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及稿源优化
2023-07-20谢红辉梁声侃梁立娟李菊馨黄倩盈
谢红辉 梁声侃 梁立娟 李菊馨 黄倩盈
[摘要]为了分析非核心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零被引论文特征,文章以《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2018年的零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下载量、作者单位数量、第一作者单位类型、作者数量、第一作者的学历和职称、论文类型、篇幅、基金项目和参考文献数量等方面分析零被引论文特征。结果发现,《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载文量共计953篇,其中:零被引论文238篇,零被引率约为25%;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量约68次;零被引论文量随着论文作者单位数量、作者数量和参考文献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学历和职称的作者都有零被引论文,零被引论文量随着学历降低而减少,论文是否被引与第一作者的职称没有相关性;应用型论文与综述型论文的零被引论文量基本持平,但少于研究型论文;篇幅少于5页的论文零被引多;论文零被引与有无基金资助的相关性不大。针对这些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应进一步“做好选题策划工作,聚焦学术热点”“拓宽组稿渠道,加强培养和优化作者群”“加大审稿力度,严把稿件质量关”。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零被引;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稿源优化
一、研究背景
期刊的影响力取决于所发表论文的学术价值[1]。论文的被引次数是一篇论文在发表后的一段时间内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总和,能直观地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质量,是论文影响力的一种数量标志[2]。在科学计量学中,论文零被引指论文发表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般为2—5年)从未被引用[3],其学术价值尚未得到体现,是期刊影响力的反向评价指标[3-4]。学术期刊中广泛存在零被引论文,无论作者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都可能有未被引用的论文[5-6]。研究论文零被引现象对管理文献、探索科技文献引用规律、发掘文献潜在价值、避免科研资源浪费和提升办刊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7]。
我国开展零被引论文研究始于1992年中山大学罗式胜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的《引证分析的几个计量指标及其应用》[8]。其后,不同学科的专业期刊或综合性期刊的零被引论文的特征、成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及其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等逐渐成为图书情报和期刊编辑界的研究热点[7,9-13]。目前,关于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的相关研究较少。孙岩等分析9种不同影响因子水平农业科技期刊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发现不同影响因子水平的农业科技期刊都存在论文下载量较高但是零被引(未被引)的现象[6]。杨晓容等分析13种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后发现:不同期刊的零被引论文数量与其发文量没有显著相关性;零被引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完成论文合作机构数量呈负相关;综述型论文零被引率小于研究型论文;篇幅短的论文或不系统的研究型论文较少被引用;基金资助论文的零被引率高于非基金资助论文;高等院校的零被引论文占比最大[9]。杨鑫浩等研究了《中国农业科学》2011—2015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的学科、下载情况、作者单位、基金信息、参考文献、讨论等特征[14]。然而,关于非核心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零被引论文分析鲜见报道。事实上,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要想晋级成为核心期刊,就必须更加重视零被引论文研究,分析期刊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甚至避免发表可能不被引用的论文。鉴于此,文章以《农业研究与应用》为例,分析该刊2011—2018年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并提出稿源优化建议,为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组稿、选稿和提高期刊论文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农业研究与应用》于1976年创刊,1988年公开发行,原名为《广西热作科技》《广西热带农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热带作物学会共同主办。2004年,该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中国知网“个刊分析”数据显示,《农业研究与应用》目前的复合影响因子为0.488,分區为农艺学Q3区。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数据来源
现有的研究一般将发表后2—5年未被引用的论文称为零被引论文[3]。文章于2022年12月12日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页面中设置“文献来源”为“农业研究与应用”,“时间范围”为“2011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进行文献检索,然后以“被引”降序排列,并剔除消息、稿约等非论文内容,最后下载引用次数为0的论文用于统计、分析。
(二)研究内容
文章统计分析2011—2018年《农业研究与应用》零被引论文的下载量、作者单位数量、第一作者单位类型、作者数量、第一作者的学历和职称、论文类型、篇幅、基金项目、参考文献数量等信息,并采用EXCEL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图。
三、结果与分析
(一)载文量和零被引论文统计
经过检索,笔者发现,《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的载文量共计953篇,零被引论文量238篇,零被引率范围为16.9%—29.3%。其中:2011年载文量和零被引论文量最多,分别为155篇和39篇;2018年载文量和零被引论文量最少,分别为71篇和12篇。零被引论文量与载文量呈现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
(二)零被引论文的下载量分析
一篇论文的下载量直观地反映该论文被读者或业内人士的关注程度,下载量越高,关注度就越高,被引用的概率也就越大[15]。检索可见:238篇零被引论文的总下载量为16082次,篇均下载量为68次,单篇最高下载量为961次(2011年第6期的《广东主要花卉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单篇最低下载量为10次(2014年第3期的《贺州露地花生春植关键技术》)。零被引论文具有一定的下载量说明论文虽然未被引用,但是论文的内容及学术思想已得到关注和传播。
(三)零被引论文的作者单位数量和第一作者单位类型分析
笔者将作者单位数量按照1个、2个、3个及以上进行划分并发现:作者单位数量为1个、2个、3个及以上的零被引论文量分别为160篇、55篇、23篇,分别占零被引论文总量的67.2%、23.1%、9.7%。
笔者再将第一作者单位类型分为大专院校、地方机构、科研院所、企业4种[12],并分析零被引论文情况。统计结果表明(见图1):《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零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类型主要是科研院所和地方机构,科研院所作者的零被引论文量为83篇,占零被引论文总量的34.9%;地方机构作者的零被引论文量为70篇,占零被引论文总量的29.4%;大专院校作者的零被引论文量为36篇,占零被引论文总量的15.1%。这可能与该刊稿件的主要来源有关[16]。
(四)零被引论文的作者数量分析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对作者数量与科研论文影响力尤其是论文被引频次关系的研究,但尚未达成一致结论[17]。图2显示,《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零被引论文的作者数量以1个和2—4个居多,随着作者数量的增加,零被引论文量呈下降趋势。这与Polyakov等[18]、Puuska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Bornmann等研究发现,化学领域的论文被引频次与作者合著规模没有显著关联[20]。高合著规模的论文未必能获得更多的引用,独著论文也可能受到广泛关注[21]。
(五)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学历和职称分析
笔者在统计分析《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零被引论文时发现,大多数论文没有注明第一作者的学历和职称信息,这可能由于该刊对论文第一作者的学历和职称信息未做硬性要求。现有的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和职称的作者都有零被引论文;研究生学历作者的零被引论文量最多(48篇,20.2%),大专及以下学历作者的零被引论文量最少(13篇,5.5%),零被引论文量随着学历降低而减少;中级职称作者的零被引论文量最多(81篇,34%),然后是初级及以下职称作者的零被引论文量(47篇,19.7%),高级职称作者的论文零被引量最少(29篇,12.2%),这说明论文是否被引与第一作者的职称没有相关性。《农业研究与应用》发文量最大的作者群体是研究生学历和中级职称作者[16],而笔者发现他们的零被引论文量也是最多的,零被引论文量与发文量有关。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统计范围内的基数大,占比多。
(六)零被引论文的类型分析
笔者将零被引论文分为综述型论文、研究型论文和应用型论文3种。其中(见图3):研究型论文的零被引论文量最多(97篇,40.8%);应用型论文与综述型论文的零被引论文量基本持平,分别为71篇和70篇,两者占零被引论文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9.8%和29.4%。综述型论文由于反映国内外某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研究概况、取得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信息量大,对读者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因此更容易受到关注和被引用[12]。笔者发现,《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的零被引论文中,综述型论文的零被引论文量少于研究型论文,这与杨晓容等[9]、蔡卓平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周群英研究《桉树科技》1996—2015年的零被引论文时发现,综述型论文的零被引论文量少于应用型论文[12],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学科的零被引论文特征不同[3]。
(七)零被引论文的篇幅分析
论文的篇幅是其信息量的体现。笔者研究发现(见图4):《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的零被引论文篇幅多为2—3页(120篇,50.4%)和4—5页(105篇,44.1%);当论文篇幅为6页及以上时,零被引论文占比急剧下降。对期刊而言,论文篇幅过长会减少其载文量,篇幅过短则信息量少,这两种情况都会减少论文被引用的机会[23]。对单篇论文而言,篇幅越长,内容就越系统,信息量就越大,被引用的概率也越大[11]。
(八)零被引论文的基金项目分析
基金论文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研究而产生的研究成果,代表学科領域的发展方向[24]。万敏分析行政学院学报类期刊零被引论文现象的特征和成因,发现有无基金资助与零被引论文有较大关系,但即使是获得国家重大基金资助的论文也有零被引[11]。笔者发现(见图5):《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的大多数零被引论文未注明基金项目信息;不同级别基金资助的论文都有零被引现象;省部级和其他基金资助的论文的零被引论文量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论文零被引与有无基金资助的相关性不大,这与谭雪静[25]、何春娥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崔建勋等研究认为,基金论文质量不一定高于非基金论文,论文只要学术质量高,即使没有基金资助仍然可以得到较高关注与引用[27]。
(九)零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分析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葛赵青等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篇均引文数(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平均总被引频次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28],即参考文献数量多,论文被引频次也高。文章通过分析《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的零被引论文量与参考文献数量的关系(见图6),发现零被引论文量随着参考文献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当参考文献数量达到7篇及以上时,零被引论文量趋于平稳。笔者认为,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在研究和撰写论文过程中较充分、深入地了解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所撰写的论文科学、真实、可靠,创新性好,质量较高,容易得到同行专家学者和读者认可。
四、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稿源优化的建议
零被引论文不利于期刊评价,会降低期刊影响力。因此,笔者认为,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应在掌握零被引论文特征的基础上优化期刊稿源,提高稿件质量。
(一)做好选题策划工作,聚焦学术热点
选题策划指期刊编辑部针对当前学术热点、读者和社会需要,筛选、论证学科领域中具有前瞻性、理论性、技术性的问题,并制订报道计划,以提高读者关注度,提升期刊影响力,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25]。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要重点关注期刊论文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前沿热点课题,并据此策划办刊。《农业研究与应用》应聚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等相关研究,聚焦中国─东盟区域性农业高质量发展热点。
(二)拓宽组稿渠道,加强培养和优化作者群
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和充足的稿源,是期刊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基础[21]。周少霞等指出,拓展期刊登载领域、找准目标作者、缩短刊期和加快出版流程等是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保障充足稿源的有效途径[29]。作为非核心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研究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稿源不足、稿件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拓宽组稿渠道,加强培养和优化作者群,尤其要汇集市级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的专业硕士,争取获得这些作者的稿件。
(三)加大审稿力度,严把稿件质量关
针对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农业研究与应用》及其编辑人员要加大审稿力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在初审时重点审查稿件写作的规范性和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在外审时根据稿件研究方向和内容精选外审专家,严格落实“双向匿名”制度,积极督促作者按照审稿专家的意见修改稿件,并发挥加强外审专家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作用,在终审时进一步重点审视稿件的前沿性、创新性等核心价值和学术价值问题,以助推学科发展,为解决产业重大问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晓芹,刘晓燕,李春花.基于专家审稿意见的高被引和零被引论文学术质量差异性分析[J].编辑学报,2015(06):564-566.
[2]张立伟,姜春林.编委学术表现与期刊质量的相关性探讨: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9):1121-1126.
[3]李美玉,王碩,郑德俊.中文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4):399-404.
[4]徐晓芹.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分析: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7):763-768.
[5]SRINIVASAN G,BATHRINARAYANAN A L,TAMIZHCHELVAN M C.Uncited Publications in MEMS Literature:A Bibliometric Study[J].DESIDOC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5(02):113-123.
[6]孙岩,邓莹.中国农业科技期刊零被引(未被引)论文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2):60-63.
[7]朱梦皎,武夷山.零被引现象:文献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08):111-116.
[8]胡泽文,武夷山.零被引研究文献综述[J].情报学报,2015(02):213-224.
[9]杨晓容,刘海,冯卫,等.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5):468-473.
[10]付友华.地方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启示: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06):136-140.
[11]万敏.行政学院学报类期刊零被引现象特征及成因分析[J].出版广角,2021(02):51-53.
[12]周群英.林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及其稿源优化:以《桉树科技》为例[J].桉树科技,2021(04):53-60.
[13]向飞,郑斌.水利工程类期刊零被引和高被引论文特征对比研究:以《人民珠江》为例[J].新闻传播,2022(06):59-62.
[14]杨鑫浩,李云霞,孙雷心,等.期刊零被引论文情况及分析:以《中国农业科学》为例[J].科技传播,2020(23):31-35,53.
[15]陆伟,钱坤,唐祥彬.文献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研究: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J].情报科学,2016(01):3-8.
[16]谢红辉,李菊馨,梁立娟,等.基于文献计量信息浅谈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以《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办刊状况为例[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Z1):66-72.
[17]马荣康,李真真.高被引还是零被引:基于论文被引的最佳科研合作规模研究:来自Financial Times TOP 45商学院期刊的证据[J].情报学报,2020(11):1182-1190.
[18]POLYAKOV M,POLYAKOV S,IFTEKHAR M S. Does Academic Collaboration Equally Benefit Impact of Research Across Topics? The Case of Agricultural,Resource,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J].Scientometr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ll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2017(03):1385-1405.
[19]PUUSKA H M,MUHONEN R,LEINO Y.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publishing and their citation impact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J].Scientometr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ll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2014(02):823-839.
[20]BORNMANN L,SCHIER H,MARX W,et al. What factors determine citation counts of publications in chemistry besides their quality? [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2 (01):11-18.
[21]鐘镇.农业经济与政策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合著规模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2):1513-1518.
[22]蔡卓平,骆育敏,段舜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生态科学》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生态科学,2019(05):200-203.
[23]李贺琼,张小为,傅贤波,等.10种外科学综合类期刊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04):304-308.
[24]陈琼,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临床护理基金论文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6.
[25]谭雪静,《海洋科学》零被引论文分析[J].编辑学报,2017(01):93-95.
[26]何春娥,王群英,冯亚文.《自然资源学报》1986—2015年零被引论文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8(09):1666-1674.
[27]崔建勋,白雪娜,张辉玲.基于被引频次评价不同基金级别科技论文质量[J].科技管理研究,2020(12):261-266.
[28]葛赵青,苗凌,赵大良,等.科技期刊参考文献数量与部分引证指标的定量关系初探[J].编辑学报,2015(05):423-425.
[29]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学报,2008(05):106-108.
[基金项目]2022年度自治区科协“提质增效”项目科技期刊示范与水平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2-8号);2021年度中国农业期刊网研究基金课题“《农业研究与应用》期刊学术质量及影响力提升”(项目编号:CAJW2021-018)。
[作者简介]谢红辉(1982—),男,湖南郴州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研究与应用》编辑部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梁声侃(1970—),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研究与应用》编辑部副主编,高级农艺师;梁立娟(1976—),女,广西崇左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研究与应用》编辑部执行副主编,副编审;李菊馨(1991—),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研究与应用》编辑部编辑;黄倩盈(1994—),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研究与应用》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