,也自此养成了晨跑的习惯。他对体育的爱好也深深地影响着家人。马英九先生长年晨跑健身应该是父亲体育爱好的传承。

具有家国情怀的马鹤凌对祖国对家乡一往情深,在台湾的几十年里无一日不思念故乡,写下“离乡久远怀乡甚,海岛遗民泪眼枯”等诗句。他为母校捐款一万美元;1998 年大陆发生特大洪灾,马老先生忧心不已,号召在台同乡亲友捐款,亲自募集了100 多万元捐给大陆红十字会。中国改革开放后,马鹤凌多次游览内地,在看到三峡工程时,感叹“天下第一工”,马英九此行也去了三峡,显然受父亲影响甚大。

除了与大陆感情深厚外,马鹤凌还是一位“反独促统”的和平卫士。他发起、创建“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大会”并任创会主席,先后在台北、美国等地召开了五届世界和平大会,其主旨是“谋求世界永久和平与人类真正幸福”,以“反‘台独,促进海峡两岸通力合作和平统一”作为大会的主要内涵。他从小就教育子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敢有所懈怠,时刻告诫儿子一定要将两岸的事放在首位,临终之际嘱咐马英九要反对分裂,祖国要早日统一,由此可见其目光远大。他的思想又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他对马英九的期许上。母亲秦厚修对马英九教得細,父亲马鹤凌对马英九管得严。在马英九遇到困难时,马鹤凌常要马英九背诵并领悟曾国藩书中的两句话“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培养儿子弘毅英武、勇担大任。在遗嘱中马鹤凌自承对马英九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遗志,主张两岸融合。“继望我儿英九记住世事,适时全力以赴。”“要活在大家心里,活在历史上。”马英九曾说:“父亲经历抗日战争,对国家民族有一份超乎常人的感情。”临死前马鹤凌还在遗憾自己最终没能还乡归宗。马鹤凌去世后,他的骨灰盒上刻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马老先生至死不忘两岸统一,怀乡念祖盼团圆之情令人泪目。马老先生经常对子女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故乡在湘江边,上望石湾,下望朱亭,湘水荡漾,碧波涟漪,久居在湘江岸畔,像一只雄鹰匍匐岸边展翅欲飞……这是有多深的感情才能将故乡绘成一幅画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啊!马英九谨记父亲教导,在他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8 年内,海峡两岸人员往来热络,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密切。2015 年11 月7 日,他与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了世纪会面,长达80 秒的“ 世纪之握”,令两岸人民为之振奋,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这成为马英九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马英九坚持一个中国,拥护“九二共识”,亲情、乡情、故土情浓烈,这次排除阻挠,返乡祭祖并带学生交流,亲身感受大陆人民的热情,目睹大陆的飞速发展,对两岸未来的和平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马英九父母一直对他抱有厚望,希望他能为传承中华文化、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因此,从小就对他严格管教,并制订了周密的培养计划,从道德品行到读书学习,从家国情怀到个性修养,从祖训家规到起床作息,点点滴滴,无微不至,使马英九幼年就在心中默默建立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就懂得祖父家训里“书”和“善”对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他读书时非常刻苦,苦行僧般严格自律,每天早晨都是一边跑步,一边背诵课文或单词,一直是学霸,台湾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1981 年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毕业后回到台湾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他尽职尽责,深得蒋经国信任,蒋经国曾对身边的人评价马英九是找不到任何缺点的年轻人。

马英九做事执着,且特具定力和耐力。他从1975 年开始坚持晨跑,长达48年。有资料介绍他69 岁时参加台湾5 公里跑步比赛,用时仅25 分17 秒。除了跑步,马英九还擅长游泳、骑车和做俯卧撑。和跑步一样,俯卧撑也是他常年坚持的运动,有一次乘机时因场地限制,有人看到他在飞机客舱过道上做俯卧撑。

马英九先生返乡祭祖,边走、边看、边听、边写,展现了他温文尔雅、谦和而又不卑不亢的气质。十多天数十个点不停奔波也看不出任何疲倦感,这位73 岁老人有着强健体质和翩翩风采。腹有诗书气自华,身强体健不一般,讲话朴实、亲民、接地气,似一股清流沁人心脾,我们都感受到了他的魅力。

马英九乃大孝子,他此行基本上是围绕祖上及父母的足迹安排的行程,凡是父母去过的地方他都安排去看,不辞劳苦。触及父母的遗物他无不眼圈泛红,喉咙发嘶,声音发颤。一个73 岁的老人,从未见过祖父,从未踏上过大陆的土地,从未接触过故乡的草木。他在祭祖时,哽咽着泣不成声,用无比真切的湖南方言念诵祭文,声泪俱下地喊着:亲爱的立安公公,我是您的孙儿,您儿子鹤凌公的长子……远方游子古稀翁泣血的呼喊,喊得人心碎,喊得泪珠儿在眼眶转不停。是啊,这里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是即便断了筋骨却牢牢连着血脉的原乡!

马英九先生回乡全部讲的是纯正的湖南长沙方言,还有和他一同回乡祭祖的4个姐妹也都讲的是地道的长沙方言:“公公好,嗯那街好(您好的意思)!”这一句句地道的乡土话,从一个从未回过老家的73 岁老人的口中说出,听起来有一种麻痒痒的亲切感。从中可见其家乡情怀之深厚!据介绍:马英九可以在国语、英语、闽南话、长沙宁乡话四类语言之间自由切换,可见其学习之刻苦,所获之功力。

在祭拜祖父之后,他重提了祖父留给他们的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他时刻铭记于心,一辈子谨遵祖训,并始终身体力行,在台湾他被称为“不粘锅”,各种糗事他都不沾边。他的清廉、学识与阳光形象以及善心爱心,广受台湾民众信赖与尊敬。报载他热心公益,在34 年内捐血146 次,这种卷起袖子输送爱心的行动,最能诠释“骨肉同胞,血脉相连”的含义,也最令人感动。

马英九先生谦逊平和,这次回乡让人感到是邻家的一个远行的老乡回来了,在湖南湘潭老家,在长沙的太平街,他赤诚地向相拥欢呼的乡亲们反复地讲着:“湘潭伢子回来了,湘潭伢子回来了!湘潭伢子还会再回来的。”无论是坐在车子里挥手向乡亲们告别,还是在街头握着乡亲们的手,都真诚地说,欢迎大家到台湾来玩,欢迎同学们到台湾来交流,我自己作陪。在家乡见到亲戚家98 岁的老奶奶,热情地拥抱着,说着家乡话,聊着家常情,细心地和老奶奶说说笑笑,互相抚摸对方的手臂和脸颊,写满笑意的温和的脸上尽显邻家侄子的亲热;在重庆、武汉、南京、长沙街头,热情的女性们见到马英九激动地喊着:“马先生好帅啊!”马英九随即俏皮地笑着回应:“那怎么办呢?”引来满满的笑声。我在湖南数处现场远远看着马先生,心中自然升起敬仰和爱戴,抛开政治因素,我真觉得马英九先生是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喜、人见人夸的谦谦君子,他承善厚德、律己谅人、无私奋进、家和业兴,他的国学功底,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忠孝仁义,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思维智慧,都升华到了一种境界,难怪他口碑如此之好!真不愧是立善立德的马立安、马鹤凌先生的贤孙孝子!

常有人感叹人生难辨方向和目标,马英九先生家族通过传承中华文化而发展壮大的实践告诉我们:“读书”和“行善”就是人生最好的出路和目标。获得知识,拓宽胸襟,开阔视野,走向世界,提升品格,有所作为,靠读书;但行好事,与人为善,不以善小而不为,常做积德之事,必得福报。世间真正有福气的人都很善良。梦想因读书而产生,梦想因读书而实现!福报因积善而获得,福报因积善而叠加!

正因为马家祖上有德,马家教子有方,马英九从小就懂得人行千里不忘本、树高万丈必有根的道理。他甚至把自己内心的渴望暗藏于两个女儿的名字中。

马英九第一个女儿在美国出生,按常规给女孩起名字,应该选一些柔美之词,可马英九却给大女儿取名:马唯中。唯中唯中,这是唯一的中国啊!马唯中和马英九一样是学霸,高考后就读台湾大学,之后又考取美国哈佛大学读到了博士学位。

马英九的小女儿名字同样寓意深刻:马元中。小女儿也没有辜负这个名字,她曾表示,说自己想做很中国的中国人,她继承了马家的学霸基因,高中毕业考入台湾大学后到美留学学习艺术。从两个女儿的名字就可看出:马英九先生从年轻时就十分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乡。

如今,他终于成功访问了大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中华文化讲究慎终追远,无论什么时候,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唯愿骨肉台胞随时可以回家看一看、走一走、寻寻根、暖暖心、安安神,慰藉漂泊流荡的灵魂。

回到家乡,马英九马不停蹄。4 月2 日上午,他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参访湖南大学,并与该校学生用湖南家乡话交流座谈。

他首先来到古意盎然、清幽碧翠的岳麓书院。这座创建于北宋年间的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朱熹、魏源、左宗棠等曾在此讲学授徒或求学论道,毛主席曾在此求学。马英九一行参观了赫曦台、御书楼、文庙等,近距离感受这座千年學府的绵延文脉。随后到了1945 年曾举行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区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的湖南大学科技馆,回顾抗战历史,追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历史时刻。之后的交流中,马英九回答学生提问并作总结,他希望湖南大学学生和台湾学生的见面交流可以成为“家常便饭”,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要努力真诚交流,减少隔阂,让年轻人当好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力军,两岸年轻一代并肩同行,一道担当历史责任,定能共同创造崭新的未来。4 月2 日下午,马英九一行赴湖南广电,参访七彩盒子节目生产基地,当现场播放马先生祭祖视频《故乡的云》这首游子之歌时,他忍不住再度哽咽落泪。马英九还和《声生不息·宝岛季》节目连线,这档节目是一个搭建起两岸音乐文化交流的平台。连线现场在播放了那英、张信哲演唱的《橄榄树》之后,马英九和台湾青年及所有观众一起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坐在家乡长沙的广电中心演唱这首深情的歌曲,马英九先生应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怀和感慨。他在接受湖南卫视采访时说:“回到家乡让我特别感动,最感动的就是乡亲们的热情,从我到达到我离开,好些地方都是夹道在欢呼,我做梦都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待遇……”

在离开家乡时,他再次用湖南长沙话通过媒体向乡亲们道别:“湖南各位乡亲,大家好!这次我过来和大家碰面了,真的感谢大家的热情,在这里也特别邀请各位到台湾去,大家一起在台湾见面好不好?”

老家的乡亲们感到特别亲切。

是啊,乡亲们欢迎你回来,乡亲们盼着祖国的宝岛早日回归。就在昨天,我还与依然旅居台湾桃园、年已96 岁的堂兄何寄光通了电话。我介绍了马英九回乡祭祖的情况,他在电话中哭了几分钟才缓过神来,他说他时刻盼望着叶落归根呀!

“湘潭伢子回来了!”“湘潭伢子还会再回来的!”马英九虽然结束了返乡祭祖的行程,但那亲切的乡音依然回响在我、在湖南老乡、在大陆民众的耳畔。“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故乡的味道让马英九先生流连忘返、感慨万千……

马英九回乡祭祖这份拳拳赤子之情,将永远留在衡山之巅、湘江之畔;湖南乃至大陆乡亲那浓浓的亲情也将长久刻印在马英九先生的心灵深处。唯愿两岸人民携手并肩,早日统一团圆,早日共谋福祉,早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七十三载头一回,

英九祭祖泪涟涟,

湘潭伢子回来了,

念祖寻根跪坟前!

声泪俱下喊公公,

孙子正是古稀翁!

两岸阻隔时日久,

无日不念祖家恩!

黄金非宝书为宝,

万事皆空善不空!

祖父已逝近百载,

祖训铭心永传承!

海峡两岸根连根,

中华民族一家人,

骨肉同胞齐努力,

统一梦圆不离分!

我曾于1978 年入伍到海拔5000 多米的喀喇昆仑戍边,其间4 年与父母、亲人、家乡不得相见。我时常夜里望着头顶高悬的月亮喊爹喊娘,泪水常常浸湿了脸颊和衣裳。每每此时,我也会想起我那被逼到台湾几十年不得回家的寄光堂兄以及那些思乡念母的台湾同胞。我是在为祖国守卫边疆,总是有盼头能回到故乡和母亲的怀抱,可当年两岸的阻隔隔掉了多少人思亲念祖的梦想啊!给两岸多少人造成了阴阳两隔的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恨啊!

我一生挚爱的那首《彩云追月》也许最能表达大陆人民对骨肉台胞的思恋之情:“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何日你才能回还,波涛滚滚绵延无边,我的相思泪已干!亲人啊亲人,你可听见我轻声的呼唤,门前小树已成绿荫,何日相聚在堂前。明月照窗前,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离愁。月缺尚能复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海相隔难相见!亲人啊亲人我在盼,盼望相见的明天!鸟儿倦飞也知还,盼望亲人乘归帆!”

依然明月在,何日彩云归,悠悠天宇旷,切切两岸情!愿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马英九先生积极推动两岸融为一体,愿亲爱的台湾同胞早日回到日益强大的伟大母亲的怀抱!

猜你喜欢

马英九
卖水果
不够用
最佳代言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马英九为何自打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