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全国两会国企关键词

2023-07-19

国资报告 2023年4期

2023年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重要时刻召开的盛会。两会期间,国资国企代表委员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立足“国之大者”建言献策,共商国是。他们通过提案、议案和建议等方式,深入探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科技自立自强、绿色低碳转型、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关键词,展现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企实力与担当。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战略支撑高质量服务彰显国企担当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激励着中国人民共同奔赴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伟大征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肩负重要历史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在2023年两会上成为高频热词,也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自國有企业的两会代表委员也积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就中央企业如何找准定位,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以高质量服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有企业勇于担当,充当“顶梁柱”和“火车头”;在经济发展的大风大浪中,国有企业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充当“压舱石”和“定海神针”;在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和大国重器的铸造过程中,国有企业有力推进、稳定支撑;在国家战略规划的落实过程中,国有企业主动融入其中,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深度融合;在服务大局、保障民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国有企业以“国家队”形象彰显了国企担当。

“国有企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能源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央企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使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能源央企要发挥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经济增长顶梁柱作用、能源安全压舱石作用、绿色发展排头兵作用、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生力军作用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践行者作用。

央企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作为唯一以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为主责主业的央企,要加快打造机床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力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作为央企医疗健康领域的排头兵,要全力打造品质卓越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构建全服务链的大健康生态体系,有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要充分发挥国际化经营传统优势,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勇担使命,有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意义博大精深,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中央企业要结合自身所处行业,找准战略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战略支撑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说。

宋海良表示,中国能建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找到有力结合点和发力点。一是为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树立能建标杆。二是践行人民至上,为努力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能建方案。三是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入能建智慧。四是统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能建力量。五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能建优势。

作为一家专司国有资本运营的中央企业,中国国新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的定位要求,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功能作用发挥等方面展现责任担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中国国新要助力壮大产业央企资本实力,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在不断壮大产业央企资本实力上发挥作用。其次,在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发挥作用。最后,在助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上发挥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的发展路径中,全力服务支撑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全力服务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说。

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国企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好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的必然要求。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电力央企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新战略、新型能源体系等重要论述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作为一家能源电力央企,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军企业,勇担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表示,要深刻认识能源央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职责使命,高质量服务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加自觉地把绿色低碳转型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考量。重点抓好“四个聚焦”,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聚焦新能源跨越式、规模化发展、聚焦低碳技术创新、聚焦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表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将充分发挥国资央企市场主体作用和国家水网建设领军企业作用,以联网、补网、强链为建设重点,加快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国家水网建设,建设完善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确保国家水安全作出国资央企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广核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国家队,将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助力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表示,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有八个在中国,我们在港口能力、效率、自动化等诸多领域都领跑全球。成卫东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的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港口产业工人,我们将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有信心把港口建设得更智慧、更绿色,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在改革探索中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实现整体性优化。目前,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也逐步健全。

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随着国资国企改革步入新发展阶段,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成为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创新引领和服务国计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智民表示,国有龙头企业应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主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科研机构、高校、民营企业积极沟通,构建产业链发展联盟,牵头建立协调会商和利益共享机制。各类国有企业可以更加主动作为,发挥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战略合作、参(控)股等方式,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钱智民强调,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绿色制造、生物医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赋予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加大激励力度。

“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独特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毅表示。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两个一以贯之”,指出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对此,江毅强调:“新征程上,我们应奋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践来打造。全国人大代表,鞍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结合企业具体实践提出,提升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具备几下重要思路。第一,提升供给质量,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具体而言,钢铁行业要继续做好产能产量“双控”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产能核查。第二,聚焦需求引领,拓宽钢铁应用领域。第三,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夯实产业基础。钢铁行业在持续推进“基石计划”落地的同时,还应推动非钢产业健康发展。

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总工程师罗琦提出,我国相关国企在核基础科研资源力量较为分散,核科研机构整合度较低,尚未形成在综合实力上能够比肩国际的研究机构,同时,核领域基础研发经费与人才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前瞻性布局相对欠缺。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发展,现有科研设施难以满足核科技未来发展需要,不利于加快推进核科技创新。“核领域基础科研是核工业生存与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罗琦强调。

过去5年,浙江交通集团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729.34亿元,约占浙江同期综合交通投資总额的四分之一,发挥了扩大有效投资的作用。“作为浙江综合交通投资建设的主平台主力军主阵地,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深化国企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志宏称。俞志宏表示,浙江交通集团将持续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之年。国资国企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纵深推进改革,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就是纵深推进国企改革的重点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表示,在平衡好国家长期利益和企业短期经营风险时,应更加注重发挥董事会在“定战略”方面的作用,围绕事关长远性、全局性问题,在兼顾“防风险”这一“踩刹车”职责的同时,也要履行好“踩油门”职责,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提升局势预判、危机应变和动态调整能力。

党的二十大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军号令。作为“管资本”的平台之一,中国国新通过开展国有资本市场化专业运作,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助力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认为,目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但影响国有资本配置的一些突出矛盾需要重视解决。例如,实体产业周期性波动与金融机构安全性要求的矛盾;实体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与创新资源融通融合的矛盾;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科技创新投资风险的矛盾;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任期制考核与产业培育长期性的矛盾。

针对上述矛盾,周渝波为健全完善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机制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推动完善“产融结合”机制,畅通国有资本在资本市场和实体产业间的流动渠道。二是健全完善跨界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在协同创新中跨业跨企流动。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投资容错机制,鼓励国有资本敢于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四是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引导国有资本加大科技攻关、产业培育投资力度。

对于建筑行业的企业来说,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司治理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建议,建筑行业重点提升四个方面关键能力,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提升创造价值能力,打造一批质量效益领先的品质企业;提升产业掌控能力,打造一批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打造建筑业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制造大国,中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中国要顺利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两会期间,来自国企的代表委员围绕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人才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和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视,大大坚定了人们对于实现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

2023年全国两会上,核心技术攻关依然是来自国企领域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在我国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向中高端发展过程中,“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链还存在“卡脖子”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的国产化面临困境。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二是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

在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中,高端数控机床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和制高点。作为唯一的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责主业的中央企业,通用技术集团是一家为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提供高端核心装备最多的龙头企业。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建议,加快建设高端数控机床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关键领域用户和机床骨干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国产高端数控机床从“可用”向“好用”和“用好”转变。

针对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较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建议,组织跨领域联合攻关,增加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财政资金投入,设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专项基金,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支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推广应用。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对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晨说:“系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对于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卡脖子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且十分紧迫。”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激发创新潜能、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扮演着科技创新国家队和主力军的角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

近年来,转制院所的科研及考核模式有了显著变化,回归公益属性,在我国产业基础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建议,支持转制院所整合汇聚行业创新资源,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同时,加大资金支持,支持转制院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为转制院所营造久久为功的创新生态。

在能源储备方面,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投运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65万千瓦,超过2021年同期规模的2倍。为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立足国家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二是立足产业端,加快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三是立足市场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国产大飞机制造方面,2022年C919大型客机圆满地完成了所有试飞任务,开启了航线验证飞行。国产干线客机飞上中国的蓝天。此外,运—20飞机5年首飞,8年交付使用。国外同行惊讶地问:“这样的奇迹,你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型号总设计师唐长红说:“密码就在于自立自强、自主创新。”

面对未来,唐长红表示,我們已经踏上高水平科技发展万里征程,在打造大国重器的征程上,我们探索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歇,航空报国,不负重托,我们必须也一定能为国家强盛和民族的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了41套样品样件的施工现场搭载应用,基本实现了隧道掘进机关键核心基础部件国产化。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生产的盾构机已经超过1400台,产销量连续6年世界第一,出口到了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首席专家王杜娟说,未来,中铁工程装备会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制高点。

在航空航天事业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展现出的自主创新能力令人赞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月球和火星探测,我们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更需要把握时代科技发展规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对于我们来说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孙泽洲说。

“2023年‘快舟系列火箭将进入密集发射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表示,2023年,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两型火箭预计开展8—10次发射任务。

针对加快推进核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建议,加大涉核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共性问题解决力度,强化跨行业、跨企业协作,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核能研究课题长期稳定支持,将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讲话,坚定了我们要继续加大研发的决心,不能止步于既有成绩,要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这样产业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在两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工时乘坐的全地面起重机,如今已经通过技术升级,其各项关键指标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整机的国产化率也已经由71%提高到100%,所有的关键零部件均实现了中国制造。徐工集团先后攻克了行业公认的七大项关键技术,完全形成了千吨级起重机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

“我在这个行业已经投身了将近30年,我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创新就要摒弃幻想,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大国重器就是要勇于担当,顶天立地!”单增海说,今年也是我们徐工创建80周年,我们将继续传承好红色基因,持续为民族“起重”,为大国“举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奋力攀登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之巅。

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国科技创新呼唤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意义重大。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与会的众多国企央企代表委员围绕培养大国工匠、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造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要。然而现实中,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愈发凸显。为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破解技能人才“断层”窘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庆公司所属重庆红江特级技师傅国涛建议,转变择业观念,培养技能人才从青少年抓起,让“技能大师”“大国工匠”“技能专家”成为社会追捧的“明星”;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联互通;培养提拔,打破工人与干部之间的壁垒。

“对制造行业来说,技能人才尤为重要。这几年我在管理岗位,感受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部长温广勇说。针对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难以“同频共振”,职业教育同产业发展契合度较低的问题,温广勇建议加强校企融合,企业和职业院校各往中间走一步,更新教材、设备,加强培训,积极应对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等共同挑战,培育新时代的技术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建议,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培养,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办职业院校的相关激励政策,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就业导入,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保障,进一步营造发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研发总院试制部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建议,建设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全面推动工学结合,加强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贯通,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这包括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广“校企双导师”制度,以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密切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联合,建立信息和技术共享平台,开展“双元”培养等。

全国人大代表、东风商用车车辆工厂首席技能师王建清则建议,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岗位作用发挥、高技能人才技能持续提升、高技能人才津贴与薪酬待遇落实等,打通“最后一米”。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国资国企的代表委员从网络安全、产业结合、相互赋能等多个角度,对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言献策,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至今,“数字经济”已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再次被重点提及,并受到多位国资国企代表委员的关注。

推进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为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信党组书记、董事长柯瑞文认为,要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中國关键底座,尤其要充分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在东部区域面向各行各业打造特色云网服务,在西部区域构建普惠云网服务能力,促进区域之间高效协同和均衡发展。加速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乡村和边远地区渗透,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数字产品和服务加速创新迭代,数字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形态,已经成为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动力。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移动总经理刘宏志聚焦数字消费领域,提出五方面建议,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加快数字消费普及;促进数字消费需求升级,创造美好数字生活;促进数字消费供给升级,实现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数字消费载体升级,创新消费场景模式;促进数字消费环境升级,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芯片被视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所属飞腾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建议,要通过国家宏观把控,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加大产业扶持,更要通过市场竞争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撬动市场资源助力研发,引领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通过更多市场真试真用,形成研发与市场良性互促的正向循环,保证国产芯片产业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智慧社区,是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构建和谐宜居环境的必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联通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分公司南城城市综合网格智家班长张施慧表示,“要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低碳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形成智能化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加快數字化转型。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更新,而是全方位的变革,需要从顶层设计、人才储备、实施路径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推进。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能源电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石,既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重要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孟振平建议,将“两化协同(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作为重要内容,深化“两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同时,将数字电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项,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此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制造”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移动总经理程伟认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程伟建议,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示范区建设;构建完善数据资源应用体系,鼓励和支持通信运营商参与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移动总经理夏泳看来,未来3—5年将是5G规模应用的“关键期”,需要加快推动5G应用融入千行百业,带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因此他建议加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对5G行业应用设立强制性标准并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加强5G行业应用设备和终端模组的技术攻关。

齐鲁石化当前正处于5G建设起步阶段,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5G发展刻不容缓,需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落实进度,更好地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齐鲁石化党委书记韩峰建议,国家层面出台5G行业应用政策,鼓励电信运营商制定垂直行业5G融合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健全行业5G建设环评标准和相关规范,稳妥推动5G在石油化工等危化品行业的落地应用;加强5G防爆基站建设,培养危化品行业5G应用生态;加大5G行业应用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农机运行和管理数字化是农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下属中国一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继国建议,为用户提供农机安全监控、农机作业调度、作业管理和监控、农机故障诊断和保养提醒、农机公共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产品管理服务,并基于农机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农机产品改进、农机农艺融合提供基础数据。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建筑业进行新型工业化、数智化改造,已经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陈卫国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现有标准体系规划;汇聚关键资源,加大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打造行业生态,围绕建筑全周期信息收集与应用,建立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协同平台,搭建行业大数据库,实现全周期管理数字化。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国发展已从拼速度转向重效益,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被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成为两会上的一个高频词。“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新能源应用”等话题备受关注。新征程上,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发展动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两会代表委员进行了热烈讨论。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两会期间,围绕节能降碳话题,多位国资国企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共议绿色转型发展。

“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党组书记、董事长孟振平认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经之路,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孟振平建议,在建设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进程中,加快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机制,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完善发电容量补偿机制,保障火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和安全保供电源的建设运行成本合理回收。

“我所在的资源环境界别,是时隔30年全国政协再次增设的新界别,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环境资源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新高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认为,加快发展新能源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举措,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新能源+储能”的优化发展。他建议,新能源配置储能要因地制宜。针对当前新能源配置储能整体利用率偏低问题,要充分挖掘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向实际需要转变,充分考虑电源特性,优化新能源配置储能的规模和方式。

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清洁低碳,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要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体系建设,邹磊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已出台政策有效落实。二是完善可再生能源跨区跨省消纳市场机制。三是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体系。四是加强电源电网规划协同,加强市场消纳协同。五是加快探索电力系统之外其他能源品种发挥调节能力的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如此快。我们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四大融合的发展:第一是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互补、协同与替补;能源+,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内的相互融合。第二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多侧、多能、多环节的联动发展。第三是实现要素间的融合发展,主要推动产融、产技、产信的三大融合。第四是区域间的融合,推动跨国、跨区域的融合,从而构建绿色低碳合作的新格局。宋海良强调,能源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坚信能源融合發展的前景无限广阔,能源融合发展的价值更加彰显,让绿色低碳走进我们千家万户,并成为标配与终端。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也是高能耗和高碳排放行业,石化行业做好“双碳”工作尤为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化学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认为,在石化产业仍处于增长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通过提升能效水平来降低能耗强度,同时通过化石能源的有序减量替代,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石化产业转型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区域性供需矛盾。华中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碳减排压力大,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核电保障供应安全,缓解煤炭和电力的远距离输运矛盾,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核能安全性的提升和‘零碳环保城市概念的推广,核能供暖将全面进入‘窗口期。”杨长利提到,核能综合利用方面,除提供电力外,在清洁供暖供热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他建议相关部门做好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经验总结,进一步开展技术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研究,条件成熟后尽快在北方地区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如何继续推进绿色发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在全国两会上,国资国企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沙海中建光伏电站,已成为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新方案。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治理北京风沙源地,保障能源、粮食和生态安全的提案。

据提案内容介绍,国家电投在青海共和县打造的“光伏+农牧业+治沙”生态圈,植被覆盖度增加29%,空气温度降低1.2℃、增湿4.8%,将荒漠戈壁变为优质牧场。在内蒙古磴口和阿拉善地区治沙约1万亩,植被覆盖率由8%提高至77%。以上可持续防沙治沙模式已纳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上述示范成果若运用到北京风沙源地治理,将大幅增加北京及周边地区清洁能源供给,促进农村农业增产增收,巩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钱智民称,国家电投正在联合相关单位深入开展光伏治沙相关示范工程,已与33家国内外技术机构、36家金融机构及多个国内外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初步打算组建技术、产业、金融、国际合作4个治沙联盟,共同探索光伏治沙最优发展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运维监管力量不足,运维手段智慧化程度不高,亟须进行智慧化转型。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建议,充分吸纳和借鉴城市污水治理的经验做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治理效果好、工作进展快的地区实施奖补;健全监管体系,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对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和垃圾处置设施,建立设施运维管理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数字化水平。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两周年,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三年,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三峡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韩君表示,5年来,三峡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举全集团之力加快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系统治理、重点突破,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协同治理的共抓格局,深度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

作为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我国由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也成为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表示,我国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研究基本与国外同步,但仍存在原料获取难度大、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全产业链统筹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形成工业化示范,建立完整的化学循环产业链以及原料、产品相关的标准体系。他建议,加强循环经济产业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制定废塑料化学循环总体发展规划,搭建系统的政策框架体系,有序推动产业链建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废弃塑料、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加强资源化利用政府引导,建立稳定的废塑料供货关系,同时,强化政府引导下的低值废塑料资源源头合理分配、回收网络规划布局和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化利用效能。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历经8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作为人口大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始终,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是贯穿各个时代的必答题。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来自国企的代表委员围绕农业科技、数字乡村、民生健康等话题展开热议,贡献智慧。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这为科技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多位国资国企代表委员带着各自的思考和提案议案来到了北京。

全国政协委员,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优化农机补贴政策、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打造农机装备“中国品牌”。

长期以来,农机行业存在着供给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一是产品研发制造能力亟待加强;二是国内企业大型高端智能化产品短缺。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继国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对高端农业机械进行专项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机企业在技术及产品研发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现有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配套专项资金,设立农机产业发展创新基金。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如何把握数字技术为乡村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与会的国资国企代表委员围绕农业科技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由于数字乡村建设进入了深水区,相关的立法政策、保障制度、协同发展机制和建设标准等方面的不完善,限制了数字基础设施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赋能作用的发挥。

“从顶层制度设计、统筹规划、协同发展、人才培育、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出发,逐步破解数字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力建议,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乡村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强数字经济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与农村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让数据多跑路、让村民少跑腿,为荆楚乡村办实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敏表示,近年来,湖北电信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助力乡村事务“屏对屏、键对键”办理,让手机、电视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十四五”期间,湖北电信将投入不低于50亿元,推动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搭上数字产业快车,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用电量也在加速增长。“数字化究竟如何推进,需要突破什么技术,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关键就是我们不畏难。”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电网贵州铜仁500千伏松桃巡维中心副站长周敬余建议,“持续凸显数字化变电站的优势,注重补齐农村电网的薄弱环节,以数据运用能力提升带动电能质量升级。”

提升民生和健康服务质量。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两会上,来自国资国企的代表委员对此都提出了哪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不足已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迫切需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表示,要坚决守住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底线;全力推进加快国家水网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多点发力、优势聚集的现代水产业链,探索实践“调水+”模式。

当前,民航业正在加速恢复之中,基础设施保障、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民航行业要以智慧民航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如何将智慧民航的“蓝图”变成实景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航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李养民建议,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可控能力。二要加快基础建设,打造智慧物流。三要加快数据共享,构建大交通产业生态。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连续8年蝉联世界第一。全国人大代表,兵器装备集团所属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加速构建慢充、(超)快充和换电等为一体的多层次补能网络;探索共享私桩的模式,缓解补能焦虑。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对电压、接口等进行统一,完善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支持政策,加速推动下一代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技术。

百姓生活,重在安居。针对现有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二十二冶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建议,一要加大政策、资金、科研攻关力度,以住宅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为引领,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二要优化基础结构选型,确定一种易于实现“户型可调、功能可变”结构功能的基础结构选型;三要攻关多功能一体化的绿色围护墙板及其高效连接技术;四要开发新一代高效能标准化钢结构住宅数字化设计与交付技术,以及新一代高效能标准化钢结构住宅数字化建造技术。

医疗健康一直是全国两会的重要民生议题之一,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力軍”。2023年,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继续围绕医疗业务,就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调研,提出逐步健全已使用医疗器械流通市场保障体系的建议。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试点允许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参与部分已使用医疗器械的流通转让,研究建立相关检验检测标准、管理细则、质量监控体系,激活流通市场,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延伸下沉至基层。

当前,国家和地方应急医药物资储备、调配、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建议,发挥中央企业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医药物资储备联动机制,推进应急医药物资保障体系高水平运行、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医药物资储备体系补链强链。二是建立医药物资储备动态平衡机制。三是建立多模式医药物资储备体系。四是建立医药物资储备工作补偿机制,提高承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