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卡顿”当代年轻人社交到底怎么了

2023-07-19本刊综合

人人健康 2023年14期
关键词:社恐卡顿年轻人

社交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了,有的人会表示“我社恐,我不需要社交,我一个人待着挺好的”。但保守估计,平均每个人一生中大约会遇到七千个人,其中会和十个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部分人类或许并不是真的热爱孤独,你也有可能并不是真的“社恐”。

有研究表明,加州理工学院David J.Anderson教授的团队发现,持续一段时间缺少社交会让大脑中一种活性物质的水平升高,影响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通路,可能会增加攻击性情绪,还有可能变得呆滞……

而“社恐”的另一个极端是“社牛”。“社恐”与“社牛”的对比,传达出当今年轻人的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如今已成为一种“流行病”,美国有4000 万人深受其害,中国的社交焦虑者也达到了3000 万,其中90 后、95 后年轻人的症状尤其严重。

既是焦虑,必然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压力。所以合理的社交、正确抒发情感是很有必要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焦虑中,又涌来了一个“社恐”和“社牛”之外的新概念——“社交卡顿”。

什么是“社交卡顿”

“社交卡顿”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不顺畅”,表现为因某些原因而拒绝与他人进行交往、避免参与社交活动的一种倾向,包括社交回避、社交恐惧等倾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 名18 到35 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三成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困难,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

调查中,40.3%的受访青年承认自己会回避社交,30.5%的受访青年表示不会,29.2%的受访青年表示不好说,看情况。

对于一些年轻人回避社交的现象,60.6%的受访青年表示,当下一些社交逐渐变味,目的性强,为他们所不喜。另外,工作生活压力大,没精力社交也是回避社交的主要原因之一。46.5%的受访青年认为在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单薄,社交经验少;42.6%的受访青年认为无效社交过多。调查显示,71.3%的受访青年表示太多的虚拟社交反而会让人感到更孤独;88.1%的受访青年觉得线下面对面的社交更重要。

在回避社交的原因中,对传统社交不适应占比最大。由于在传统社交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礼仪和细节,并讲求表现得体,这会导致很多人在与陌生的长辈、领导、同事相处时感到语无伦次、手足无措,频频出现“社交卡顿”现象。对这些人来说,社交恐惧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坎。可是在与亲友相处时,这些人仿佛又变了一副模样,言谈举止得当,还有唠不完的嗑。原因就在于,亲密的熟人关系为他们构建起了具有亲和力的社交氛围。

还有一个奇怪的社交现象也应该引起重视。很多人在线上是“社牛”,而到了线下往往就变成了“社恐”,这是因为在线上每个人的身份都是虚拟的,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更没有人在意你是谁,所以便可以放开自己畅所欲言。而线下交流就不一样,很多人比较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生怕言行不当让自己颜面尽失。

如此看来,心理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让年轻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走出来。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技术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下,不想主动社交,也难逃被动社交。

在职场上,每天都有十几个群聊狂轰滥炸,要权衡立场,要谨言慎行;回到家,紧绷的神经刚刚放松,点赞之交、“砍一刀”之交、“求帮投票”之交就通通扑了上来;好不容易挨到周末,理个发还要应付Tony老师的推销,坐个地铁还要被各种微商求扫码加微信——服务业的内卷波及消费者身上,又触发了一连串的“疲于应对”。

在《害羞与社交焦虑症——CBT 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一书的序言中,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博士写道:“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人们要想在当下社会立足,就需要娴熟的社交技能,这样才能和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朋友,为自己编织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

那么“社交卡顿”到底“卡”在哪?为什么社交变成了年轻人群体中的难题?

社交卡顿的原因

造成青年人社交卡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

(1)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网上“社牛”,线下“社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青年呈现网络“社牛”、现实“社恐”的双面状态。他们线下社交意愿减弱、社交能力退化,在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时会感到紧张、有压力、不自在,出现社交焦虑;而在网络世界,这些“社恐”青年又表现出“社牛”状态,可以快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

现在的青年普遍都离不开互联网,尤其到了移动时代,手机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生活伴侣。

随着社交软件的普及,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重叠,使青年们常利用强化自身标签的方式不断寻找拥有相同或相似经验体悟的同侪,比如,不少青年担心惧怕在现实社交里“说错话”“不知道说什么”或“过多坦露真实内心”,存在“想说但不敢说、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于是表现这一心理的“热心社恐”等网络流行语应时而生。

面对陌生的网络许多年轻人能够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一旦到生活中,面对陌生人时往往变得小心谨慎,沉默是金。

(2)许多青年认为生活中的社交太功利,太虚伪,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比较自信独立,他们不愿意将大把的时间用在无用的人际关系上,他们的社交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直接。

相较于以前大家普遍认可的社交方式,他们更喜欢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们不会刻意地去经营自己的社交圈,往往只是依靠自己的喜好结交自己喜欢的人。

这会造成一种假象,他们大多数在亲戚朋友或者陌生人面前变得沉默寡言,让人误以为他们害怕社交。其实在同自己的朋友交流时他们表现得活泼可爱,精神抖擞。

(3)网络上朋友满天下,现实中可以谈真心话的没几个。网络社交通过共同的关注焦点与共享的情感状态,形成一种类似集体意识的在场感受。对那些既缺乏安全感、又渴望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既是摆脱现实社交困境的一种宣泄和补偿,更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刺激。

智能算法推荐的信息堆积或将导致一些青年人视野窄化甚至极化,相同或类似观点看法的反复接受,容易形成认知偏见。

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网络上大家似乎都理解自己,现实中就连家人都不一定理解自己。久而久之,青年人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交,逃避现实社交。

(4)青年人不喜社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懒惰”。一般社交都是比较正式的场合,就是去见自己的老朋友都需要做一点准备。许多年轻人不喜欢社交就是“嫌麻烦”。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比较与竞争无处不在。大家会在出门前化妆、挑选服装搭配,“衣品”也渐渐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再加上如今网络社交普及,大家就更想在线上语音或视频聊天,不愿意走出房门。

(5)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也是青年逃避社交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各种竞争和挑战不断出现,让青年们感到背负重压。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变得更加吃力,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敢主动走出去,甚至会回避社交,避免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一来,他们的社交能力又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正确看待社交

看到这,许多人应该会萌生出“社交真是堪比马里亚纳海沟,套路深似海”的想法,如此“繁杂”的社交,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到底又要如何社交呢?

但人是群居动物,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社交。而且,一个人也不能一辈子只与熟悉的亲友相处。提升社交能力,学会与陌生人相处,既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想避免“社交卡顿”现象的出现,关键是要找对“药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指出要“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为青年人群的社交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青年人群一方面要拥抱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更要拥抱没有滤镜和柔光的现实生活世界。需要强调的是,“社牛症”不等于卓越的社交能力,不能将“社牛症”变成在社交平台上受到批评的“社交恐怖主义”,变味成破坏社会规范的代名词和哗众取宠的审丑文化。我们应该呼吁青年人群建立真实的自我认同,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对社会发出建立正确的真实社会关联、优质人际连接与健康互动的自信邀约。

●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如果有不良品质,即使交友很广,也难得有知心朋友。相反,如果你具有促进人际吸引的优秀品质,就会容易被别人引为知己。

●善于体察别人的真正需要。这些需要概括起来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但要考虑对方的人性品质,也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因为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互补,只索取而不奉献的关系是很难维持的。

●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进行交往的。交往方法越好,人际关系越容易维持紧密。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待人接物方面的书籍,有助于理性地理解社会,为走上更广阔的人生之路作好准备

有道是,人之交,宜有度。

举例来说,倘若还不了解对方,就突然拉近彼此的距离,毫不顾忌地袒露情绪,这是一种矫情,也是一种不体面。

生活中,你一定见到过这种人:明明交情不深,却总是一见面就问你“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在哪工作?工资多少?”

话说多了,超过了该有的界限,不仅显得你很不靠谱,也成了对方的负担。

说到底,交浅言深的本质,就是拿谈资换感情。这对言者来说,是一种风险,而对听者来说,是一种绑架。

不去干涉别人的生活,是对他人的尊重;不去迎合他人的喜好,是对自己的尊重;不去破坏距离的远近,是对感情的尊重。

过分的热情,对别人是一种困扰,对自己是一种折磨。

●分寸感,是成年人之间最大的智慧。我们终究需要和世界做一次和解,或者说,和自己做一次和解。在这里,我同样想对那些被“社交”支配的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社交状态,我的建议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困难,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无论是“社恐”“社牛”还是“社交卡顿”,我们都要坦然面对,努力生活、拥抱阳光,自信地活着。

猜你喜欢

社恐卡顿年轻人
我,社恐……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最忠实的守墓犬
年轻人如何理财
最忠实的守墓犬
年轻人